文章吧手机版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2-24 23:3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悲伤力量》是一本由[英]朱莉娅·塞缪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悲伤的力量》精选点评

  ●面对配偶子女父母兄弟,乃至自己的死亡,我们该如何度过悲伤的那段时间,悲伤需要抑制吗?看到别人的经历,想到经历过的几次死亡,有很多感触。的确,痛苦是一个改变契机,悲伤不是用来克服的,而是用来感受并汲取力量的。之后写书评

  ●可能存在一些文化差异作者表达叙述本身都是不错的。但是整篇并没有给予我一些我需要的东西。还是很佩服英国人对于沟通上比我们要好的太多。他们的不吝表达大概也给了他们对抗很多悲伤的勇气和力量。

  ●最近发生事情让人对生死观的浅薄更加恐惧,对于死亡,应该了解讨论

  ●黄菡老师翻译得很好。

  ●《悲伤的力量》 了解死亡,了解悲伤,了解创伤应急反应的一本好书。 人,是一种很神奇生物。他/她会自动生成独特墙壁,有时这堵墙用来抵御外界伤害,如削弱甚至隔断与外界的感知力、情绪共振;有时这堵墙是用来自我伤害的,就像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一样——忘记逝去的亲人,仿佛是对他/她的背叛,墙成为自我伤害的闭环;有时却是双方保护墙,互相保护、互相鼓励,防止悲伤将自己淹没。

  ●中国人似乎很忌讳谈到“死”,特别是在过年。可是死亡是必然的。这本书从伴侣、父母、手足儿女、自己的死亡来告诉我们怎么面对死亡,化解悲伤。归根到底我们自己能做的是努力,他人能做到的认可,倾听,给失亲者时间

  ●我只想把书还给豆瓣鉴书团..

  ●初是因为黄菡老师翻译这本书才买来看的,没想到和想象差距太大了。书的着重点在于医者记录患者故事而没有着重于治疗过程。总之看得很累。

  ●当故事集来读。理论性一般。

  ●里面一个个故事没有用过度的写法着重在悲伤,死亡本身,而是轻轻地把一个个人庭,对于死亡看法想法写出来,这样写更感人,而且更深刻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一):《悲伤的力量》短评

  《悲伤的力量》 了解死亡,了解悲伤,了解创伤性应急反应的一本好书。 人,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他/她会自动生成独特心理墙壁,有时这堵墙用来抵御外界伤害,如削弱甚至隔断与外界的感知力、情绪共振;有时这堵墙是用来自我伤害的,就像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一样——记逝去的亲人,仿佛是对他/她的背叛,墙成为自我伤害的闭环;有时却是双方的保护墙,互相保护、互相鼓励,防止悲伤将自己淹没。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我还没有勇气

  之前看《最好的告别》的时候,联想到几年前在病房的过往记忆,不忍卒读,决定再等等。

  这一次,同样很遗憾,作为一个丧亲者,我还是没有勇气直面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悲伤,没有勇气结合书本的访谈记录去谈谈自己的感受。

  很感谢这次赠书,也很感谢作者用专业知识外的“边角料”写就的作品。里面人物的心路历程很多我都能感同身受,以至于看的时候落下了眼泪。

  我决定再等等。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所谓的力量

  书全文用第三人称描述着悲伤,而因死亡的特殊性让我们感同身受。其解决办法也明确说了,非逃避,来面对。书中由爱人、家人、兄弟、子女的角度,分别述说了如何去处理,但其本质都是去直面创伤。与过去告白,怀揣希望而走向未知,即与死亡这种悲伤最好的告白。唯一不太相同的是面对自己的死亡,这需要我们用相互的感染力来去直面它,与周围人的倾述,同时聆听他人的倾述,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心中。

  读本书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与自己预期不太相符的地方,全书更多的是由第三人称描绘过程,但总是会想象,如果我是经历了死亡的人,我会如何看待,我会这样感性,时间磨砺下会回归到理性的生活吗?不过这毕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吧。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化悲伤为力量

  悲伤或许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有的人会寻一块安静的地方,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放肆自己,有的人会大哭一场,将伤痛融入泪水之中。而悲伤是什么呢?亲人的离开,或许是最为直接的,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却总是要面对这些,失去亲人失去最爱的人,那样的伤痛让我们会在很长的一段有着痛不欲生的感觉,悲伤,让我们一蹶不振。

  《悲伤的力量》是英国人茱莉亚.塞缪尔所著,讲述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事,这里的人就是我们的影子,那些悲伤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前一部分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而这些例子是我们常见的,便也感同身受。

  悲伤让人堕落,却也让人成长,所有的故事在这里,我们一起成长。悲伤的力量或许也是我们最需要的。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五):重要的不是书中的案例

  前面一系列的案例说明,是在给我们展示“那一层层铺上的薄薄的纸”。而书中结尾处的疏导和牵引才是作者想要传递的,而这便落在了这层基石上。

  阅读这本书的人都带着某种目的,我们在书中寻找,符合我们经历和情感的共鸣。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寻完美,秩序,逃避困难和痛苦,恰巧造成了我们的麻木和刻板,没有新鲜和直面痛苦的喘息的机会。这并不是要我们沉浸在悲伤里,而是鼓励我们允许自己的情感被表达和被看到,从真实的痛苦中寻找出口或者缓解自己的难受。被允许,是一种被正视要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使这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应,但作者相信时代的变化,人们也在随着变化。

  我期待那些墓碑上发展的线上活动,二维码。人们的死亡被在线上讨论,展示仿佛以另外一种方式被保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