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2-22 23:1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1000字

  《裂国·定长安》是一本由小椴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裂国·定长安》精选点评

  ●历史进程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把很多本质的人的问题家国的问题,写得很清楚

  ●范式秩序、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麦子流民土地,“汉人……是黄色的。”权力野心罪孽,世局设彀待来者。鸿台之上,不能奋飞。了在哪看到的一个评论:“小椴对女人和孩子完全敬重。”探得到人物隐微起伏,也因不含窥视煽情之意而不落卑琐庸俗。第一部中探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中仍在延续,他还保持着固执追问思索不妥协的,也请带我一个。

  ●料足,香味自然就出来了。全书脉络异常清晰:“疏外戚以安宗室,炫名器以服群臣”写的虽是前秦内政,却读出了建国初的味道。一群土包子得了天下后,是如何泯恩仇心力,以致国运蒸蒸日上。昔日贵族穿华服是很得体,但土豪穿上也会珍惜来之不易念念不忘是书中洛娥给苻法补衣。还有少时苟太后与苻雄不愿成亲,苻柳就去打李威;苻坚夺权成功,苟太后派人摸黑给李威的北军送粮。这些细节人情,能把历史贴切起来。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节奏太慢,照这样,出五本也写不到淝水之战。

  ●强推。写的太好,不知道怎么评论。上一次这么盼着下一本还是看《三体》的时候。可别让我再等5年了。

  ●写的很好。现在看来,年那大陆武侠作者们,唯有小椴还在努力突破自己,思索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并且确实,见识过人。

  ●长祥非她所杀,却是因她而死,这双手,终究不再是干净的了。

  ●同时感受雄壮苍凉感与独勇的热血宗族朝野一群人互斗着拉扯着分食着养护着好大一盆天下

  ●上架第一时间就下了单,又不想囫囵吞枣读完,事多拖到最近终于看完了。快十年的老读者了,从武侠小说到历史小说,椴公从未让我失望。《定长安》文笔内敛深沉而不失俊逸清挺,用织锦般的行文铺陈一段前秦帝国史诗个人认为与五年前的《大王图》相较又有突破,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感慨万千,先打个分,等有时间再写长评

  ●(一)从杯到裂国,是一条意味深长的路。二十年前,小椴欣羡的,是少年骆寒的轻一剑,那也几乎是所有少年对江湖的孤绝幻想;二十年后,王猛想要编织的,却正是当年骆寒力图冲绝的网罗,以及这网罗所能给予的秩序。杯雪中的易敛,尤其是袁老大,一步步走来,成了裂国中椴公笔下的王猛。这也是从小椴到椴公的历程。(二)在小椴的哲学里,人的本质,或可简化欲望二字。每个人,无论正、反、主、配,都有着自己的欲望,并为这欲望裹挟。小椴在裂国中想要呈现的,是大禹治水的过程:怎样把无数人的欲望梳理清楚,导入秩序的河道。(三)裂国二书,最大的遗憾是,王猛的形象太过单薄。莫非椴公故意虚化他的形象,以寄托某种寓意?恐怕是我想多了。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一):风雨如晦,肝胆毕照

  我在一个下雨的早上看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昭示给人何为“格局”的书,少年天王与绝世名臣看到的东西,氏族豪强与乱世太后看到的东西,以及升斗小民看到的东西,全都是那么泾渭分明地截然不同。在它的徐徐铺陈下,你刚为流民小心翼翼的挣扎求存和奋然一击提起一颗心,又被豪强霸道狂妄的谋划吸引了注意力,迫不及待地想看这对君臣如何能将之举重若轻地拆解。但此书最绝处在于,它通过升斗小民之口吐出的诘问,轻易击破了名臣的自信与定见,逼迫着这些“英雄”人物低下头来,承认自己的敬畏,剖出自己的悲悯,从而沉沉地压住他们心中的秤杆。

  在看这本书时我意识到一件事,椴公是对女性抱有深深的敬意和欣赏的,他笔下的女性角色总是风姿卓绝。无论是《杯雪》的萧如和朱妍,还是这部《定长安》的莫干和洛娥。她们总是如晦风雨中的亮色,总是刺破命运的尖锥。

  这也是一部如史蒂芬金所说“震倒”我的书。椴公的文学造诣自不必说,他精准而浑然地运用字词构建意象,但这只是他雄浑笔力最细枝末节的流泻。椴公不但用寥寥笔刀刻画出了鲜活的人物,收放自如地从历史中择取了故事,更是力透纸背地呈现了他对历史的理念,揭示了一个层层分明又首尾相衔的真实。阖书之后,再打开来看序言中评论提到的金圣叹言“才子心清如水,故物来毕照”,实在已经说尽了我的感受。

  这种深刻的文学性几乎让我羞愧得无法写下这篇咬文嚼字东施效颦的读后感。“笔力”的体现既在于用字、词、句的准确精炼,也在于用比喻构建合适的意向,用以传达自身的“毕照”。比喻在很多时候比描摹更加准确鲜明。此道既阻且长, 但看着前辈这样的作品,我却只得欣然举步了。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二):读之拍案,抚卷沉思

  一直自诩为一个对魏晋南北朝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一个草原情结者、一个精神长安人的我,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无法抗拒地买来了。读之前被朋友提醒小椴是一位以武侠立名的作家,也在该系列的上一部作品《大王图》的评论区看到了一些例如“椴公仍难脱在历史小说中体现武侠小说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之类的评论,因此这本书可能不属于我喜欢的“严肃历史文学”范畴。但读完《定长安》,我才知道这些善意的提醒,在这本书的优秀面前,都成为了让其更添光彩的注脚。

  这本书是一部无论以创作者为认同还是单纯作为读者,都能够收获极大愉悦感和仰慕感的作品。作者内敛的笔锋时刻不离原始史料所承载的故事主线,却又以天才的创造力让卷入风暴的每个角色都有足够的张力,足以说明作者已经逃离了过去武侠写作的个人英雄主义桎梏,对故事中各方势力权谋的刻画也摆脱了武侠作品中“对绝对武力的崇拜”,从而进入了真正的历史文学的殿堂。

  此外,椴公在细节上的着力更显示出了一个成熟的文学家的深厚造诣和仁厚匠心,如果说前面对作品整体架构的把握属于思想性层面,那么笔力上的内容则属于技术层面。比起现代文学中越来越凸显的不知所云、矫揉造作、滥用修辞,以直接而低级的炫技抓取读者眼球的创作风气,可以说椴公深沉内敛的文字运用,使得这部作品是真正为有共鸣的具备鉴赏能力的读者准备的,而不是一部曲意逢迎市场的违心之作。

  从这些来讲,我相信这本书目前9.5的评分不仅是来自于少数铁粉刚读完偶像新作的激动,而是将在更久的时间里,被广大读者公允保持下去的一个合理评价。曾经期待有更多精彩的历史片段可以转化成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可以锐意进取,如椴公一般,敢于跳脱个人风格的束缚,更敢于挑战前辈作家有意无意框定下的“成功范式”,从而创作出更多让读者拍案叫绝的优秀作品。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三):等一场铁马金戈

  几年前读完《大王图》,《定长安》就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然而平常忙于备课改本子,还要应付各种任务,好在可以在十一假期好好把书读一读。每天第几章,一是因为需要放慢脚步缓缓读,二是因为舍不得,毕竟等了那么久,这种感觉很久不曾有了。

  大概因为久好椴公这一口,所以整个阅读过程很开心。不过我没想到的是,原本我的预期是要看到打仗的。淝水之战应该写不到,但估计得写到打前燕,说不定可以看到慕容冲那一段(八卦之心不死的我= =),可是并没有。就像这一本的名字一样,定长安写得是苻坚刚夺取政权那会儿的事。整个故事由樊六之死开始,至樊世之死终结,写长安城内新旧势力的涌动,写苻坚宗族和母族的冲突,写王猛助苻坚初定政权的过程。背景是百姓流离,前景是政治斗争,人物不少切口多,众声喧哗却又主线清晰。这样的小说其实蛮适合用来写论文的,椴公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不仅故事本身好看文笔好看,这个写故事的过程也很好看,真心期待哪个学中文的孩子能以他为选题写篇毕业论文,那将是非常有料的。

  但我不想事无巨细,毕竟就是写篇书评,且笔力不够。只想选印象深刻的几点来写。

  汉与胡,是小说里的一对矛盾。不知道这样描述是否准确,但那个时代的少数民族是被称为五胡的,所以暂且这么表述。小说里胡人多,以氐族的苻家众子弟为代表,还有樊吕姜苟一众人,汉人则是王猛朱彤洛娥还有出场不多但无比惊艳的孔莫干。汉人有制度规则,代表文明理智却有其荏弱的一面;胡人则比较复杂,他们的内部存在分化,既有苻坚兄弟这样的亲汉派,也有樊世那样的野蛮派。可是在胡人身上,仿佛更能看到那种原始勃发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上一部中更多地体现在苻融身上,但这部里,我觉得这种光芒更多地闪耀在一个出场不多的人身上,就对孔莫干一眼万年且向往西域的吕光。汉人有制度,有文明,有“范儿”,有名器,宏大如朱彤讲史,王猛纵横捭阖,细微如洛娥挑选瓷器,制作礼服,背后都是汉家的文明积淀。胡人有生命力,虽然也粗蛮。突然想到少年感这个词,那个唱着“我本匈奴儿”的刘恨儿,和胡商聊起西域与樊六缠斗救人的吕光,身上都带有这种气息。小说里其实是有一种迷茫感的,一面向往着汉的规则制度带给人的笃定和崇高感,一面有歆羡着那种属于胡的青草般的生命力。可是道路在眼前,大家都必须做出选择。

  小说里的女性角色都塑造得很精彩。洛娥这个角色到了这一部变得更加饱满。上一部的她失掉了爱人但是却可以凭借信念活得那么坚定,这一部里她的几场戏都很有看头,游刃有余的分寸感和烙进骨骼里的范儿,还有悲悯和果决,人设实在很有魅力。苟太后也很真实,生活在家族利益和亲生儿子的夹缝之间,还有早年不得厮守守寡后相伴最终还是失掉的初恋,是一个“典型”的却更加细腻的太后。孔莫干,出场不多,却真是惊艳。觉得此人下一步会有重要戏份。

  还有细节。椴公的书,每一本里有有让我迷恋不已的细节,每次就那么一点儿,但是总是一击必中。比如苻融的那个绨素屏风上或草或隶写的几行字,比如他写孔莫干的脖颈,比如苻坚让洛娥去寻的缥瓷。 每次读到这里,就会生出一种,啊,这果然是椴公的亲切感。

  最后的最后,是题外话了。暑假追缥缈录追得无比郁闷,这两天回头看看海上牧云记,竟然觉得相比之下海牧比缥缈录好看太多。这两部还恰好都曾被说是中国的权游。不管原著如何,电视剧拍出来的部分,即使权力的游戏烂尾了,但也是差得好远。原著再好剧本不好也白搭,我们其实也不缺好本子。椴公的裂国就很好,如果能拍出来,应该会很好看吧。主线过硬,人设个个有看头。不提这本里的几位主角,就连所谓反派的樊世,也各种好看,阴狠奸猾又固执,还严重收集癖,这种人设简直太有意思了好嘛~要说文化内涵,宣扬我华夏文明,其实拍一段氐人贵族妇女们换装的戏就不言而喻了。更不要说小说里丰富的细节。真心希望有人能把椴公的书拍一拍。与其追求什么所谓的东方玄幻,中国权游,来点真正的中国风不好嘛。

  期待下一部,故事停在了王猛找孔莫干造兵器,之前也借太后聊天的情节提到了慕容垂,下面也总该打前燕了吧~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四):愿有水草可共逐 ——《定长安》读后小记

  虽然“公元357年的长安闭口于历史深处”,但作者已沿着这个年份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横切。这是一部从头到尾每一段文字都不应该被略读的作品!多年前,木剑客曾说,小椴的写作,会像卢卡斯、罗琳、克莉斯蒂、宫崎骏这些人一样,给自身的民族文化带来光荣,深以为然。

小椴“裂国”系列第二部之《定长安》 中华书局2019年

  小椴之《定长安》读完已有月余,至今仍在枕边,每晚睡前信手翻读一段,好似更易安眠。在城镇化飞速推进的今日,立于城市某处,总有陌生惶惑之感;但在小椴的文字中,我却常常找到故乡。

  回到《定长安》一书,首先,是惊讶于作者的填充、重建的能力,即想象力。虽然小椴的想象力之宏大、绮丽、丰美,在之前的作品中早已领教。然而,历史小说要求作者要尽可能地在现下史料、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去填充、构建和复原,在双方之间求得一个完美的平衡,不可枯瘦干硬,更不宜丰腴失真,仿若带着镣铐跳舞,还要隐去镣铐的痕迹。这一点,从《大王图》到《定长安》,初涉历史小说的小椴确已做得很好。

  五胡乱华的历史于多数人而言,仿若早已被风沙覆盖大半的古城遗址上,残存的一点颓墙、废宇。小椴却能够在此基础上,复原出一个人口稠密的城池,并赋予其文明演变、政权更迭、民族衍化,那些消亡与不甘、崩坏与建立、安定与飘摇,在上洛道的焦阳下、在洪堡铺的夜雨中、在昭阳殿的月光里,被一点一点精心铺展开来,繁复细密,自成锦绣,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本书的书写节奏也很值得注意。每个作家都有自己适宜的节奏,脱离武侠的“瓶子”,小椴这汪清水似乎找到了在当下年龄里更为舒适的节奏——绵密、舒缓、韧劲十足。这样的节奏在《开唐·教坊》中已现端倪,在“裂国”系列中则更加稳定鲜明。在当下人人焦渴、处处躁动的时代中,这样的书写节奏显得尤为珍贵。

  再次,除了一班主要角色,对于很多凡庶细民,即便只是出场两三页的小人物,小椴也从不吝惜笔墨,之前的作品亦皆如此。从结构上讲,小人物和历史的关系本最为密切,他们不是历史的骨架,却是填充其间使其丰满真实的、不可或缺的血肉。但我更愿意抛开写作技巧论,在我看来,这皆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悲悯。

  小椴珍惜每一个哪怕微小的个体生命,愿意耗费心力,透过表象的云烟,去挖掘他们因何如此的根源,为他们开辟一条既已如此、又当如何的前路;即便是失败者、消亡者,也会慷慨着墨,为其奏一曲哀悯的挽歌。一如《定长安》中因违令劫掠胡商而被处斩的“刘恨儿们”,也被作者安排了一出峻急风雨中迎风纵马、披发夜啸的好戏,令其将胸中的悲苦、困顿、不甘,一吐为快,足见作者宽仁赤诚之心。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小椴君未必多愁,但绝对善感。他极擅长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铺排情感、渲染氛围、夯实全篇,无论是食肆中枯坐的姜老人,还是鸿台之上广袖搏风的洛娥,抑或是龙首原上盛装先导的姚苌,其内心复杂难明、连自己也未必能梳理清楚的片刻感受和情绪,在作者笔下都得到了非常条理、具象、动人的呈现,令人击节称叹!如果说写作一行果有天赋一说的话,这理应算作其中的一种。

  虽然“公元357年的长安闭口于历史深处”,但作者已沿着这个年份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横切。这是一部从头到尾每一段文字都不应该被略读的作品,如果拿这样的文字和光阴相抵,我想我是甘心的!多年前,木剑客曾说,小椴的写作,会像卢卡斯、罗琳、克莉斯蒂、宫崎骏这些人一样,给自身的民族文化带来光荣,深以为然。

  “我是匈奴儿,平生逐水草”,如果一生都有水草可逐,当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呢?《定长安》墨香正浓,而我,已经在期待下一部了……

  2019年10月24日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五):撕裂的长安

  长安,是一个能够勾起人乡思的名字,也寄托了许多人对盛世的向往。电影《妖猫传》里的长安虽在建筑样式上落于下乘,但高度密集的房屋以及热闹非凡的街市还是为我们成功织就出一场有关大唐的幻梦。大约两年之后,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上线,长安城又变成了一泓湖水,在宫阙巍峨的倒影之间映彻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但无论故事是悲是喜,在大多数文艺作品中,长安总是以金碧辉煌的面目示人,鲜少展现出其僻野无人、生灵涂炭的一面。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今天介绍的这部作品才显得与众不同。

  《裂国·定长安》是小椴《裂国》系列历史小说的第二部,讲述了前秦苻坚诛灭暴君苻生后初登帝位稳定长安政局的故事。故事中政局的动荡起源自游牧民族政权对农业文明的不适应。习惯了游猎迁居的游牧民族要适应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尤为不易。在这样一场艰难的过渡中,一部分人选择适应,另一部分人选择固守。于是,新旧两派的对立就此成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步兵校尉樊六擅自劫掠流民结果意外被杀的事件也就无疑成为了冲突爆发的导火索。于是各方登场,周旋斗法。

  这场风波的核心看似是樊吕两家的人命官司,但风暴的风眼却在汉人王猛身上。王猛斡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并通过一系列运作将这起引发动荡的凶杀案轻轻举起,又重重地放下,把整个朝廷带向了一个用名器辖制欲望,用暴力诛杀妄念的范式之中。 王猛是否是合格的帝师有待讨论,但故事对其人言行的塑造留下了许多有待思考的问题。 书中,苻坚之弟苻融在听过王猛的计策后曾发出“王大人,你是个妖魔吗”的质问。诚然,意欲挑起秦王苻坚与苟太后势力的争斗,离间至亲骨肉的关系,王猛确实不能用良善形容。但王猛却唯恐自己的妖魔之力不够,不足以镇压这世间的恶鬼凶煞。他不忌讳对强权暴力的追逐,希望借这股力量终结乱世,荡涤天下浊气,为此不惜化身为妖魔。

  王猛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两点思考:一是文治与暴力的关系;一是拯救者的自恋情节。

  小椴借人物之口道出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这世上,所有的文治最终都要与暴力合作的。当它驯化了暴力,最终为自身的拖累自毁,就又要与新的暴力合作,以安天下”。这句话放在当下很好理解,没有暴力作为依凭的文治就只是乌托邦式的臆想。千百年来士大夫相信“道”,甚至一度迷信“道德”,这固然有人文意义上的非凡价值,却无法抵消国家生存基础遭受打击时面临的伤害。

  从这个角度说,王猛不相信没有武力支撑的文治,不相信道德感召能够呼唤出清明盛世,似乎已经跳出来迂腐儒生的价值系统。但他身上仍残存有一些鲜明的文人传统,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拯救者的自恋情节。在文人传统的话语体系里,“救世”是一种责任,“平天下”是一种责任。在这套话语体系里,造成乱世的往往是奸佞、蛮夷,而民众往往是需要精英拯救的。“不惜化为妖魔也要拯救苍生”是大义,是宏愿,但或多或少也有些许自恋的成分。在王猛说出要压服恶鬼凶煞的志向后,我想要追问的是——恶鬼凶煞究竟是什么?

  恶鬼凶煞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仅从汉化的对立面看,我们会发现恶鬼凶煞是不愿让兄弟们挨饿的匈奴人刘恨儿,是不愿改变生活方式的樊世与樊六……再往前追溯,是《裂国·大王图》里被流言激怒的苻生。但王猛一再搁置人命官司,强调郊祀的重要性,看起来他想要压服的似乎不只是这些给汉化添乱的“遗民(移民)”,而是想要重塑安稳的政治民生。对救世,他给出的回答是愿意付出由人转变为妖魔的代价。王猛开出的“帝诫书”是务实者的急救指南,是运用政治手腕将乱世引导向治世的可行之道。但要牺牲人去成为妖魔,通过这种手段得到的治世是否失去妖魔之力也就无法维系了呢?强有力的政治人物在任何朝代建立之初都不鲜见,其后有盛世或是中兴,但“正直精英”的能量却渐渐溃散直至王朝走向衰亡。是后人的智慧不如前人吗?恐怕未必,更多情况下是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得系统的瘫痪成为无人能够阻挡的趋势。

  我评价以王猛为代表的表态“自恋”,并不是基于对个人左右历史轨迹可能性的否定,也不是否定其举措在当时有效性合理性,仅仅是为活在这套话语下的王猛遗憾。家长式的政治理想与个体的追求有时能够统一,但又会在一些时候呈现出对立的一面。当家长把握不好家庭关系中的亲疏平衡,当家长为了家族利益对个人的利益作出切割,当家长的威权始终凌驾于家庭成员之上……家族矛盾往往就会积压成疾。于是,作为拯救者出现的家长,从硬币的反面看却是埋下灾祸的人。当这样一种家族关系扩散到国家时,积压的矛盾恐怕难免以你死我活的形式爆发,更何况扮演拯救者角色的精英还需要割舍掉人性。千百年来,无数精英在“妖魔”与“人性”之中艰难抉择,造成的撕裂小至人格,大到天下。选择在这套话语下生存的王猛或许大有作为,但最终恐怕很难拯救谁,包括他自己。

  我从《裂国》系列小说中读到的正是这样的苍凉。从第一部《大王图》中催人性命的流言,再到第二部《定长安》里王猛表面的“意气风发”,生动鲜活的长安城在日光照射下有着极其苍老悲壮的影子。 从叙事上说,小椴的文字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那些意象以及借由人物之口发出的慨叹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诗赋。章节之间的间隙像是《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屏风。构成每一章节核心的不是情节而是画面,画面动态流转,连接成情节,衔接起事件。

  在这些画面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王猛孤绝的背影,而是宫女洛娥面对太后逼问时没由来的硬气: “……我杀了阿法,你恨不恨我?别什么‘臣下不敢’——是不敢,还是不曾?” 洛娥的腰杆忽然挺直了些。 她只觉得,她忽然不怕了。 没错,她又何必怕,这是她父亲修复建造的皇宫,无论里面关着多少的猛兽。 只见她不再微微前倾,而是挺起身,面无表情地看着苟太后面前的镜子,看着镜中的太后,也看着映入镜中的自己的半边脸,听到自己声音木木地说: “臣下不敢!” 苟太后愣了愣,在镜中只见洛娥肃着手,安静地倒退着告退而去。 直到镜中的洛娥消失不见,她才为之动容。 还有杀害樊六的元凶莫干第一次见到当世豪杰王猛时发出的诘问: 只听她低声说道: “她是升平元年出生。” “在永兴初年遭遇兵祸。” “然后,在光寿元年死了。” 那个女人静静地抬起眼,望着门口逆光处的王猛,干涩地问:“先生,你说她一共活了几岁?” 这两个由女性占据主导的画面看似是柔弱纤细的,实则隐隐有金戈铁马之声。 洛娥为人沉稳、行事谨慎,即使面对杀害爱人苻法的仇人苟太后也处处妥帖,因此深得倚重。但这个画面却是一向内敛稳重的洛娥第一次在太后面前展现出锋利的一面。洛娥与苟太后在各自求而不得的爱情面前有着相似的恨意,尽管挚爱不同、身份悬殊,但这一刻苟太后因为这份相似的悲戚选择了放过洛娥。 莫干在故事中始终以女侠的作风行事,她为报亲族被樊六劫掠杀害之仇,杀死樊六,借吕光混淆视线,在长安城掀起了长达数月的慌乱。这样一个强大的女人在初见王猛的时候原本应该因为怀中抱着的死婴显示出脆弱的一面,可她的诘问却如同刀剑,狠狠刺中了王猛。 升平元年、永兴初年、光寿元年是不同帝王纪年对公元357年的称呼。作者写道: 这一年是公元357年。   是晋的升平元年,燕的光寿元年。   同时,还是大秦的永兴元年。   仿佛只割裂河山还不够似的,帝王们又重重地割切开了时间。 在帝王将相纵横激荡的战场之外,洛娥对苟太后的忤逆,莫干对王猛的责问,展现出人性面对命运最原始的冲动——不服。乱世中的长安城千疮百孔,而人对于命运的不服如攀爬的藤蔓顺着城墙与土地的裂隙悄然生长。

  随着故事文本不断增加,新人物、新事件的加入不断为故事发展的走向提供新的可能。作者小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叙事正统,而是一双苍凉的眼睛。有时他把自己的悲欢寄托在人物身上,有时又表现得抽离而克制。他像是孤悬楼头的太阳,有时在过往行人流下的血汗里反射出光芒,有时又像是烘托舞台氛围的背景打光。他以情节进展来收束由意象、画面构成的片段。缺点是缺乏缜密的逻辑线索连接,优点是最大程度保留了文学的纯然诗意。织丽绵密的笔法纵然有工巧之妙,但本身也是捆绑意旨表达的绳索。夏目漱石就曾对文学作品做出评断,他认为着重细节写实的作品并不是上佳之作,好的作品正是在于那一瞬间的抽离能够为世人提供得以栖息的纯然诗境(据夏目漱石《草枕》)。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椴以诗词创作的方式进行小说写作,或许正是基于与夏目漱石类似的美学偏好。 《裂国》系列行至这里,前途仍然不甚明朗。我于大二读完《裂国·大王图》,等到《裂国·定长安》出版,已经经历五个春秋。这期间读了《杯雪》,收了《裂笺》,却迟迟等不到《长安古意》的后续。《裂国》系列的下一部在哪里又会在何时与我们见面成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时间是治疗伤痛的镇定剂,也是使人淡忘别离的咒符。在无情而强大的时间面前,我们或许只能道一句—— 期盼来日与君重逢。

  本文首发在微信公众号:自在编辑室(zizaieditors)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裂国·定长安》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