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怎么了》是一本由(美) 莱昂内尔·施赖弗著作,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本不该是个对家庭题材感兴趣的人,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让我扔下书本的冲动
● 《凯文怎么了》是一本探讨极端亲子关系的小说。虽说是小说,全书其实采用了从一而终的书信体。写信人伊娃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事业型女强人,伊娃倾诉的对象是丈夫富兰克林。从信中略显琐碎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过着典型的美国式中产阶级生活,在伊娃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孕育和抚养了儿子凯文。在你快要对伊娃平淡无奇的叙述厌烦时,重磅炸弹来了——伊娃居然是在回忆未成年的凯文杀害七人的事情!她试图从回忆中搜寻儿子从小就乖张、无理甚至邪恶的证据,并不断强调富兰克林对儿子的溺爱。这是一个非常压抑、痛苦的母亲,找不到与儿子和解的可能。本书曾被改编成电影,不想啃书的可以去看一看电影。
●2019013
●书信倾吐式小说,四百多页碎碎念事无巨细。结局易猜,冗言赶人。开始只感文风难以卒读,一半以后渐入佳境,是值得一读的故事。凯文身上体现着典型的麦田守望者式反社会人格,校园枪击问题侧映美国繁荣背后带给社会群体虚无主义的精神负担。主人公在絮叨中穿插着一些对社会、国家所存问题的思忖和揶揄,她认为悲剧根源在于“五十年代从未成为过去”的历史周期以及不言而喻无庸赘述的个人情感与行为。主人公凝视过去的同时,读者很难不对家庭和人际关系进行同步的自我审视和思考。(意外插曲获读此书,感谢豆瓣读书赠书)
●整本书看的如鲠在喉,尽管我们组成了家庭,但我们仍然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所有在身份升级转变过程里我不敢去想的迟疑、阴暗和恐惧都暴露无遗,血脉和情感并不一定就会一脉相承水到渠成,相比于相信人性本善的真实性,逼仄角落里的恶意更是实实在在避无可避。
●【豆瓣鉴书团】显而易见,标题《凯文怎么了》是一句“明知故问”的诘问。但它拷问的却不是“权且叫做家”的家庭,而是仿若“玩具之家”那样“靠不住”的国家。作者近乎词穷的强调着“这个国家”的氛围突然变得如同狂欢节一般,她以女性视角近乎疯狂、偏颇甚至歇斯底里的指控“富兰克林”对于“滥杀罪行”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及避而不谈。这位缺席的”主角“作为权力中心的化身,无疑是“母性大发”的施莱弗重点讨伐抨击的对象。或许是她“充满怨恨的油漆”泼的太高,最终使得这部因“精神错乱”而絮絮叨叨的作品不可避免的陷入到政治先行的窠臼当中。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但我们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凯文怎么了》书评
收到书差不多十天了,真是应验了那句“阅读的时候想逃离,逃离后又想仔细咀嚼”的话,看过太多把母亲描绘得很伟大的书,事实也是如此,真的有很多母亲都很伟大,但其实,在伟大的母亲之前,她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有自己的喜好和欲望的另一面,伟大的母亲大多因为孩子放下了原本的自己,但其实坚持自己也没有错,或者说没有找到和孩子沟通或相处的方式,也或许是不想。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己,我无法责怪伊娃,因为她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和自我喜好的普通人;但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她很失格,即给不了凯文爱,也不想给,凯文走向罪恶的深渊不她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孕期她就开始觉得儿子,因为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孩子绑架了而逃离,几乎没有展现过笑容,对儿子持续的冷暴力……所以,她其实才是罪恶的起源......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凯文怎么了》
刚开始是很抵触看完全书信式的书籍,总显得过于琐碎冗长。但沉下心来看到伊娃从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到臃肿难堪的孕妇再到崩溃无力的失败母亲。也难免对自己未来的命运充满担忧。记得有次和我妈彻夜长聊,我抱怨她在我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过于严厉,她还很抱歉的说那时候太年轻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出息而过于心切。我庆幸拥有一个明事理的母亲但同时也诧异伊娃的命运。
书中的世人对她的屋子泼颜料,侮辱她。但从她的自述中,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助和绝望。凯文仿佛生下来就是跟她做对的,她除了没做好生孩子的准备外也尽量做到了母亲的责任,这就将悲剧推给了宿命论了。因此也很难讲通这个故事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倒是富兰克林的角色更值得探讨,在婚姻和家庭中他是个片面的观察者,他将儿子视为生命中毋庸置疑的第一顺位,最后惨痛的结局也算是对他的莫大讽刺。
总之,还是一本较有意思的书。感谢豆瓣给予这次机会!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
世间的一切事,都是看能不能付出代价,代价可能是好,有可能是坏。
但是无可避免的生孩子肯定会使自己失去大部分属于自己独处的时间,还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伤。还会分享掉身边亲近之人的爱。
所有的谈恋爱和婚姻都是在生孩子的那一刻才发生剧变,身份转变,行为改变。所以有好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从这本书可以延伸的东西很多,就比如说到底怎么样才能幸福?
有些人觉得生孩子好麻烦,做事情的被打扰,还要为学校,奶粉之类的事情考虑,晚上还要熬夜,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就比如书中的伊娃。
有些人觉得生孩子很好,因为小孩萌萌哒,很可爱,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以后还可以有一个小可爱陪着自己。和孩子一起长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失去的自由和收获到的对不对等。生孩子不是小事,不止关于一个家庭,还有延伸,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要去做,当真正想担起责任的时候再去。这是对于一个孩子或者是母亲的责任。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四):理性生娃,科学育儿
《凯文怎么了》从母亲的视角回忆了一个“校园杀人魔狂”的成长过程,大多数人对于一个问题少年总会归结为其成长环境,包括家教,父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此书中的母亲也在反思自己对于这场悲剧形成的因素,但随着客观事实的陈述,我们逐渐发现其实凯文本身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跟之前看的一本《谜一样的孩子》有所区别的是,凯文式悲剧主要因素是自身,基因携带或者是病理造成,但这个母亲也不是没有责任,一个天性如此的孩子更需要时刻关注和科学引导,而她缺乏的就是合理陪伴和养育。而母亲作为一个新时代职业女性,她所遇到的问题正是这个时代的症结——假如你对事业的热情或付出超过了家庭,假如你生性不喜欢孩子,假如你有追求有理想喜欢自由,而你又不得不落入育儿这个终生事业中。所以对于生育这件事,发达国家的人更为理智看待,对家庭经济,个人观念评估之后再做权衡,毕竟生与不生权利在己,他人的“劝生”都是对你未来的不负责任。
整本书都是以书信的方式展开,若是几封穿插其中倒是能有代入感,而通篇全是书信,不免啰嗦细碎,书中人物虽是个案,但呈现的社会现象极为普遍,成了多少家庭难言之隐,PS:未婚未育值得一看。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无题
看前面四章看得出女主角一直对要不要孩子这件事有点精神分裂。一开始明明是不想要孩子的,后来又说要把要孩子当成一个冒险,一直鼓励丈夫要孩子。要了之后发现后悔了,觉得孩子这件事侵占了所有。
在要了孩子之后也可以看出女主角对于丈夫的爱是远远大于这个孩子的,甚至可以说根本看不到她对zk凯文的爱,她自己也说,“如果我不得不怀念你,永远怀念你的话,就希望有一个人能跟我一起怀念。一个了解你的人。因为你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的裂缝,就像你是我生命中的裂缝一样”。这就是她要孩子的理由。
我????
只能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不负责任吧。
也可以窥见其实大部分人喜欢孩子,没人喜欢麻烦,占用时间,无法沟通的生物。那么这些人当中会不会也包含了一些为人父母呢?这是想当然的。
“My mommy doesn't like me”的衬衫也和全员恶人一样曾经风靡一时,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有时也会在想自己的父母有没有过对自己的恨,但是又迫于某种道义的约束从未表现出来。
不知道是这本书太真实了还是因为作者有意为之,总之对女主角真的完完全全喜欢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