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3 04: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10篇

  《凯文怎么了》是一本由[美] 莱昂内尔·施赖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4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一):“为什么?”——关于电影原著差异

  看过电影之后读的,觉得电影选角不太符合原著,伊娃和凯文的亚美尼亚人特征几乎没有体现,富兰克林的健壮魁梧变成了秃头发福。原著封面倒是蛮典型的亚美尼亚人长相眉毛浓密,眼窝深邃。 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凯文的邪恶都是天生的,有一定恋母情结,杀死家人同学只为独占母亲以及引起母亲注意。 读完原著,了解到电影中凯文听到的父母决定送他去参军的情节与原著不同。在原著中其实是电影中省略了的一个情节,也就是凯文恶意欺骗父母及法官陷害女老师性侵他。这件事也许引起了富兰克林的重视,他一直以来袒护凯文,自欺欺人地维持着幸福家庭的假相。也许这种自我欺骗到了一个临界点,他支持不住了,于是在与伊娃的争吵中暗示离婚。 而这才是原著中凯文真正偷听到的内容。不是电影中把他送走参军,而是他的父母也许将离婚,他的抚养权很可能归富兰克林,而母亲伊娃将终于可以自由快乐地带着自愿生下的女儿独自生活。原著中听到富兰克林的离婚决定后,伊娃描述自己多年来终于感到放松下来了。她舍不得富兰克林,但她终于可以离开凯文了。而这不是凯文想看到的,因为他总是对母亲怀着恶意,不希望她快乐,这在文中已有多处暗示。所以我大胆推测,这就是他杀死富兰克林和妹妹西莉亚的原因。 而凯文又为什么要杀死那些同学呢,这在文中伊娃也有分析,那些同学都有各自的喜好,至少是自恋,或是喜欢凯文。而凯文似乎从不曾有过什么真正的喜好。但真的是这样吗?还记得凯文小的时候,伊娃抢走他喜欢玩的水枪时,他那种抑制的愤怒挫败吗?当然后来他也用水枪破坏了母亲喜欢的白裙子作为报复。凯文似乎不允许自己拥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他觉得那是种弱点,会被别人用来要挟,于是潜意识里渐渐抑制了自己对任何事物产生特别的喜好。这也许跟伊娃早期的教育方式有关,他总是与母亲对抗。 凯文就像个以破坏他人喜好为生的恶魔。他说他的死亡名单是精挑细选的,使用的凶器也独具一格计划完美,不像那些冲动行事的懦夫一把手枪就解决了。也许凯文也不愿承认,其实他嫉妒那些沉迷于某种事物的人们,因为他总是感到无聊、厌烦,总是要伪装出一副比较正常”的样子坦白说,起初戴着有色眼镜看原著,我觉得凯文应该会被描述为是个严重社会适应不良的人。但文中许多描述都让他看上去只是个有些阴郁狡诈青少年,有时甚至会正经回父母的话,会指出母亲的虚伪装腔作势。差点都让我觉得他只是个普通叛逆少年罢了。而所有这些铺垫,都在最后几封信里对犯罪现场的描述中一点点击碎读者的心理防线,仿佛就站在体育馆的某一角看着那些活生生的人四处逃窜惨叫,而那个男孩冷静地瞄准射击着,不为所动。 我们几乎可以说是“看着凯文长大的”,有过对他或善意或恶意的猜测。而当他的这一“成就”终于到来时,还是击碎了之前所有加在他身上的猜想。他就是一个纯粹冷漠残忍的凯文,不是别的什么。 书本结尾,凯文终于为自己的罪行感到心悸与不确信,他甚至拥抱母亲,向她道歉。而伊娃也终于决定要埋葬过去,真正向凯文敞开心扉,去爱他。一切都回不去,伊娃与富兰克林开出的“恶之花”终究还是结出苦涩果实。伊娃独自咽下恶果渴求着一个明朗结局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二):不要看后勒口的简介

  小说四星,一星扣给装帧,刚读了四封信,无意间看到后勒口,给我剧透了个底掉,本应该在结尾揭开的谜底在开头就被揭露了!这个简介真的脑残,读完以后根本必要看,读之前看,你的阅读体验减半。有时候只能看到前半个括号或引号却看不见后半个,是原文就如此吗?翻译方面后半部分小说读起来更顺。

  全文充斥着除了女主本人nobody cares的絮絮叨叨,看法见解,和真实细腻到让人匪夷所思幻想,放在电影里就叫尿点,我在大段冗长的女主自白里昏昏欲睡。当然我绝不是认为这样的描写没有必要,相反,是小说里重要组成部分感觉女主对丈夫儿子的爱都带着自虐式的病态,对自己更加如此。结合现实里的很多例子,真的感觉一个人选择伴侣能力与他在别的方面的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父亲蠢成这样真特么罕见到家了,看的时候被他气炸。他是唯一一个我不断放下小说的理由。他最大限度地无视事实,在心里给儿子定了个人设然后无论发生了什么他都要给儿子的行为找到符合人设的并不合理解释,牵强到让人想起日本某律师有名的那句“给婴儿系上蝴蝶结”。凯文心里非常明白他父亲爱的就是个儿子的概念,而并非他本身,因此唯独在这段关系中他将自己定义受害者。他一直在试图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而显然这是个失败的父亲。说失败都算好听了。

  凯文结尾处有所转变,但我不太认可。即使他明白了,弄清楚了,对已经造成的伤害能有什么改变吗。

  感觉这是本里边所有角色都因自命不凡而被教做人的小说。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三):after watching movie(actually after reading one film critic)

  after reading book

  说实话篇幅很长,第一人称角度上心活动、拷问的描写很多时候很像散文;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伊娃自己对自己的拷问其实挺客观的,道出了很多事情的本质;越读越觉得凯文是生来就反社会的,不知道这样的人生活在国内家庭会怎么样,国内家庭中过多的管教、社会对青少年产生的压力是否能够改变凯文的“不在乎”不得而知,但父母对孩子真心真意上的关心很重要,尽责的父母清楚孩子的本质,实际上孩子也能看透父母;凯文的做法确实让人感到心寒,伊娃的耐心最终也化解了凯文的“不在乎”,责任感使伊娃最终成长为真正的母亲,也让她与自己口中“没有责任感”的美国人区分开来。

  after reading one film critic

  凯文一直想揭露伊娃的真面目,当她使自己骨折时他没有对富兰克林说出真相,其实凯文是很开心能看到伊娃对他的不喜欢,因为他觉得她其实不爱自己。两年的连续探视对于伊娃来说是自己的责任感使然,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感到难受折磨自己);对于凯文来说,是文章中提到的“解构”,是在解构伊娃对自己的态度,到底是自己所认为的“真实的”厌恶,还是是真正的爱,杀掉亲人后的两年连续探视恰恰证明的是伊娃对自己的爱,从而感到困惑:以前以为自己是想证明伊娃不爱自己,现在却发现了伊娃始终是爱自己的,不确定自己杀人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值得证明伊娃对自己的厌恶了,所以才说“以前觉得自己明白,现在不那么确信了”。更准确的说,伊娃的耐心、责任感其实都源自于对凯文的爱,这里再连接上文的“使伊娃最终成长为真正的母亲”更好一点。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四):一场如战争般的婚姻

  哪怕最优雅谎言,也不能和最丑陋真相的万分之一相比。

  两个孩子都是伊娃虚伪婚姻的牺牲品。一个愤怒,一个惶恐

  事业成功的伊娃虚荣势利,更深挖一层,她实际上是软弱孤独。也许是失去父亲的创伤和母亲心理疾病影响,伊娃曾经相信,抓住一个男人在身边总比一个人好。哪怕这个男人对自己实际上毫不了解。 可惜,伊娃选错了人。

  原谅我对富兰克林的偏见,我在生活中距离接触过几个这样的人,他们永远政治正确的那一套,就像一层隔绝现实的铠甲。一个懦弱灵魂躲在铠甲里,以幻想为养分,虚妄地与现实死磕。他们只要生活如他们想象,如果亲人为现实所伤,他们会愤怒的在亲人头上浇一碗滚烫的鸡汤,他们只会如此发泄,把你烫的皮开肉绽你也不能指责他们,毕竟那是一碗鸡汤啊,毕竟他们是好意啊,毕竟他们是那么好那么好的人啊。

  遇到这样的人生伴侣,你要么麻木,要么开战。

  伊娃选择开战,以一种笨拙懦弱的方式。凯文成了战争的筹码。伊娃希望丈夫认识到凯文有问题,似乎富兰克林只要认识到这个他渴望已久的孩子有问题,伊娃就可以证明自己在婚姻中的某种正确性似的。富兰克林基于类似的原因,要证明凯文没问题。至于凯文自己,这个天赋秉异的孩子默默站在了母亲一遍,起码伊娃能看到真实的他。而表面上,他又和富兰克林站在一起,那只是他的潜伏罢了。实际上,富兰克林完全看不到孩子真实存在而又洋洋得意的样子,对凯文更残忍。那是一种更残酷的冷漠和剥削。我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只愿看到我幻想中的你。凯文为了和伊娃斗争,忍耐了富兰克林的愚蠢。而忍耐总有爆发的时候。

  至于西里亚,她早已感觉到家里暗潮汹涌危机,她祈求,而不像凯文,选择对抗。

  过瘾好书

  致敬作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凯文怎么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