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故事》是一部由埃里克·侯麦执导,玛丽·里维埃 / 碧翠丝·罗曼德 / 艾莉西亚·波特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又嫉妒,又软弱,又任性猜忌,让人一点也喜欢不起来
●8/10。侯麦的中年角色总是在安全感的边缘试探,马嘉利不希望因为没有保障的婚姻浪费时光,宁愿看守葡萄园打发余生,但情感的缺失成了她最大的遗憾为此哭泣,唯一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是参加伊莎贝拉女儿的婚礼,却踏入了邂逅的圈套,侯麦对这位中心人物的处理放到了每一个微小细节上,譬如伊莎贝拉拥吻热拉尔德带来的情感关系突变,譬如她在车站犹豫到深夜要不要去与女儿和解,最终还是回到了拥有安全感的乡下小屋。绘画艺术的运用到了顶峰,当马嘉利和伊莎贝拉散步在即将分手的葡萄园,背景黄色多了些秋来迟暮的伤感,又暗含秋天收获的喜悦,她们站在从左到右倾斜的任意线中,构图和谐抒情地象征伊莎贝拉将在好友和让出热拉尔德之间做出选择。头尾两处镜头暗示出版业工作的伊拉贝拉,将与另一位同书本关系亲密的年轻男子发展亲密关系,给故事留足想象。
●人生說到底,不過是偶然與必然的二元論,充滿了無法預知的未來,可是結果如何,也要到很久以後才會瞭解究竟是否為「Fate」。只是再寂寞,都要靜候,再靜候,就算失收始終要守,終會等來你的葡萄成熟時,以及,永遠無法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去相愛。
●看完侯麦比嚼了绿箭还清爽。。。
●侯麦独到之处在于拍那些爱情中不可言说之事,倒也引的大家心生共鸣。期待命中注定,避免刻意策划,是浪漫被反复强调的结果。被众人争着介绍伴侣,是既尴尬又有些期待的事。不愿说就相互隐瞒,引致误会不断,也算是自作自受。小心翼翼的爱情,多少有点自欺欺人吧。
●#068#人间四季里人物关系最复杂的一部,惊叹于侯麦依靠人物对话将男女、母子、友人之间的盘根错节拿捏得当的微妙感,连两处“撞见”这种八点档国产剧的狗血桥段也被处理得水到渠成。秋天真是收获的季节,收获了葡萄的饱满、酿酒的陈香,也收获了从少女般的春心萌动长成女人的优雅成熟稳重。
●侯麦的故事永远关乎道德和情感的轻轻摇摆,主人公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定论。秋天是葡萄田收获的季节,对应人到中年的主人公最后尘埃落定的圆满结局。一如既往的,侯麦懂得每个季节里法国最美的一面,把这种风物特性与影片气氛巧妙结合,然后我们有了只属于法国的人间四季。
●侯麦拍出来的法国南部一年四季简直就是天堂好不好!!其实在看到一半就猜出来故事的用意和后来的趋势了。年轻人做事还是幼稚又欠考虑,往往只能估计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真的为别人着想,有时候自己本人就是意识不到。
●#侯麦展#但见旁人谈情何引诱,问到何时葡萄先熟透。
《秋天的故事》观后感(一):Conte d'automne
候麦四季故事系列电影收关作,也是我最最喜欢的一部。。。
秋天.收获.
葡萄酒.微笑.
淡淡的并不浓烈的回味........................真喜欢这部电影.
迷人的秋天
《秋天的故事》观后感(二):平淡的幽默
乡下人比城市人更不会做白日梦。你错了,他们也有梦想,他们的梦想是钱
四十五岁的寡妇,两个长大的儿女,快乐,活拨,懂交际,却独居乡下。寻找会欣赏肉体与精神之美的男人。
到了我这个年龄,什么类型已经没有意义了
《秋天的故事》观后感(三):人生的线索需要自己摸索
看了《秋天的故事》,侯麦这一次的电影我也很喜欢,没有宏大的背景,只是发生在一个小圈子的故事,没有谁一定是主人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线,情节发展很自然,就像现实生活,难以预料。
“人生的线索需要自己摸索”,这也是我喜欢侯麦的电影的原因,很还原现实,可以从中体会不同人的经历,拥有自己的感悟。
《秋天的故事》观后感(四):就好像生活不是一场闹剧
4.5 第一场戏被尴尬到——好吧侯麦也有这样的时候?大师终究不是白来的。儿子的女朋友要把她的前男友一个哲学教授介绍给女主,而这俩人还有藕断丝连的暧昧。女主的发小闺蜜登广告替她相亲,竟然有点爱上相亲对象。结果是充满期待的,虽然哲学教授没看上女主,还带着女主儿子的女友离开了婚礼,但女主对相亲对象很满意,相亲对象也喜欢女主。尾声落在闺蜜女儿的婚礼舞会上,夜幕下闺蜜一家幸福的起舞,好像生活不是一场闹剧似的。
《秋天的故事》观后感(五):迷惘
春夏秋冬,四部曲是几年前在某盗版店一堆好莱坞大片里发现的。很诧异盗版店的收片居然如此杂乱。百无聊赖的某下午,翻出这一堆,很老实的说,看得我昏昏欲睡,安静的一塌糊涂,看得有些压抑。很坦白地说,四部我一部没有看懂。它既不是纪录片,又不是完全没有情节,演员都很不错,感觉不到在演戏,故事了无痕迹。葡萄田的风光印象深刻,几乎能够感到阳光的灼热。他的电影怎么就像水一样穿过了我,什么都没有留下呢?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