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1-13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100字

  《国学梯级公开课2》是一本由摩罗 / 杨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一):相辅相成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改革语文学科对于文言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但是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感到力不从心,长期的不理解、学不懂、做不对导致许多学生放弃了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成绩占比又不是任何一个学生可以随意放弃的,而且只就文言文来说家长即使想要辅导孩子也是无从下手,所以当孩子和父母反馈文言文学不会的时候,父母与孩子都焦头烂额不知道要怎么办。

  我的同事现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她的教学工作中最常面对的就是长和学生向她反馈学习文言文有障碍,现在许多学生重视理科,大量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打好文言文的基础,上高中又大多数都选择偏理科的学科,所以对于语文不够重视,一考试就成绩不理想,语文作为三大科之一又不能放弃,所以她也很焦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我正好前些天看到了这套书,于是向她推荐了,她感觉这套书非常棒,主要就是不盲目学习,分成几个梯度,她认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及门梯的几本学会就可以做高考难度的题,而且没有障碍了。

  在我看来,这本书和教材中的内容相辅形成,《国学梯级公开课2》里的第十六课《和氏之璧》与语文教材有相通之处,教材里用现代文讲解了这个故事,学生对这个故事有印象,在《国学梯级公开课2》中看到文言文版的这个故事,自然会更易理解课文,理解文中深意

  而且有了这本书,即使孩子读不懂文言文,家长也可以先看懂这个故事,之后讲给孩子,有助于孩子的理解,也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将这本书上的课文读懂并理解会使孩子进行初高中文言文训练是更加的得心应手

  语文的学习在于日常的积累兴趣,学习有回报就会产生兴趣,所以我在看这套书的过程中的一个感受就是,能够读懂的课文篇幅越来越长,这样相对应的就会想要读更多的课文,也有动力做课文后的小练习,学生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有回报才会有动力,在文言文的学习道路上才会想要一直走下去。

  这本书和第一册相比较,能够明显感受出来的就是篇幅有加长,虽然总体字数变化不大,但是想要读懂这些短文,理解出来的现代文加长了,也许这就是进阶的感受吧。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二):读古文,学国学

  《国学梯级公开课》的阅读是初高中学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由简入深的阅读方式,让同学更轻松独立完成阅读并且能去理解文章意义。在第二部中,所选取的文章较第一部有了些许难度。然而更多的依旧是注重同学们的轻松阅读和独自理解。

  集部所选的文章是刘伯温的《马之足交于野》郑板桥的《意在笔先》虞集的《尚志斋说》,戴名世的《意园几》和吴承恩的《悟空拜师》。刘伯温和吴承恩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明朝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故事多见于影视剧中,是一个堪比诸葛亮般的人物。而很多的时候我们对于他的认知也只是如此。集部所选的《马之足交于野》便是他较为代表性作品,通过写马的等级反应方式人们阶级矛盾。当然,各个朝代都有阶级之分,而元朝绝对是一个特殊存在。刘伯温以才为名,其《推背图》至今也是被很多人欣赏

  说起郑板桥印象最深的还是首《竹石》“千锤万击随辛苦,任尔东南西北风”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绝对名副其实一生作画兰,竹,石。被称为千秋不变之人。集部所选的作品是郑板桥画竹所感,整个过程给人以欣赏之色。郑板桥笔下竹子倾注了他的志气节操和理想。是对其人格,理想和尊敬。是青少年同学正确价值观的一个方向。在这篇文章后的延伸知识是扬州八怪,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称号都听说过,然而这才怪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怪,哪个怪却又说不清楚。在这里编者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去了解那些传奇的存在。

  《国学梯级公开课》第二部依旧分为集部,经部,史部,子部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为五篇主课文,和五篇分课文,分课文是对主课文的延伸,我们可以去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知识。每一篇主文章有注释,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熟悉的词都有着相对应的解释和文章的翻译赏析。在学习完主课文后更有延伸阅读和一篇课文加以练习,使我们加深对知识的学习。

  《国学阶梯公开课》适合初中及其以上的学生使用课本中的文言文阅读的数量是一定的,提供的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式,应试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都是课外延伸的知识。阅读量阅读对于我们来说便更容易解析一篇文章。而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三):聊聊数语道尽人间真谛

  《国学梯级公开课2》

  寥寥数语道尽人间真谛

  近年来,国学思潮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典籍,先是《三字经》、《千字文》后有《弟子规》,除了这些古文启蒙书籍外,还有各种讲堂都在向我们传输国学。而这些朗朗上口的古文字魅力也从未因为时间流逝而淡化们的光彩,这些古文字除了为为我们记录历史技术,还为我们记录了优美诗词歌赋,那些字里行间流露感情,彷如身临其境感人肺腑,让人现今读来也是沁入脾、留有余香。现今,小学语文课本的古文比重也是越来越大,除了古诗外也在高端增添了故事情有趣简短古文,而《国学梯级公开课》系列丛书更是在启蒙基础之上的古文阅读进阶读物

  《国学梯级公开课2》也是由摩罗和杨帆编著的,这套书籍耗时十年精心打造的适合大众的国学入门书籍,除了收录我们熟悉的古文外,还有一些“冷门”古文,个人认为中高考的学生确实适合作参考

  《国学梯级公开课2》分为集部、经部、史部、子部,主要选编的是明清二代文章。如被誉为“诸葛亮”的元末明初刘伯温之《马之足交于野》中,因将天下之马分为天闲、内厩、外厩、散马、民马亦如元朝将国民分为四等,长此以往、贵贱有别,导致国民之不满国家涣散进而奔溃、灭亡。亦如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品读古人文章里的智慧,鉴今日之行为;还有孔老先生的“人不知而不愠”,提倡人要内修,也就是“内圣”,之后才可为“外王”;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初读心满满,认为已经可以“平天下”再读就觉得自己所知太少,恨不能读遍天下书。

  《国学梯级公开课2》所收录的古文由浅及深,涉及方面;除了有疑问注解外,增添了人物故事、赏析与写作指导、延伸知识以及副课文,全面铺开来学习一篇古文,摒弃了以往学习古文的方式,还增添思考与训练,将思维发散开来,向一张大网一样将古文知识涵盖其中。

  这些古文字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无限的光辉,我们欢乐可以吟读“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相思之情可以吟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表达雄壮可以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九天”。中华文化博大包容,尽在这简短的文字中,让我们一起品读古文、散发书香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四):学有态度的文言文

  华夏文明源源流长,有记载的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一直演化到现在的白话文,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在每次的变化中,都是朝着更加便利的方向发展,人们学习起来也是更加便捷,但是现在的白话文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所以想要更多的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需要学习传统的精髓,那就是文言文。文言文对于当代人来说,都不陌生,在学校里,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都会学习文言文,当然了学习也是有着一定的方法,也是按照由简入难的思维进阶。现在我看的这本书就是一本学习文言文的好读物,书的名字叫做《国学梯级公开课2》。

  《国学梯级公开课2》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明白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了,国学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国学班等也是遍地开花。但是学习也是要有方法的,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而这本书就是一个学习国学的好帮手,从书名的阶梯两个字就可以体会的到。这是一套全书,是一套由简入难的学习文言文的作品,

  《国学梯级公开课2》这套作品其实是为了顺应学习者思路需求而编著的,总共分为三梯,分别是及门梯,登堂梯,入室梯。这三个分段简单明了,读者一看就会明,这也是按照学习的难易程度编写的。而在这三个梯段中,又各自分为六个级别,这样阅读起来深度逐渐增加,更容易学习。

  《国学梯级公开课2》是由摩罗和杨帆主编的,这两位作者都是江西都昌人,其中摩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招收文化战略专业和国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国学教育专业博士生。主要著作有《思想家司马迁的新帽子》等。而杨帆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审。主要著作有《太阳的朗照:梁启超国民性研究文选》(合编)等。这次两位作者共同编著本作品,就是为了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学习国学,因此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喜欢

  本书有着显著特点,由浅入深逐渐的增加难度,这些在书中的多处都有体现,首先在选文方面就是秉持这个宗旨。本文选文的特点非常明显,有常识的读者都知道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人对于文献分类方法,也就是四部,而在这四部中,集部也就是当今所谓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所以放在最前面,这样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选取的文章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大众比较熟悉的。在文章的后面还有注释,查阅起来很方便,当然参考译文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可以对照学习。在文章后面的赏析与写作指导和延伸知识也是不可或缺补充部分,思考与训练是考察读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总之这本书很适合读者们学习国学。

  《国学梯级公开课2》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学习国学的作品,作者选材精准,有针对性,而且难度也是循序渐进,这些都是最为适合学习国学的好方法,只要读者认真的研读,相信对于国学的提高很有帮助。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五):高阶文言课

  《国学梯级公开课2》,初看此书介绍还以为是经史子集的精华文章汇编外加一些翻译赏析之类的札记,翻开书后才发现这竟是一本高级版的“古文阅读理解”汇编,就是中考、高考都会涉猎的那种“古文阅读理解”。细细读完,感受又有所不同,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哈我读此书的一些感受。

  东坡先生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竹子因其中空外直的品质,之于中国文人精神世界有着某种激励作用。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画派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先生在《创作论》中曾说“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部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子的神态形态气节、品相如何绘制、有何特点,介绍的可谓形象传神具体生动

  文人墨客有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画家亦然。“扬州八怪”其实在生活社交中并无“竹林七贤”那般癫狂表现,都是凡夫俗子。所谓怪者,乃是因为他们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品质。比如我们小学语教科书上学过的板桥先生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们追求“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他们在艺术上孜孜追求,自成一派。志节仁义趣味清高构成了“扬州八怪”独特的艺术风格。“扬州八怪”用他们的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积愤苦闷以及表达理想和憧憬。他们凭着知识分子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种不流于世俗眼光,用于表达自己态度的精神,在那个闭关锁国思想固化的年代大概也算得上是一种“怪”了。

  书中还节选了吴承恩先生《西游记》的一些片段。四大名著我们初高中时代都曾读过,里面生僻字还是很多的,有些甚至只有《古汉语词典》才能查到释义用法。但彼时彼刻,我们更多的是被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忽略了古汉语知识和语法知识。《国学梯级公开课2》节选了《西游记》的一些片段并做了比较深入的解析,在如何阅读章回体文言小说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学梯级公开课2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