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脑壳》是一本由杨再辉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老师,谢谢您寄书《岩脑壳》。旅游回来,已陆陆续续拜读完。不论您以前写过什么,以后还要写什么,这是您生命中的重要著作。因为它是您人生的一部分。这部作品,乡土文化气息浓厚,让我想到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但是您写的更散文化。追求“情景”,不追求“事件”、“矛盾”。写家人、村人和浓浓的亲情,生、老、病、死之情状。尤其父亲对儿女们的亲情,令您一生牵挂,也感动着读者。
(邢小群,教授,作家,北京)
《岩脑壳》读后感(二):一部《岩脑壳》的返乡之旅,一场文化的返乡之旅
一场匆匆的精神返乡之旅,遥远而长路漫漫,因作家杨再辉《岩脑壳》力作深深的植根于松桃苗乡而活力四射,青松神韵气度,桃之夭夭芳华,诠释了良知作家的使命与责任,教益多多。
岩脑壳思维模式与松桃苗乡地缘人文乡情水乳交融,闪耀时代冲破樊篱,唤醒人性良知之光,阿辉玩得漂亮,一下子超越那些伪作家与诗人的虚伪与浮噪[抱拳]真性质朴诚实写作是《岩脑壳》受人尊重喜爱的原由之一。
(周江鸿,作家,文化学者,浙江德清)
不比沈从文差,生动有趣。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书了,睡前继续看……熬夜看书,精彩!
玛伟,年少时虽然顽皮,但也是聪明可爱能干的,27岁喝农药自杀太惨,他的爸爸天宝大大不好,酗酒,懒惰,他如果长在星辰家,肯定不一样……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140页了!
我快看完了,一会儿就看完,书极好。
书很好看,除了回忆,历史变迁,亲情,爱情,悬疑凶杀……还有社会问题:春运,婚外恋,无子女家庭,孤寡老人……看林人之死,玛伟绑架杀人之疑,贺老师之死……姜老者者的故事笑中含泪……父亲在书中比重最大,形象最丰满。看似普通平凡的父亲,不声不响有点木讷的父亲,勤劳善良慈爱,虽然穷,但时刻不忘接济他人,始终心怀希望,乐观自立……父亲是山,是典型的中国父亲。从他身上,我也看到我百岁奶奶的身影。
读罷作家杨再辉先生赠予我的力作《岩脑壳》,已是夜深了。不知怎的,我仍然没有一点倦意。书中描述的典型环境一一岩脑壳,一个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鲜为人知的地方,人物都是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勤奋劳作的普通农民。由于自然环境与历史的原因,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尽管是这样勤快劳作和起早贪黑,日子总还是窘迫。"笔触所及远超出一般传记式的叙述,正如作者在后面所说的,它"像一串激越而又缠绵低回的乐曲",使人难以忘怀。
作者在书中说,“我读书的每一分钱,都浸透着二哥和父亲的汗水。”作者一路走来是十分艰辛的,又是十分幸运的。大学四年,他的生活极度简俭,“我喜欢书,但我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于是我就只有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点地省。我的身体一直营养不良,但我内心很充实。”读到这里,我感到十分的揪心,这毕竟是在长身体的年令呵。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常常是响应乃至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走向。这一点,我深信作者是十分清醒的。
呕心沥血养育他的母亲过早地走了。“苦得,耐得,心肠好”的父亲,在他立业,成家,日子渐渐好起来了时,终因过度劳累而体衰,也走了。我深信,作者是含着泪,心中滴着血写成这部书的。操劳一生的父母走了,养育他的故土岩脑壳远离了,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岩脑壳如他的父亲永远是他心中的无法磨灭的一座精神丰碑。
是的,作者有理由感到自豪。这本书,让人们记住了岩脑壳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记住了这块土地上勤奋劳作且善良的人们。
作者的文笔无疑是严谨而十分舒徐的,文品也是上乘的,自然,源于他的人品。
作品来自生活,生活本是作品。
不浮夸,不隐藏,
仅仅做了生活与文字间的替换。
亦如岩脑壳的那些人。
看着看着就看成了你的样子,
读着读着便读进了你的生活。
真让人心疼啊,
那段隐忍又艰辛的岁月,
但是有了这些可爱的家人,拮据的日子里也不无充斥着温暖的点滴。
忍得、耐得的父亲,
勤俭、持家的母亲,
你说你是独行侠——是的。
孤独也充实。
要坚持,不放弃……
父爱如山,
那母爱更像水吧,
一刚一柔,浇灌你们成长。
如此,人生历练,还有过不了的坎吗?!
余生,定是一路向阳。
在此,特别庆幸自己能买到您的每个作品,特别感谢您的文字,让我在沉繁的工作之余,在我因理想和现实差距而深陷抑郁无法排解之时,还能读到如此温暖向上的文字。不知如何表达心中喜悦,只化作俩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