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米》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19-12-30 2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米》的读后感大全

  《米》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米》读后感(一):归家

  苏童书中的主角,大多都带着一种阴郁气息。《妇女生活》如此,《米》亦是如此。刚刚来到城市的五龙迷茫忐忑,踏上这座小城,五龙心中或多或少带着几分希翼期盼,但在瓦匠街所遭受的欺辱,点燃了他心中阴暗一面,阿保的暴戾是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五龙对这个城市的仇恨。在那个贫苦年代,所有人的内心都是极度扭曲的。苏童小说中没有一个拥有美好品性的主角,丑陋人性展露无疑,比比皆是。 这是一场异乡人生存与毁灭的斗争。从底层人爬向“人上人”的道路坎坷波折,当心中尚且残留的美好期望被一点点磨灭,人性扭曲,五龙生存下来了,他扎根于这个残酷的城市中,变成了曾被自己痛恨的“阿保”,将仇恨传递给下一个“五龙”。 ——五龙离毁灭不远了。 将死的五龙躺在洁白的米堆上,随着北上的火车,奔向他的家乡。 五十多岁阴郁的五龙走向死亡,二十多岁质朴的五龙仍在漂泊

  《米》读后感(二):就像一条狗

  几年前读过一次《米》,读完后觉得有些压抑。这几天重新再读了新版的《米》(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倒是没有压抑的感觉,甚至连过于强烈情感起伏都没有。难道是这几年直面现实世界,已经习惯,甚至麻木呢?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我发现《米》里,除了特定的人名地名外,出现最多的字莫过于“狗”了,为此我还专门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统计全书出现了六十次左右。从“所有离乡远行的人都像一条狗,走到哪里睡到哪里,他们的表情也都像狗,倦怠、嗜睡或者凶相毕露开始,“狗”总是进入我们的视野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动物世界,感官世界。

  五龙从枫杨树乡村逃离出来。乡亲们告诉他,“五龙,你那会儿就像一条狗。没爹的孩子都像狗。”可即便在大鸿记米店落了脚,解决了生存问题,五龙仍旧活得像一条狗,就像第一天为了抢一点吃的,被码头兄弟阿保收拾低下头,他看见自己的影子半蹲半伏在地上,很像一条狗。此后,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会想,他如果不低下去,会怎样?他深知陌生的城市和寄人篱下处境使自己变得谨慎懦弱。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性格心胸狭窄,善于记仇报复心极强,充满暴力。对于五龙而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他一步步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像个人作为读者,除了恶心,我对他没有同情,没有可怜,这些他也不需要

  可以说,整部《米》里,我找不到一个喜欢角色

  《米》读后感(三):读《米》:苏童是有多“残忍

  最近读了两本小说,苏童的《黄雀记》和《米》,相比前者,《米》这部苏童的早期作品给我的震撼更深,在这部里,苏童将阴郁的笔调渲染到了极致,对细节刻画精雕细琢到了极致,对人性之恶的描写深刻到了极致。《黄雀记》若还有些含蓄和委婉,《米》则是彻底将人的恶和淫撕开在读者面前。读毕,一方面佩服苏童的文字实在厉害,一方面也佩服苏童描写的狠和绝。

  苏童故事里的人物总是变态畸形的,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人,他笔下的人物是放大了人性中的恶和淫的,所以,这些人物在读者看起来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正是适合拿来作小说的,苏童极善于捕捉读者的心理,每个主要人物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一个坏处是,他笔下的人物共性太多,有点形成固定模式,因此,苏童写的很多故事,似乎都能找到某种联系题材丰富性缺了一些,不过,这也造就了苏童的鲜明风格

  苏童的文字辨识度很高,这也让他成为最善于刻画细节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那种对细节的捕捉常常让我惊讶,对人性的刻画简直到了无以复加地步,在中国当代男性作家中极为少见,甚至也少有女性作家能达到如此地步。仔细一想,其实苏童写的故事都不复杂,正是他的无人能及的文字给他的故事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难以超越属性。这真是一支神来之笔。对欲望的刻画之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谓深到骨髓里。粗俗情节结合精致的文字,产生无比奇异效果,成为艺术。这倒可以说是那一代作家极为擅长的能力

  相比《黄雀记》,早期的这部《米》更加紧凑和深刻,虽然故事在现在看来有些落入窠臼。逃难的五龙到大鸿米店由一名扛米工到米店当家人、瓦匠街老大,整个是一黑化版的进阶,一个家族的堕落腐烂,烂到骨髓里,最终的结果是坐火车从农村而来的五龙,死于回乡的火车上,临到死,还想着那个衣锦还乡的梦。

  米,性,是五龙迷恋的,一种是食欲,一种是性欲人类原始最基本的欲望,拖拽着五龙一步步跌入深渊万劫不复。仔细想来,现实生活中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完全是这样的呀。这是小说将它艺术化了,高度浓缩了。所以苏童看似写的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故事,实则写的就是我们自己啊。从这一点来说,苏童太厉害了。

  最喜欢苏童小说的结尾,《黄雀记》是祖父抱着红色的怒婴,《米》是五龙死在堆满米的回乡的火车上,极具艺术化的结尾,也恰当呼应前文,感觉人物的命运是一种轮回,苏童的狠就在于故事结尾依然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将他所渲染的阴郁氛围久久留在读者内心,他不容许读者有任何的放松和希望。

  一些作家是怎样残忍的人种啊,对笔下的人物太绝情太狠心了,苏童就是其中一个,他笔下的人物要是有机会从书里活出来,一定会把作者千刀万剐吧。

  《米》读后感(四):从一粒米中见出人性的阴暗与无尽的欲望

  米,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之一,尤其在亚洲地区,米作为主食出现在人们饭桌上。同时,米也象征丰足,比如,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鱼米之乡”,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此地气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富裕

  当代著名小说家苏童,有一部代表作品,名字就叫《米》。当纯净剔透米粒,与人性深处的欲望交织在一起时,那莹白的便愈发干净,那阴暗的也就愈显阴暗。

  只是,如果没有人性中那阴暗的欲望,又怎么能凸显出大米的纯净与珍贵

  苏童笔下的这个故事,从开头就弥漫着悲凉孤独的气息。一路逃荒到瓦匠街的五龙,凭借着一身力气在大鸿记米店落脚,成为一名帮工。他与米店老板家那位风情万种大小姐织云,渐渐地厮混在一起。未婚先孕的织云嫁给五龙,而充满野心和欲望的五龙,不仅要在身体征服织云,更要把整个米店据为己有

  五龙深深地爱着那些纯白晶莹的米,他说,米比人可要干净多了。他难道仅仅是在指责别人吗?我想,五龙说的这句话,针对的也是他自己。

  如果人没有欲望,那是断不能存活下去的。五龙承认自己的狠辣与歹毒,也承认自己心底涌动的欲望。在经历了不断的阴谋和暗害之后,五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所以,当他有朝一日掌握了一点小小的权势,他就会变本加厉地摧残别人,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妻儿

  “五龙”这个人物形象,像极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某一些人群。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端,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或是被迫或是主动放弃了生而为人尊严。可一旦自己拥有了权势,就会不遗余力地去摧垮别人的尊严。

  可惜,不论是昔日的本地恶霸吕六爷,还是如今掌控着码头帮会的五龙,最终都难逃一死。只不过,五龙并不是死于仇人枪口,而是死于不断恶化的“脏病”。

  对“米”有着深刻执念的五龙,在濒死之际也要手握一捧米。他躺在一车皮的大米中咽了最后一口气。这罪恶却也悲哀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米》这部书里,没有哪个人物是无辜的、善良的,即便米店二小姐绮云看似本分,整日操持着米店的生意,但她嘴里说出的刻毒的话就表明,她的内心也生长着无数恶毒想法

  五龙可恨吗?他因为染上“脏病”,为了报复,就杀害了八名可怜的烟花女子。但其实,五龙也是可怜的。他在年轻时候,是被侮辱、被欺凌对象,他在年老重病的时候,依然没有逃脱被侮辱和欺凌的命运。

  在时代洪流中,哪一个人不是这样呢?以为靠着蛮力,靠着狠毒,就可以扭转自己的命运,殊不知,我们终不过在命运车轮的碾压下,苟且偷生罢了。

  台湾作家钟理和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比一斗烟的工夫所长无几,命运就像烟灰一样把我们弹了出去。”命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残忍的。这种残忍就表现在,不论我们如何挣扎,也难以真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想到这里,忽而就觉得《米》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无辜的,可怜的。他们只不过想活得更好些,想活得更有些人样。可终究,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地走向悲剧,带着满心的仇恨,带着满身的疮疤,走到生命终点

  《米》读后感(五):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梦,一个人泥泞苦痛的一生

  一场洪水将五龙带出了永恒故乡——枫杨树,他从同年的酣梦中醒来,落入俗世深重的欲望中。苏童以极具象意味符号,构筑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梦,一个人泥泞苦痛的一生。

  米

  米在书中是串联起所有的线索,也是最庞大直白的欲望化身。五龙对米的执念,由最初饥饿引发的食欲,到由米店老板的女儿引起的性欲,再到两担米买来的黑帮身份及由之而来的权力欲,故事的结局,五龙在一整节车厢的米中死去,最终于欲望中消亡。米不仅是五龙一个人欲望的象征体,还是书中众生欲望的象征:阿保和码头帮为了织云劫掠别人的米船;雪巧和抱玉似是而非的偷情在米堆里;米生在米堆中闷死了妹妹小碗……纯白莹的米何其温顺,它们无声地喂饱芸芸众生,“米是干净的,但人性不是”,或许人性的污秽会留痕,但米粒浩瀚如大雪,再多的污迹也会被掩埋无踪……

  瓦匠街

  短短一条瓦匠街,看尽了大鸿记米店四世及异乡人五龙的一生。密集破烂房屋,雨后泥泞的街巷,黄包车穿梭其间,小贩叫卖声伴着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敲击,再混了戏班板胡、笛子人声,烹出一锅俗世百味。起初仿佛是有亮色的,五龙不再流落街头,少女织云、绮云鲜妍的脸庞太阳很好的天气庭院中散发着清香衣物,旧塔风铃清脆声响。但很快,一切都渐次暗下去。城市给刚走近它的五龙心中埋下了扭曲的仇恨,更多的锈斑潜滋暗长,暗暗腐蚀着所有出现的人的人生。织云和绮云,豆蔻年华的少女,却没有任何爱情甜蜜忧伤,彼时的女人,只会被当作玩物生育工具。这也是苏童笔下对女性命运惯有的悲叹与同情,女性被折磨、玩弄,直至丢弃,轻盈身姿馨香,最终消褪成残缺的余像,湮没于历史尘埃。而在这本书中,不只展示了女性命运的黑暗,这是一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持续动荡,陷于欲望泥潭众人无法拯救他人,因为自身的安全亦是奢望。我从未读过一本描述如此深重又庞大欲望的书籍,过于厚重的欲望化成裹着浓密水汽乌云笼罩于小城上空,太阳的光辉模糊了,暗愈发猖狂

  枫杨树

  枫杨树是故事隐匿的起点,也是故事未及的终点。枫杨树承载了五龙的童年欢乐,它化身一个乌托邦的符号,锁住了五龙毕生的欢乐,枫杨树的失落,便是乌托邦的失落。大水淹没的枫杨树,正如洪水一样的欲望也淹没了离开枫杨树的五龙,失去枫杨树的五龙,在世俗的泥潭瓦匠街浮沉一生,奄奄一息之时,他心中所想的仍不过是枫杨树,而与他纠缠一生的米店一家,则丝毫未在他的视线中出现。在一路奔赴死亡的浩大征途中,一切皆是污浊与泥泞,惟枫杨树是终点明亮灿烂的光辉。那是五龙魂牵梦萦的故乡,是五龙谋划了一辈子衣锦还乡的终点,是永恒的宁静。这个乌托邦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神圣之地,终其一生,我们或许都像五龙一样,在寻求回到最终的圣地,但现实往往惨淡。最后的最后,五龙在奔往枫杨树的火车上去世,我想这或许是一个黯淡寓言,昭示着作整体的人类无法复归原初的单纯静谧,从天堂失落的一瞬间起,我们便漂浮挣扎于俗世的洪流,直至黑暗将我们吞没。枫杨树或许是永远都无法回去的,风铃声也将随风消散,而我们也将在世间大地上永恒流浪,但它遥遥散发的光亮,许是寂寥人生中的唯一微光,凄风苦雨也不会使其减弱半分。

  五龙手中攥着一把米,在世间走了一遭,他经历了太多的恶,制造了太多的恶,他消弭于大地的时候,米还是那永恒的洁白的米,米永远无言,正如大地永恒沉默地目睹一切……

  《米》读后感(六):像稗草一樣活著

  蘇童說《米》是「一個關於欲望、痛苦、生存和毀滅的故事」,小說塑造了諸多可悲可恨可憐可嘆的角色,以男主角五龍最為突出。五龍來自鄉間曠野,被時代逼迫而逃難來到大鴻米店,在這裡,既是導演也是演員的他演繹出自己一生的悲劇故事。

  我不太認同萬惡的舊社會是導致五龍從淳樸的農家少年逼成了心狠手辣的一方惡霸的決定性因素,那樣的話會比較容易讓五龍性格的變化淪為某種宿命論。應該說五龍從頭到尾都算不上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他的確非常可恨,他的性格是決定他墮落變質的最直接的推動力,而他所致力追求的,是活著。他就像一棵稗草一樣,被風吹散落到了稻田之中,可這些「稻米」也並非根正苗紅,在早已被傳統風俗浸潤污染的這塊黃土地,能長出什麼好米來?不過是半斤八兩。五龍為了活著,他把「米」視為吉祥物來護身安神,於是狠狠扎根在這片髒土上,用力侵佔供給稻米們的生存資源,而慢慢把自己變成一個怪物,但草根性的本質,還是卑微和執著,成不了「米」本身。

  五龍與周遭的相處之道最為令人心悸:織雲對他有所善待,但他出於骨子裡的男尊女卑的孽毒而把失節的織雲娶過來之後洩一己之私憤,甚至被戴綠帽也是麻木的;綺雲對他算是照顧餘生,但他出於向馮家討債的怨恨而以冷暴力毀掉她;馮老闆對他收容,卻也因有過算計而被氣死,只留下一些報復的傷痕在五龍身上;阿保整過他辱過他,他就一定要除之而後快不惜出狠招;對碼頭兄弟會虛以委蛇的幫扶也要用盡力氣借刀殺人把他們全部翦除;對自家的孩子們柴生米生不加管教,對小碗之死毫無同情,對兒媳也是冷酷無情趕出家門;對其他一樣的落難人也是極盡殘酷戲弄之能事。就這麼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優點的角色,何以能以主角身份自始自終貫穿小說始終?

  不完全是人性。「米是乾淨的,但人性不是」是看點,但不是五龍角色成功之處。他讓人心悸的地方,投射出來的正是我們身上的劣根性:自卑感讓人憤怒而失去理智,「其實他們誰也沒把我當人看」變成陰毒久久不散,如何能跟這個世界妥協呢?自卑假扮出的自尊是易碎的。「為什麼他們天生喜歡跟我過不去」,不肯放過我,把自己想像成這個世界最可憐的人的受害妄想症,也是很有普適性的。「越活越要像個人,我不是傻瓜」,所以別人都是傻瓜,我聽不進去半點真心話。你們欠我的,全部給我償還回來,我欠你們?沒有的事!在碼頭欺負年輕的搬運工,也不過是一旦有了點力氣和機會,就急不可耐地抖起了威風,把自己身上的困難加倍對弱者還諸其身。把仇恨視為立身之本,毫無同情心和憐憫意,不懂感恩和寬容,還把「敢愛敢恨」當成一種勇敢,一種絕不後悔的堅持,這種執念又何曾陌生?說白了,五龍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出身低賤又毫無作為的稗草,在這個濁世以自己的方式苟活著,以為折騰是生活的本色,根本無從得知跟他不同類的稻米會有著怎麼不一樣的人生軌跡。這種狹隘,讓人覺得可怕亦可悲。

  可是最讓人不寒而慄的現實卻是,這樣的稗草生命力強大到可以看到所有的精緻的稻米都在他手上毀滅,他比別人活得更長命百歲從而見證善無善報,對仇家最大的報復就是活得比他長啊,我們不必同甘,但一定要共苦呵。知道你過得很不好,所以我就放心/開心了。這樣的稗草,不是比比皆是?

  題外話。我總是不由自主把五龍跟那個執意要棄我而去的小孩夾纏不清,無從改變自身狹隘認知而以逃避作為手段,一心只想求放過,在自以為是的努力的前進方向上磕磕絆絆,用自卑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只想證明自己不是傻瓜,證明自己青春無悔,只因為我對你做錯說錯想錯一次而全然忘卻曾經的心血與努力,我就活該被釘在復仇的恥辱柱上,被你指責我要求太多太苛全是出自私心私慾還跟你像馮家人對五龍一樣一味糾纏並打亂你的生活?Exo me?願你已放下。

  :電影版《大鴻米店》改編得太爛了。。

  《米》读后感(七):苏童:人性中流淌着恶意

  《米》是一个异乡人的漂泊故事。五龙因饥荒逃离家乡,乘一辆拉煤的火车流徙到城市。他吊着一口气,想活下来。先是流落码头,后在瓦匠街的大鸿米店找到了一份卖力气的工作。这五十年,他的身体从完整变得残缺,失去脚趾,被枪伤到脚掌,再到瞎掉的左眼,以及最后染了花柳病溃烂的皮肤。而他也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逐渐成为一方恶霸。

  苏童给五龙的结局是死亡,他在返乡的火车上咽了气。五龙想象中的荣归故里,变成了一种奢望,整整一车厢的大米,也没能顺利运回枫杨树乡。

  而他的死,只是某种表象上的结束。整个小说里,萦绕着的憋闷、窒息感并没有因此消失。因为人身上的恶意还在那个世界里肆意流淌。

  米是纯洁,也是欲望

  水灾和求生的欲望把五龙推向了城市,但人对故乡割舍不掉的眷恋又催促着他返程。

  这也是为什么五龙执着于大米的原因。枫杨树乡产大米,米是农民的盼头和活头,他们指望着一粒一粒白米,靠它养家糊口。这种意识根植于五龙的脑海中,哪怕逃到城市,他也停在米店门外,好像只要靠近大米,他就能活下去。

  米是白色的,是食物,能充饥能给人提供能量。但在《米》里,它有了其他特殊的意义,米仓里藏污纳垢,米店里勾心斗角,米堆上荒淫堕落,给人一种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五龙对米也有特殊的信仰,这源自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活下去的执着。书中有很多关于他珍惜米的描写,贫穷时梦想一顿吃十碗米,发迹后也不允许碗里剩一粒米等,但米又是欲望的延伸,所以,五龙有一个把米塞进女性下体的怪癖。

  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

  有人说,五龙是被逼迫成了后来的恶棍,但我觉得他性格里的记仇和憎恨感才是根源。他嫉恨阿保,出卖兄弟,对人没有基本的怜悯和同理心,更多情况下,在用作恶改变自己的处境。时代必然有问题,但五龙这个人本身也有问题。码头混混阿保和米店的冯老板最先发现了五龙的“真实”面貌。他并不是憨厚单纯的农村汉子,而是一个眼底燃着一团火的记仇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有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这个小说里充斥着恶意,几乎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劣根性。于五龙而言,穷只是让他收敛了这份作恶的心,但恶意是他心底的一口井,满了就会慢慢溢出来。富也只是换了一种看起来更华丽的方式,遮掩住了他们的贪婪和无耻。

  冯老板的恶是鸡贼,他戴着伪善的面具,用“三碗饭”(骂五龙吃得多)赚了一个不用付工钱的伙计。同时,也想用五龙掩盖织云未婚先孕的家丑,并在利用后买凶杀人。

  六爷的恶是狂妄、冷漠、心狠手辣,也不把别人当人。他本就是个地头蛇,手上不知多少人命,但他最直接的恶就是杀人,在得知织云跟阿保通奸后,杀掉了阿保,还割掉了他的性器官。

  五龙的大儿子像极了他,居然为了复仇闷死了自己的妹妹。

  所以,苏童说:“ 《米》是一个对人性恶的推测之书,我应该说是某种推测,因为《米》是生活中我没见过的人物,我闻所未闻的故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一直在说我在数学公式当中一个最大值,推算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探究人的所谓的属性,人性的这个所谓的内部的这种问题,这是以前我们很陌生的话题。”

  所以,跟大鸿米店有关的人,都有让人感到真实但不适的地方。女人浅薄、短视、放荡,男人凶狠、算计、自私。

  而苏童也通过《米》写出了深刻的人性欲望和对这种情况的思辨和反省。

  现实生活中,当然有真善美,但也有假恶丑。我们可以在虚构的作品中,窥见一个完全黑暗、阴郁的世界,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其实,普通的恶也无处不在,只是更淡更小,容易被人忽略。它是楼上故意的踏响的高跟鞋声、是扔在别人家门口的垃圾袋、是某个角落里无端冒出的骚臭味、是公共墙体上刻画的咒骂和自鸣得意。

  这种恶无法体谅,因为它明明可以不必存在,但有些人就那么去做了。你的愤怒无用、告诫无用、自我约束和所谓人人都应该有的道德感更无用。而因此产生的憋闷和窒息跟《米》中的感觉是相似的。

  人啊,本身就是复杂的。

  《米》读后感(八):米店下的罪恶

  “就是乱七八糟千奇百怪的城市,所以人们像苍蝇一样汇集到这里,下蛆筑巢,没有谁赞美城市但他们最终都向这里迁徙而来”。—《米》

  一个阴雨天气,读完了苏童的《米》,认识苏童是从电影《大鸿米店》开始的,《米》正是原著,相比视觉的冲击文字更令人回味,这个故事,这场风波,只不过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五龙

  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黑暗时期,军阀相戈、土霸横行、民不聊生、饿殍载道。大量饥民涌进城区,五龙便是其中之一。初近城的五龙为了一口吃食受尽侮辱,又目睹了大量饥民的被当地最有势利的申官六爷驱逐,城河一夜之间浮尸遍野。五龙侥幸苟活却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五龙第一次路过米店,便停下脚步,他的视线越过女孩的肩头落在米店内部,女孩笑问道:“你在看什么?你是看我还是看我妹妹?”

  “不。我看米。”

  五龙为米而来,他终日蜷缩在米店门口,只因为在这里能闻到米香,米得香气能够让五龙产生剧烈的快感。苦苦哀求最终留在米店,没有工钱管饭就行。在这里肚子是填饱了却受尽歧视,仇恨在心里生根发芽,善良的人性在旧社会的动荡中湮灭。

  在压迫和屈辱下,五龙的心理也变得畸形,开始显露他暴力和罪恶的一面。先是给六爷告密,织云和六爷的手下阿保通奸,借六爷之手除掉这个曾经让自己受尽屈辱的人。娶了织云,又强行占有绮云,使冯老板不得善终,到最后六爷也死在他手上。

  五龙最终成了五爷,要换一口和六爷一样的金牙。牙医可惜他这一口真牙!但五龙说:“有什么用?好牙带给我的只是穷命!”坚持敲碎真牙换了满口金牙。可见五龙对贫穷的憎恶。他再也不想卑微的活着,要用这一口金牙彰显自己的地位。

  五龙有着畸形的性癖好,喜欢将一把米塞进女性的下体,借性行为来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作者笔下每一次关于性爱的描写都里不开米,欲望是本能,米是干净的,但人性不是。

  织云和绮云

  织云和绮云,米店的两姐妹,一个十九岁,一个十七岁,都是和衣裳一样红绿妩媚的年纪。两人的生命轨迹不同,但都难逃悲惨命运。

  织云在小小年纪便成了六爷的姘头,整条巷子的人都在背后议论她的轻浮,但我却觉得织云虽然开放、私生活混乱,但为人真诚,在得知父亲暗害五龙时,曾真心去担心五龙的安危,也是整个故事中唯一的一点温存,而且织云是一个目的明确的人,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做六爷的姘头到被抛弃再回归到六爷身边,她也只不过是想在黑暗中寻得一丝光明。

  绮云看似清高,在端庄的外表下虚伪至极,骨子里瞧不起下等人。她鄙视五龙这样的穷人同样鄙视织云这样的“婊子”,可笑的是她这一生也没有逃离自己的憎恶。无法割断与织云的血缘,无法摆脱五龙的占有,甚至跟五龙结婚生子共度一生。她这一生都在抱怨,自己儿女也陷入了这种轮回。

  冯老板

  什么样的人会把女儿献给乡绅恶霸?我想在把织云送出去的时候冯老板的内心也是纠结的,他惶恐、无奈,但也畏权贪势。他收留了五龙,本是一件善事,省了工钱却因为一碗米斤斤计较。他一早察觉了五龙的仇恨与恶性,还是把他留在米店。每一件每一桩都透露着贪婪。织云怀孕,他不敢与六爷正面冲突,没有一丝男人和人父的血性,设计陷害五龙不成最终在病榻上,在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中死去。

  五龙、织云、绮云、冯老板、六爷、阿保到后来的抱玉,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只有仇恨和欲望。每个人物都极度扭曲,都是人生的失败者。

  无关于阴雨天,这部作品读完后让人觉得很压抑,整个故事围绕着米,展现了存在于那个年代的丑恶与人性,它洞悉了人们人性中最深处的肮脏一面。每个人骨子里都有恶,但他们每个人的命运都让人唏嘘不已。而这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角落。

  《米》读后感(九):我们出来后,就回不去了……

  前几天和朋友在讨论一个问题,关于“人本质”的看法,她坚持认为,人因智慧(脑部心智)而称其为“人”,生下时为兽,长大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杂质(这是生命美丽有趣也是残酷的原因之一),不重新靠智慧锻造自己就一直是兽。

  “成为人”,意味着,朝着“神”(最大智慧与善的集合)的方向,好好“做人”。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

  我和她的观点是不同的,当时举例了,两个方向。第一个寓言“人类是从混乱黑暗的地方 由太阳神(智慧)的带领走入具有太阳、阳光的场景。有的”人“展示了智慧和逻辑,然而这种智慧和逻辑带着一丝丝那种从混乱、黑暗的感觉,是一种对黑暗、混乱的抵触。在寓言中,人类从黑暗、混乱而来,是没有再想回去的。”

  第二个寓言,“我们的离开是被迫的、被放逐的,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回去。这类人,相信自己本来是完美的,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智慧、欲望,障碍了自己完美的本身,让自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是我在看《米》之后,对人性的一次实验性探讨。

作者:苏童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品方:磨铁图书出版年:2019/2页数:264定价:48.00元装帧:精装丛书:苏童作品集(精装典藏版)ISBN:9787213090851

  关于书中的故事,已经有人说了很多了,也有关于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一个少年从洪水之地而来,进入城市为了求得生存的故事。反复翻阅这本书,觉得“五龙”这个名字,实在令人着迷,暗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喻,五行思想的体现。为什么偏偏叫“五龙”呢?来自乡土中国的人们,面对时代风云变幻的节奏,久久无法平复内心的挣扎、焦虑及生存的渴望。说的好听点,我们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当一个普通人被抛入这样的环境中之后,我们会不会像“五龙”一样?当所谓的智慧的人被抛入这样的环境中之后,他会如何发展,如何生存?

  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论述。

  在我的视角里,我会觉得《米》这个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黑暗而来的它们,它们成为了“人”,拥有了智慧和欲望,然而没有好好做人的。也可以说人们是一群被放逐的它们,渴望回归甚至是对回归的绝望。

  “五龙”从一个淳朴的乡土而来,这是他的本来,是他生长的地方,也是他渴望回归的地方,功成名就,幻想这一切。然而他需要先在城市生存下来,一上来就遇到一具尸体,彻底打击了他对城市的幻想,继而他遭遇到了本地帮派的羞辱,再次被打击。仇恨、复仇就在此刻埋下。

  “五龙”被米店老板收留,虽然米店老板是一个狡猾的商人,有着精明的本质,在收留五龙的时候,仍然在压榨,甚至提出让五龙娶风流的女儿,在设计陷害五龙。这一切让五龙更加疯狂,和对人性泯灭的痛恨。按照我朋友的说法,人要自省。“五龙”在这个时刻,要找自己原因,而不是算计自己一天值多少钱,算计米店老板应该怎么对他。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存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五龙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是五龙应该怎么做呢?

  我应该留在米店,质朴的干活。但帮派的人不会放过我,我会被米店老板一直压榨,我的尊严不复存在,更可怕的是,我个人的欲望会极度被压抑着。就算是我拥有智慧,然而我不想伤害人的本能,注定让我被欺压。

  这本书《米》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个人会感觉到有强烈的设计感,无论你怎么去思考,“五龙”这个角色都无法逃脱,他只能一步步这样走下去。这是需要强烈的思考后,才能得到的感觉。

  我们被迫从一个美好的地方来到一个黑暗、混乱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的人带着所谓的“聪明、智慧”,然而背后藏着的是“黑暗、混乱、邪恶”,他们不愿意探讨黑暗,他们更享受黑暗。有的人看的贼清,有的人糊涂,有的人变得欲望,带着这些,在这个地方的人们,都无法回去。回那个美好的地方,唯有死亡可以抵达。

  片段式的梦境,让五龙回忆起的乡土,有了现实的味道,满街的尸体,残破的房屋,暗示了他家乡的人都已经死了,也许就剩下了他一个人。这份绝望,无法回归的真实,逐渐从五龙的脑海中展现出来,带着这份绝望,他买下了所有的土地,带着米,死在了回归的途中,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就让五龙停留在记忆中吧。

  在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我开玩笑一样的说,还有第三种寓言。

  成为一名哲学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米》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