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5-18 02:09: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精选

  《公正何以难行》是一本由[美]亚当·本福拉多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一):《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作者:亚当·本福拉多)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年4月27日-书情 罗东

  “公正”,一个社会的根本价值判断。追求公正,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大的共识之一,而不同只在于何为公正、谁的公正、如何通往公正。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所设计出的司法制度也不尽相同。我们一般认为司法制度是一场司法审判是否正义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其目标之一就是要约束人性的弱点,克服法官、陪审员等职员在判断过程中的偏见,进而去追求正义。  

  然而,在法学界一直有人对此持比较消极的态度。《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的作者亚当·本福拉多是其中之一。他在该书中以美国司法为思考对象,提出即便它被认为相对完善,从警察询问、律师抗辩、证人的记忆到陪审员的意见,再到法官的审判,也无法保证不带心理偏见。全书通过案例呈现了心理弱点如何影响正义。他相信发展技术是克服偏见的一种力量,比如采取虚拟庭审,相关人不必聚于一堂,既可以避免性别、肤色、言谈、情绪等其他因素进入庭审招致偏见,也可以避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因面对嫌疑人而不适。他同时退一步承认,法庭只是迫不得已的事后公正,正义的实现首先是通过制度和技术防治悲剧案件发生。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二):请心怀戒慎、恐惧!

  在无数的法条和机构编制成的法律世界中,司法职业群体的人认为自己在实践公正,芸芸众生以为自己享有公正。然而细看之下,法律世界不但并不精致,而且粗糙、粗暴到惊人的程度。

  人们看重的身家性命,被害人的也好、被告人的也罢,在刑事司法流程中,却只不过是司法职业人员的工作而已:日复一日、没完没了,因此让人疲惫不堪。懈怠、错漏因此而生……

  本被涉及来约束司法职业者的恣肆的角色,证人和陪审团,不仅可能因为记忆错误、偏见等这样属于自身的问题而让刑事司法走偏,而且可能因为司法流程的漫不经心或法律职业者的刻意误导而进入阴沟;专家,可能被误用,也可能本身就是偏见;至于公众,愤怒时不顾一切,但又迷信权威……

  这样一路下来,“刑事司法公正“还可能吗?

  如果要让这个术语听起来不让人生疑的话,至少,人们应该在刑事司法这个因”人性的弱点“而生系统中,也时时警惕主要参与者的弱点:证人的不可靠乃至别有所求,司法人员的懈怠乃至恶意等等。

  马英九先生在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所写的序言”法律人的希波克拉底之誓“中说:

医生的工作是消解病苦,救人性命,是何等的崇高!而法律人的工作则在于解纷止争,辨分是非,乃至于断人生死,是何等的重要!就如本书中所引纪伯伦的箴言:“把手指放在善恶交界之处,就可以碰触上帝的袍服。”法律人的工作本应是上帝的权柄,法律人越而代之,能不戒慎?能不恐惧?

  北京的一位检察官说:

我们办的不是案件,其实是别人的人生。

  司法职业群体中的人们:请心怀戒慎、恐惧!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三):何以之问,即是求索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Adam Benforado,麦读/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

  公正,是司法乃至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社科领域无尽的命题。起于世俗生活-经过司法解决-终于某种正义,以此为思维线索,人类历史作出无数设想与实践尝试。此线索延伸到今,在现代科学加持下,围绕法庭亦形成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与实证方法的引入,为以规范学为主导的法律科学注入他山的知识基因,带来全新的发展可能。

  本书沿此思路,侧重从心理学这一扇门推入,按照侦查、审判、刑罚的固有刑事司法阶段分章,从身份标签、记忆偏差、认知缺陷、变相强制、真相后滞、社会心理等焦点问题入手,穿插案例触目惊心,侃侃而论,旁征博引,对被害人、办案人、嫌疑人、检察官、证人、陪审团、法官等各个角色逐一剖析,并最终提出了前述关于司法变革的趋势意见。

  国内犯罪学近二十年来几无发展,仅许章润吴宗宪两本教材入得眼。这背后是方法的固步,基础教育阶段文理分界的遗毒。在此背景下,本书的引进和出版,可谓应时之需,大可畅销法学院和法律界。期待此类书可以逐渐打破屏障,铺展新路,为法律科学新发展奠通识之基。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作为资深法律人虽有深入的司法观察、归纳出极好的问题,但过于迁就司法程序来进行章节划分,导致有生搬硬套的感觉,小题目与本章节的核心问题对应不完全充分,准度有瑕,两拳相对就对上了,手指头就戳不到一起。

  书封设计美观贴切,译名明显优于台版(脸谱)的“不平等的审判”。一方面,司法不仅是审判,还包括侦查、起诉、执行环节,囊括不准。另一方面,“平等”的内涵小于“公正”,而后者价值,才是司法及一切纠纷解决机制的追求。台译内容未能细察,但若未删减,则基于以上理由,大陆(麦读)版本更佳。手动赞美五山老师。

  总的来说,突出的问题导向,使得镜头尽皆对准弊病。从这些具体问题上倒可以看出,公共之难行、以及之所以难行,置于当代各国乃至跨法系来看,都是普通存在的。在心理科学之外,如何利用信息科技、大数据技术等,以及在这些共性问题上促进各国互通有无,建立交流互鉴机制,亦属能量巨大而不可忽视。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四):感想

  终于看完啦。虽然不太喜欢但还是总结一下吧。

  第一、二部分写得很吸引人,第四部分对于虚拟法庭的探讨也很有趣,但实在不喜欢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其他的立足点。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犯罪与刑罚,不可否认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但逻辑并不很严谨,说服力也不够。作者的出发点是从根源解决犯罪问题,即:与其用事实上行之无效的手段处罚犯罪和威慑犯罪,不如着眼于预防犯罪,从而降低整个国家的犯罪率。

  作者举案例、说实验、摆数据,试图用实验结果和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还是弱化了其他可变因素的影响力,得出的结论依然只能称得上假说。而且我对于他一开头就摆出的一个贯穿全书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而犯罪的“精神病类罪犯”事实上就像生了病,法律应该宽容、体谅而非“归责”。

  咋说呢...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的,其结果是健康或非健康都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在这一平等前提下,你让健康的人必须去体谅、宽容非健康的人带来的伤害,还主张法律不能归责,其实是另一种不公正。

  而且,作者在最后一个部分提出这一主张时大概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要加强公众对刑事案件的参与力,这样就能“增进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可他的这一建议轻描淡写,相对来说也并无足够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这依然无法解决对罪犯宽容之后,被害人与公众的愤怒之情(即作者自己说到的人类本性中“以牙还牙”的本能)。

  也就是说,作者是站在研究罪犯和潜在犯的角度来看待犯罪的,他的结论也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下。然而他忽略了被害人及公众对于刑事案件的反应,哪怕在最后一部分提到“被害人谅解被告人实际上比让法律惩罚被告人更具安慰性”的观点也并无任何数据或实验的佐证,因此只是一带而过,毫无说服力。

  就像“罗德尼·金案”中四名涉案嫌犯均被无罪释放之后,公众的抗议造成大规模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在整个事件中,约有50人死亡,1000余座建筑遭到破坏,2000千余民众受伤,12000余人涉嫌构成犯罪”。

  如果公众的愤怒无法平息,那么对罪犯的人道无疑需要克制。

  (同类型的书还是那本《高手——解决法律难题的31种思维技巧》写得更严谨也更谦虚一些。我觉得将两种或多种学科结合起来,最大的优势无疑是提供新思路、新的看问题的角度,而可参考性究竟有多强的问题则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今天这本书虽然只探讨刑法领域的公正,却还是过于武断了。)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五):本书的亮点在于启发性

  这篇评论继续从“服务读者”的角度,旨在让大家明确书的定位特点,以判断这本书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

  首先,这本书不是学术书,无论是从法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都是如此。本书绝非罗尔斯《正义论》这样的理论巨著,也不是桑德尔《公正》这样的学术普及小册子。而是以刑事审判体系为框架,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视角和研究结论,对美国的刑事司法实践进行批判。所引用的心理学理论,也是较为浅显的,如认知错误、幸存者偏差、证实性偏见等,没有太多复杂的科学理论和依据。总体而言,本书偏普及、偏新知、偏实践,偏启发,理论性不强。

  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司法审判体系进行了全面性检讨,全书共分12章,除去最后讨论司法改革的两章以外,剩下10章,每一章都围绕一个司法过程中的参与者展开,分别是: 被害人、警察、犯罪嫌疑人、检察官、陪审团、证人、法官、公众、罪犯。一路读下来,也相当于把整个司法审判过程走了一遍。

  正因如此,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很多,也列举了不少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论的案件,有趣的是,作者对这些案件的关注点,与通常学界和媒体讨论都不大一样。比如第二章提到的胡安·里维拉(Juan Rivera)冤案,之所以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主要是因为本案在当年(1992年)创下了美国历史上冤案赔偿的最高纪录(2000万美元,庭外和解),而本书所关注的则是“无罪之人为什么会做出有罪供述”这个问题,并对雷德询问法进行强力的批判。顺便说一句,里维拉得到的2000万美元赔偿里,有200万是雷德公司掏的腰包。

胡安·里维拉

  另一个案件是著名的“罗德尼·金”事件,殴打黑人青年的4名警察最后被陪审团判决无罪,引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洛杉矶大骚乱。对本案的主要批评,都是白人为主的陪审团偏见,以及媒体渲染的误导。但本书没有讨论这些,而是聚焦于对庭审结果产生巨大影响的两个专家证人,讨论专家证言的可信性问题。并指明“专家悖论”的存在:当我们自身的分析能力严重不足,需要向专家求助时,我们却试图自己解决问题;当专家证据存在误导性,对解决问题没有实际帮助时,我们却容易轻信专家的意见。

  还有一个是“康尼克诉汤普森 ”案,何帆称其为“一场死囚与检察官的对决 ”,本案中,为了给犯罪嫌疑人定罪,地区检察官竟然隐匿了关键的血迹鉴定报告,以至于汤普森险些被判处死刑。这个案件最精彩的部分,一是极其高超的诉讼策略(如何把制造冤案的检察官拉下马),二是金斯伯格和斯卡利亚大法官针锋相对的判决意见。但这两点都不是本书所讨论的重点,本书用大量篇幅所讨论的是:检察官不法行为的心理成因是什么。这部分的分析很精彩,也很透彻。涉及到了一些“平庸之恶”的问题。

金斯伯格大法官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了

  其实,这本书里所援引的很多心理学结论,如果认真想一下,都不难理解,比如我在准备图书资料包的时候,所摘选出来的这些:

· 人们通常会倾向于挽救年轻女孩而非老人。· 男性陪审员更有可能对一名肥胖的妇女作出有罪判决。· 手中持有枪械会影响人们对于环境安全的判断。· 罪犯不愿在城市绿地实施犯罪行为。· 掌握更多信息的人,更容易得出有明显倾向的错误结论。· 一旦人们遭受损害,就会试图寻找并惩罚“替罪羊”来寻求心理平衡。· 法官们在每天早晨或者第一次餐后更容易批准罪犯的假释申请。

  个人推荐指数:5星(基础分4分,加1分是因为利益相关,哈哈哈)

  修正分(读者朋友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增减和取舍):

  +0.5:对刑事审判体系的全面性讨论,360度无死角批评,懂法律就了不起吗?……

  +0.5: 通俗好读,没有晦涩的理论罗列。

  +0.5: 不仅于法律,对日常生活也极具启发性,对于盲目自信之人多少也算个警醒。

  - 1 :理论性不强,无论是从法学,还是心理学角度来看,都还是比较浅显。

  -0.5:偏好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读者会觉得作者有立场偏见

  -0.5:解决方案较为虚弱,管杀不管埋……不过实现公正也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法苛求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公正何以难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