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是一本由[英]玛丽·雪莱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一):弗兰肯斯坦书评
云纯2019.4.3-4.5断断续续读完。 这本书……还可以再看一遍…… 怪人毕竟如一片白纸……当心底的愤怒压过理智后,就无法回头了。 弗兰肯斯坦最初对知识的热情让人羞愧,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已经浮在表面上了,大众心理安于被人抬着,只会享受便利。 关于生命本质起死回生尝试赋予死物生命,虽然从古至今一直是热门,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只是在为研究其奥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且随着学科越来越专业化,受到视野限制,初心逐渐偏离,对于这些最基本最困难的问题大众一直有种“有人在研究”的错觉。 关于大问题,总是不能用个“可能,但不切实际”或者“不可能”就能说服自己不去尝试的…… 没对这本书“科技后果”方面的解读有什么感觉。如果“文明”(形容词)无法驾驭科技带来的影响,社会功能就会退化,矛盾从此孕育。科技发达不等于文明发达。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二):2019年的阅读书单中必读的一本书
《弗兰肯斯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其文学史地位毋庸置疑。当19世纪的人们还在为科技的无所不能狂欢时,《弗兰肯斯坦》就预见了科技滥用的恶果。现代人类离不开手机电脑,被垃圾短信轰炸,还有之前轰动社会的基因编辑事件,都的确让我们开始深思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而这对于这一切的思考,从两百年前的《弗兰肯斯坦》就开始了!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可是也在无形中控制着我们。还有,这本书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超越时代的预见性,更在于其中对于人性的洞察。那个被造出来的怪物处处遭人排挤,难道不也显示了我们人类对于异类的恐惧与排斥吗?所谓的异类,只是与众不同啊。《弗兰肯斯坦》是一本超牛的科幻小说,也是一本复杂的人性小说。
这是一本超牛的科幻小说。当人们还在为科技的无所不能狂欢时,《弗兰肯斯坦》早就预见了科技滥用的恶果。这也是一本复杂的人性小说。当人们处处排挤那个怪物时,不也正显示了人类对于异类的恐惧与排斥吗?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三):2019阅读书单必读
2019年的阅读书单中必读的一本书。 《弗兰肯斯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其文学史地位毋庸置疑。当19世纪的人们还在为科技的无所不能狂欢时,《弗兰肯斯坦》就预见了科技滥用的恶果。现代人类离不开手机电脑,被垃圾短信轰炸,还有之前轰动社会的基因编辑事件,都的确让我们开始深思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而这对于这一切的思考,从两百年前的《弗兰肯斯坦》就开始了!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可是也在无形中控制着我们。还有,这本书的伟大不仅在于其超越时代的预见性,更在于其中对于人性的洞察。那个被造出来的怪物处处遭人排挤,难道不也显示了我们人类对于异类的恐惧与排斥吗?所谓的异类,只是与众不同啊。《弗兰肯斯坦》是一本超牛的科幻小说,也是一本复杂的人性小说。 这是一本超牛的科幻小说。当人们还在为科技的无所不能狂欢时,《弗兰肯斯坦》早就预见了科技滥用的恶果。这也是一本复杂的人性小说。当人们处处排挤那个怪物时,不也正显示了人类对于异类的恐惧与排斥吗?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四):看了书就发现,戏剧确实难以表达书中的全部
几年前曾经买票看了卷福的弗兰肯斯坦戏剧录制版,其实不太感冒,结果现在看了书,觉得十分精彩(除了一些拖沓的成分) 如果修改一些细节,确实可以变成这样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其实人格分裂,根本没什么"怪物",是他自己犯下了这一切 对于"怪物"的描述总让我想起御堂筋…… 文字非常不错,就连一开头华顿船长的四个信件每一封都值得细细品读,不愧是诗人夫妇,对于文字总有着恰到好处的拿捏 就是刚也提到,情节略显啰嗦,故事夹杂着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倒都不是无目的的 弗兰肯斯坦的懦弱和逃避(相比起来我们日常说的逃避相差太远),让他得承受疯狂般的折磨,虽然"怪物"也承受着自己的折磨,但是双方的来源却不太一样,弗兰肯斯坦是自作自受,"怪物"更多是被迫的 翻译有点老派的味道,把Walton船长翻译成华顿而不是沃尔顿,把Mont Blanc翻译成白朗峰而不是勃朗峰(实际上blanc就是"白",勃朗只是音译,也更让大众所知) "怪物"的成长史就是人类成长史,就像是婴儿学步开始,只不过怪物一出生就面对一切,而且没有任何人教他怎么做 于是,作者抛出了知识和美德的冲突,"怪物"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知识,产生道德萌芽(虽然最后还是兽性大发) 在人类的求知上,华顿船长是探险然后了解世界奥秘,弗兰肯斯坦就更明显了,一直都有着近乎偏执的自然哲学求知欲,而"怪物"则像人类的文明史缩略版,从森林野性到火的使用,然后是语言文字,是音乐艺术,然后是哲学和道德,是自我认知和存在的意义(社群归属) 他比其他人更容易生存,只不过是跟大家不一样,于是就应该是"怪物",但显然,弗兰肯斯坦和"怪物"两个都因为过度的求知和探索而酿成悲剧 当然了,在两者的悲剧中,道德永远是一个法官,两者心灵深受折磨,道德也总是其中一个因素 我一开始一直不能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往后读才发现,它没有太多高科技,但还是在讨论人类以外的生命体(或者说人类创造的生命体),讨论他们的道德约束以及对人类种族的威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创造女性怪物时,弗兰肯斯坦的那段自我质问,很多当代科幻作品也在讲这些困扰,但本书在几个世纪前就在关心,实在是让人赞叹 摘录一些我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未知的荒野之中必有宛若仙境之地" "我随捕鲸船航行北海数次;我自愿忍受饥渴寒冷、睡眠不足,白天我时常比一般水手更勤奋,夜里则专心研读数学、医理,以及对航海探险最有实质帮助的自然哲学" "我的勇气与决心坚毅不屈,但我的信心摇摆不定,心情时常抑郁" "人类何苦吹嘘自己的感性胜于禽兽,这样只让人类更身不由己" "如果我们的冲动局限于口渴、饥饿和欲望,我们或许是近乎自由的;然而吹起的风、偶然的文字,或那文字可能传达的情景,却都能触动我们" "漂泊的灵魂,若你的确在漂泊,没在你的窄床上安息,就请允许我拥有这微薄的喜悦,或让我成为你的同伴,远离生命的喜悦" "谁都痛恨悲惨的人;我的悲惨无与伦比,想必让人痛恨至极" "即使生命只是一连串痛苦的累积,对我而言仍然珍贵,我会捍卫我的生命" "别忘了你创造了我,我该是你的亚当,但我更像堕落的天使,是你无故剥夺喜悦的人。我眼中见到的尽是喜乐,却唯独我绝对被排除在外。我善良亲切,因为经历悲伤而成为恶魔。让我重拾快乐,我将再度展现美德"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五):怪物在我们心中
这篇书评对本书的解读,选取的视角比较特殊,可能出现过度诠释,但出于有趣,还是写下来三篇胡说八道(第一篇是独立于二三两篇的)。
《弗兰肯斯坦》有两位主角,弗兰肯斯坦和他所创造的怪物。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狂人,一心想探求科学的奥秘,其动机是狂热的,创造出的东西是古怪的,一长相极其丑陋身材巨大的“怪兽”。它自称怀着无限的热诚去与世人相处,却因外表丑陋遭到恶劣对待,连自己的造物主也厌恶他,尝到种种由偏见带来的敌视,它的心变冷了也变酷了,开始仇视人类,甚至想让自己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也和自己一样感受到种种绝望。便开始了他的复仇行动。我之所以说是自称,是因为它离开造物主到再次遇到造物主之间的空白,是怪物自己单方面陈述的,是无人能证伪的一面之词,有可能真实,有可能虚假,假的目的应该是博得弗兰肯斯坦的同情为它之后的一切要求增添合理性,真的那就如原文说起来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我选择有意思的那个来谈谈,首先它“出生”时,只知道它外表如卡西莫多,却不知道它的心智是否如卡西莫多。小说里的种种恶行,是否如怪物所说的心灵进化史,还是生性如此,这问题是人之初性本恶还是善的探讨,我不多谈。
我开篇说本书的两位主角是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但鉴于事件是由弗兰肯斯坦自叙,其真实性是可以怀疑的。也许只有一个人,他和它是两位一体,怪物是弗兰肯斯坦内心所创造出的人物。
这怪物是弗兰肯斯坦的狂热面,当弗兰肯斯坦于理智面意识到自己狂热面的危险性时,弗兰肯斯坦惧怕它,并选择逃避它。然后出现了段空白期,本有可能能够控制住它,却任其自由生长。再后就是已难以控制的狂热面再次出现,诱导弗兰肯斯坦重拾旧业。这时,弗不想与怪物媾和,拖延制造另一个怪物的速度,但又害怕家人因此会被杀害。
一 段时日,我担心那个恶魔在失望之下会做出什么事。他可能还待在瑞士,向我的亲人报复。这念头无时无刻不纠缠、折磨着我,让我不得安宁。我焦急不安地等待信件。如果回信稍迟,我便陷入愁云惨雾、忧心忡忡中;接到信时,我看了伊丽莎白或家父的署名,又几乎不敢展读,确认我的命运。有时我觉得那个恶魔跟着我,而我疏于履行承诺,他可能会为了督促我而杀害我的同伴。这些念头纠缠我的时候,我一时半刻都不肯离开亨利身边,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想保护他不受我想象中加害者的怒气波及。三年前,我投入同样的工作,创造出个恶魔, 他无可比拟的暴行令我的心悲凄,永远充满最悲哀的悔恨。如今,我即将完成另-一个生物,而我对她的性情同样一无所知。 她或许会比她的伴侣邪恶万倍,以杀戮和恶行为乐。他曾誓言离开人类群聚之地,藏身荒野,但她并未立誓;她很可能成为会思考的理性动物,拒绝履行一项在她诞生之前立下的约定。他们甚至可能彼此憎恨:已经存在的那个生物厌恶自己畸形,难道他眼前出现畸形的女性时,他不会更加嫌恶吗?她也可能嫌弃他,追求更俊美的男人:她可能抛下他,而他再次孤独,更因为被他的同类抛弃而愤恨不平。他们或许会离开欧洲,住到新世界的荒僻之地,然面那恶魔得到渴望的怜悯后,最先会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繁街后代一个恶魔的种族将在大地繁衔,危及人类的存在,让人类生活在恐惧中。我有权为了自身利益,而让往后世世代代的人承受这样的诅咒吗?我创造的生物口中似是而非的话曾经感动我,他残酷的威胁曾让我不知所措,但这是我第一次 发觉自己当初所做的承诺多么糟糕。想到未来世代的子孙将咒骂我为害群之马,认为我出于自私,为了自己的安宁而毫不迟疑地求和,其代价或许是全人类的存亡,我不由得战栗。是否应该出于创造者的义务对其负责,同时创造怪物令他作呕,又担心自己的造物会杀戮人类,自己的家人会因此受到伤害,这是理性与狂热的自我搏击。这很像电影《搏击俱乐部》,讲的是自我搏击,而这里的弗兰克斯坦也在自我搏击,与内心的怪物。小说中怪人与弗有多次对峙,弗都是先试图用暴力解决,却每次都扑空,玛丽雪莱的解释是怪人的身体素质远超人类,所以在尝试暴力未果后,弗只能无奈的与怪人进行对话,一种内心的对话。怪人能对任何人类施以物理伤害,不费吹灰之力,但唯独一直避开弗,对其进行精神伤害,原因?建议看一下
搏击俱乐部 (1999)9.01999 / 美国 德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 大卫·芬奇 / 爱德华·诺顿 布拉德·皮特书中弗兰克斯坦一直责备自己害死了那些无辜的人,责备的是由于自己的创造,而是一个隐喻,即害死那些人的是出于自己盲目研究科学事业的狂热,继而产生了恶果。最终弗兰克斯坦虽然艰难的战胜了狂热,选择绝不妥协,但此时为时已晚,自己狂热面所犯下的罪行已经开始对家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为什么本书要以华顿的口吻来写?没有华顿和信札好像也可行。那信札是否可删?为什么?
这很像初高中阅读理解题。我以非格式化的方式加以回答。聚集到华顿这个人,他是一位英国探险家,他也充满了热情(是不是一种狂热?),他想发现新地理,为他带来荣誉。于是一路北航。说到这里,是不是和弗兰克斯坦的初期很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在我看来,真正看到怪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弗兰肯斯坦,一个就是华顿。一个是重度“怪物综合征”患者,一个是轻度“怪物综合征”患者。两者对知识的探索都是狂热的,只有早期和晚期的区别。而最后华尔顿决定放弃自己的狂热计划时,它遇见了那个怪物,它巧舌如簧,说自己的仇恨化解了,准备自尽,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说到这儿,他从舱房的窗户一跃而出,跳到船边的浮冰下。波涛随即将他带走消失在黑暗的远方。书中的怪物消失了,书外现实世界的怪物有消失吗?这怪物不一定是对科技的狂热,同样也可能是对思想的狂热。对无政府主义的狂热,对纳粹的狂热,对优生学的狂热。这怪物是具有“普遍性”的。200年后的世界,有对基因技术的狂热,试管婴儿就是新弗兰肯斯坦的产物。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可能产生怪物,但记住怪物一开始可能是中性的,正是人类的恐惧让自己逃避它,而不是正视它,才导致之后无可挽回的种种悲剧。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六):以下书评是领导交的活儿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将一起阅读和学习《弗兰肯斯坦》,进入一个充满着哥特式恐怖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科幻世界。同学们可能刚听到这第一句话,就被里面的三个名词吓了一跳,哥特式恐怖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什么?科幻世界又是什么?
让我们逐词来解释。
首先,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等为标志性元素,以黑暗、恐惧、孤独、绝望为艺术主题。哥特小说是西方通俗文学惊现神秘小说的一种,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哥特小说在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达到繁荣,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描绘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是通过揭示社会的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来深入探索。而恐惧、黑暗、超自然等等概念在《弗兰肯斯坦》一书中多有体现。比如说,当怪人被创造出来时,弗兰肯斯坦描述说,那是在十一月一个阴郁的晚上“on a dreary night of November”,凸显了黑暗的场景,并且时常提及死亡“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life, we must first have recourse to death”,“为了细察生命的起因,我们必须求助于死亡”,这是弗兰肯斯坦在谈论解剖学和死亡。书中还多次画众笔墨描述极端恶劣的天气,比如全书就是以探索北极为开端,北极的神秘、隔绝为整部小说定下了恐怖绝望的基调。
正是由于这本书如此恐怖,当它于1818年首次出版时,震惊了当时的读者。由于它描述了一个人企图觊觎造物主上帝的角色,很多人怀疑这本书的作者必定也是个疯子。好在当时书是以匿名的方式出版,不过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叫玛丽·雪莱的英国女性,书刚出版时,她只有20岁,而书写这本书时,她不过才18岁。在那个时代,英国已经结束了资产阶级革命,且欧洲大陆正在经历着法国大革命,英国一些激进派开始支持法国大革命,并将其与解放阶级、反叛当时社会制度、倡导自由平等的浪漫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拜伦、珀西·雪莱(也就是玛丽的丈夫)都受到感召,加入浪漫主义运动的浪潮中。
然而,玛丽·雪莱最初的浪漫主义情结并非来自于她的丈夫,而是她的母亲,Mary Wollstonecraft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也就是女权主义革命性的政治专著《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的作者。玛丽·雪莱的父亲Godwin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玛丽雪莱在充分研读了母亲的著作后,决定成为一个和她一样独立、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并与父亲的朋友珀西·雪莱私奔了。1816年,印尼遭受了火山爆发,全球全年气温骤降,也波及到了远在日内瓦的雪莱夫妇和拜伦。三人约定分头写一个鬼故事,看谁的更恐怖最后,只有玛丽的故事成型,也就是我们的这本《弗兰肯斯坦》。
那么,玛丽·雪莱是如何通过《弗兰肯斯坦》这部著作传递其浪漫主义情怀的呢?该书讲述的是一个试图融入传统社会,但却因外貌丑陋而被社会抛弃的怪物,玛丽无疑流露出了对怪物的怜悯之心,这和浪漫主义中对传统社会的叛逆精神不谋而合。其次,作为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并强调直觉和感觉,歌颂自然。《弗兰肯斯坦》展现了超自然对于环境的影响,即弗兰肯斯坦对知识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他完全忘记了从道德层面思考生命。还有,怪物对配偶的渴望,以及弗兰肯斯坦借欣赏美景治疗心理,无一不流露出浪漫主义的痕迹。
我们刚才说到雪莱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意识受母亲的影响颇深。同样,《弗兰肯斯坦》一书的构思和情节设计也处处照应着玛丽·雪莱的命运。刚出生10天后,母亲就去世了,和爱人私奔后被父亲和社会所排斥,在书中,弗兰肯斯坦在怪人诞生后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而并非把他当成自己的得意之作。玛丽与雪莱曾有过一个出生后3天就死去的孩子,也正是为此,玛丽在该书中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创造生命表示怀疑(而在之前我们提到的那场鬼故事约定中,拜伦和雪莱的作品却不约而同地将主人公设定为以自己的发明为傲的造物英雄)。她在书中切换叙述视角,从怪人的角度讲述他出生后的遭遇,让读者们自己判断改如何评价怪人这一发明。
下面,让我们说说科幻世界。《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该书成型于19世纪早期,正值西欧与北美因工业革命促成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剧变,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延续并继承了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引领着欧洲各个领域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达到极致。不论是书中探索北极的Walton船长,还是历史上提出“自然发生说”也就是认为“生命,至少在微生物层面,可以在看似没有生命的物质中创造出来”的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Erasmus Darwen,还有发现电脉冲可以激活死去动物肌肉的解剖学教授Luigi Galvani,都代表着这一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探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科学的力量赋予人类智慧,玛丽在书中援引《失乐园》中偷吃禁果的亚当夏娃,以及希腊神话为人类偷取生命之火的普罗米修斯,却触怒神明。从这一层面看,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的行为的确试图挑战了上帝,正如怪人自己所说,他本应是弗兰肯斯坦的亚当,但却实则沦为堕落的天使。然而,弗兰肯斯坦毕竟不是上帝,在创造生命、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也正是由于涉及到科学伦理,《弗兰肯斯坦》一书中对当今社会都具有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
不过,书中所描绘的弗兰肯斯坦、Walton二人对于理想的执著、真理的渴望如出一辙,这也是judeo-christianity(犹太基督教)的典型精神特征。犹太教强调虽然无需庙宇,但一定要建立宇宙性的绝对原则和唯一真理,以及热诚的虔信。比如,即使弗兰肯斯坦承认自己作为造物者没有履行对于怪人的责任,但是在Walton犹豫是否要返航时,他还是说服船长坚持。然而至此,我们也能看出弗兰肯斯坦的自私,他创造怪人,并非真正为了大众的利益,或者是对母亲的怀念,而更多是为了自己能获得满足。很多评论家认为,这种自私是男性的特质。如果我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思考书中的片段和细节,就会发现,伊丽莎白被领养时被称为母亲送给弗兰肯斯坦的礼物;萨维尔夫人对walton船长实现抱负的反对,与男性的自私形成强烈对比;最终返航的Walton知道,失去荣耀虽然令他绝望,但至少可以让他的姐姐倍感慰藉。除了萨维尔夫人,书中没有其他女性对男性角色施加影响。在她看来,如果女性无法发声,或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悲剧和不幸必定降临。不受限制的男性野心注定导致毁灭、不公和灾难。
当然,书中还涉及到了很多主题,比如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天真与悔恨等等。如果对于丝毫不了解的新生事物妄加定义或评判,或许只是因为它的外观丑陋或者力量巨大,那么我们究竟会为这个社会生产什么。这也让我想到,如今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激烈探讨和辩论,究竟是基于我们在这个新creature面前的显得格外弱小和无能,还是疲于引导的恐惧与无知。
好,那么接下来的几天,让我们一起阅读《弗兰肯斯坦》,了解科学怪人短暂但却令人深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