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9 20: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10篇

  《弗兰肯斯坦》是一本由[英] 玛丽·雪莱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一):一“丑”毁所有!

  在科幻文学200周年纪念的今天,读了200年前第一本科小说,也不知是该说纪念还是祭奠。今天又是高考的日子中学时代躲在课桌下酣阅《科幻世界》的岁月恍如昨日却一去不返,在被老师没收了无数本杂志、以不务正业和不学无术数落了无数次之后,那年高考我的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只被扣掉了1.5分。 那时在杂志上,就知道有个科学怪人叫弗兰肯斯坦,但一直觉得这个传说更应该列入恐怖惊悚的范畴,甚至直到看这本《弗兰肯斯坦》之前,都一直认为弗兰肯斯坦是那个怪物名字,直到今天才顿悟,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18世纪末瑞士日内瓦一个生物化学学者,在德国因戈尔施塔特上大学期间,创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或者说怪物一样的人(雄性),却因为自己杰作相貌太过丑陋粗鄙而落荒而逃,而初来到世间的怪物就如同呱呱坠地的婴孩,怀着一颗善良童真的心祈愿得到世人关怀和爱怜,却因人们畏惧其丑恶的相貌,在与人类接触过程结果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驱逐、嫌恶甚至伤害。最终,残酷现实和人类的抛弃促成其从内到外全方位的变成了一个一心只想找它的创造者复仇的怪物,不仅杀害了弗兰肯斯坦身边所有亲友,还迫使其陷入永无止境忏悔和基于仇恨对自己天涯海角地追辑,直到死在一艘在北极探险的英国远航船上,而怪物在逼死自己的“父亲”之后,也顿觉生无所恋,独自筏舟跨越北冰洋,自焚在杳无人烟的冰川。 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在今天看来都不能算作是科幻,克隆技术完全能力将人造人摆上桌面,只是碍于伦理道德方面或许引发的混乱而被全世界科研机构禁止,但相关技术在医学救治领域实践已经造福人类很多年。但是,在200年前,那个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刷新人认知的时代,这种大胆设想简直是超越神话、撼动信仰存在,要知道1800年富兰克林才向世人揭示,电是可以被利用的。在那个没有电灯年代,人造人岂不是让人望尘莫及幻想,这也再一次印证了“现在的科幻就是未来的科学”。 这本书的作者有一个大名鼎鼎姓氏——雪莱(Shelley),她就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第二任妻子玛丽.雪莱。一个女人竟然能写出这样光怪陆离的故事,这要从她的出身说起。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哲学家母亲女权主义者,但她出生10天后母亲暴毙,她认为母亲的死为她所系,所以活在深深地自责中孤言寡语,再加上她不得不与父亲、继母、继母和前夫孩子以及继母与父亲的孩子之间周旋,逃避的欲念使她最大的消遣就是在自己创作空中楼阁里恣意穿梭,直到认识雪莱。当时雪莱是有妇之夫,作为第三者玛丽成功将正房逼得投河自尽,然后与情人出国结婚。没想到人在做天在看,夫妻生活延续了八年,雪莱就意外溺亡,他们的孩子也没活过6岁。所以在书中,角色身边的亲人爱人和朋友一个一个的死去也贴合了作者现实生活中境遇。 此书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最早的科幻小说,而作者也被当做科幻小说的鼻祖(比凡尔纳还早出道四十多年),至今被数以千次的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台剧,1931年詹姆斯.威尔导演版本因“画面太过惊吓令人感到高度不适”被全美禁映好多年;2011年,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舞台剧在英国皇家剧院上演,电影版豆瓣评分高达9.4;它的出现,还为英语创添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一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 这是一个科幻故事,人类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甚至不惜以自我否定极端方式苛刻追求自我提升;这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到底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科技的布偶;这个故事警醒人类,不要未到赖以存在几千年的文明尚未被人工智能取代之时,让道德水准每况愈下唯利是图私欲蔓延提前将我们的人性抛弃至冰冷的深渊。 丑陋并不是罪孽深重武器,别让对它的恐惧摧毁了内心的澄澈和善良的本意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二):19世纪浪漫主义科幻小说

  从现在的眼光去看这部19世纪初的小说,确实可以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它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一方面是这种描述手法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浮夸(不过英语原文的辞藻一定非常华丽),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具有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特点,这使得小说人物的情感判断被赋予绝对正确地位,所说即所想,无需任何质疑,对现代读者来说,不免觉得人物过于naïve.

  其次,故事里无论人物的心理还是事件逻辑处处都是漏洞,比如,作者在处理人物情感转折的时候,非常生硬。最明显的一处,就是主角弗兰肯斯坦从一开始无比兴奋地造物激情,到见到自己拼装成功的“丑陋”怪物获得生命后的害怕,毫无铺垫或者转折,一见到一个如此丑陋的怪物活了起来,就害怕了,但问题是,他当初从墓地偷来尸体组装的时候怎么没害怕啊。另一处比较有问题的地方是:弗兰肯斯坦这位男主角从一开始就知道杀人者是自己制造的“怪物”,却一次次隐瞒,直到最后父亲过世,才告知一个地方法官,这里面选择隐瞒的逻辑也不是很有说服力

  小说男主角弗兰肯斯坦,以现在的眼光去看,他的每一个决定都非常柔弱甚至愚蠢,是一个无法为自己的行动负责的人。然而,玛丽雪莱却用无数的美言在赞美弗兰肯斯坦,这可能是19世纪的价值观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人可能更偏爱有思辨力的人,而不是有行动力的人。

  总的来说,从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来看,读者更容易同情被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来的“怪物”,而不是因创造 “怪物”而受尽折磨的弗兰肯斯坦,尤其是最后一章,弗兰肯斯坦死后,“怪物”的一大段自白,它对自己品行的辩护,对结交人类的渴望,受到人类伤害后的憎恨,以及对自己造成后果悔恨,非常有力量,直指人心。比如,下面这段:

  “光线知觉意识,这些全都会消失。我一定会在这种状态下找到快乐。若干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世界,感受到了夏季令人愉悦温暖,听到了树叶沙沙声与鸟儿的啼鸣。那就是我的一切。我应该为死亡而哭泣,可死亡却是我现在唯一的安慰。由于罪行污染,由于最沉痛的悔恨,除了死亡,我还能在哪里找到安宁呢?”

  这是怪物在知道弗兰肯斯坦死后决定自杀前的一段自白,它对生命的感知和渴望,却又无处安生的现实非常令人动容。

  另一方面,在18、19世纪的世情方面,玛丽雪莱的描绘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了欧洲社会上层阶级所能享有的特权,男主多次被怀疑杀人,但都没有被起诉,而他们家的一位女仆,仅仅因为一些间接证据,直接被判了死刑。不过,玛丽雪莱似乎对当时的司法体系不是很信任,她在故事里两次出现了冤案的情节,一次是针对女仆,另一次是针对男主,不知道英国当年是不是出现过类似的冤案,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亦或是受到她那位无政府主义者的父亲的影响

  就像我说的,这部小说处处是弱点,但如果提前知道这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初的19岁少女作品,那么我觉得再多的赞美之词也不为过。这部小说对生命的意义、人性善恶、社会不公、科技进步等等话题讨论,使得它超越了一般哥特或恐怖小说的意义,而事实上,它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而要写出这样一部小说,需要作者拥有丰富知识想象力

  所以不得不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跟他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有很大的关系。玛丽雪莱的母亲是英国的女权主义先驱玛丽• 沃斯顿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有《女权宣言》一书,这应该算是英国女权最早的理论读物,她父亲威廉•戈德温(William Godwin)是一位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显然这样的成长环境给了她广博的知识谱系和良好的思辨能力。

  玛丽雪莱通过《弗兰肯斯坦》提出了人被自己的创造物反噬的警告,这个警告既可以是个人角度的,也可以是人类整体的。从个人角度来看的话,那么小说里的 “怪物”就象征了一个人狂热、非理性的追求,而这种一意孤行的追求是有可能毁掉自己和身边所爱的人。而如果从人类整体角度来看的话,那么这个警告显然就是指人类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从十九世纪的电气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将最有可能成为那个“怪物”。19世纪的玛丽雪莱选择不让弗兰肯斯坦相信“怪物”可能的善意,不知道21世纪的人们会不会给这样的“怪物”一个机会呢?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三):多面、复杂、可重构——弗兰肯斯坦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曾说,自古有儒、释、道三教,但自明代以后,又多了一教,叫“小说教”,大抵因阅读小说的进入门槛低,故事引人入胜,而人类的信仰和历史的向前,不乏故事的引导。人类是疯狂热爱故事的种族,构建共同的故事和语境,是我们手牵手向前的动力和准则

  不记得是谁说过,在优秀企业面前,语言障碍文化不是。优秀企业的文化总是具有相似性,以及让人能够理解部分。我觉得这个观点,不仅对企业适用,对于更普世的文化来说,也同样适用。不妨将这种文化的共情放在小说的框架下,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民众对于小说的期待热情总是让人眼花缭乱

  1818年,正是清代嘉庆年间,从政治上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普通人能口耳相传的大事,但正是在《弗兰肯斯坦》出版的这同一年,李汝珍的《镜花缘》也面世。这两部充满幻想的奇异作品,一部充满了科学的警示与对人性的叩问,一部在想象外衣之上,涉及了女性问题,讽刺科举等等。两相对比有趣的镜像感得以呈现。啊,也是在这一年,艾米丽·勃朗特出生,近30年后,名著《呼啸山庄》来到了人类之间。所以,还是挺有意义的一年不是吗?

  回到本周刚读完的《弗兰肯斯坦》。这个角色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也一直都知道“弗兰肯斯坦”不是那个被拼合以及被赐予生命的可怜人,而是指创造者本人。

  作为一部恐怖小说(嗯,虽然它被认为是最早的科幻小说),如果只是恐怖和提供快感,是难以持久的。正所谓“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弗兰肯斯坦》之所以能历经200年依然为人津津乐道,更多的,应是在这个故事背后复杂、多面、可被不断挖掘和重构的人文意义——人性以及何以为人。

不恐怖的恐怖小说

  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的初衷,并不是想写成一部科幻小说,或者说开创科幻小说,确切地说,她是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恐怖的故事来写。

  创作的念头缘起于1816年的夏天,她和丈夫P.B.雪莱到瑞士旅行,与诗人拜伦比邻而居,徜徉湖光山色之间,进行快乐的、富有内涵交流。但那年的夏天并不愉快,总是下雨,也很潮湿,这或许奠定了《弗兰肯斯坦》最初的基调:瑞士以及昏暗

  两个月前,我才亲眼看过日内瓦湖的美丽壮阔,看过卢塞恩的阳光与清丽,看过瑞士俊秀的群山,所以这个故事里的昏暗在我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对比,虽然那个可怜人并不是在瑞士被创造。

  在那个时代,外面下雨,这样才华横溢的三个人被关在屋子里,通过聊天和阅读鬼怪小说打发时间,并且萌生了每个人都创作一个鬼怪故事的念头(拜伦的提议)。

  两位男士很快都放弃了这个尝试,转向别的感兴趣方向,但是这个念头却让玛丽难以放下。她从小就喜欢进行各式各样的幻想,用她自己的话说:

  虚构空中楼阁,沉浸在白日梦和随之而来的种种奇思异想里——其主题就是构思一连串情节。我的白日梦往往比我笔下写出的东西离奇得多,也可爱得多——我写下的东西往往是依样画葫芦,一种呆板的模仿。(序言,写于1831年)。

  因此,她希望能编造一个“值得让我们开始这个任务的故事,一个能刺激我们天性里的神秘恐惧,使我们毛骨悚然的故事,一个使读者读得血液凝固、心跳加速、不敢向周围看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看,当时读者的那些问题,如,你当时作为一个年轻姑娘,怎么会产生那么恐怖的念头,而且演绎成作品了呢?就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恐怖。这种快感,就是我认为的小说的一种“色”。把这个故事放在今天看,就我个人而言,真的完全不恐怖,一点心跳加速也没有。加上那个时代特有的大段风景描写,心中的感叹都要以“啊,我亲爱的……”之类开头或结尾,让人难免有些不耐烦,似乎完全比不上我们今天面临的那些可能的恐怖,比如丧尸围城,或者人工智能爆发统治、奴役人类来得更有真实感。

  这部小说的意义,在于其200年前所探讨的问题,到了今天,虽然引起恐慌的对象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但本质仍然类似。弗兰肯斯坦及其创造的可怜人本身,他们之间的关系、碰撞、彼此追逐,对生命的渴望,直到今天,仍能震颤心弦,带给读者难以计数的思索和联想。

多面、复杂、可重构的《弗兰肯斯坦》

  到底我们因何为人? 根据什么样的标准将我们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制造工具吗?这个长期占据我们脑海的理由现在似乎也难以站得住脚。

  语言和文字?其他动物之间也可以传递需要的信息。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的观点是构建共同故事(联合想象)的能力,并根据这个故事所设定的准则进行生活与前进。

  这只是“我们因何为人”的众多观点中的一个。自科技发展,改造自然,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这个问题就从来没有褪色过,人类和机器的竞争以及寻找通用的共存理念的努力或许还没有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上演,但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在读《弗兰肯斯坦》的过程中,我总是惊讶于它引起我的丰富的联想,想这个故事本身,想我看过的其他东西,让我越发觉得这个世界是彼此联系的: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对于小说所表达的观点,最主流的便是认为探讨了人在科技进步面前应该持怎样的态度,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作为一部恐怖小说,《弗兰肯斯坦》却远远超越了这些,更深入地挖掘了人性,而这些探究直到今天都有所借鉴。

  弗兰肯斯坦作为创造者,其实和父母所在的位置是一样的,对于他赋予生命的生灵,他却由于其形貌丑陋、可怖而将其抛弃,并且认定其内心阴暗,是邪恶的集合体,而从没想过为人父母者,因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小说同样探讨了这个具有哲学意味的话题。

  书中一直“怪物、怪物”地叫着这个可怜人,可我却始终不愿这么叫,因为他是如此富有人性。他对爱和温暖的渴求,对高贵与正义的渴望,那么打动人心。那种希望破灭后的报复,对弗兰肯斯坦的折磨,都出自一种渴望引起注意的相爱相杀。全书只有人类以貌取人来断定这个可怜人的坏,逼着他寻求自保,一个被压迫到极致的人,凭什么指望他要用爱和包容来面对这些痛苦呢?

  如此经典的角色和故事,必然带来的是《弗兰肯斯坦》影视作品方面的改编经久不衰、屡见不鲜。

  这里我想推介的是三季的《低俗怪谈》(Penny Dreadful)。剧情上虽然是各种西方文化中怪物的大乱斗,但是台词实在是很美,女主也是我心头大爱。

  里面也同样有支线是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当时还为他制造的苦命人安排了背景剧情,讲他回到了自己原先的家,陪伴自己的孩子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四):弗兰肯斯坦 湖南肯斯坦

  人类为什么要夸耀自己比别的生灵更敏感呢? 人的罪就源于人总想成为神 拥有神的智慧却没有神的品行 拥有神的能力却没有神的胸怀 人永远无法成为神 弗兰肯斯坦是科学家 小怪物是哲学家 被制造出来不是怪物的错 傲慢又自以为是的弗兰肯斯坦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厉害的科学家成了个没杀一人却双手沾满鲜血的混蛋 小怪物想要的就只有爱 善良 和平 明明也是一个受人尊重的科学家 为什么不能及时止损呢 还有明明小怪物很厉害 为什么不能当小宠物养着呢 最后还是小怪物自己去了北极自杀 像<蝙蝠>的神父 为人祈祷 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变成了吸血鬼 和恩人的老婆杀了好多人 良知唤醒吧 最后在日出时候 和她一起化成了灰 可是 也是罪过啊 SAD STORY 羡慕玛丽雪莱生在19世纪就能写出来这么厉害的作品 想象力第一了!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五):造物者的宿命

  造物者与造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长久以来这都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早在两百年前就有一个少女就已经得出答案。 那一个少女正是玛丽·雪莱,而对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那一部被誉为第一部科幻小说的不朽著作《弗兰肯斯坦》(亦或被称为《科学怪人》)。虽说作者在创作时或许只是单纯想要叙述一个恐怖故事,而非去思考这一个问题,但在读完该书后,这一个问题便不知为何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或许是受到了当今发展越发迅速的人工智能的影响,害怕人类最终的命运会如同小说主角弗兰肯斯坦一样吧。 首先先来概括一下小说主要内容。小说男主人公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科学,在发现生命起源秘密之后用了数月时间将尸块组装成为一个高大的人体,而就当这一个怪物苏醒的那一刻,弗兰肯斯坦被其丑陋外貌吓跑并生病。而怪物被他的造物主遗弃,只好开始流浪,而在这个过程,尽管怪物尝试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人们,做了许多善行,但他所收获的只是人们的冷漠,厌恶,甚至是攻击与粗暴的对待。而他所经历的一切也让他对待人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厌恶自己的造物主,并最终决定向自己的造物主复仇,于是他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以此创造出与弗兰肯斯坦见面的机会,并且在对他叙述完自己的经历后,请求弗兰肯斯坦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伴侣。弗兰肯斯坦同意了,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弗兰肯斯坦自身的厌恶感一次次发作以及害怕这怪物繁衍生息造成巨大危害,最终停止了创作,转而想要毁灭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生命。但弗兰肯斯坦又怎么斗得过呢?弗兰肯斯坦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挚友,父亲,新娘以及自己的生命,而那个怪物在完成他的复仇之后,前往北极自焚而死。小说写到这里便差不多也结束了,但关于造物者与造物的思考却并未在我的脑海中停止。 在玛丽·雪莱创作本书的时代,也就差不多两百年前,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并且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各式各样的新发明层出不穷,只是在科技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对于科技的恐慌也在加剧,正是这样子的讨论引发了玛丽雪莱的思考,并且最终在与丈夫雪莱和拜伦等人出游的时候完成了小说的创作。 小说的故事脉络并算不上复杂,但情节却引人深思。如今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两百年前所远远不能相比的。科技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手中的手机,大到冲上云霄的火箭,无不与科学息息相关。而我们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又是否还是人类利用科技来改造生活使其更加美好呢?亦或者我们被科学改造呢?这一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但无论如何令我感到害怕的事情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觉醒之后,会出现一个《终结者》中天网的形象去毁灭人类,而这如同弗兰肯斯坦一样的结局,恐怕是任何一个地球人都不愿意看见的吧。 最后的最后,还是极力推荐一下这一本《弗兰肯斯坦》,相信无论是谁阅读完,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体验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