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陷阱》是一本由[比利时]埃丝特•佩瑞尔(Esther Perel)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 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这是不言而喻的。亲密中有许多陷阱,也是自然而然的。翻阅《亲密陷阱》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我脑海里所浮现的是曾经的几次闲聊。我择要地将其记下,算是此书的读后了:
爱就是交谈。他问我:知道是谁说的吗?
我说不知道。
他说:是我说的呀!难道你就忘记了?
我说我真记不得了。
他说他在今天晚上,对他说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和她在公园里,坐在一张长凳上,交谈在两个人的周围慢慢细细展开了,两个生命,互相交织,互相交融,融为一体,如同先前曾经以另一种方式缠绕那样。
我说这次我记住了,交谈也是一种爱。谈爱,谈爱,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吧?
他说那当然。哪怕结了婚,也要继续谈。只有继续谈,才能继续爱。
他说:一般来说,女人落泪似乎都是情理中事,都是可以接受的。而男人若落泪就让我们不自在,甚至感到惊骇,错愕,手足无措。你说这是为什么?
我说:你都不知道,我又怎么会知道,那就更不知道了。
那你知道什么呢?
那要看你问什么了。
我说我没有这样的人。即使真有这个人也是时时变换的。
你真喜新厌旧呀!
你就不是这样吗?
是一样。他承认,并补充:说真的,女人就属于那日夜向往她们的人,尤其是属于那向往她们甚于一切并愿献出一切的人。
男人呢?男人不也如此吗?
是如此。他也不得不同意。
世界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应该记住这句话。
你以为两个人在一起就能彼此扶持吗?就能一加一等于二等于三等于四?不,也可能只等于零,甚至比零还要少。
他批评她,她指责他。他们两个都是输家。
现在他们只是等着谁比谁更尖酸刻薄。
我问:你这是在说谁?
我是真不知道呀,我看你们平日里还是相敬如宾的。
关起门来发生的事你又怎么会知道?
确实不知道。
夫妻都会吵架的,无论多么亲密的,而且恰恰因为亲密,他们才会越过界限,伤害对方柔弱的心。至于那种家庭暴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爱真不容易呀!所以,有歌才会唱:相爱容易相处难。
相处更是一门学问,不但要学会理解对方,而且要学会理解自己。凡事都应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实事求是,调整自己,这才是爱情最重要的。相处是爱的一种延伸,是人一辈子的事。
《亲密陷阱》的封面上写有这样一句话:“婚姻是船,爱是锚,性是波浪。”我很喜欢这句话。
《亲密陷阱》的封面上还有这样一句话:“好的婚姻,一半是爱,一半是性。当一段感情变得腻味、倦怠、无聊、冷淡、破碎、难以为继时,问题可能不在爱,而在性。”我更喜欢这句话。
《亲密陷阱》读后感(二):在婚姻中,重拾激情
《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封面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收获甜蜜的梦乡,还是埋葬爱情的坟墓。一般前者都是在婚前的幻想,或是婚礼上的祝福。而后者多出于已婚人士或是恐婚一族。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锺书在《围城》里的话之所以成了评价婚姻的经典句子,是因为它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奥斯卡•王尔德说,“男人结婚是因为疲惫,女人结婚是因为好奇,结果双方都大失所望。”这让本就在婚姻界限上徘徊的人更加踟蹰了。
婚姻有着让人向往的一面,步入婚姻,就像走进了安乐窝,它带给人们安全感,关怀和爱;但同时,它也剥夺了个人的私密空间,对配偶强烈的熟悉感让激情不再。难道当初对他/她的欲望而带来的兴奋与快乐,就必定会随着与他/她步入婚姻而消失吗?安全感和激情如何在婚姻中同在?
《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一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它从婚恋心理学角度向我们揭示了婚姻走向乏味平淡甚至痛苦不堪直至破碎的深层原因,并帮助我们如何唤醒激情,让婚姻充满活力。
《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被翻译成近30种语言,是一部全球现象级读物,它的作者是婚恋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埃丝特•佩瑞尔。埃丝特•佩瑞尔是一位多元文化的混合体,在比利时长大,以色列读书,美国完成职业培训,曾做过医生、教师、跨文化心理学顾问,精通9门语言,在纽约从事咨询工作,并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担任组织顾问,她著名的TED演讲点击量超2800万。正是这样跨界跨国跨文化的经历,让埃丝特•佩瑞尔成为了一位具备发展眼光的咨询师和作家,在书中,她也指出了她在从事咨询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和来访者的深谈和经验的积累,她也曾转变了一些固有的观念和看法。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良好的沟通是维系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对于婚姻中的男女来说,若让感情升温,激情重现,言语沟通并不一定有效,个性化的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人世界里,打破理性世界的束缚,获得独立性,将自我的享受至于高位,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带来两个人爱意的升华。正如罗素说,“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
图片来自网络婚后,我们为琐事所扰,照料孩子、紧张工作、家务劳动让我们日复一日,想想二人的激情时光已多久不再。埃丝特•佩瑞尔在《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中告诉我们,激情不是自发的,这是神话般的想法,提前规划才是正道。面对婚姻的不忠,埃丝特•佩瑞尔提醒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第三者”,这里,她让我们站在更宽的视角,抱着一颗开放的心,去感知一种持续存在且必然存在的“第三者”。若“第三者”能换种方式对待,非但不会让婚姻破碎,反而还会为婚姻中的双方激情助燃。
龙应台曾说,“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水杯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在一定程度上,《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仿佛一种魔法让融化在水杯中的冰块变回它原本的状态。
尽管身处现代社会,我们对“性”的态度似乎越来越开放了,但我们对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出轨”几乎仍是零容忍。每一次明星出轨风波都能妥妥地上热搜,掀起轩然大波和吃瓜大潮,引来骂声一片。
这一次也是这样,先是阿沁微博发出长文含泪控诉被男友刘阳“出轨”,然后是刘阳发文低头认错,但因为言语之中还有维护插足者森林的意思,引起网友围攻。同时也成功地将网友的注意力转向了这位插足者,很快森林也出面道歉。但让我意外的是,这位森林倒是很爽快地给了自己一顶大帽,单方面坐实了第三者的身份。为什么说单方面?因为说到底阿沁和刘阳只是同居的恋爱关系,虽然阿沁单方面宣称两人早已谈婚论嫁,而且自己还买好了婚房,但没有那本证,两人就依然只是有同居事实而不是婚姻事实。
在以往的社会共识里,有了婚姻,才有所谓的出轨和第三者这一说。但现在对出轨的定义越来越宽泛了,甚至在互联网时代,给陌生人发色情短信、在约会软件上玩暧昧,或是在游戏中组CP、给主播刷礼物都有可能被定义为出轨。
虽然我也很同情阿沁的被劈腿的遭遇,但如果我们还保留对婚姻契约精神的起码尊重,就不该随意混淆婚姻与恋爱的边界。
所以在我看来,基本情况就是:阿沁被男友刘阳劈腿了,而且从阿沁贴出来的“证据”来看,男友刘阳似乎是个品行不端的渣男。
出轨涉及的问题太复杂了,它的定义至今还是模糊的,而且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地拓宽和修改它的边界。所以我只想谈一个问题:渣男那么多,渣男值不值得同情?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就要跳脚,什么?还要去同情渣男?做出这种事他们就该被全网曝光被骂个狗血淋头。
起初我也是愤怒大军中的一员,但好巧不巧我有一个朋友,他就是大家口中的“渣男”,而且听完他的内心真实想法后,我确实也动摇了。
我这位朋友,名字叫李子扬。他经常换女朋友,情史丰富到令人乍舌。每次大伙一起吃饭,趁着酒兴,在座的人总会撺掇他讲和那些女人的故事。在座的男生一半羡慕一半鄙视,也有人嫉妒攻心拍案而起:子扬你太堕落了!而在场的女生们总是默契地互相交换一个眼神:渣男。
但相识久了,子扬私底下和我说:“我知道你们肯定都觉得我是渣男,可我也很难啊。我很想认真维系一段感情,但我真的没有办法做到。”
感觉他并不是在撒谎,是狡辩还是苦衷?我决定公开他说的话,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我平均每3个月换一次女朋友。每次我都坚信自己找到了“对的那个人”,但是,当欲望稍微减退,我就感到恐慌,想要逃跑,我会想:“以后肯定会一直走下坡路。也许,这不是爱。”
其实我一直希望有一段稳定的关系,想要爱情的承诺。我准备好了把感情安定下来,但是我对性爱激情减退的忍耐度为零。
在我看来,感情承诺和性激情是相互排斥的。但在我的幻想里,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女人,她可以把二者兼顾起来。她迷人的魔力可以保证我们的性爱一直充满活力,这对我来说就是爱情持久的最明显的标志。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是那么不凡、那么有魅力,所以我想安定下来。
而她身上最大的魅力在于,还没有被我找到。
几年来我一直在说同样的话:“我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我遇到过许多女人,我只是还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那个可以让我安定下来的人。”
我会问朋友们:你周围有没有人适合我?朋友们也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我在锲而不舍地寻找理想中的女人。我已经找了很久了,因为即使是最为理想的人选最终也只是凡人,必然会有缺点。
每一次和女人刚在一起的时候,我都充满激情,内心的混乱也消失了。可一旦热情不再攀升,我内心的幽灵就再次出现,仿佛即使是最美丽的公主也无法让我从爱的挑战中解放出来。不管恋人多么优秀,都无法使我免于时间和幻灭带来的单调乏味。
可夜晚狂热的性爱之后,第二天早上的对话却很乏味平淡,所以每次激情过后我都感到空虚。我又发现相比这样的一夜狂欢,其实我更渴望在稳定的感情中与恋人心灵相通。
每当我坠入爱河,我的“激情指数”都会一下子从0上升到100。我无法让自己慢下来,
——————
听完朋友的倾诉,我动摇了,虽然他的作为触及了我内心的某些底线,但不得不承认这世上可能确实存在这么一种人。对他们来说爱情与婚姻中激情的那部分非常重要,甚至比稳定舒适的那部分更重要,因为欲望能给他们带来活力,只有那样他们才真正感觉自己活着,而一旦激情退却,就觉得自己离死亡不远了。
不能说同情,但我在试图去理解。
对朋友的动机和行为,开始我也一直没找到很好的解释,又明显感觉到他也在痛苦中挣扎,他非常想摆脱他现在的处境,但找不到方法。后来我在婚恋治疗师埃丝特•佩瑞尔那里看到一个和朋友高度相似的案例,她在《亲密陷阱》中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
“爱和欲望是两个节奏,它们会有冲突,有各自的潮起潮落,你需要寻找平衡点。”
我们通常以为爱和欲望是一体的,但其实爱和欲望经常是矛盾的,就像我都朋友子扬那样,他既渴望长久稳定的爱,但又经常在短暂的欲望快乐中沉溺不可自拔。那该怎么摆脱这种惶惶不安的处境?埃丝特说:“在不同的时间,我们需要不同的东西。我们既想享有两者的好处,也要忍受两者的限制,就像潮起潮落一样。”
也就是说,子扬应该为自己做好心理建设,他必须知道,他不能只想享受爱和欲望所带来的涨潮时快乐的那部分,也要坦然接受潮退时的平淡。因为爱和欲望很多时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你不能苛求和一个恋爱对象一直处于激情高涨的状态。
子扬自己并不知道,其实他对伴侣之间长久的亲密关系有一种恐惧。
和子扬一样,很多夫妻或情侣都会遇到性爱激情的消退问题,但他们往往会感伤、默认、痛苦,但不管怎样,保持性爱活力不会成为他们的第一生活准则。子扬却不是这样,因为他在性爱中觉得自己最有活力。
对他来说,性爱有一种再生能力,性爱之后他觉得自己更充实,重获了新生。性爱带给他的满足是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
一般人喜欢性爱,而他是需要性爱。性爱是他生命的支撑,没有性爱,他就感觉自己在枯萎。所以面对性爱激情下滑时,他的恐慌就不难理解了。
在我们常人看来,子扬的行为就是彻底的“渣男”,根本不值得同情。但如果从埃丝特•佩瑞尔这个婚恋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子扬是一个典型患者,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人。
他是行为驱动型的,这也是为什么面对性爱问题时他的典型反应是结束那段感情,去寻找其他人,和其他人享受激烈的性爱,然后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希望这段感情能够免于性爱激情减退的问题。
但这是一种极端的解决办法,埃丝特虽然理解子扬这样的人,但她也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她认为:“通过性发泄只是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性可以暂时慰藉他的焦虑,让他暂时回避棘手的问题:要付出什么代价,他才能在一段感情中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安全?我们怎样才能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自由?”
埃丝特的这个建议我觉得很棒:“过去,面对焦虑,你的反应是逃跑。但是,我想请你把它看作一种工具。当你开始感到不安时,你需要一些新的东西,而不是要找新的人。”
写在最后:
我并不是要为我的朋友辩护,毕竟跟着大家说他是渣男貌似是最安全的。
可下论断太容易了不是么?我们很爱仓促地论断是非,并迅速得出结论。因为下判断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它快速而简单,让我们在被评判者面前拥有虚假的优越感。
以上就姑且算作了解“渣男”们的一次冒险尝试吧!
《亲密陷阱》读后感(四):在爱情里,就算不以谋杀告终,也要拖垮生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是一粒盐啊(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2607344/
前段时间看《致命女人》,对亲密关系里的复杂的爱恨情仇,叹为观止!
致命女人 第一季 (2019)9.3201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犯罪 / 大卫·格罗斯曼 刘玉玲 马克·韦布 大卫·沃伦 伊丽莎白·艾伦 瓦莱丽·韦斯 / 刘玉玲 金妮弗·古德温比起剧中强烈的爱恨,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大家只有无限的疲惫和难以激活的生命力。比如,朋友上周和我抱怨,她和男友已经半年没有出门约会了,日常就是在家点外卖或者披头散发大裤衩去楼下买菜!
恋爱如此,婚姻似乎更是艰难。
在当今社会,离婚率飙升、一段感情的有效期越来越短、夫妻抱怨性欲低下,似乎婚姻原有的恒久与温情正消磨殆尽,我们的感情从未如此萎靡混乱过。
看已婚人士的生活,似乎总是充满了无奈和辛酸。
性生活疲乏,是婚姻中难以诉说的隐痛吗?难道亲密关系中的陷阱,总是无处不在吗?
偶尔看到了 埃丝特•佩瑞尔 的ted演讲视频。这个女人还真是蛮有自己的想法的:
这也??? 太颠覆了吧???
去查了她的资料,发现原来是 35年 的婚恋心理咨询师, 还是 《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 。怪不得, 看过无数“围墙”内的锅碗瓢盆式的消磨、见过不计其数的激情消退后的荒凉内心,埃丝特•佩瑞尔也算是个毒辣老手了。
发现她的书《Mating in captivity》出中文版了,翻译成“亲密陷阱”,恩,还蛮贴切的。去网上搜了,买来翻看,还没看完,但是发现有些案例竟然很受触动。
亲密陷阱9.6[比利时]埃丝特•佩瑞尔(Esther Perel) / 2019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没有步入围城,也不能想象婚姻生活的消磨。但是就算在恋爱里,也要面对和男友的争吵、冷落、时甜时冰的状况啊。难道人类就是这样复杂吗,亲密关系真是越深刻越艰难……
《亲密陷阱》第二章有谈到这个问题:“当两个人亲密过甚、融为一体时,阻碍欲望的不是不够亲密,而是太过亲近。”
“爱依赖两大支柱在:屈服和自主。我们对亲密的需求和对独立性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绝非只存在一个需求。”
在爱的早期,因为大家都是独立个体,所以不用培养独立性,但是再往后发展的时候,其实因为太过亲密,很多时候会丧失点独立性……好吧,我觉得可能大多数恋情的问题就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在独立和过于亲密之间摇摆。
书里还提到一个关键:”欲望有它自己的轨迹。“确实,也许太多时候,恋爱里的人总是幻想爱情的模样,但是遗忘了任何一种感情、欲望、甚至是人的自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也许只需要正视这些。
爱情故事,或许也不用像电视剧场景那样惨烈,还是希望生活可以保持激情和生命力的同时有更多期待吧。
Anyway,扯东扯西的,情欲真是个复杂话题。
:要是我当初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这本书就出版了,那我岂不是有很多参考?(《亲密陷阱》竟然有好几页的参考文献,想当初我去翻《情欲论》的时候,觉得自己要疯了,为啥要研究文学作品的情欲书写呢)
《亲密陷阱》读后感(五):生活里哪有什么致命女人,都是绝望主妇
1
上周末和发小逛街,她突然问我:
你会不会在婚姻里感到寂寞?
发小和她老公大学相恋,结婚8年,孩子6岁。身边朋友羡慕她会生活、懂教育,孩子很小就学会800个汉字、画画、小提琴,和老公也几乎从不吵架,不像自己家鸡飞狗跳,和老公争吵不断,为鸡毛蒜皮打得热火朝天。
但她却说:
我和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性生活了。
每天给孩子读完绘本,两人睡前躺在床上各自刷刷手机,背对背入眠。
发小说,有时回想起大学恋爱时的浪漫、求婚时的热泪盈眶,怎么都无法和眼前这个无趣、沉默、回家扔了袜子就葛优躺的男人联想到一块儿。
说不上什么具体的矛盾,也没有出轨,但就是对彼此,没有心动的感觉。
人到中年,生活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按部就班:
发小早起做早餐、送孩子去学校、晚上下班回家做饭、辅导作业、收拾家务;
她老公白天上班、晚上时不时应酬,作为家里的经济主力军,周末加班也是常事。
每天很忙,却觉得孤单;每晚睡在一起,却没有做爱的念头。
激情消退、爱情不再,夫妻之间的连接,好像就只剩下孩子。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中年夫妻的生活常态:
彼此失去新鲜感、生活没有仪式感、交流懒得找话题。
历来说法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是平淡,浪漫只是调味剂。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无数前辈告诉我们要安心“下葬”、甘于单调,却没人告诉我们,柴米油盐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好好经营。
2
经典美剧《Desperate Housewives》中有个镜头:
妻子全职在家带四个孩子,头发凌乱、不修边幅,穿着松松垮垮的衬衫,上面沾满了小女儿刚吐出来的辅食果泥。出差回来的丈夫想要拥吻她,她却筋疲力尽、毫无兴致。
生活的琐碎忙碌,让我们不断内耗能量。拥有35年婚恋咨询经验的美国咨询师埃丝特•佩瑞尔在《亲密陷阱》一书中提到一位主妇的自述:
“当我们把所有的玩具都归置好了,我还想不起做爱。我们每天还要洗盘子、洗衣服、结账单、照顾狗,这个待办事项清单永远不会完成。
似乎家庭琐事总是胜过了做爱,我和他之间的亲密淹没在这些混乱的事情中。
如果有人问我:在拖厨房的地板和与丈夫做爱之间,你会选哪个?我当然会选做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呢?
我推开他,拿起了拖把。”
有人说,出轨不是婚姻最大的杀手,乏味、冷淡、无性才是。
3
热播美剧《致命女人》中,不少女性观众对背叛、出轨、手撕渣男的桥段大呼过瘾。
但在一些步入婚姻很多年的女性看来,这部剧把生活的波折简单化,把婚姻里的女人也想得太激烈了。
用发小的话说:
两人磨合到没了棱角,生活里也就没了火花。
婚姻里哪有什么致命女人,都是绝望主妇罢了。
很多男人认为自己不出轨不离婚,工资按时上交,就算是好丈夫好爸爸。婚姻保鲜、爱情维护这种话,听着就“不生活”。
而女人呢,当妈之后,母亲的角色为先,每天能和丈夫谈论的话题,全围绕着孩子该报哪家补习班、要不要换套学区房、哪方老人又生病了,该出多少医疗费。
两个人的关系被柴米油盐、老人孩子逐渐稀释。
4
前段时间的微博热搜,有一条是女演员李菁菁宣布退出娱乐圈,为了专心带孩子,她放弃了伴随自己三四十年的演艺生活。
同样为了孩子放弃事业的,还有《伪装者》里大姐的扮演者刘敏涛。
从中戏毕业后,刘敏涛接到的戏几乎部部都是女主角。但结婚之后,她有七年的时间选择在家相夫教子,做全职太太。
丈夫常年在外,婚姻有名无实,生活除了带孩子,一无所有。
有了孩子之后,所有和孩子有关的游乐活动、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尤其是与孩子身体的亲密接触,都消耗着女性的欲望和活力,从而损害了和伴侣之间亲密的欲望。
这就是欲望的转向,她把能量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她满足情感的核心。
——《亲密陷阱》
女性天生母性强大,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不自觉地对孩子倾注过多。
忠诚地待在“母亲”这个超我角色里,身为女人的自我和“有欲望的女人”的本我,不断让步。
甚至当我们可以走出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无法走出来:
老公想亲热,但一听到孩子的哭声,我们不得不把对方踹开,下床哄睡;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妈妈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夫妻两地分居;
做离婚的决定,得等孩子高考完再说。
在很多中国家庭里,孩子成了维系家庭的唯一纽带。
我们听过很多励志鸡汤,他们告诉我们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还告诉我们女人就得甩开男人,自立自强。
可生活哪有那么绵长的热爱,家庭和婚姻的改良方式,也不必高举反对男人的大旗,毕竟枕边人,不是敌人。
5
乏味、枯燥、重复的生活,“杀死”的不仅是女人,男人亦同。
有篇名为《有些男人靠开滴滴逃避生活》的文章,讲述了众多为家奔波的中年男人,在婚姻里度日如年,下了班宁愿在外开车晃荡的生活:
很多时候不想下车,那是一个临界点:推开车门就是柴米油盐,你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唯独不是你自己;
而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抽根烟,这个时刻的躯体属于自己。
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里,徐峥饰演的男主在向妻子提出离婚时,提出了看似荒诞的理由:
家庭生活总是强调秩序感、安全感和规律性。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为人父母要求我们变得稳定、可靠、负责。
而爱情的怦然是不可预料的,激情的产生是自发而即兴的,性冲动也是瞬时的。
我们努力想要抛开的轻浮和鲁莽,正是我们爱的直观感受的驱动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怀念热恋时不会做饭、笨手笨脚的她,却对现在这个擅长把生活打理得仅仅有条的她,习以为常,失去性趣和兴趣。
婚姻生活日久,我们在妻子和丈夫的角色里越久,离当年被欣赏、被钦慕的自己也就越远。
我们需要回归到自我的位置,甩掉角色,“赤裸”、坦诚地呈现给对方。
我希望我作为一个女人得到赞赏,不是作为一个母亲、妻子,或者作为丈夫的人生伴侣。
我也希望像欣赏一个真正的男人那样去欣赏他。可能是一次凝视,一次触摸,一句话。
我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被凝视,而不是带着那些包袱。
——《亲密陷阱》
我们真的需要把家庭角色和自我分开,当我们彼此都重新变成有欲望的男人和女人,我们才能重新找到自己对ta、对性、对生活的渴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