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由[美] 乔治·伽莫夫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9-9图书,本书定价:42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文是受编辑之邀写的书评,感谢赠书,也非常感谢现在还能看到这本书的再版。
我一向认为“科普”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一本好的读物,内容当然应该足够多,但这些内容之间也应该有很清楚的脉络在,这样读者读起来才不至于有芜杂之感。在这方面而言,二十世纪的科普作家要面对的人类知识浩如烟海,要写一本适合公众阅读的科普书籍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面对这样的挑战,乔治. 伽莫夫的这本“从一到无穷大”不但是一本适合公众阅读的科普书籍,而且写的精彩纷呈,从各个角度来看,这本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普著作”一点都不为过。
本书中作者一开始谈论的是数学,先从古希腊时期人们试图去描述“大数”开始进而讲到数学中“无穷”的概念,紧接着又提到了虚数和复数。从一开始,伽莫夫在前言中承认“本书并不适合儿童阅读”,当然,伽莫夫说的这些话我理解为作者的自谦,或者说,这些话道出了优秀的科普书该具备的素质——儿童总要长大成人,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处处迎合所谓“儿童”的心智,书中讲到任何的一个概念,起点可以很低,但好的科普书是可以带着读者坐下来认真去读,甚至有必要的话,读者需要拿着纸笔去写写画画才可以弄明白一些事情的——这正是笔者中学时候做的事情。伽莫夫的这本书,连同一些其他的科普书籍在本世纪初曾经被介绍到国内,于是它们就成了我经常翻阅的东西,当然翻这些书的时候会在边边角角写写画画,虽然终究是没有像费马那样子自鸣得意地说“这里写不下一些绝妙的想法”,但也是颇为受益的,至少理科和数学课本里的一些概念会多一些理解的途径,也就不至于死记硬背了。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给我的那些“更好的理解”,其实讲穿了就是伽莫夫本人对整个科学的架构有极好的把握,在这样的把握下作者清晰的逻辑设计贯穿书的始终。诚然,在书中会有不少需要读者坐下来认真思考和演算的场合,但倘若认真地思考过后,大概率会得到一些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视角,而不是那种“看到了很多看上去很厉害的东西但其实自己也不清楚这些东西有什么联系和意义”的那种痛苦。我一向以为,好的知识传递应该是系统完整,而非碎片化的知识。
作者在阐述了一些本书会用到的数学知识之后,以虚数和复数作为跳板,转向了“相对论视角下的时空观”,当然相对论作为人类科学史上一桩了不起的发现,值得被任何一本科学史著作和相关科普读物反复述说,而伽莫夫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阐述的非常精彩。人类是怎么测量光速的?光速不变又意味着什么?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联系又是什么?所谓的四维空间中,实数和虚数应该如何被运用起来去表达时空?这些问题其实都非常需要“像认真听课一样紧跟着作者的思路去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适合在飞机上看完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个梯子,读者需要全神贯注地攀登上去,读完几页,或者十几页内容,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对一些物理规律的认知已经到了如此高度了。
作者在这本书中展现了自己对涉猎各个学科的“层级认识”,数学是物理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的两个分支,分别是现代化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现代化学又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在这点上看,伽莫夫比“试图描摹生物学”的物理学家薛定谔要幸运一些,因为在他写这本书的时候,现代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已经足够扎实,用这些理论看待生物学的一些概念就会更好理解,虽然伽莫夫写下本书第一版前言时的1946年还没有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报道,但伽莫夫已经做到了“前DNA时代”对生物遗传最好的科普了。
当然,伽莫夫做的科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以科学之心去写作”,他试图告诉读者的任何东西,都不只是告诉读者“有这么个东西存在”,而是会把很多理论从假说提出到验证理论的过程完整展现,即使在讨论“没有办法用实验去证明的数学问题”之时,伽莫夫也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用严谨的形式逻辑去向读者展示证明过程,有的证明非常简单,比如“证明质数是无穷多个”,有的证明就需要读者去跟着他思考了,比如证明多面体顶点,面和棱的数量公式(在我看来这是本书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当然,我之前听到过一个说法,是“书中每出现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一半的读者”,但是呢,20世纪,甚至21世纪以来,人类知识的整个框架就在那里,这个框架也的确有很多部分由数学组成,我想伽莫夫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所思考的首要问题,便是“尽可能完全地展现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对的,就像我自己在出去玩的时候也不想听到一些导游过于媚俗的讲解一样。科学本来就不是一件媚俗的事情,科普当然也不例外。
当然我手头拿到的这本书比起我中学那会儿看到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装帧更加精美暂且不表,这本书的后面有1961年维京出版社收录伽莫夫亲自写的全索引,这样看到任何一个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去按图索骥去在书里查找“大体是怎么回事”了,除此之外,这本书毕竟问世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这半个多世纪的很多科学发现日新月异,最新的版本根据这些发现做了一一校注,读起来会颇有时空错落的感觉,比如书里提到的费马大定理,作者写第一版的时候还没被最终破解,如今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被英国数学家怀尔斯证明了。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对我来说可能不那么重要,但想必对颇多的读者是友好的,那就是有很多的手绘图和重点标记的笔记,如此一来,这本书完全是可以作为中学的理科课本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那么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拿出正经上学时候的劲头,去进行深度的思考,这些插图和重点标记还是蛮有意义的。
而大约唯有经历了阅读中的深度思考,才可以体会科学的魅力,这也就是科普的意义所在。站在这个角度看,也唯有“不适合儿童读“的这类科普书,才可以起到带着读者去思考的功用吧,而这些经过思考之后的知识,也终究应该是20世纪,甚至21世纪一名合格的,受过教育的人该有的常识,如此而已。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二):一场宇宙图景的惊喜之旅——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简评 | 倪刚
在这个时代,成为“经典”不易。对于人文如此,对于科学更是如此。南非人类学家麦克斯-格拉克曼曾有一句名言:科学是一种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科学的范式更迭、日新月异,往往使得昔日的科学著作经典不再,甚至可能不堪卒读。本书作者乔治-伽莫夫就曾不乏尖刻地评论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称“亚里斯多德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也许就是创造了这个名词。”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却可以称为经典,更准确地说,一本“经典科普著作”。在这堪称科学史上最大变局的时代,历经七十多年,却还远未过时,并依然畅销于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英文原版如是,中译本也是如此。早在四十年前,暴永宁先生就曾将其译成中文,并多次再版,至今发行百万册。去年末,科学史译家张卜天的新译本刚刚问世。今天,本书又迎来了第三个译本,不能不说是科普翻译出版界的一件幸事。该书由自由译者“阳曦”先生精心翻译,行文流畅,翻译到位。
本书作者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各位读者应该并不陌生。他被称为“科学家中的艺术家”,曾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科普佳作,如《物理世界奇遇记》中的“汤普金斯”,曾激发了很多小读者的物理梦,笔者也曾是其中之一。1958年,伽莫夫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伽科普奖。
其实,乔治-伽莫夫在科学界的贡献和名声,并不亚于科普界。DNA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奖得主沃森在其《基因、女郎、伽莫夫》一书中曾这样评论:“一个大顽童,从原子跳到基因,又跳到空间旅行。他同时涉足这些领域……从不指望每次探索都有结果,因而总是在过程中寻找乐趣。”确系如此!与大多数科学家不同,乔治-伽莫夫一生的研究横跨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并都在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早期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提出了放射性量子论和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后来从事“大爆炸理论”等宇宙学研究,还开展了基因的遗传密码方面的探索研究。这些工作,无不体现了其跳跃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物理直觉。
伽莫夫的科普著作,也充分体现了“大顽童”的特点。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从相对论跳跃到量子力学、宇宙黑洞,但还是逃不出物理的五指山。这本《从一到无穷大》,跨度更为惊人,一本小书中竟然横跨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但在科普大师伽莫夫手下,信手拈来,巧妙贯通,毫无突兀之处。
杨振宁先生曾这样评论物理学家,有的拥有远距离眼光,有的具有近距离眼光,而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创建狭义相对论,就是因为既有远距离眼光,又有近距离眼光。其实,这段话用于评论科普作品也相当适切。科普著作通常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性的科学概览或学科介绍,这可以称之为远距离眼光;另一类则聚焦于某个领域,甚至某个感兴趣的话题,这可称为为近距离眼光。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科普著作是后者,如法布尔的经典名著《昆虫记》,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昆虫学的乐趣和奥秘;只有寥寥少数是前者,而且大多是“百科全书式”的,在系统性和明晰性上有所不足,缺乏“一览众山小”的观感。
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却可堪称少有的既有远距离眼光、又有近距离眼光的科普佳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我尽可能地搜集现代科学中最有趣的事实和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为读者描绘一幅全面的宇宙图景,让他们知道如今科学家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挑选主题的标准时尽量覆盖基础科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不留下任何死角。
可以说,这本书正是一场宇宙图景的美妙旅程。伽莫夫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精心设计游览路线,亲自担任导游,带领读者游览这幅科学家眼里的宇宙图景。他带领我们来到高空,从远距离眼光中领略物理、数学、化学、生物一个个学科山峰之美;他又带领读者深入历史,亲身体验一个个科学发现的历程,用近距离的眼光观察和欣赏那些抽象高冷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他的解说,风趣幽默,深入浅出,通过讲述一个个妙趣横生、甚至脑洞大开的故事,结合生动有趣的插图,让读者在短短旅程中充分领略现代科学的魅力。其中,您将丝毫不会感到乏味和疲倦。某种意义上,这与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有点类似,他也善于用巧妙的例子来讲解艰深的物理理论。例如,费曼的经典著作《QED:光和物质的奇妙理论》,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其中没有高深的数学,通过日常的语言和精妙的例子,就让读者对量子场论有了初步认识,令人拍案叫绝。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引人入胜的游览路线图。
在旅程的开始,伽莫夫导游带领我们首先来到了数学森林,埃及人、罗马人和希腊人在那里用各种琐碎的记号和方法来记录当时最大的数字,印度人则在“棋盘麦子”和“河内塔”的“巨大数字”面前束手无策,宇宙的星空所呈现的就是这些看似“不可数”的庞大数字。数学家康托尔出现了,带领读者进入了一片“数论”的人造迷宫,无穷数、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一个个谜题接踵而至。在一个荒岛上,一个年轻人面对一张藏宝图却无所适从,原来秘诀就是神秘的“复数”!在数学王国游览的尾声,游览车从二维的地面一跃而起,进入了一个三维甚至的四维的空间,还在不断拉伸和扭曲,这就是高维几何和拓扑学的神奇世界。
于是,在几何空间的头晕目眩中,就进入了游览的第二站:物理王国。那里,时间和空间纠缠在一起,这就是“汤普金斯”( 《物理世界奇遇记》的主人公)的狭义相对论的迷幻世界,伽莫夫像个魔法师一样,熟练地操纵着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给大家演示“同时相对性”、“动尺缩短”、“时间膨胀”等“时空魔法”;接着又介绍了曲面几何和广义相对论。
之后,伽莫夫导游从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宇宙大图景”,转而不断缩小尺度,带领大家进入了 “小人国”, 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在那里,古代炼金术师和希腊哲学家在为着“火的秘密”和“原子”争论不休,而二十世纪的科学家们则在思考和观察着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奥托-斯特恩(诺贝尔奖得主)用“分子束”炉子观察分子的运动,布拉格用X射线观察晶体的结构,汤姆孙在摆弄着电子,卢瑟福用a射线玩着射击游戏,门捷列夫在搭“元素周期表”的积木,还有一些物理学家在解剖原子,发现了质子、中子,还有神秘的中微子,伽莫夫自己在那里研究着“原子核的液滴”(伽莫夫的“液滴模型”)。在这微观世界中,原子和各种基本粒子遵循着神秘的量子理论。
接着,从“混乱”的统计涨落的熵增沙漠中,来到了一片“负熵”的“生命绿洲”, 伽莫夫带领大家一同探索生命之谜。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生命体的发育,一直到遗传和基因的秘密。值得指出的是,该书1961年再版时,基因学才刚刚起步。
在这一旅程的最后,伽莫夫导游带领大家来到宇宙外,用“远距离眼光”来由近及远地观察我们身处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至未知的边界。同时,还回顾了从康德到魏兹泽克的行星起源学说,以及近现代科学家对宇宙的创世、演进之谜的解读。这样,从开篇数学意义上的“从一到无穷大”,到本书结尾的宇宙演进意义上的“从一到无穷大”,形成了一个呼应。
有人说,一本好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良多。在这本书首版的扉页上,有着这样一段话:献给我的儿子伊戈尔,他是个想当牛仔的小伙子。那一年,他的儿子十二岁。2018年,清华大学将《从一到无穷大》一书和录取通知书一起,作为开学礼物赠送给每位新生。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新生的致信中说:“在书中他用生动的语言将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等内容巧妙融合,并以一种通俗易懂、充满趣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因此,无论您是初高中生、大学生,甚至物理工作者,当跟随伽莫夫这一阅读旅程时,相信您都能从现代科学所呈现的“宇宙图景”欣赏到各自的风景,有新的认识和收获、甚至惊喜。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现从事物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三):祖师爷级科普书的“接盘手记”
出来做编辑,接盘是难免的,可谓“人固有一盘,或接于同事,或接于领导。”
与很多凄风苦雨的接盘不同,我接的是个黄金罗盘——《从一到无穷大》,一本70多年前的科普爆款,
根据时下流行的某宝、某京、某音火辣辣的电商风文案,本书的介绍应该是这样的:
“大爆炸一哥“乔治·伽莫夫 POP SCIENCE精华装,一个SERIES,包教包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知识ALL IN,HOLD住考场;70年不断货,脱销56国,几代大V走心推荐,清华新生礼物同款,OMG,买它!《从一到无穷大》就是这样一本神仙科普书,它不像很多理科生叫苦不迭的理综卷,把各个学科的题目,生硬地放在一起;它更像是一个通关类的科学游戏,数学关留下一个线索,给物理关(虚数的发明,给相对论打了底);物理关留下一个工具,给化学关(微观力学的研究对原子化学的帮助),化学关+生物关的辅助,走向天文关,科学游戏算是通关结束。
但科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游戏,通关结束的同时也留下了各种密语,等待着后继的人们去解答:
本书中提到的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都在成书之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证明。宇宙的边界不断延伸,原子内部也找到了更小的微粒。
所以,接了这个又贵又重的盘,第一步就是在那里CHECK科学里这些美妙的”打脸时刻“,
在亲爱的译者妲拉老师的帮助下,新增了35条注解,囊括截至最近的科学发现。
当然,光有几条注解,接盘事业才开始了第一步。
我们还得把这黄金罗盘,弄得锃光瓦亮,伽莫夫不仅是个科学奇才,也是个灵魂画手,原书里的128幅手绘,都是他亲手画的哦!很魔性,但又真的很对味。
这是图解”把三维生物压进二维平面“的对错案例但这些有梗的图解手绘,也饱含岁月的风霜,如果只是印上去,会显得有些老旧,不清楚。所以我就只能天天把设计师摁在电脑前,”这个你抠一抠,这个你上下色,这个字太小了,这个不够清楚。”前前后后反反复复,总算把128幅手绘弄得“清新动人”,虽然在本书下印后不久,设计师将我在小黑屋里关了整整一个礼拜。
然而高清修复了作者手绘,还是不够的,在这样一个比拼零附件的出版时代,黄金罗盘也是需要配件的。
虽然鄙人高考理综262,算是一个学习还不错的理科生,但这玩意儿就像已经分手了七八年的初恋,早已面目模糊,偶尔回想,还会心生厌恶。我对着一沓厚厚的纸稿,躺在公司的沙发上想了很久,怎么想,都觉得,变不出个赠品来。
实在没有办法,我只能把“甩锅”的那位同事小王给拎了回来,两个人一起躺在沙发上,望着那台时不时滴冷凝水的中央空调,叹息着:
小王,一本没有赠品的经典书,是没有灵魂的。小王,不赠品,毋宁扑。小王,我们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没有赠品,这本书就完了啊啊啊啊啊啊。在经历了我数小时的催促与唠叨之后,本来一身轻松的小王,又乖乖地把锅扣回了自己的身上。
“得。那我们就再看一遍我们已经快看吐的书吧。“
所以我和小王,坐在公司楼下的餐厅里,把书里里外外来来回回翻了遍,天昏地暗,无休无止。事实证明,赠品就像乳沟,挤一挤还是会有的。我们挑出了经典又好看的20多个科学元素,然后带着方案说明,笑嘻嘻、又小心翼翼地交给了设计师,他把我只拉黑了一周,让我觉得,他真是个GOOD MAN。
只见他一声叹息,听着我作为一个门外汉的说明”你把它弄成一圈一圈,把元素全部放里面,原子放最里面,布朗运动放外面,赫罗图最外面“,隔了许久,他说:行,我就试一下吧,给我一周时间。
我和小王连连说好,屁滚尿流地离开设计部,又愧疚,又窃喜。一周之后,设计师进行了交付:
特别纪念海报我和小王看到这张图,差点落下廉价的眼泪来,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纯粹精神意义上的激动,冷静下来,我们纷纷觉得,设计师的工资高,真的是有原因的。
冷静下来之后,就是冷酷下来,我们并没有打算放过设计师,因为严重的扑街焦虑症,我觉得还是不够,我拉住了想要逃跑的小王,说道:
你说我们要不要做个逻辑导图,标记一下这本书讲了些啥,四个部分嘛,数字游戏、(时间、空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宇宙,我们把它讲了什么整理个笔记出来,读者边看,可以边对照。见识了一位友商群星璀璨的历史事件图,我早有准备,这是对我俩的脑细胞,又一次毁灭性的摧残,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小王意气风发地告诉我:这个我擅长,我看个一两天,就能把他都理出来。
幸福来得有些突然,正当我目瞪口呆之时,他已经下载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脑图软件,边翻书,边仔细而又认真地敲打起来,这是我认识小王一年多以来,他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他理出了细节丰富的逻辑导图的草图,但具体的美化还是交由设计师,我们都知道,文字是设计师设计时的天敌,一向奉行字少原则的他们,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他没把我们剁了,很神奇;而且他能把导图真的做出黄金笔记范儿,更是个奇迹
重点笔记,随身携带,方便阅读折腾了这俩玩意儿,我和小王,都觉得我们的大脑需要一键恢复出厂设置一下,顺便去喝了个酒,喝着喝着,我俩相拥而泣:
不做科普书了,再也不做科普书了,太坑爹了,爹太坑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搞这本书实在是太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爆发了,我竟然觉得,科学还是蛮有趣的。俗话说的好,数学是火,点亮物理的灯;物理是灯,照亮化学的路;化学是路,通向生物的坑。而生物学的很多现象,都能用数学理论去解释。不知不觉间,实现了生命的大和谐,我还真的去种草了这本书里提到的各种神作,去看了很多的B站视频和资料。
还让我妈把我以前高中做过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的重难点手册都拍了图,发我一下,怀念一下自己智商不凡的岁月,心里想着,要是我早点读到这本书,说不定会清北复交,任由我挑了。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四):数字和宇宙里,有你从未想见过的浪漫
先来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有人说你是“文艺青年”,你会觉得酷吗?
假如你没有条件反射地选择“酷”这个选项,而是皱起眉头思考了超过5秒钟,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艺”这个词所蕴含的许多概念与精神,好像慢慢地被消解了。
而当代的文艺青年,好像也没有那么酷了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文艺”曾经意味着“先锋”、“自由”、“思想”或者任何一个让沉沦在平庸生活里的人能肃然起敬的词汇。
那个时代里,“文艺青年”,是最让年轻人羡慕的一种身份。
1986年,四川办过一次“中国诗歌节”,邀请了顾城、北岛、舒婷等当年评选出来的中国十大青年诗人。
在成都,诗人们受到了只有现在的流量明星们才能获得的待遇,买不到票的狂热粉丝们爬墙翻窗也要挤进会场里,诗人们的朗诵和演讲不断被台下的欢呼声打断,每个人都被粉丝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在后来关于这场活动的回忆录里,有人写道,因为当时的场面实在热情的太过激烈,北岛他们只能悄悄躲进更衣室里,关掉灯光,一声不吭地等待寻找他们的人潮自行散去。
这场活动,恍如属于中国诗歌的斯托克伍德音乐节。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穷诗人会在当时受到那么多的追捧,是因为那个年代正巧是文学最后的黄金时代吗?
也许是,但不完全是。我看过一篇对“80年代老文青”的采访,当问及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在写诗(虽然绝大多数的诗,和我们现在敲一段很长的文字然后用回车键分出无数行来的那种“诗”并没有差别),一个人回答道:
“以前没见过这么写诗的,不用规规矩矩,想写啥就写啥,太™带劲儿了。”
因为他们的诗性与韵律,在那个时代足够新鲜,足够少见。
而当所有人都开始写诗,当所有人都开始用记在笔记本上,带着韵律的长短句来表达自我的时候,朦胧诗的罗曼蒂克也就开始了自我消解。
正如北岛写下的那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当每个人都开始自称是诗人的时候,诗人的神圣性,也就仿佛大厦崩塌一般,彻底瓦解——文艺青年其实也是这样的道理。
当代文艺青年的入行门槛,确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低,互联网无限度地拓展了我们能够阅读到的文本的边界,无限度地扩展了我们能够表达的边界,热爱文艺从一件崇高的事情,俨然变成了一种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日常。
阅读一本小众的书?
看一部冷门的文艺电影?
学一门已经没有活人在用的语言?
…..
这些事依旧很文艺,只是一点都不酷。
在一个人均文学、语言和艺术水平都变高了的时代,想要继续做一名很酷的文艺青年,你也许需要再读点儿文艺之外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可能看起来和文艺毫无关联的事情。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文艺地向女生表达爱意的提问,有一个回答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生在给女朋友庆生时,送给了她一张打印出来的行星光谱图。
女孩一脸疑惑地看着这张图片,男生说:
“这是猎户座的Tabit的光谱,一颗可以在夜晚看到的行星。它距离地球刚好26光年。你出生的时候,光刚刚离开这颗恒星。每次我看到这颗星,都会想起你。”
在那个问题底下,毫无例外地有很多人写了“今晚的月色真美”、“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些随处可见的摘抄句子和这张光谱图比起来,平庸得没有一点文艺的气息。
文艺,不应该是寻章摘句,也不应该是故弄玄虚,而在于你是不是真的有浪漫的精神,是不是真的能在“套话”里找得到全新的表达。
在于是不是能够看到一些别人可能从未看到的东西。
今晚的月色很美,可是顺着月光往更远处看,月球也不过是一颗围绕地球的行星,在它四周无限远的空间里,星河的色彩也许比月色更美。
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想要看的更远,看到那些别人从未看到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对于成年人来说,它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学习、重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但好消息是,重塑对于世界的认知这件事,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
也许,只需要认真读完一本书。
有这样一本书,在豆瓣里,它的一个老版本下累积了7000多条高分评论, 多数评论的主题类似的让人不禁怀疑它是不是被刷出来的:
“如果我在儿时读到这本经典,是否我的人生轨迹会大大不同呢?”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读完书觉得,当你的眼光投向更大更远处的时候,当下的情绪简直不值得一提。”
在以苛刻闻名的豆瓣读书里,几乎每隔一两条就有读者在扼腕叹息,恨读到这本书实在太晚。
这本书,叫做《从一到无穷大》,一本曾经影响了两代中国人的科普神作。
《从一到无穷大》初版写于1947年,但直到30年后,它的中文版才姗姗来迟。
著名科学史研究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当时正在北大物理系读一年级,一位教微积分的数学老师认真地向他们推荐了《从一到无穷大》。
回忆起当时,刘兵说:“拿到书后,在一个晚上就手不释卷地一口气将此书匆匆地读了一遍,没有想到一本科普书竟会如此吸引人,几乎就像是在读侦探小说一般。”
在那个真理终于露出曙光的年代,《从一到无穷大》鼓舞了无数像刘兵这样的年轻人,让他们最终走上了一条从未想象过的道路。
这些人里,有腾讯原副总裁吴军博士、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何帆、《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
《从一到无穷大》的作者,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乔治·伽莫夫,他可以说是整个西方世界最会写作科普的一位作者,他先后出过十几本科普著作,笔下漫游物理世界的霍普金斯先生,是一代西方人记忆里“科学”的象征。
而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则是他所有科普作品里最重要的一本。
就像书名里写的那样,它从一粒原子写到无穷宇宙,用数学的发展和公式的演进为线索,从数学的诞生写到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开始。
它汇集了人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方面面:数论、世界线、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遗传学……
伽莫夫本身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复杂的科学演讲过程被他解释的无限直观,比如在讲述如何理解光速时,他会说:
假定一个人乘坐近似光速的飞船到距离我们9光年的行星上去,人们大概会认为,往返一趟至少要18年。事实上,如果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的99.99999999%,你的手表、心脏、呼吸、消化和思维都将减慢7万倍,因此往返一趟所花费的18年(从地球上的人看来),在你看来只不过是几小时而已。如果你吃过早饭便从地球出发,那么当降落在目的地星球表面的时候,正好可以吃午饭。吃过午饭后马上返航,就可以赶回地球吃晚饭。而你到家时,你的亲友们已经自顾自的吃过6750顿晚饭了。 《从一到无穷大》果麦文化,2019.9除了特别会讲故事,伽莫夫还是一个“灵魂画手”,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他总会手绘出一副带着一点美式冷幽默的插画,比如下面这幅用来说明“如何将三维物体展现在二维空间”的画。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这本“硬核科普”究竟和文艺有什么关系呢?
的确,它里面确实不可能提供给你任何能直接用到的“金句”,但它就像是一架梯子——你攀登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你攀登了一段时间,转身下望,你会发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不自觉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你能够真的放眼看世界,再回到人生的议题,也许会有更多不一样的视角。
那时的你,也许就会真正地写出这样的句子:
其实分别也没那么可怕65万个小时后,当我们氧化成风就能变成同一杯啤酒上两朵相邻的泡沫就能变成同一盏路灯下两粒依偎的尘埃宇宙中的原子并不会湮灭而我们也终究会在一起。
(首发于果麦文化“2040 Bookstore公众号)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五):所有充满旺盛求知欲的大脑,都应该读这本《从一到无穷大》 | 韩非
很多年前就读过了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的这本代表作。一本好书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或宇宙观的。如果我要列一份书单留给最亲近的人,大概就要有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因为希望他在很小的年纪就稍懂一下自然科学的知识、思维和学科框架。
从一到无穷大评价人数不足[美] 乔治·伽莫夫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迄今为止,似乎还想不出有第二本既足够通俗,又面面俱到,还经过时间洗礼的书,可以在新鲜的大脑功能区域很好的完成复杂的“自然科学基础架构铺设作业”。
这方面,伽莫夫这位参与确立了关于β衰变的伽莫夫—特勒理论、红巨星内部结构理论,以及倡导了“大爆炸”理论的核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把这一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
好读的科普书有两类,一类是作者把毕生所学熔于一炉,炼出一颗金丹,日后还时不时地打磨一下,让它更加放出光芒,另一类是阶段性好书,能看得出是作者阶段性的积累,像从可口可乐生产线上下来的“爽到带气”的好东西。“金丹”与“好东西”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或者说“金丹”之类好书的特点,可以藉由司马懿家的故事说明。我们中国人是熟悉“家学渊源”四个字的。在公共教育不发达的年代,私学的地位非常重。复旦大学的仇鹿鸣写道:“但自西汉中后期以降,河内郡内的文化风起出现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经学传播日益繁盛,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
与众多世家大族不同的是,司马氏家族所尚之学不是经学,而是史学,“注重博通,博学好古、雅好汉书名臣列传”。也就是说,司马氏家族对《汉书》这一具有实际政治功用的刑政之书很重视。抓住了这一点,大概就能理解司马家日后的比较务实而阴狠的从政风格。
有意思的是,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也近似于一本传承“家学”的书,其扉页写道:“献给我的儿子伊戈尔,他是个相当牛仔的小伙子”。不同的是,伽莫夫所尚的不是经学,也不是史学,而是自然科学,即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譬如原子、恒星、星云、熵和基因;譬如人能不能弯曲空间,火箭为什么会缩短,以及其他很多同样有趣的东西”。
我推测,司马懿在面对汉及曹魏时期的大事时,头脑是偏“史学家”的,因为他有汉书等更具实用性的政治训练打底。对大脑重塑性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特定脑区越用越灵。伦敦市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海马体尾部的灰质体积更大,因为相较于使用GPS的司机而言,他们要更多的调用这一脑区去记忆道路网络,同时提取这一脑区的道路网络记忆。
类似的,人类的知识储存在不同的脑区,被使用时存在一个提取整合的过程。新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常识感越强,他的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效率就越高,这样就能调用更多的不同层次的知识来处理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一个力学基础好的人,看到一幅大坝照片时,他的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可能是不同于不会做力学分析的人的(与空间认知的区域激活强烈,对视觉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腹侧枕颞皮层也较活跃)。
伽莫夫正是想“为读者描绘一幅全面的宇宙图景,让他们知道如今科学家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很认真地写完了这本书。“(我)尽可能地搜集现代科学中最有趣的事实和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我不打算完整地介绍每一套理论,否则这本书势必变成多卷本的百科全书;不过与此同时,我挑选主题的标准是尽量覆盖基础科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不留下任何死角。”
左图:记忆伦敦市25万条街道,右图:使得海马体尾部(黄色)处体积增大。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伽莫夫的这本书从数学写起,从数学中的“计数”写起,然后写空间、时间与微观世界,最后到宏观宇宙结束(这就是书名“从一到无穷大”的意思)。从“计数”写起是有道理的,这符合人类大脑认知世界的客观规律。伽莫夫援引科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的话表明懂得“描述极大数字”的威力:
“他们觉得我们想不出一个足够大的数字来描述地球上的沙子数量。这些人显然同样觉得,如果有一座和地球一样大的沙堆,而且地面上所有的海洋和盆地都已被沙子填满、堆高,一直堆到和最高的山峰齐平,那么我们更不可能想出办法来描述这个沙堆中的所有沙子的数量,但现在我们想说的是,我的方法不仅能描述地球上所有沙子的数量,或者刚才那个大沙堆中的沙子数量——哪怕有关宇宙那么大的沙堆,我们也能准确描述它拥有多少沙子。”
阿基米德或者说伽莫夫有这种自信,在于他们都抓到了一种“思维工具”,有了它们,就有可能比较不同的“无穷大”之间的大小,就能去研究“一个平面上的所有点的数量是不是等于一条线上的所有点的数量”。在第二章中,伽莫夫进一步讲解了为什么“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确很喜欢数学,它们总是竭尽所能地想跟数学打成一片。事实上,时至今日,理论数学中所有分支都已经成为科学家解释物理世界的工具,包括那些曾经被人们认为纯粹得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理论,例如群论、非交换代数和非欧几何”。
这里,我要为伽莫夫的观点再增加一条新论据。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Paris-Saclay)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表明,数学家的大脑在处理高等数学问题如解偏微分方程或拓扑数学时,激活区域与处理简单数字运算的区域是重合的,位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三个区域:双侧顶内沟区(IPS)、双侧颞下回区(IT)以及前额叶皮层区(PL)。另一项研究表明,无论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在处理数学问题时,被强烈激活的都是位于左脑的顶内沟区。这就表示,人类在理解与处理复杂的“运算问题(黎曼空间的推论、引力波的速度、广义相对论的方程的解)”时,所调用的仍然是与最简单的“计数”相关的脑区。
左图:工科背景的被试者更容易看到“力”,看出悬臂、桁架或垂直荷载等。右图:绿色,阿拉伯数相关脑区,蓝色,数字运算相关脑区,红色,听到高等数学命题时的“数学家相关脑区”,与前两者高度重叠(黄色区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5].
计数的内容着毕,从-1的平方根这个虚数讲起,伽莫夫把写作重点过渡到了“符合四维几何学的统一坐标系”的应用上。这就要谈爱因斯坦和他的广义相对论了,因为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正是在恶补了黎曼几何等数学后,才有了灵光一现。在1922年12月14日的日本京都大学演讲中,爱因斯坦说:“在1912年之前,我都没解决这个问题。就在那一年,我忽然意识到,有充分理由相信高斯的曲面论可能是揭开这一谜团的钥匙。当时我意识到了高斯曲面坐标系极其重要,但还不知道黎曼已经提供了有关几何基础的更深刻的理论”。
可见,广义相对论到了攻坚阶段也是一个数学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这位“数学界的无冕之王”一度成为广义相对论之父候选人的原因,这也是伽莫夫为什么在全书第二卷大谈四维世界的几何学的原因,这是为后面讲述宏观宇宙的故事做准备。
包括第三卷“微观世界”,写电子、原子、分子以及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也是为进入“宏观宇宙”做准备的。量子力学起源于对原子核的研究,因此讲述原子与电子的故事便等于带到了当时以及眼下都是“最前沿”的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
在这一部分,围绕解释“生命机体有序性产生与维持机制”,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定律、统计涨落与计算概率悉数登场。更进一步,在第九章,伽莫夫开始介绍“基本的物理法则能否解释生命现象?”有意思的是,这一部分的进步最多,海量知识更新,所以伽莫夫在1961版本的修改中,大幅删改增写了许多跟“遗传与基因”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2019年再去读这一章还是有许多需要增进的空间,但好在伽莫夫已经写出了最基本的“生命体合成反应”的知识,非学术背景的读者可以放心阅读;对生命科学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大概要去阅读其他更专业的书籍或论文。
在全书最后,伽莫夫的目光投向宇宙,以优美的文字和数字写了“不断扩展的新地平线”:“仰望银河的方向,我们就像站在森林深处向外眺望,你看见树木的枝丫错落交叠,绵延不绝;若是望向其他方向,我们就会看到群星之间空旷的宇宙,就像透过头顶的枝叶看见支离破碎的蓝天。”
这一部分,伽莫夫尝试回答一下关于宇宙尺寸的基本问题,“宇宙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随着望远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求知若渴的眼睛是否总能发现宇宙中全新的处女地?或者反过来说,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宇宙虽大,但终归有限,至少从理论上说,我们早晚会看到最后一颗新的星星?”1961年以后,天文物理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果读者的这方面知识更新的够快,那么可以试着帮助近60年前的伽莫夫回答这些问题。全书至此结束,充满开放性。
值得一提的是,果麦文化出品的这一版《从一到无穷大》插图很有意思,不但原汁原味,而且以蓝色的手写体附上了中文翻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像是伽莫夫在眼前支起了一个小黑板,在上面写写画画。一个核物理学家的讲故事能力怎么那么强呢?我强烈感觉到,他在绘声绘色用讲故事的通俗技法,尝试把他的终生所学熔于一炉,炼出金丹,让人“从一到无穷大(One Two Three... Infinity)”,进入自然科学的世界。向所有充满旺盛求知欲的大脑推荐这本书!
本文作者:韩非,分子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微博百万粉丝知名科学博主,上海市浦东科普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空间重力生物学,参与天宫二号载荷试验项目。关心人类进入外太空的粮食来源问题,也关注人类未来的社群组织形态将如何演化。原题目《从一到无穷大:畅销不衰的科学“家”书》。
参考文献:
1,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2,Katherine W,Maguire E A.Acquiring“the knowledge”ofLondon’s layout drives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Current Biology,2011,21( 24-2):2109;
3,Erhan Genc et al., The neural architecture of general knowledge,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9,https://doi.org/10.1002/per.2217;
4,Amalric et al, "Origins of the brain networks for advanced mathematics in expert mathematicia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6: 201603205;
5,Joshua S. Cetron et al., Deco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EM learning from functional MRI dat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