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锅》是一部由刘高兴 / 刘睿理 / 杨佳洋执导,盛锡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下一锅》观后感(一):想问小编请吃火锅吗?
大晚上的看着感觉饿了。晚上就不适合看这样的节目。拍的非常有食欲,上次看了烧烤的,去吃烧烤。看到火锅了,又想去吃火锅。拍这个片子编剧。文案都废了不少心思。支持,下次再拍其他的菜系。非常期待。好的,东西一定要分享。我让我朋友也看了。看了之后,大家决定去约一场火锅。唉,看了想评论一下,结果要写140个字。有点词穷诶。反正就觉得拍的挺好的。色泽味道,感觉都拍出来了。
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垃圾片 请水军
《天下一锅》观后感(三):你就不能让我好好解解馋?!
从《舌尖上的中国》直到《人间风味》,中国的美食纪录片总在不经意间剑走偏锋。
一是将美食制作玄学化。如果我们相信铁锅由人打要远比由机器打造的好,那么我们也不需要提中国制造了。同样的在《天下一锅》中,将手工刀切羊肉说的就是好吃,而且还没有道理的好吃,就明显是在消费智商了。有意思的是,前面刚强调一把好刀最重要的特点是不粘肉,后面食客一夹肉又几片粘到一起了,这不是典型的打脸吗?贡菜、牛肉丸、墨鱼管本来就是火锅的食材,怎么到了《天下一锅》就成了“它(牛五花)真的只有在笔管鱼下完之后他就能达到极致的味道”?
二是将心灵鸡汤随风潜入夜。当然,将美食文化人文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关键是每一位导演是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好了就如《人间风味》,克制不好了就是咪蒙。我不知道一家从四处采买食材的涮锅,怎么就成了天通苑。难道广东在北京人眼中就是一个大的天通苑吗?
最后,有了烧烤,有了火锅,期待着沙县小吃、麻辣烫、方便面接肘而至,告诉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
《天下一锅》观后感(四):《天下一锅》 行万里路不如食人间百味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意思大概是说唯有读书和旅行才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古人曾也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今天我想补充后半句,行万里路不如食人间百味。这一切,都源于《天下一锅》这部以火锅为主题的美食纪录片。
为什么说行万里路不如食人间百味呢?因为美食是一方特色,是文化的传承,是智慧的凝聚。一个地方对食物的偏好甚至可以反应出这一方人的性格、信仰等等。
尤记得和家人一起自驾游时,从重庆出发,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中一路向南,途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最后一站抵达海南,感受不同地域的火锅特色、人文风情、自然景象,和家人吃一边着火锅一边分享旅途的趣闻,一杯小酒下肚,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全然忘记,只有眼前这山、这水、这美味的火锅,连成一串美好的记忆。
无辣不欢的四川人,锅底都是满满的辣椒,折射出他们直爽甚至有些泼辣的性格;老北京人的讲究精神在铜锅中的每一片厚薄一致的涮肉里,吃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传承至今的京味;到了风景旖旎的云南,火锅也跟着柔和起来,以养生为主的火锅让当地人拥有健康的体魄,以抵御冬天的湿冷。
美食的背后是一个个故事,勾勒出人间百态,爱恨情仇。这里既有一生以火锅为生的传统火锅匠人,又有继承家业兼顾理想的斜杠青年,还有将四川火锅带到广东的川妹子,让广东人品尝到别具特色的麻辣火锅。这一切,让美食充满了人情味,沉淀出细腻的人间真情。
冯梦涛,既是一名时尚广告人,又是金生隆爆肚第四代传人,继承了老北京人讲究的特点,接手家业20年,坚持用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做法料理一盘爆肚,食客络绎不绝,成为京城的一处美食地标。
重庆沙坪坝的蔡忠明,一家传统牛油老火锅店的掌门人,火锅不仅是这家人的生计,也是蔡忠明孝敬母亲的方式。在美食之外,影片为观众呈现出中华传统美德——孝悌,和孩子一起观看,极具教育意义。
现在每周三和家人一起守在智能电视机前,收看在爱奇艺播出的《天下一锅》,回忆着当年游山玩水,品尝人间美味的经历,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每看完一集便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忍不住约上家人朋友到火锅店小聚,热辣的火锅配上二两酒,彼此间便是无话不谈,更驱走了凛冬的寒气。
眼看着节目还有一集就要收官了,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最后一集,节目组将带领我们前往椰树成林的海南和神秘的潮汕地区,品尝椰子火锅和潮汕牛肉火锅的奇妙之处。现在,我家的小吃货已经等不及想要看最后一期节目了。
《天下一锅》观后感(五):换个角度看美食,它还是你吃过你火锅吗
作为一名标准的吃货,除了日常吃吃吃以外,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美食类的影片自然不能放过,宅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各地的美食,想想都美滋滋。就在上周,追了一个多月的《天下一锅》迎来了收官之作,我也忍不住来一篇剧评。这次打算换个角度看美食,说说我的观看感悟。
老北京涮羊肉,川渝老火锅,贵州酸汤鱼火锅,云南特色火锅,潮汕牛肉火锅,广东打边炉仿佛还在眼前冒着热气,片尾曲却已在耳边缓缓升起。中国大地,幅员广阔,各地区气候、文化都有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火锅派系。有的被大众熟知,有的不去当地难以尝到原汁原味的味道。
还记得节目最后的一小段独白:火锅从北到南,一路沸腾,亲朋好友围坐一锅,各式各样的美食,生活一下子变得有滋有味,我们在各式蘸料前驻足,在各类锅底前感叹,好好火锅,用心生活,让我不禁回忆起这一路走来看到的各派火锅。节目除了为观众带来了火锅的饕餮盛宴,美食背后的故事让食物多了一份人情味。
相比于传统美食节目,《天下一锅》将镜头更多的给到了美食背后的故事,从做法吃法,到食材餐具,再到火锅掌门人的故事,换一个角度为观众们呈现不同的火锅人生。
在《天下一锅》中,火锅早已超出了美食的范畴,背后的人情故事才是真正值得品味的地方。重庆沙坪坝的蔡忠明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在自家开起了牛油火锅店,为了让母亲吃得更健康,更方便,更自创全新菜品-球蛋。 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为敬孝道所付出的努力,如同一股暖流流进观众们的心里。火锅于蔡忠明而言不仅是一顿饭,它寄托了一家人对于未来的所有期盼。
这也让我想起来了去年春节回家,亲手为家人做了一顿火锅,看着一家人乐呵呵地围坐在一起,聊着这一年各自身上发生的事情,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说到兴奋之处,一碗小酒下肚,火辣辣地从食道滑进胃里,过年的味道特别浓。
节目中我们也常看到一屋子的人有说有笑,把酒言欢,热闹极了。不像西餐厅里冷清,火锅讲究的就是一股热闹劲。周末或者节假日,约上三五好友,选一家地道的火锅店,点一桌喜欢吃的菜品,撸起袖子开涮,再喝上几杯小酒,暖身又暖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中国人对于“吃”尤其的关心,“您吃了吗”是见面问候的常用词,“约饭”是朋友聚会的主要项目,在火锅面前,平日里的淑女形象全然不顾,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才对得起自己的胃。
从不同的角度看火锅,火锅变得更加立体饱满。《天下一锅》让我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火锅,跟着火锅一起去旅行,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景、人文,别有一番滋味。锅里煮出来的是美味,锅外煮出的是温情相聚。
在荧幕上看到了太多的纸醉金迷,高楼林立的城市间,只见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位于繁华地段的米其林餐厅总能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优雅的环境,穿着西装革履的人士进进出出。吃惯了精致的菜肴,偶尔也想尝尝传统的乡土风味。一部以中国传统美食——火锅,为题材的美食纪录片亮相爱奇艺,瞬间虏获了吃货们的心。
《天下一锅》将中华传统美食发扬光大,讲述的是美食背后火锅匠人的故事,每一种风味的火锅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与文化的沉淀,更是一代代人对于传统美食的坚守和创新。
随着节目镜头,我们走遍祖国各地,北至内蒙古大草原、老北京城,西至四川、重庆、贵州。各门派各地方的火锅风味迥异,各具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集从北方草原游牧母子烹饪羊肉火锅为起点,开启了探寻火锅美味之旅。祖祖辈辈坚守以放羊为生的游牧民族,在冰天雪地里,以天然冰雪融化为汤底,熬制出一锅鲜美肥肉的火锅,呼朋唤友,撸起袖子一起品尝这人间美味,拿起手中的美酒畅饮人生,这是属于少数民族的豪迈与痛快,也是一丝自我慰藉的传承。
到了北京城,我们看到的是几代人对于老北京涮羊肉的坚守。从父辈手中接过铜锅涮肉掌门人的尚飞,不仅是时尚的广告达人,更将广告界的创新精神注入到传统的火锅里,玩着混搭,打造了当地有名的网红火锅。两代掌门人一边涮着羊肉一边聊起做买卖的事,一口羊肉一杯酒,冰与火交替,热辣下肚,简直妙哉。
跟随镜头我们来到贵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讲的便是贵州人喜食酸食,亦擅长制酸。十几岁开始学做贵州菜的李茂盛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菜馆,以酸汤鱼为招牌的小店,坚持使用当地传统的苗家做法,尤其是酸汤,全部沿用传统工艺,只是为了给食客们更地道的美味。为了还原当地特色,李茂盛特意找到当地特色陶锅制作酸汤鱼,可以说是当地一绝。朋友们吃着酸汤鱼,再呷一口美酒,是美味的碰撞也是回忆的制造。
往南走来到云南,便被自然淳朴的气息所围绕,如同与山水呼应一般,这里的火锅也以养生为主,富源酸汤猪脚、昭通天麻火腿鸡、西双版纳香草酸汤、楚雄野生菌等作为汤底,搭配山珍野菜,使火锅色香味俱佳。
坚持从大自然中取材,保证其鲜美,烹饪器具也颇为考究,特地由当地的手艺人纯手工打造铜瓢,只为留住食材的鲜嫩。一锅炖鸡,在食客口中留下的是浓香,这是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继,将传统的野生美味传承至今的结果。
坚守传统美味,不为当今商业所动摇,是这些特色火锅店客似云来的秘密所在。我们看见太多为了迎合商业发展而建设的千篇一律的古镇、酒吧街,却忽视了传统美食的力量,它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数千次尝试流传下来的经典。
美食,因坚守而更显珍贵,坚守传统是一种信仰,无关名利。
《天下一锅》观后感(七):《天下一锅》 刷新了对火锅的认知
看过《天下一锅》后,自封吃货的我终于也碰到了超出认知边界的美食。
没错,今天想要聊的就是中国第一大美食——火锅,看了专题片才知道中华美食真是博大精深,火锅也有自己的门派之分,六大派系不同风味的火锅呈现出不同地方的特色。
从老北京的铜锅涮肉,到重庆的九宫格,四川的串串,再到云南的养生火锅……每一种特色火锅里都包含着当地美食的精华。老北京火锅以清汤为主,吃的最多的还是涮羊肉;四川、重庆一带的火锅以辣出名;贵州的酸汤鱼火遍全国;云南以自然养生为人们喜爱。
一桌人围坐在火锅前,看着热气腾腾的烟气儿从火锅中冒出来,就已令人食欲大增。不同派系的吃法在蘸料上又划了一道分割线,或一碗麻酱,或一碟香油,裹着食物下肚,配上一杯小酒,别有一番滋味。
节目播到第五集时,我才知道还有“打边炉”这种火锅的存在。“打边炉”这个名字取得妙极了,打边炉的“打”,就是指“涮”的动作,十分形象。而广东一带冬天湿冷,“边炉”颇有围炉取火地含义。
打边炉从汤底到食材,无一不透露着广东人包容的特质。首先,广东人挑选最好的食材,让火锅也能滋补养生;其次,应了广东人什么都吃这句话,食材也是丰富到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再到水里游的,包罗万象。当镜头特写到活蹦乱跳的动物身上时,鲜美的质感好像要从镜头中溢出来;当食材煮熟后,包裹着鲜浓汤汁的食物令人垂涎欲滴。
广东禅城的美食爱好者赵小东深知食材的鲜美是火锅好吃与否的关键所在,精选顶级鲨鱼骨,和猪骨熬制汤底,加上进口的胡椒和十几种药材调味,熬制十几个小时,鲜嫩多汁的猪肚鸡令食客满嘴鲜香,男女老少都爱在冬天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肚鸡,美味又御寒。
打边炉吃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人气。在寒冷冬天,约上一群好友,围坐在冒着热气的火锅前,屋外吹着冷风,屋内热气蒸腾,朋友们撸起袖子打边炉,暖胃又暖心。此时,欢笑声、划拳声、酒杯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在热热闹闹的火锅面前,什么烦恼什么滋味都抛到九霄云外,此刻只有眼前的美食美酒和身旁的好友,人生如此,便觉无憾。
《天下一锅》在表现美食的手法上也颇为用心,从给食物的镜头特写,到食客们品尝美食时的大快朵颐,再到食物背后的故事时,我们看到《天下一锅》以纪录片的形式探寻食物的渊源,以及火锅匠人对于食物的执着。美食与文化故事相结合,令影片更加饱满且富有人情味。
下一集,节目组又将会去哪里寻找火锅呢?还有哪些不为大众所知的神秘火锅将呈现于大家眼前呢?拭目以待!
《天下一锅》观后感(八):坚守传统美食是一种信仰 无关名利
在荧幕上看到了太多的纸醉金迷,高楼林立的城市间,只见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位于繁华地段的米其林餐厅总能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优雅的环境,穿着西装革履的人士进进出出。吃惯了精致的菜肴,偶尔也想尝尝传统的乡土风味。一部以中国传统美食——火锅,为题材的美食纪录片亮相爱奇艺,瞬间虏获了吃货们的心。
《天下一锅》将中华传统美食发扬光大,讲述的是美食背后火锅匠人的故事,每一种风味的火锅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与文化的沉淀,更是一代代人对于传统美食的坚守和创新。
随着节目镜头,我们走遍祖国各地,北至内蒙古大草原、老北京城,西至四川、重庆、贵州。各门派各地方的火锅风味迥异,各具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集从北方草原游牧母子烹饪羊肉火锅为起点,开启了探寻火锅美味之旅。祖祖辈辈坚守以放羊为生的游牧民族,在冰天雪地里,以天然冰雪融化为汤底,熬制出一锅鲜美肥肉的火锅,呼朋唤友,撸起袖子一起品尝这人间美味,拿起手中的美酒畅饮人生,这是属于少数民族的豪迈与痛快,也是一丝自我慰藉的传承。
到了北京城,我们看到的是几代人对于老北京涮羊肉的坚守。从父辈手中接过铜锅涮肉掌门人的尚飞,不仅是时尚的广告达人,更将广告界的创新精神注入到传统的火锅里,玩着混搭,打造了当地有名的网红火锅。两代掌门人一边涮着羊肉一边聊起做买卖的事,一口羊肉一杯酒,冰与火交替,热辣下肚,简直妙哉。
跟随镜头我们来到贵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讲的便是贵州人喜食酸食,亦擅长制酸。十几岁开始学做贵州菜的李茂盛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菜馆,以酸汤鱼为招牌的小店,坚持使用当地传统的苗家做法,尤其是酸汤,全部沿用传统工艺,只是为了给食客们更地道的美味。为了还原当地特色,李茂盛特意找到当地特色陶锅制作酸汤鱼,可以说是当地一绝。朋友们吃着酸汤鱼,再呷一口美酒,是美味的碰撞也是回忆的制造。
往南走来到云南,便被自然淳朴的气息所围绕,如同与山水呼应一般,这里的火锅也以养生为主,富源酸汤猪脚、昭通天麻火腿鸡、西双版纳香草酸汤、楚雄野生菌等作为汤底,搭配山珍野菜,使火锅色香味俱佳。
坚持从大自然中取材,保证其鲜美,烹饪器具也颇为考究,特地由当地的手艺人纯手工打造铜瓢,只为留住食材的鲜嫩。一锅炖鸡,在食客口中留下的是浓香,这是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继,将传统的野生美味传承至今的结果。
坚守传统美味,不为当今商业所动摇,是这些特色火锅店客似云来的秘密所在。我们看见太多为了迎合商业发展而建设的千篇一律的古镇、酒吧街,却忽视了传统美食的力量,它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数千次尝试流传下来的经典。
美食,因坚守而更显珍贵,坚守传统是一种信仰,无关名利。
《天下一锅》观后感(九):前方高能预警!一大波火锅正在向你靠近
去年(对,已经是去年了)正在憋故事、想漫画的时候,突然遭遇放毒,看到一个关于火锅的美食节目。然后,口内不断分泌唾液,分分钟想要舔屏的节奏。
本来笔者对火锅就毫无抵抗力。看着躲在屏幕后的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儿,就不由自主想起和朋友们在北京城吃铜锅涮肉的场景,一群人围坐在桌前,把一片片纤薄可口的羊肉丢进铜锅里,待肉质成熟再捞起,味蕾间迸发的美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一口羊肉,一口酒,呼朋唤友,谈笑间便觉人间已经圆满。
也许正是出于对火锅的这种情怀吧,笔者把给漫画的时间分给了节目一些,破天荒一期不拉的追了一档纪录片。以下我来说道说道我的观看感受。
作为一个不懂拍电影的漫画宅男,神马思考、深度啊之类的话实在憋不出来。也只能从吃货的角度讲讲第一观感啦。。这是《天下一锅》里常见的画面,新鲜丰富的食材,热辣滚烫的锅底。一边放毒一边讲故事,真是让人受用。看第二期节目的时候笔者特意在家整了个小火锅,一边看节目一边听故事,时不时再呷上两口小酒,美滋滋。
“美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火锅作为美食界中最富包容精神的种类,更是受到南来北往食客们的喜爱。就像节目里说的,“游牧民族的彪悍奔放是火锅,西南大山里的纤夫苦力是火锅。东南沿海的精明挑剔是火锅,紫禁城边安逸滋润还是火锅。”火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是绽放于味蕾的美食盛宴,在满足口舌之欲的同时,热闹而不分彼此的氛围才是火锅文化的内涵所在。
先以笔者最爱的铜锅涮肉为例,说下北方的锅。老北京人总是特别讲究,对火锅同样有着很深的执念。在盛名已久的簋街,几十年的火锅老店门口总是排满了或慕名而来,或已成习惯的食客。一般我和朋友去吃,会先点一道全肥的羊尾巴油润锅,后面吃起来会更香更有味!
到北京品尝地道的美食,当然还少不了羊蝎子。一说起羊蝎子,笔者肚里的馋虫就不断作祟。它勾起的除了食欲,还有那人、那物、那景。天寒地冻之时,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聚火锅店,一杯小酒下肚,畅谈人生,快哉快哉。
说完北方再讲讲川渝的火锅。
川渝的火锅以辣立牌,以麻出名,火锅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流传百年,对于食材的选取,锅底的熬制,蘸料的搭配有着自成一套的做法。
笔者对川渝的火锅情感木有那么深沉,但看到节目讲的一个百年老店的掌门人的故事,还是被触动了。嗯,以后如果有机会到重庆,一定去要满足下自己抑制不住的食欲!!
重庆沙坪坝的蔡忠明,是一家传统牛油老火锅店的掌门,火锅带给这家人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他清晨四点多就会去挑选食材,为的就是给母亲制作可口饭菜,其情真意切,让人感动。对此,笔者只能说,这节目不仅美食够味,故事也够味。说起来,在美味与浮华的背后,或许我们确实也应该静下来,品尝美味背后的百态人生。
火锅的味道不只一种,贵州的火锅有酸甜苦辣鲜五种,吃过北京的铜锅涮肉和重庆的麻辣火锅,再去品尝下贵州的火锅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
笔者对节目中的特色火锅 “百草汤”和苗家做法酸汤鱼充满好奇。“百草汤”说是好吃之外还有药用价值,喜欢养生的朋友们可以行动起来了。印象中去贵阳耍,吃过一次酸汤鱼火锅,味道还不错,酸辣欢腾,回味无穷,不知道和节目里说的是不是一回事,有机会去考证一下好了。
现在节目刚更至第三集,就勾起了我和火锅的很多回忆。不知后面还会献上什么样的味蕾盛宴,期待!
《天下一锅》观后感(十):堂堂吃货都看不下去了
真的,刷完三集,我哭了——
为什么会有人把火锅拍得让人食欲全无呢?
作为粉丝众多的美食界一线明星,火锅遭受如此待遇,何故?
如果你愿意打开看一集,机会发现这锅不是火锅的,而是节目组的。
首先,《天下一锅》虽然从南到北,拍遍了中国各大火锅种类,但无一例外的,拍摄重点都跑偏了。
比如第一集拍内蒙的冰煮羊,先是来了一段莫名的赛马做铺垫,然后又说“冰块是牧民们期盼已久的天然食材”。
如此夸张暂且不表,紧接着,镜头+旁白零距离上演了一场牧民的“掏心宰羊”表演。
刀刺胸口都只算开胃菜,男主人公一记黑虎掏心,把手伸进羊的胸腔掐断动脉的操作就问你震不震惊?
更不用提后面肢解整羊的血腥场面。
友情提示大家,心理素质不好的别看,反正我已经无法直视冰煮羊了……
虽说烹饪的前提都是血淋淋的,但作为一档美食纪录片,将这种血腥场面毫无遮拦地大幅度展示,是欠妥的。
其他美食的制作过程也冗长又无趣,讲完羊群讲刀具,讲完刀具还要讲特制的锅,等到羊肉上桌,我简直都饿过劲儿了。
等到该展示食物诱人的时候,镜头却左摇右晃,毫无重点,甚至连机位打光这些基础都不讲究。
那么美味如何体现?节目组选择了近距离慢镜头拍食客——的嘴。
不多说,看图——
一个姑娘吃肉的过程被拍成这样,我是真的没看出来这肉好吃。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人生一串》克制又接地气的旁白曾一度刷屏,很是引领了一波风潮。
于是《天下一锅》的文案也苦下功夫,疯狂堆叠华丽的词藻,试图引领出另一种瑰丽又冗长的风潮。
可惜效果南辕北辙。
如果你打开《天下一锅》第一集看上十分钟,就会发现旁白里十句有五句是病句,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
病句形式五花八门,简直逼死语文老师。
而或许是为了不让你发现它们是病句,节目组的旁白每一句都特别特别长,长到听一半就忘了前面说的啥……
这样我们就发现不了句子结构有问题了呗?呸!想得美。
这都不是最“厚颜无耻”的。
官方上线的节目哎,字幕里有错别字!你们见过吗?
更搞笑的是,节目组在拍某家店的老板时,为了烘托文艺感硬凹了一堆形容词,其中一句写道:
身着重工皮衣,精致的黑框眼镜。
然后画面一转,主人公露面:
EXO me?这是黑框眼镜?你欺负观众都是色盲吗?
还有更奇葩的:
为了显得文艺有文化,《天下一锅》的文案里多得是奇特的让人无从吐槽的比喻和想象。
举个小栗子大家品一品:
葫芦(羊肚的一部分)的花纹最漂亮,往起一提就变成一个漂亮的实心黄色网兜,照在灯下微微透亮。在吃货眼里,那就是回家的灯塔。???
怎么?我们吃货都是住在羊肚子里的吗?
要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笑到头掉的bug是真实存在的。
综上,与其说《天下一锅》是一部火锅纪录片,我更愿意称其为充满了商业吹嘘的“火锅店广告片”。
其实,火锅和烧烤一样,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饮食文化。
不用华丽的词藻和精美的视觉语言,仅仅是那火锅沸腾时袅袅飘起的热气,就足以体现中国人钟情的烟火气。
所以:简单点,拍火锅的方式请简单点。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原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