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七夕情人节,同时也是东方一位大诗人——泰戈尔逝世78周年纪念日。
一朵花、一棵树、一只鸟都是他笔下的意象,但简单的事物背后,却揭示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生的深沉意蕴。
泰戈尔的诗,是从他的心底流出来的。
他对人生深层领略的真诚感受,总能在不经意间戳中阿谷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而他的为人,也如他的诗作一般,真诚自然,忠于自己的内心,对生命抱有本真的热爱。
回味他的诗作和一生,我总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可爱,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对自然的爱
生活的意义在于寻找和发现生活的乐处,城市匆忙的节奏却常常让我们忽视了身边的美好。很多时候慢下来,才能收获更多。
都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泰戈尔这样充满爱心的诗人,对自然也有着非同常人的敏感和热爱。
最微不足道的自然情景,却能引起泰戈尔的注意和感动。当泰戈尔用满含爱怜的目光凝视它时,他也能感受到巨大的满足和喜悦。
“群山簌簌颤抖,乱石纷纷滚落,它喷溅白沫,咆哮着喧泄积忿;象疯子,暴地跳蹦——它要出去,可是看不见哪里是门扃。呵,上苍为什么这样残忍?为什么设置障碍重重?障碍撞击,那怕撞破这颗心!”据说,年轻的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看到太阳从大路尽头的一片树林后冉冉升起,顿时感到一种奇特的光明和快乐。
这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感触和喜欢,对于生活在混凝土森林里的现代人来说,尤为难能可贵。
作家麦家曾说:“生活不止早九晚五,不止是房子和票子。”即使再忙,也别忘了善待你的精神生活。
当我们善于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内心也会常怀感动和欣喜。
对生活的爱
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除了坚持做自己,还体现在他通达智慧的人生态度上。
17岁那年,他遵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留学,在家人的建议下学习了法律专业。
但枯燥的法律条文根本不是他心中所爱,对诗歌创作的热情,让他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同时还研究西方音乐。
除了诗人这个身份外,他一生还创作了1500多幅画作和2000余首歌曲。
泰戈尔生性乐观,即使身处黑暗的战争时期,也从未对生活失去希望。
这位印度近代的文学泰斗,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在14位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一位,因此大家对他十分钟爱,但并不溺爱。
长兄和姐姐对他宠爱有加,又监督他好好向学,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了泰戈尔超凡脱俗,生性自由的品格。
他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课程,13岁起就开始写诗,展露了过人的才华。
当他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的作品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这句诗乍看起来似乎在告诉世人要“以德报怨”,却显示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
同样的半杯水,乐观的人会庆幸还有半杯,悲观的人会遗憾只剩半杯。
他的诗,不仅可以治愈当时的社会和民族,也能治愈每个人心中消极的自己。
正如徐志摩所说,这么多人喜欢泰戈尔,不单纯是因为诗歌。而是因为他的作品“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对人的爱
虽然出身于上层社会,泰戈尔却从未断绝过对底层人民的关心,以及对全人类无差别的爱。
1919年,阿姆利泽惨案发生,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
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对当时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他也深表同情,写文怒斥英国殖民者的鸦片贸易,并在1924年访问中国时,于清华大学发表了至今仍震撼国人的演讲。
访华之行,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当时的泰戈尔已经63岁高龄,他冒着病体,不为游历,不为政治,更不为私人的利益。
泰戈尔来华留影
来到中国,他只为修补中印两民族之间中断了千余年的桥梁,为中国青年指点前途的光明。
在他即将离开中国之时,一位中国友人问道:“你是否(在火车上)落下什么东西了呢?”
泰戈尔答道:“只有我的心。”
不仅如此,泰戈尔还在印度首创汉学教育,在自己创办的大学——国际大学中设立中国学院。
对同为东方文化之源的中国,泰戈尔一直抱有特殊的情感,呼吁用“东方精神”和“回复亚洲国家之间的和谐”,来解决迫在眉睫的民族问题。
他对遭受迫害者的同情之心,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指引,源于他对生命的信仰,和对人类充溢的慈悲之心。
正如他在清华演讲时所言,“拿灵魂来给一切的事物”,唯有如此,才能在一切都消逝时,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叶芝说:“每天读一句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上一切苦痛。”
泰戈尔的诗学,是爱的哲学。而我们唯有爱自然、爱生活、爱他人,才能更好的爱自己。
让我们用泰戈尔《园丁集》的最后一首诗作结:
译者:冰心
从天边的云彩里送
你一片金影。
开起门来四望吧。
从你的群花盛开的园子里,
采取百年前消逝了的花儿的
在你心的欢乐里,
愿你感到一个春晨吟唱的活的欢乐,
把它快乐的声音,
传过一百年的时间。
作者:Sherrell。与你在文字里共舞。图片:文中插图来自pexels和网络。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