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没被打,但言语的攻击,却让原本阳光开朗的我,一度变得非常自卑。
拳头下的伤,可以用药痊愈。
可言语的伤,却能给人造成心灵致命的创伤,并且一直存在,难以疗救。
是不是我死了,你们就不用吵架了?
面对这些原生家庭的悲剧,我已不想声讨,只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减少悲剧的发生。
而阻止悲剧,一定要追本溯源,去看见情绪下所掩藏着的“需求”。
心理学家米歇尔说,所有的争吵都是在发泄情绪,而不是在表达感受和需求。
有一次吵架,罗素大吼一句:
我真的受够你了!
毕胜男你这么多年你想过我吗?你原来把心思全放在工作上,现在都放在茜茜学习上,你想过我吗?这么多年我是怎么过的?我跟鳏夫有什么区别?
罗素话还没说完,毕胜男怒怼道:
罗素大吼:
毕胜男眼泪飙了出来:
你还迫不及待地帮她说话是吗?你到底是哪头的?我真发现,你简直比你爸还糟糕!
罗素反击道:
你看看你现在跟你爸有什么两样!你们都是同样的妄自尊大,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你凭什么攻击我爸?你个混蛋。
·······
这很符合大多数人的吵架步骤。
然后对对方的“人”下定义——你又自私又花心,就没见过你这么糟糕的男人。
继而扩散矛盾,从你,到你的家庭,到你的朋友、圈子、学校甚至其他不相干的人与事。
最终的结果,是谁也没有说服谁。
即使有一方先低头,也只是基于被迫,而非真爱。
久而久之,被压抑的情绪慢慢酝酿,等待爆发一场更大的分歧与矛盾。
或许你会问,那还能怎么办?
一、当冲突即将来临时,分析自己的内在感受。
举个例子。
你又看见你男友在打游戏,而他平时还是个事业心不强,意志力薄弱的人。
此时请刹住情绪,问自己,看见他打游戏什么感受。
心理学家说,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在满足自己某种未满足的需求。
二、通过感受,确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就上面例子而言,假如你内心很焦虑,那么,如何化解焦虑,就是你此时的“需求”。
但是,你很大可能会说——不,我需要的是他停止玩游戏,立马滚去挣钱!
一个是“我需要”。
一个是“你必须”。
因为当你向他人发出指令时,这属于命令,而非纯客观的“需求”。
米歇尔说,人一旦发现对方是想来改变自己,否决自己是错的,他潜意识就会产生抵抗情绪。
三、发现自身需求后,表达明确的请求。
很多人愤怒时,大都直接飙话:
你怎么又玩游戏!你怎么这么不上进!
结果呢?只会引起对方同样的愤怒。
所以,你需要对男友发出相应“请求”。
一是分清要求与请求的区别。
必须、应该、能不能、不得不......这些没有选择性的词,都属于请求的表达。
这都属于命令的口气,或许能将问题一时解决,但两人矛盾只会更甚。
你需态度诚恳,用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气,去说出你的“请求”。
二是希望他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希望他停止做某件事。
请你不要再扭动凳子。
我希望你能坐得更端庄点。
经过一个月的测试,发现后者的请求方式,更能改善学生的“多动症”。
类比到其他,亦然。
所以化解你们矛盾的最好办法,不是命令他停止玩游戏,而是请求他能帮你做点“别的”。
如此循环,利用人性的优点——慈悲的给予,矛盾方能淡化,甚至抹平。
她盛怒之下,大骂男人:
你真是狼心狗肺!你知不知道我这些年怎么过的?
我跟你说,你就是一泼妇!
随即便是一场歇斯底里的相互指责。
试想,在争执的前一刻,若两人都用“需求”来代替“情绪”,矛盾是否可以削弱?
刘淑芬的需求是——被看见,被体恤,以及被爱。
我希望你说话能再温柔点。
她也没有说出那句:
如果你愿意抱一下我,那该有多好。
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也从未想过以“请求”的方式去索取。
因为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在情绪的煽动下,这种“证明”拼的不再是逻辑,而是嗓门,是谁的怒气更甚。
去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然后对所愤怒之人,用请求的语气,重复着你此时最迫切的“需求”。
而它所产的恶,却是永久的。
我被前男友囚禁9天:要么和好,要么死,遇到分手暴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