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又是职业女性,工作非常繁忙并且经常需要出差,而她6岁的孩子又处于需要人陪伴的时期。她因此非常焦虑,感慨自己分身乏术,处于两难的局面。如何破解这个局面,我当时对她提出三点建议。
就拿这位女性来说,她现在30岁左右正是事业上的上升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在事业方面很可能就会耽误很多年。
同样的孩子的教育也同样非常重要,0-12岁的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正常关键时期。
1.深度网瘾比例上升。2.敏感多疑比例上升。3.自闭倾向加强。
1.过度谨慎,开拓性大幅下降。
家庭和事业都非常重要,但是对于这位女性而言,孩子的教育明显更加紧迫。因为我们的工作时间通常有30年。而孩子的黄金教育时期只有12年。等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你自以为亲切的话语,到了他的耳朵里面可能会变成“唠叨”。
第二点建议:破除“家庭和事业无法两全”的想法
家庭和事业虽然有很多冲突,但是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如果我们方法得当,其实两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兼顾。
例如我本人身为一个讲师,经常出差。我就会设法安排妻子和儿子和我一起出行,在路途上缓缓而行,就如同全家一起出游。到了目的地,让妻子带儿子出去游玩,我则去讲课。在合适的情况,安排妻儿一同观看我上课的情景,让他们熟悉我的工作。我儿子就曾说过,“我以后也要想爸爸一样,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快乐。”不安全感往往来源于“陌生和不熟悉”,当孩子了解自己经常出差的父亲究竟在干什么的时候,他的心中就会是安定的。
第三点建议:用爱陪伴孩子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令人羡慕的是他的子孙尽皆成材。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
但是曾国藩一年到头在外打仗,四五年才回一次家,也没时间天天陪孩子。这样一个典型的职场人士,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曾国藩的儿子说,父亲最高明的教子方法就是“陪伴”。通过书信等方式,曾国藩以朋友的姿态,一直保持跟孩子的交流,陪伴孩子成长。
其实真正意义的“关爱”,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于,而更多是精神上的陪伴,心灵的陪伴。
现在网络这样发达,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电话,视频等等各种方式和孩子交流。
请不忘那句俗语,“爱没有距离”,即然我们不能陪在孩子身边,那就让我们的爱陪孩子身边吧!
作者: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