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替你翻书,伴你共度。各位亲爱的读书有方的书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
今日共读目标:本书p216—p254页
整天张口闭口就是父母如何在家里“虐待她”,有时候甚至直接发朋友圈回怼父母。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既然这么嫌弃我,当初为什么要生下我。
我妈也是,天天在家里嫌弃我,可是我不过才回去二天。
我爸更是,在家里说不上几句话,一说话就是各种过来人的教育,听着烦。
我没感觉到他们爱我,总是借着各种理由来伤害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感受。
……
面对家庭问题,原来大部分孩子心里,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镜子,但他们却没有勇气开口告诉对方“你不应该这样做”“你伤害了我”。
著名教育家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如今更多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为了彼此之间最大的硬伤。我们带着爱互相伤害,带着各种情绪游离在家庭里,明明对父母有许多的不满,却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久而久之,误会便越来越多。
我们应该如何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也成为了一个热点的话题。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父母与子女真正的缘分,只有十八年。
十八年,长长短短,足够一个孩子长成心智成熟的大人,也足够一个大人,经历年华逝去,沧桑之后,沉稳归来。
是的,人都是健忘的。特别是在面对骨肉之亲伤害后,内心依旧会毫不犹豫地自我舔舐伤口的同时,自我埋葬伤痛。
但,我们所不能料到的是,溃烂的伤口,是在时间里渐渐腐化的,它不会好,它害怕被触碰,害怕见光和盐。
而常常掀开我们伤口的,正是我们所爱的父母。
一个朋友的父母在他初中便离异。父亲重组了家庭,另外生了小孩。孩子5岁时,我跟着朋友去他们家玩,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朋友:我很穷。
朋友:那让你爸爸给我买一个吉他。
孩子:不,我家里没钱。
父母离异之后,他过着清贫的日子,有时候为了省钱,三顿并作两顿,而自己的父亲却拿着钱给眼前的这个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种聚会,吃好喝好。他一直让自己不要在意这些东西,大人自有考量,但今日被掀开伤疤,他才知道了自己无法直面生活。
后来,朋友再也没去过他父亲的家。
后来,他凭着自己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他说:不求人只求己的日子,才是真的幸福。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年少时呈现的模样,终其一生会影响孩子。父母关心孩子是否长大,而孩子最关系的是父母是否全身心的爱一个人。
但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
当大部分父母将时间贡献给了工作和别人,孩子去哪里找自己的位置。
当孩子没有办法直面父母时,他这一生如果不能把自己独立出来,那他注定在家庭里是个失败者。
这一期《原生家庭》中,苏珊讨论的直面父母的恐惧,便是这个道理。
在尚小的时候,性格形成的这18年,如果都不为自己争取胜利,那你终究会背上童年的创伤。
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做好准备,找个机会,从容坚定地同父母谈一谈自己记忆中发誓在童年时期的那些不堪的往事。尽可能告诉他们这些事情是如何影响到你的生活以及目前你们之间的关系的。要明确地指明你们的关系至今仍令你痛苦受伤,表达自己家的立场。
但大部分孩子是不敢这样做的。
因为他们害怕面对对峙时的恐惧。
从心理上,他们是害怕面对父母的,因为从小他们心中就种下了“父母是天”的种子。
但对峙之后,当你敞开心扉,说出自己藏了许久的话,你会得到更多鼓舞和勇气,去告别自己家本不应该承受和本应该抚平的伤痛。
要知道,只有面对自己新的行为模式所产生的结果,是自己做出的最勇敢、同时也是最有益的事情。
主播: 冰宝,喜马拉雅FM签约主播,喜欢小资,享受播音,是个麦霸,至于颜值嘛,添加她的个人新浪微博自己瞧吧~名字是:那个小妮子叫冰
《原生家庭》| 共读第一天
《原生家庭》| 共读第二天
《原生家庭》| 共读第三天
《原生家庭》| 共读第四天
《原生家庭》| 共读第五天
《原生家庭》| 共读第六天
(点击绿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
小读有话说:今天我们共读的书是《原生家庭》。为了提高书友们的阅读体验,我们也同时提供了《原生家庭》的纸质版书籍,如果您对本书感兴趣,可以点击下图小程序即可购买纸质书籍。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共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