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陀螺青年 」
一
临睡前,我连续收到 Lily 发来的几条语音信息,一边说着迟到的生日快乐,一边说着对不起。
她语气里有点焦躁,忍不住提起今早和家人发的脾气,突然又觉得有点不合时宜。最后只能打了一句:
“我现在也只剩下发信息的这只手,是自由的。”
想当年 Lily 还是超级学霸时,考证、学西语、做义工……日程表里塞得满满的,一道道关卡有难有易,但也从未看到过她沮丧的样子。
小宝宝的出现,让 Lily 的世界开始围绕着换不完的尿布、时刻准备好的奶瓶,以及去理解那比西语要难得多的“儿语”。
我们能聊天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可能是她那只“自由”的手,也已经不自由了吧。
“我总以为人生,是要比这些要多得多的。”
第二天醒来,我才看到半夜她发来的信息。当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忙碌起来时,似乎剩下能做的,也不过是继续下去。
二
我逐渐意识到,就是在这些日复一日的日常,和从四面八方涌入的压力中,我们都变成了一个停不下来,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内心感到惶恐的陀螺。
我的另一个朋友 Fish 也是如此。他在广告行业已经呆了五年,他当初迷恋创意人这个身份,能接触新鲜的事情和有趣的人。
而现在他已经从小虾进化成了大鱼,每天手上总有不同的项目进来,要为不同的产品头脑风暴。
“你的大脑能承受每天十几次龙卷风吗?” Fish 苦笑说,“到最后,还不都是靠套路取胜”。
《新周刊》最近做的新专题——陀螺青年,形容这种忙碌不停的状态,很贴切。包括写《我的天津落户日记》而走红的“陀螺爸爸”,也是典型代表之一。
蒋方舟在《新周刊》里说:
“许多人本质上其实和陀螺一样,看似不断忙碌奔波,到头来却发现一开始定下的模板早已不知不觉消失了,旋转只因为不得不旋转。”
掉进同一个怪圈的还有阿路,他是我们几个好友中最像“人生赢家”的那个,在大学时已经建立自己的甜品工作室,一点点地积累口碑和粉丝。
“甜味是百忧解。” 他当初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选择做甜品时的热望就像任性又执着的小孩子。
等正式毕业之后他就成立了公司,作为主理人的他不是在谈合作,就是在筹划新店的一切。
“然而等所有事情都走上轨道,但我已经忙得越来越没有机会做蛋糕了。”
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的季度报表、推广渠道,还有扩张计划。阿路觉得这是一种盲目的踏实,甚至已经忘记了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战斗了。
正如蒋方舟在《新周刊》里写的:
“比匮乏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匮乏感。生活富裕的人同样存在着匮乏感,那是生活意义的匮乏感,明明努力生活着,却不知道自己该活成什么样子。”
危机感让我们根本不敢停下来,但生活似乎也没有任何将要变得更好的暗示。
三
但是我很快发现,其实在像陀螺的忙碌中,我们依然可以寻找一个支点,去一点点突破看似不变的日常,在摇摆中获得平衡。
也正是前段时间,出乎意料地,Lily 主动约我出来,“快!我能溜出来一个小时看电影” 。
Lily 选择当了一晚“不称职”的妈妈,回归了原来文艺女青年的身份,我很好奇她怎么不再纠结于宝宝的世界了。
Lily 说有一个晚上,小宝宝闹个不停,最后她只能尝试像大人一样和他沟通:“可能我不是你理想的妈妈,但这辈子我们都要以母子关系去走很长一段路,不如试着好好相处下去?”
没想到宝宝好像真的听懂了什么,慢慢安静沉睡下来。
这种回应让 Lily 觉得很奇妙,她不再像以前自说自话,这种两个人的互动与探索,像是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我们每天的生活还是像打仗,但我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战地记者。” Lily 开玩笑说。虽然跟从前走南闯北的自己不一样,但这是另一种挑战。
而那个叫嚣了几百次不干了的 Fish 也没有辞职,而是偷偷开了一个私人公众号。
大学时 Fish 是乐团主唱,负责团里的歌词创作。上一年流行起嘻哈,很多客户都提出要为产品写首“歌”。
Fish 自认为不重要的小才华就这样延续下去了,保持每周更新的歌曲灵感,都是工作中那些磨磨唧唧的日常。这里就像他的一个秘密花园,有着最自由的创意。
就像电影《搏击俱乐部》里面的泰勒,同样有着生活的 AB 面:
沉闷的日常和英雄的突击。如果你过分执着于任何一个决定,最后都是痛苦的,因为必然会耿耿于怀另一个没法出现自己。
那不如把另一个自己先藏起来,等到它足够强大了,自然就会干倒那个不如意的“他”。
而阿路也在为新店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做了一件公益的事情:在店里腾出一小片地方开始儿童烘焙课堂,再把学费捐给山区小朋友做午餐费。
在他已经满额的计划里,这肯定是又添了一件“麻烦事”。但他记得自己刚开始做蛋糕时,第一单就是给小朋友的生日蛋糕,在上面小心翼翼地做了个多啦A梦。
他们好像都改变了,又好像都没变。
四
如果说 Lily、Fish 和阿路选择的是:“我是陀螺青年没错,但我可以在旋转中找到支点。”
那么我的另外两个男性朋友 K 和 L ,表达的是突破陀螺人生的另一种自我掌控:
K 和 L 是一对情侣,有一次他们带我去古城里的一个茶店,说是他们的朋友,绝对童叟无欺。
一进店,我发现这家店原来是他们这个群体在大理的小基地。我们一边试着茶,一边聊天,这才第一次听 K 和 L 讲起自己的事。
原来他们俩从大学开始就在一起了,一路上都承担了很多的压力。大学毕业之后,俩人约好跟父母坦白这件事情,没想到双方父母都气得跟他们断绝了关系。
从此之后他们俩东拼西凑了本钱,一起到昆明打拼做生意,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了这笔钱,这对情侣就跑到大理这个世外桃源,租了一块地开起客栈,再也不用遭别人的白眼。
L 说得很轻松,我很羡慕他们这么坦诚地面对自己,这么确定地知道“要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茶桌上的朋友们也是一样,各自在世界的一个角落,经营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不用跟别人解释什么博得认可,更不用在人群中隐藏自己。
他们的亲身经历组合在一起,似乎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
▼
其实我们最想要的,是摆脱对陀螺状态的焦虑,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很羡慕尺度的作者袁艾家,同样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却每年都能完成好几个出游计划。
问及秘诀,他的答复是:“确定你真的想做的那件事,然后为这件事理财存钱,挪留时间,就一定可以实现。”
正如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腾讯理财平台负责人闫敏在《新周刊》提供的一个新策略:
“如果依靠工作拥有美满人生是一种‘战略’,那么忙碌之余,去了解和思考如何投资、理财,就是第二战略。”
理财对于我们而言,太重要了。如果你没时间研究理财,给你推荐一款省心省力的理财服务——腾讯理财通 “爱定投”。(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
里面的基金产品非常丰富,最棒的是可以设置每周/每月,定期自动买入相同金额的定投产品。分批买入,风险相对分散,即使面对市场波动,也可以不断摊薄成本。
这种定期扣款,强制储蓄的方式,等过段时间都会让你惊讶,原来自己默默存下了不少钱。
好的理财产品有时就是你的一个小 back up、小惊喜,可以让你在某个时候回过头来发现,所有时间都是有价值的。
?点击这里,摆脱陀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