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下听风》是一本由彭家河著作,56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下听风》读后感(一):瓦下听风的日子
读了《瓦下听风》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不就是我们的内心生活吗?其实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还是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他把农村的现状淋漓尽致,借景借物描述着农村的现状,并没有用多么生动的色彩,可是却把人们的内心活动描写的如此细致,实在是令人敬佩! 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个生活一线城市的游子心中都是思乡的,都比较怀念自己的故乡,可是现状总是那么的自欺欺人,他们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愿意在城市里边长久的生活下去,那怕是最小的出租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再也不愿意回到那个农村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方,也不太好找工作,挣钱不容易,难以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内心,仍然是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毕竟叶落归根,可是现实却总是和自己的想法相反,为了给孩子给孩子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却不得不长久的在外奋斗,哪怕是挤在狭小的空间,出租屋,也不愿意在回到农村那个地方,久而久之,农村的房子就荒废了。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铁和锈的故事,锈是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像那个镰刀经常用的就会明晃晃的,而一旦不经常用就会生锈,就会不好用,农民伯伯在地里常用的工具都是明晃晃的,所以那些不常用的东西在那闲置就会生锈,铁就是用到了正确的地方,而锈就是因为闲置而生的锈,或许人的脑子也是越用越灵,不常用的话就像那个闲置的镰刀一样,会不思考,会锈掉。 许多时候,我也特别怀念小时候的我,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但是我过得非常的开心,那个时候没有微信,没有抖音,我感觉我比现在更加的充实,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耍,就像文中写的,作者是一个老师,因为一个编制,长长久久的留在了农村,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尽管这样,还有好多人羡慕你是一个老师,可是他也想去外边的花花世界看一看,可是,最终也没离开这片故土。 我感觉这本书可以把小时候的记忆一点一点的拾起,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瓦下听风》读后感(二):听风,思事,成长
彭家河先生的《瓦下听风》真的是会给人一种定心读下去的感觉,在享受读书之时,还能够思考人生或者说是思考自己。 农忙一过,锈蚀的农具便横陈乡间,无人搭理,让人看到世态炎凉不仅在人世,也在物界。 那些没有砍下的树 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的掩埋。 我挖空心思的表达只能成为笑谈,我的意图也无需更多的说明,所以,我只有缄默。在更多的时候,我只能作为一个沉默者出现。在我看来,我能成为一个沉默者,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了。 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唯有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理各种人生。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各种人生,只有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我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静如止水。 不得不说,石器接近高贵的过程,也就是它们远离尘世走向孤独的过程。人也一样。 对这个世界来说,人只是人,具体的某一个姓和名,在这个纷繁的尘世,意义只是暂时的。人世的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谁,不管是哪个家族,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在庸碌的生活中,又有谁会去细究两滴水之间有什么异同呢? 平凡、庸碌就是人生,只有无数人平凡的聚在一起,才能像米一样,支撑整个世界,延续所有的未来。当然,人也是一样,这一生无论多么豪奢或者精彩或者平淡,也终归是人,也终归是尘世中的一粒米。 那些陌生人,除了对他是一个人的认识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更多印象。不会知道他的爱情、婚姻、事业和经历,如同对于一棵树一棵草的认识。对它们只有类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别的更多个体的认识。 可是,人海茫茫,没有谁会将这个世上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前前后后记录在案,并一一对比。在这个宏观的世界,只有无数个个体形成一个趋势前进的时候,才会被这个宏观的世界发现,也才能推测这个世界运动的趋势。如同大海上一个接一个打过来的巨浪,有谁会在意其中的每一滴海水的细节和经历呢? 不像现在,如果电一停,生活也就停止了。我常想,电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方便和色彩,但是,在无形中,我们也就成了电的奴隶。如同爱情或者依靠,爱得太深靠的太紧,爱和依靠就成了绳索和羁绊。 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灯火,被烧焦的灰烬在光环之中艳丽至极,一旦离开光芒的中心,居然也被视为避让不及的狗屎。真是,炎凉之间,差距竟然如此悬殊! 如同一粒太空种子与一粒野生植物的果实,他们的命运如何能够相提并论。当然,这种不平等,是一降生就存在了的,与天赋平等没有关系。这种差异 不是人为的,是天然的,无可选择… 草满腹经纶,但从不高谈阔论,四处游说,他只身体力行,奉行自己的信仰,修炼自己的境界。 虽然我至今才确切知道,我们看到的太阳是八分钟之前的太阳,我们看到的星星可能是几亿年前的星星,但是我却不伤感,毕竟我知道了真相。 因此,在这个以镜像存在的世界,难免看错人做错事,更何况我们又时常面临那么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时候。 镜像中的世界,蝉蜕般的人世,我们如何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呢?哪一个光鲜的身影背后是一地污秽?哪段美好的爱情后面是虚假的表演?哪句甜言的下面暗藏着赤裸的肉欲抑或带血的陷阱? 子孙后代,如同一串烈日下炸开的豆荚,那些豆子四处散落,各自落地生根,在自己的季节里开花结果。 人心的裂缝我想不会像天的裂缝那样转瞬愈合得完美如初,人心的裂缝只会在日子的堆积中一天天开裂或者慢慢愈合,愈合的疤痕肯定还会像阴雨天的伤口,在毫无预料时一再隐隐作痛。 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 《瓦下听风》中的一些句段真的是令人唏嘘,令人感慨,令人感同身受。在阅读这文字之时,观照现实世界,观照自己的周围环境,不免会有所感触。
《瓦下听风》读后感(三):《瓦下听风》| 瓦下听雨,想起我的乡村
《瓦下听风》| 瓦下听雨,想起我的乡村
瓦是乡村的外衣。借由作者这句话,记忆滚滚而来。我小时候长在小山村,包括现在我的户口也还是那个小山村,在城市飘荡多年,费了一番周折还是把户口给迁回老家了。我的童年至青少年时期,特别喜欢读书,却无书可读,所以现在我对书特别珍惜。我那时候不懂瓦下听风,我来的比较现实,多数是瓦下听雨。春天的细雨,落在瓦下,绵绵的,纱纱的,有着优美的旋律一样,枕着它入眠,能收获一夜好梦。夏天的雨,急急的,咚咚地打在瓦上,扑扑叉叉,扰人思绪,但是结伴而来的凉爽,是讨人喜欢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几乎是没过多少年,美丽乡村都变成破落小寨子了,极安静,极破败,再无生机勃勃的时候。大森林不见了,换成茶树,但栽种稀疏,黄土四处裸露。清水河围了许多的河塘养鱼,风景线都破坏了,连山雾都起不来了。想起小时候在山上放牛,看远处飘缈山雾,一看一上午。而到黄昏的时候,看山间晚霞和夕阳,也是一番美景。现在再回故乡,荒草和野枝条铺得四处挤不进人,人烟稀少的村落变得无诗无画了。
“当我再次提起瓦的时候,已远在他乡”,一句话,勾起许多过往。只是身乞讨异乡的作者,一直囿固在“乡村”、“打工”、“留守老人”的情绪之中,带来的都是关于老村落丢失的美好回忆,只是那些回不去的过去,再也不会重现盛景的乡村,那些失去青年人存在只有老迈之人留守的现状,是该叹息,还是该表扬呢?
不要怀疑我打下“表扬”两个字。如果一代又一代年青人不走,如果世代做农民,他们会安好吗?如果不走出去,就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也不会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一旦走出去,就再也回不来,这真不是他们的错。我作为其中一员,我深知乡村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许多不堪回首的东西。文化落后滋生的更多问题,直逼生存大计。你在大城市喝着奶茶,他在小山村流着汗,赚的钱供不起孩子读大学。想起一句话说“我是经常笑,但是我不快乐”,我是不想成为这样的土直农了。我愿意打着工吃着盒饭,轻描淡写的开句玩笑说,“特别能吃苦”我只做到前四个字。虽愿意在农村吃苦呢,就算吃苦我也要跑到城里吃,至少能看到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和到不了的远方。农村的远方有什么呢?有粮食跌价,有城里人的白眼。
读散文集《瓦下听风》,勾起许多故乡回忆,作者的文字很真实,留恋着许多乡村才有的行当、器具和风物人情。有些许的年代感,觉得时代走了就走了,再多念想也只是念想。
《瓦下听风》读后感(四):旧物承载家乡的灵魂 等候游子魂归故里
《瓦下听风》
作者:彭家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曲肝肠断,
轻羽此去莫留连,
更有南国花正好,
莫向白苹洲上独叹秋水寒。
离家漂泊的久了,故乡变成了梦,故乡的小路,故乡的树林,故乡的市集,故乡的周末和黄昏,都在无数梦的滤镜下叠加成了美丽的童话,变成河底五颜六色的光斑。
思乡的人,阅读这本书最易破防。
那些人情逐渐淡漠了,但是故乡的树,小院,校园树林中油漆斑驳的滑梯,比我还高的芦苇和树篱,夜晚路灯下的街道,草地中神气扬扬的楼房,幼时姑姑给我买的自动铅笔,同学送的玩偶,这些物件却永远停留在我的梦里面,颜色鲜活。
“彭家河这位对“逝去”的哀悼者,写那些与人情相隔的事物,这本书一直在奔跑,向历史的相反方向逐渐,追逐失去的乡村中,那些逐渐消失的旧物。
那些旧物沉默的被作为了滚滚向前的时代的参照物,变成了逐渐冰冷的符号和密码,但在书中被作者画作诗篇变作火炬全部点亮了。
在《草木故园》中,作者怀念着那颗被砍锯掉的柏树,它生长了千年,为了全村通电做出了最后的牺牲---“它留在地下的根也被挖出了,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被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会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巨大的柏树。”
在《锈》中,以史诗般的语调描绘出了庄稼的铁器们和锈之间延绵千年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终以锈胜利而落幕--“村里的族规、村训,都没入荒草,村口的学堂早已成为空房,村外的肥田沃土,都成为杂草的天堂,乡村没有了人声,没有了烟火,丰收的喜悦和年关的喧闹都一片片地从往昔的岁月枝头落下,如今的乡村只剩光秃秃的两根枝丫,一根朝这,一根朝那,这一根叫荒芜,那一根也叫荒芜。”“我的乡村,锈已成为主人,我和兄弟姐妹,则沦为一个个遥望故园的异乡人,在回忆中啜泣。”
王兆胜总编评价他的散文“十分平静,有时达到了宁静致远的程度”,可我不喜欢宁静,我想要看到智慧和文字的力量,穿透坚冰的力度,要论文章的智慧和透力,最有力的是《瓦下听风》中把风比作浪子,瓦为嫁娘,在风回来的夜晚,瓦也在屋顶翻响......多么的浪漫温柔。也把瓦比作泥的翅膀--一片瓦就是一块泥的翅膀,一片片瓦俯仰房顶的时候,瓦屋也就在瓦的羽翼下暖和起来,梁上的瓦永远都保持着飞翔的姿势,只要风一来,瓦就会在风中展翅。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我再次提起瓦的时候,已远在他乡。
绿水青山不见衰老,而我们已生华发,我们怀念的故乡依旧,而我们已成远去的故人。
不知道世事还会如何变幻,
不知道我们走向何方。
我相信,
生养我的那块土地,
永远会在原地等着我们。
总有一天,
我们还会在那里碰头。
《瓦下听风》读后感(五):对乡土的另一种怀念
《瓦下听风》是中国当代作家彭家河创作的散文集,这本散文集非常具有人文色彩,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全书分为乡村进化史、城市心灵史、大地编年史三个部分,共收录了28篇散文。
其中,《草木故园》《瓦下听风》《锈》《远去的乡村》《水边的芦荻》《捕风者》等多篇文章被采用为中学语文试题。
作为四川文学奖、孙犁散文奖获奖作品,这本散文集以乡愁为外衣,里面浸透了作者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行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乡村慢慢地失去了活力,人员流失、土地荒废,针对城乡变迁带来的这些影响,彭家河以“逝去”为主题,道出了对现代化社会和人生独特的感悟和反思。
对于“逝去”,彭家河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他没有过多地去描述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乡村“旧”物上。
在《草木故园》中,彭家河写道: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迁徙,寻找适合的居所,在发现某地有水有树后,于是便在此驻扎了下来。
绵延至今,就成了一个个乡村。
不同姓氏的家族在此自由生长,就如同一棵树,从种子长成小树,又从小树长成大树,慢慢地长成了一片森林。
作者聚居的那个村庄里就有一棵古老的柏树,因为村里太穷,要通电却没钱,只能把老树砍掉。
在来回的锯齿中,金黄的锯末从老树身上脱落,仿佛就是树里流出的血。
柏树的树干被做成木料运出了村子,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地上残留的深坑也被填平种上了胡豆。
这棵巨大的柏树,历经多年的风雨,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倒下了。
老人慢慢逝去,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小孩子在空地上玩耍,他们不会再记起这里曾经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乡村渐渐荒芜,草木却还在蓬勃生长。
那些还没被砍掉的树,那些还没被除掉的草,又慢慢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在《锈》中,作者说:锈,是乡下流行的一种绝症。
在农村,农具和炊具都会感染这种锈病,只是炊具因为一日三餐的使用,在油脂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而农具,一到农闲,它们便会患上锈病,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农忙时,农具上的铁被磨得锃亮,神采飞扬,农忙结束后,从湿气中生长出来的红红绿绿的锈就会爬上铁的皮肤,仿佛就像一幅彩绘。
农具上的铁光芒四射,那是农耕的盛世,当农具的光芒被锈隐藏,那就意味着打工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耕慢慢地退出了乡村的舞台,农具隐藏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只能被锈百般蹂躏、慢慢腐败。
乡村没有了人声,没有了烟火,只剩下两根光秃秃的树杈,一根叫荒芜,另一根也叫荒芜。
彭家河的散文宁静又发人深思,他的文字极具洞察力,他不仅仅在写物,还写了人生。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兆胜在序言里说的:
彭家河的散文书写着一个时代的过往,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和思考,他笔下的独特感受也许你我都曾体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