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第一次“逆袭”
1913年春,“90后”农家青年毛泽东,以作文满分成绩,被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于1914年合并到第一师范学校)录取,成为一名中等师范生。
这一年,他已经20岁了。
3年前,他还在一个叫韶山冲的小山村,练习了几年种田的基本功,父亲对他最大的期望,是按照一个优秀农民的标准,学会打算盘和记账。
可谓,开局很低、起步很晚。
但,已“初识乾坤大”的他,并不甘心子承父业,困在山沟沟里一辈子。
抱着对远方的向往,他负笈前往湘乡求学,一年后又奔赴省城长沙,越走越远了。
离家前夜,他改写了一首小诗,夹在父亲每晚必看的账簿里:
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初到省城,对一个18岁的乡下孩子,并不算友好,要找地方住,要买饭吃,甚至喝水都要花钱。
他又举目无亲,没学历没文凭,没工作经验,可想而知是“居不易”的。
这两年,也没有了父母庇护下的衣食无忧,父亲因为赌气,有段时间还停过他的伙食费。
最要命的是,关于未来,“90后”毛泽东是迷茫的。
一头扎进令人眼界大开的省城,他虽有强国救民的理想萌芽,却又四顾茫然、四处碰壁,找不到人生方向。
短短两年里,他退过学、当过兵、自学过、辗转于各种报考……
1912年,退出长沙起义新军后,有大半年时间,他每天都要买一份当地报纸,看上面的招生广告,先后报考过警察学校、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
在商业学校读了一个月,他颇感失望,及时“止损”,又以第一名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没多久还是觉得不理想,再次果断“止损”——退学。
到1913年春,在省立图书馆自学的毛泽东,听说第四师范学校招免费师范生,膳宿费低廉,加上此时他的思想已从“强兵救国”、“实业救国”转而倾向“教育救国”,毕业后可以当个教员,于是决定报考。
可能,当时他自己都没想到,这次竟能读到1918年夏毕业。
1936年,毛泽东向美国记者斯诺坦言:“在这个师范学校中,我做了五年学生,并且居然拒绝了此后一切广告的诱惑。最后,我真的毕业了。”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至此,为出路选择伤透脑筋的青年毛泽东,走过弯路和迷茫,终于找到了归宿。
从今天视角看,我们都要感谢这所学校。虽然,这所学校仅相当于中等师范,毛泽东的学历也只是中专。
在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相较其中9人大学毕业、数位大学教授、甚至有6人曾东渡喝过“洋墨水”而言,他这个文凭,可谓毫不起眼。
但于毛泽东而言,却成就了他人生第一次“逆袭”。
“90后”农家子弟毛泽东,在五年半师范生涯里,成长成才,实现了惊人“蜕变”:
从一名懵懂迷茫的农家少年,成长为一名有坚定理想、有卓越学识、有强健体魄、有浩然壮气的革命青年。
25岁才从一师毕业,却于2年后组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建党”,3年后出席中共一大,9年后领导秋收暴动“建军”,17年后成为中共核心,31年后缔造新中国“建国”,成为千古一伟人。
毛泽东的伟大,不是天上凭空掉下来的,而是他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无疑,在一师的五年半,就是毛泽东人生中的最关键一步。
毫不夸张说,没有这五年半“逆袭”,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
02
平台,真的很重要
今天,我们拼了命考名校、进大公司、参加高端讲座,为什么?
因为,平台很重要!
特别是,对于一个有抱负、有热情、有能力的上进青年,对平台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历史是幸运的,20岁的毛泽东,找到了这样的平台。
在这里的五年半,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圈”“学识圈”“朋友圈”,与良师益友、智慧真理为伴,终而璞玉成器、头角峥嵘。
在一师,毛泽东幸遇一批“伯乐”,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袁吉六……
这些名师,个个顶天立地、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加之又极为赏识进步青年,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之下,毛泽东迅速成长起来。
而这几位老师,有的后来成为了毛泽东的革命同志、亲密战友,有的演绎了一辈子的师生佳话。
毛泽东与黎锦熙老师的通信
杨昌济则不但作了毛泽东人生道路的关键举荐人,还把女儿托付给了他,“老师”升级为“岳父大人”。
正是在一师这个平台,一个乡下来的孩子,打通了世界视野,寻觅到人生志向。
有回在图书馆,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地图,仔细抚摸研究很久,天下大势始而心中有丘壑。
他将寻找真理作为读书第一件大事,并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则终身无志”,读书当“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
他还常和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
在这里,他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从此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卖国“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同年7月25日,他给好友萧子升写信,断言:“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之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
正是一师这个平台,让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并幸而与后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陈独秀、李大钊有了人生交集,并因此确立了最终信仰。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杨昌济作为撰稿人之一,也向学生推荐了这本杂志。
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大感耳目一新,很快成为忠实粉丝,并感慨:“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
他不但每期必读,还尝试为《新青年》撰稿。
1917年4月1日,《新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署名即为“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笔名)。
这篇文章,是杨昌济帮他推给陈独秀的。陈因此关注到了他,并表示十分欣赏文中“盖天地惟动而已”的观点。
1918年6月,毛泽东顺利毕业了,找工作成了一件事。
恰巧杨昌济已在北京大学任教,又将这位高足推荐给了李大钊。这位北大图书馆馆长倒也给面子,安排了个图书馆佐理员的职位,月薪八块大洋。
职位虽低微,但总算有了一口饭吃,更难得的是,这里不但有读不完的报纸,更有不时前来读报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
毛泽东鼓起勇气,向他们请教,虽然“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但他从未因此气馁。
可以说,此时“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大”的青年毛泽东,处在了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还在彷徨,还在找出路”。
李大钊看中了这位青年,极力栽培,不但逢问必答,还善加辅导,成为了指引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在北京,刚毕业的毛泽东,到天安门广场听过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演说,读过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文章。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即将赴京“赶考”的毛泽东,回忆当年在北京的情景:
“30年前我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奔波,吃了不少苦头。还不错,在北京遇到了一个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
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他的指点和指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无巧不成书。
也正是通过这间报刊室,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陈独秀,留下了谦虚诚恳的印象。因缘际会,青年毛泽东在这里迈出了人生“最要紧的一步”。
后来,才有了陈独秀委托毛泽东在湖南建党,才有了28岁的毛泽东出席中共一大。
当然,在一师不但有良师,更有益友,最有名的就是师兄蔡和森、以及前清秀才何叔衡。
为聚拢更多志同道合者,1915年9月,毛泽东还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写了一则《征友启事》,在长沙几所著名学府公开张贴,有点像20世纪末流行的“交笔友”。
启事中,毛泽东诚恳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欲结交对学问、时事感兴趣,又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为友。
应者寥寥,用毛泽东的话说是“应者亦五六人”,但分量不轻,其中就有李立三、罗章龙。
当时,罗章龙就读于长沙一中,看到启事后立即回信,后又相约“笔友见面”,畅谈三小时,“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
一群同样燃烧着热血的“觉醒青年”,碰在了一起,就像火遇到了火、光见到了光。
这便成就了后来那句蜚声华夏的词: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03
学不成名誓不还
进入一师后,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开启如饥似渴的修学储能模式。
天色微曙,他就起床早读,夜深几许,还呆在图书馆不愿离开,决不肯浪费半点光阴。
在寝室里,他特别制定了“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
熄灯后“卧谈”,话题永远都是家国天下、世界形势,并在同学中赢得了“时事通”的外号。
在课堂上,他结合兴趣,重点选修了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课。
他给朋友写信分享学习方法:“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他是图书馆的常客,涉猎广泛,将读书视为第一生命。
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大概160块钱,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订阅报刊和买书。
后来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关于读书方法,他信奉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训示,听课作笔记、读书写札记、随感记日记,积了好几篮筐。
1917年,毛泽东听杨昌济老师讲伦理课,一本10万字的教材《伦理学原理》,他边读边记,批语多达1.2万字。
这一方法,他终生奉行。那本搁在床头陪伴他一生的《资治通鉴》,300万字巨著,总共看了17遍,多次被读“破”,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这种“动笔墨”,还包括练习写作,他的“笔杆子”声名渐起。
早在省立第一中学时,他的一篇700字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被国文教员柳潜惊为神作,阅卷后作了7个眉批和总评,并大加赞赏:
“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
“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初进一师,他崇尚康梁笔法,受到诸多人赞赏。
前清举人、国文教员袁吉六老师却认为“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完全摹仿康、梁,实非所宜”,主张毛泽东学习韩愈的古文,并经常给他“开小灶”。
青年毛泽东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买了本《韩昌黎诗文全集》,勤加钻研。
许多年后,毛泽东回忆说:“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多亏了我这位老师,我如今才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1917年,毛泽东的作文《心之力》,被杨昌济老师打了105分。满分为100分,老师格外欣赏,特意再加了5分。
走上革命道路后,他就是靠着“一手拿笔杆子、一手拿枪杆子”打天下的。
在一师,毛泽东积极参加社团和学生活动,初步积累了组织经验。
1915年,因学校额外收取学杂费,他带头发动罢课和驱逐校长张干的学潮,取得胜利。
期间,毛泽东差点遭开除学籍,告示都贴出去了,是杨昌济、袁吉六等老师据理力争才挽回。
袁吉六在校长张干面前仗义执言:“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
1915年,毛泽东被选为一师学友会文书,连任四届,后来的中共一大,他担任的仍是这个角色。
1917年,毛泽东担任了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实际主持工作,牵头举办了工人夜校。
同年11月,北洋军队溃败至长沙,有3000多士兵抵近一师,师生们很是恐慌。
作为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振臂一呼,组织数百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并联络属地警察搞了一次突袭,已是惊弓之鸟的溃兵,最终缴械。
据载,这也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搞军事行动,初出茅庐,便胆识过人。
1918年4月,毛泽东又联合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周世钊等同学,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使命,会务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堪称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雏形,该学会78名会员,最后41人加入中共。
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
“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在一师,青年毛泽东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1916年,岳麓书院一位校长,将“实事求是”四个字,刻成一幅牌匾挂在讲堂正门。
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曾利用假期两次进去寄读,天天看,这几个字也便也刻到了心里。
20多年后,这四字被挂在了延安中央党校大门口。
他在听课笔记《讲堂录》中也写道:“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
毛泽东的听课笔记《讲堂录》
在一师,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初步形成了大兴调查研究的作风。
在《讲堂录》里,他阐述:“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和同学辩论,他常常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1917-1918年假期,他数次邀请好友萧子升、蔡和森,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花了两个月时间,走遍了三湘大地,实地“游学”。
用脚步丈量中国农村社会,用送对联的方式换取食宿,累计走了1000多里路。
因为没带几文钱,被同学们戏称“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正是有了这些社会积累,1925年的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针见血指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7年初,34岁的毛泽东重拾这一方法,此时他已是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了。
前后花了一月余,跑遍大半个湖南,才有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巨著的问世。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毛泽东的学识、潜力和领导能力,迅速从一师400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黎锦熙老师,和他经常通信,亦师亦友。有天,他接到毛泽东来信,在日记中都止不住赞赏:“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杨昌济老师更是一位“伯乐”。
1915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余因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之履历也。”
在杨昌济眼中,这位学生,前途不可估量,是“曾国藩”“梁启超”。
1919年杨昌济病重之际,写信向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士钊举荐毛泽东和蔡和森: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欲言救国必先重二子……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1917年,一师开展了一次全校人物评选活动,指标包含“德智体”20多个项目,400多名学生共评出34人,毛泽东得票最高。
潜心修学蓄能,雄才大略初显。
一师的五年半,青年毛泽东学业精进,“伟大之器”渐渐练成。
04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不同于时下一些“尖子生”往往体育却很差,在一师的毛泽东,尤其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青年毛泽东认知中,加强锻炼,不但强筋骨,更能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养浩然正气。
在听课笔记《讲堂录》中,他写有一首《四言诗·奋斗》: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可想很多人都觉得意外,他平生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章,竟是一篇体育论文,刊发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名《体育之研究》。
在文中,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青年毛泽东振聋发聩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并一针见血指出,“体育者,养身之道也”“体育一道,配德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等重要论述。
用今天的话说,体是“1”,德智是“0”,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个“0”,结果依然只是“0”。
在一师,他和蔡和森等众同学,采取各种方式锻炼,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体操、拳术等。
如雨浴,适逢夏夜暴雨、电闪雷鸣,毛泽东脱掉上衣,冒雨冲上岳麓山顶,旋即又跑回学校。
他还豪迈称,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之境界。
如冷水浴,是效仿杨昌济老师做法。
杨昌济说:“人必须每天做一件艰苦的事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冷水浴不仅磨炼意志,还能增强体质。”
在一师的几年,毛泽东终年坚持冷水浴,即便冰天雪地也不例外。
每天清晨,他来到水井边,吊上一桶沁凉的井水往身上浇,以此锤炼猛烈与无畏的性格。晚年时,毛泽东还曾说:
“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才不会被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过去练习过冷水浴,现在虽然年纪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当然,最喜爱的运动还是游泳。
他经常到离学校不远的湘江,一猛子扎了进去,从猴子石游到牌楼口,一游就是5公里。
江宽浪急,他时而奋臂侧游,搏击风浪,时而悠然仰泳,顺流而下,时而直立踩水,信步波涛。
他还热心动员更多同学一起去游泳,并写了份校园“海报”——《游泳启事》: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我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1958年12月,毛泽东对《沁园春·长沙》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后来,毛泽东游过很多大江大河,并数次“万里长江横渡”。81岁迟暮,仍到体育馆游泳。
对毛泽东而言,游泳,不仅仅是锻炼,更是砥砺意志、坚定毅力,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1964年,他对部队训练的指示就是:“要学会在江海里游,不经过大风大浪不行!”
正因练就了“野蛮”体魄,日后南征北战、风吹雨打、泥泞跋涉,不管多么艰难困苦,毛泽东从没有倒下。
1936年,他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这对我的身体大有裨益,后来我是何等的依靠它。在我屡次横越华南,和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的时候。”
建国后,锻炼理念仍扎根毛泽东心中。
他不但常告诫同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还在1952年为新中国体育事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倡导全民运动。
也正是通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才有了气吞山河的自信和底气,才能在他手上扭转乾坤,缔造新中国,让中华民族重拾了久违的民族自信。
05
一师是个好学校
毕业后,毛泽东去了北京,不久又回到长沙,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主事(即校长),做了两年半老师,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教员。
对于一师,毛泽东是一直惦记、心怀感恩的。
这所上世纪老长沙城南门外的学校,背岳麓山面湘江水,有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天然风光,不远处更有粤汉铁路的火车轰鸣,古朴而又现代,厚重而又轻灵,成为那个时代杰出青年的红色摇篮。
学校前身是宋代的城南书院,公元1161年,著名理学家张栻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堪称“千年学府”。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一师,青年毛泽东还受到了诸多三湘名人的熏陶,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魏源、谭嗣同、黄兴……
厚重的文化土壤,为他注入了敢于“开天下风气之先”的灵魂。
在一师,青年毛泽东找到了人生理想、练就了扎实本领,还邂逅了美丽爱情。
母校常在心中,师恩永生铭记,信仰矢志不移。
1920年1月,杨昌济老师因病去世,作为得意门生和“准女婿”,毛泽东彻夜守灵多日,并亲笔书写挽联:
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
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1949年6月17日,已进京”赶考”的毛泽东,听说一师的历史老师黎锦熙,目前在北平师范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欣然前往探望,并在西单菜馆叫来了两桌酒席请客。
席间敬酒,黎锦熙连说“不敢,不敢”,毛泽东真挚回道:“应该,应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得知自己当年的国文教员袁吉六先生病逝、师母戴常贞生活困难,派人专程从湖南接师母进京小住,并设家宴款待。
临别时,又送钱又送物,并嘱有关部门酌情关照,使师母得以安度晚年。
1953年,毛泽东还自费委托地方给恩师坟墓进行翻修,并亲笔为墓碑题字:“袁吉六先生之墓 毛泽东书”。
1949年,毛泽东同当年的老同学周世钊谈话时说:
“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1950年,他又欣然应邀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还向一师的同学寄语: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他用一生的丰功伟绩,践行了在一师立下的宏志,并自始至终都将自己当作人民的学生,拜人民为师,为人民服务!
他,不仅是一师最好的学生,更是中国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