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毛家祖坟
日期:2018-10-28 09:03:11 作者:国手張 来源: 转载自≈水≈ 阅读:

毛家祖坟

  毛家祖坟

  转载自≈水≈

  1959年毛泽东父母上坟旧照

  图片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父母墓前肃立

  1959年6月25日上午,毛泽东的专列从长沙开往湘潭。到湘潭后,毛泽东换上一辆灰白色吉姆轿车,在工作人员和当地官员陪同下,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

  图片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亮,许多人还在睡梦之中,毛泽东没有通知任何人,仅有当时值班的一名警卫人员随行,迈着轻快步伐,蹚着没膝深的杂草,从山坡爬上山梁,顺路向西走。不一会,从后面追上来的随行人员也都跟在的后面,毛泽东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在前面走着,此时谁也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

  图片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父母墓前肃立

  从后面赶来的一位省公安厅的同志说:“这是去毛主席父母亲墓地的路。”果然走不多远,毛泽东在一个由黄土新修过的不太高的普通坟墓前肃然停住,在坟前默念片刻,向左右环视着,似乎寻找什么。

  图片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用松枝为父母上坟

  由于毛泽东一行头天傍晚才到韶山,早上又走得匆忙,也不知道他一清早就去谒拜父母的陵墓,事前也没有什么准备。正在为难之时,沈同处长随即就近找了一束松枝,递给主席,主席满意地献在坟前,然后深深地鞠了3个躬,肃立在墓前默默地沉思着。

  图片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与少年时代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数分钟后,他怀着依恋之情,小声说了几句话,当时警卫没有听清楚主席说了些什么,后来才得知他说的是:“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当天晚上毛泽东在和罗瑞卿交谈时说:

  “我们共产党人不讲迷信,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不能忘。”

  图片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与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图片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在故居旁的晒谷坪留影

  图片

  毛泽东父母的坟墓

  图片

  毛泽东父母的坟墓

  图片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文七妹)与父亲毛贻昌(毛顺生)

  图片

  1919年10月,毛泽东与父亲毛贻昌(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在长沙

  图片

  1919年,毛泽东与毛泽民、毛泽覃与母亲合影

  图片

  毛泽东祖父坟墓

  图片

  毛泽东曾祖父坟墓

  图片

  毛泽东曾祖父墓碑,上可清晰看到立碑人为毛泽东父亲毛贻昌

  图片

  毛泽东曾祖母坟墓

  图片

  毛泽东曾祖母坟墓

  图片

  毛泽东的校外塾师李漱清

  李漱清博学多才,思想开明,较早接受维新思想,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知识分子

  严格地说,毛泽东并未在李漱清的学校里读过书。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自学。

  一天的劳动结束后,毛泽东经常到他家借书请教,师生俩海阔天空地畅谈,李漱清热情地向他灌输维新思想,向他推荐新书认真地帮他修改作文。毛泽东则向老师汇报他的读书心得,请教种种问题,畅谈自己志向抱负。一次,李漱清向他推荐了一本叫做《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的书,毛泽东读后受到极大震撼强烈的爱国、救国情怀充溢着少年毛泽东的心,几十年后他还感慨地说:“在这个时期,我也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之后,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胡哲峰、孙彦编着:《毛泽东谈毛泽东》,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在李漱清那里,毛泽东接受了最早的维新救国和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

  图片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他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为人,也不再淘气,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毛麓钟也感到毛泽东天分极高,对他格外看重。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较全面的中国文史知识的基础。

  毛麓钟本人十分喜欢古典诗词,有很高的造诣,他辅导毛泽东读了许多中国历代诗词名篇,并教毛泽东作了许多诗词习作。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向他推荐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那里面许多文章道理新鲜文笔流畅,毛泽东读后顿觉思想开阔,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片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求学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4年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合并)。在长达五年的师范生涯中,毛泽东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步成熟。在这里,有三位老师对毛泽东的影响最为深远

  第一位是杨昌济。杨昌济是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乃“长沙大儒”,先后在日本和英国留学长达近十年。归国后,多次辞谢为官从政之请,以教书育人己任。他重视学生的修身教育,要求学生要“高尚理想”,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为防止学生眼高手低,他又要求学生要办事“精细”,否则“小不谨,大事败矣”。他鼓励学生要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有益社会的人。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支持下,毛泽东不断地阅读进步刊物,很快他成了《新青年》热心读者。杨昌济还特别提倡要把思想付诸行动,“凡人欲在社会上建立功业者,欲深谋远虑,动之万全”,很注重意志锻炼。据说杨昌济每天都用冷水来洗澡,无论是春夏秋冬。毛泽东洗冷水澡的习惯应该是受到了杨昌济的影响。

  图片

  第二位是徐特立。徐特立是湖南长沙县人,出身农民曾经留学日本。徐特立早年为了抗议清政府处理教案时妥协退让,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而蜚声全省,是当时最有血性激进人物。徐特立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毛泽东对此十分推崇。深受徐特立影响的毛泽东养成了读书必须写笔记的习惯。他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下的笔记很多,有听课的、有自学的、有摘抄的以及随感日记积累了足足有好几篮子。1937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祝贺徐特立60寿辰时深情地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图片

  第三位是袁仲谦。袁仲谦胡须有半尺长,所以人们亲切地叫他“袁大胡子”,湖南新化人。他酷爱古文,博览群书国学修养很深,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好字。袁仲谦教授毛泽东古文长达五年,但是当初毛泽东不喜欢他这个老师,袁仲谦也不喜欢毛泽东这个学生。原因是毛泽东认为袁老师保守专制,袁老师认为毛泽东目无尊长,不敬师门。袁老师说毛泽东的文章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但渐渐的,毛泽东认识到袁仲谦虽然保守专制,教书却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学生而又诲人不倦且国学功底深厚;袁仲谦也看到毛泽东勤奋刻苦,研究祖国历史文化十分用心,两人最终尽释前嫌。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说:“多亏袁大胡子,我学会了古文体,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遍过得去的文言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毛家祖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