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二次》是一部由秦博 / 张涛 / 谢抒豪 / 黄莎莎 / 孙功旭 / 詹佳骏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第二次》影评(一):把打拐相认做成综艺节目是不是有大病
看到四五分钟就气不打一出来,父母失去儿子,需要上综艺节目相认,事先不告诉人家结果,还要搞成芝麻开门一样留个悬念,让母亲在迟迟的等待中痛苦、流泪、站不稳,让十几年后的第一次相见暴露在聚光灯下审视,让人怀疑是真情流露还是表演,仔细好好想想不觉得这个节目有大病吗这个节目的导演有点反社会吗?!
《人生第二次》影评(二):[第一集]
丢失家庭 购买家庭 警方 三个视角讲述了一个事件,每个角度都包含了不同的情感和内容
亲生爸爸妈妈哥哥都是温柔善良的人,对他们喜悦大于一切,却终究还是要面对孩子十几年在别人家的成长感情,无法获得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还是会笑着说,尊重
片中桥头爸爸 虽然镜头前表现让人觉得更多在考虑自己在村子里被人的看法,但也一定不是个坏爸爸,把弟弟也养的懂事,照顾双方长辈情绪,但是买孩子怎么也还是无法轻易原谅
有个兄弟姐妹真的也很重要,一个孩子,有时候 家庭每个人承担的东西都会更多吧,愿 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更多的被拐孩子能够回归幸福
《人生第二次》影评(三):人生海海
相比较《人生第一次》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人生第二次》应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第一集都是讲出生,前者的人生是幸福的,后者的人生则是戏剧性的,前者强调的是某种事物第一次获得的珍贵与期待,后者强调的是某种物是人非后的不易和难得。
从预告看,第二部同是讲长大,成长教育,但视角也转到了边缘性的人群身上。旁白上,从第一部该集导演配音到第二部当事人的讲述,情节呈现上,从线性到结构多主体,不知道是否是素材故事挖掘不够所以在形式上弥补,这个看第二集的叙事结构啦。最后结尾的歌仍然是想哭的冲动,可以这样说,《推开世界的门》和“人生三部曲”系列是相互成全的存在。
《人生第一次》看了不下五遍,也一直是我的top1。第一遍最喜欢“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里开场小男孩的诗“我在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第五遍最喜欢最后一集告别,手写信配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每个人的故事。
为什么喜欢看纪录片呢?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用来形容观看这类人文纪录片的感受最为确切。可能是从中能够见证或经历千百种不同的他人的人生,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奇妙,觉得真实。
好棒,20220519我最喜欢的纪录片第二季更新了。
《人生第二次》影评(四):人生第二次 —— 你我人生的咏叹调
长篇小说永远有其魅力,不只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其浩瀚的文字中可能蕴含的长长的人生,可以是关于一个人,一个家族,也可以关乎一代人,数代人。漫漫人生,莽莽天地,何其广阔,高山低谷,悲欢离合,又何等沧桑。
帝王们寻求永生,因为人生没有第二次。“人生第二次”,恰如其名,给你我人生的寓言和启示,是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心境,有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现状,也许门只是虚掩着的,也许那些阻碍只是存在于思维里的墙,如此我的人生是不是可以从此不一样。也许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但那我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成为的样子。 我从河南小县城里的农村而来,回顾人生前30年,读书19年,工作5年。工作5年,换过三个城市,也是三个省份,如此频繁地换工作地,未必是值得借鉴的事情,其中的斗争和悲辛,也不足为外人道,但现状于我,是我想要的样子。如果站在今天回首过去,事后证明能称其为我的“人生第二次”的是14年夏天,从郑州火车站坐上去西安读研的一趟火车旅途,也许是出于对本科校园的不满,对立时工作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彷徨,总之我的人生旅途从此开始。 硕士学位,是我第一份工作的起点。第一份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开始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都产生了深深的厌倦(现在想来是矫情),裸辞重回校园图书馆,找实验室师弟借图书证,每日从早到晚往返于西三环和南二环,在一片踌躇中度过了第一周,在焦虑中度过了剩下的大半个月,然后背起行囊来北京,在天通苑短租一个月,最炎热的7月份,周一到周五,穿行在北京的各号地铁线上,从北到南,由西向东,从早七点的准备,到白天的面试,到晚上的复盘,周中的每天被drive着向前走,直到周五的晚上,筋疲力尽,然后大睡两天。如此鏖战一个月,还是没有留在北京,去了杭州。 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余不一一。
我从一个爱读爱听也爱讲宏大叙事的人,慢慢地,越来越回归底层,也回归自己,回归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无时无刻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个精光,但这些日子的欢笑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我有时经常在脑海里回忆起本科爱读的一首李零老师在《鸟儿歌唱》开篇引用的乔治奥威尔的一首底层劳动者之歌。劳动最上,便是生活最上,我们都无时无刻不活在生活里的么。有喜有忧,苦中作乐,眼前事,身后身。 “人生第二次”,每集主要人物也就几十人,短短8集,不足千人,在自己的影像里,成为主角,被记录,被看见。把镜头对准人生转折中的普通人,不正是对准你我他么。普通人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勇气,也许是你我他所最需的。观照诸己,不求改变太多人,不需改变太多,微小的触动,微小的改变。
如果人生如画,那么人生的每一次都像逐渐徐徐展开的画卷,画卷中的局部和细节,都需要勇气去挥洒画笔。画穷而人生底牌也尽,那么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全部人生,我想要涂抹的人生画卷,我给自己的生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