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姐姐从新西兰回国探亲,我请她来家吃饭,饭后她要洗碗。人家不远万里回来看我,只吃一顿饭就送了一条金项链,怎能让她洗?于是我洗,她在一旁陪我说话。渐渐地,姐姐的眉毛皱了起来,说:“你怎么这么洗碗?”“那应该怎么洗?”我好生奇怪。“你接上一盆水,倒上点洗涤剂,把碗洗干净,再接上一盆清水,涮一遍,这么涮上两三遍也就可以了。你一直开着水龙头,得浪费多少水啊!”我不以为然:“没事,不就是一点水钱吗,我不在乎。”“你不在乎一点水钱,难道家家有车的新西兰人就在乎?”姐姐说,“他们在乎的是水呀!”
启发:
浪费资源便是无知。
故事二:
一次渡海时遇到风浪,我怕被淹死,就祈祷上帝让我变成一条小鱼,于是我变成了一条小鱼;游水时我遇上了一条大鱼就急忙乞求为成大鱼,我又变成了大鱼;不久又遇上了一条鲨鱼,我马上要求变成鲨鱼。
变成鲨鱼后,我想这回该没事了,却遇上了捕鲸的人。死里逃生后觉得还是人厉害,决定还做人。变回人后,我在一次渡海时遇到风浪,船被打翻,我被淹死了。
启发: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事。
故事三: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莫里森的少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困,从12岁开始,每天放学以后,她都要到一个富人家里打几个小时的零工,十分辛苦。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亲发了几句牢騷。父亲听后对她说:“听着,你并不在那儿生活。你生活在这儿,在家里,和你的亲人在一起。只管去干活就行了,然后拿着钱回家来。”
莫里森后来回忆说,从父亲的这番话中,她领悟到了人生的四条经验:一、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为了你的老板,而是为了你自己;二、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让工作把握你;三、你真正的生活是与你的家人在一起;四、你与你所做的工作是两回事,你该是谁就是谁。
在那之后,莫里森又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过:有的很聪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宽广,有的小肚鸡肠。但她再未抱怨过。
启发:
有智慧的人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和牢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