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朱元璋惊闻刘伯温被毒死,他捶胸顿足:“朕的刘夫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太子朱标也是惊疑不定:“胡惟庸是个聪明人,不会做如此拙劣之事吧。”
朱元璋猛然回头,恨恨道:“聪明人,有时候要是笨起来,比谁都蠢!”《山河月明》中,刘伯温夜半读书时,只是喝了一口杯中物,顿感身体不适,镜头一转就下线了。
那么,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难道真是被胡惟庸所害吗?
史料中,有清晰的记载。
1375年1月,刘伯温偶感风寒,胡惟庸带着御医,来家里探望,好一顿嘘寒问暖。
御医诊脉后,开了药方。
临行前,胡惟庸又特意嘱咐:“皇上很是惦念先生,先生一定要好好服药,早日恢复康健。”
虽然,两人素来不睦,做的都是表面功夫,但是御医开的药方,想来并无大碍。
不曾想,刘伯温照单抓药,回来煎服后,竟然腹痛不已,好像有坚硬的石头,挤压他的肠胃,令他疼痛难耐。
但是,御医虽然是胡惟庸带来的,却是皇上的一片心意。
刘伯温心惊不已,暗暗揣测:“莫非,皇上想要卸磨杀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赐药若是不吃,就是拂了圣意,这个罪名,可担待不起。
刘伯温盯着这个药,是左右为难。
2月份,刘伯温撑着病体,去面见皇上,他想看看皇上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委婉地将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他,以及他服完药后,出现的不适,一一说了出来。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提“药”的事,而是宽慰他:“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要过于心急,放宽心好好养病才是。”
走出皇宫,刘伯温心里越来越凉,药还得继续吃,肚子还得继续疼。
3月份,刘伯温已经病入膏肓。他已经不能够服用汤药,只能勉强饮水。
他自知大限已到,将两个儿子叫到病榻前,交代后事。
嘱咐大儿子刘琏,将自己著的一本书,在他死后转交给皇上。
叮嘱二儿子刘璟:“我立下遗言,等胡惟庸败了,皇上自然会想起我,到那时再把我的临终遗言,密奏给皇上吧。”
遗言的大意是这样的:
“为政之道,要刚柔并济,如今皇上要紧的,是要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百姓,以仁厚的胸怀为民着想。
法律应当尽量简要,让百姓容易懂,百姓才能容易遵守,法令不能繁复,否则容易让人无所适从。
如此,公信力和仁德的形象,被树立起来,有利于我朝的千秋万代。”
刘伯温为大明朝,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难怪朱元璋听到,刘夫子去世的消息,会狂怒不已,悲痛欲绝。
刘伯温之死,不管是朱元璋的意思,还是胡惟庸的一己之私,对于大明朝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他临终之前,还一心为公,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人世,着实令人惋惜。
民间对他的才能,有很高的赞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关于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