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战略之父 : 汉尼拔的一生》是一本由[美] 帕特里克· 亨特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战略之父 : 汉尼拔的一生》读后感(一):既生瑜何生亮
一直对西庇阿和汉尼拔很有兴趣,但国内一直没有比较好的、关于两位天才人物的传记。
今年得偿所愿。
本书可以与《大西庇阿》一起阅读。
汉尼拔的惊世大战略——越过阿尔匹斯山,直接深入罗马领地作战,非常出其不意也非常危险。支撑这个大战略的关键,是汉尼拔的灵活多变的战役能力+外交结盟能力。
西庇阿敏锐洞察到汉尼拔的软肋在后勤补给、汉尼拔力量的源头在西班牙,没有在罗马的领地与汉尼拔纠战。西庇阿先通过打击汉尼拔的后勤基地——西班牙有力削弱汉尼拔的力量,或许受汉尼拔的大战略启发,登陆非洲,直击迦太基的领地。
两位都是在认知的高维空间对决。
《西方战略之父 : 汉尼拔的一生》读后感(二):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间,不可不察
非常不赞同标题写的汉尼拔为西方战略之父,毫无疑问汉尼拔是古代西方最有才华的将领之一,劳师远征翻山越岭击敌于千万里之外,孤军深入深入敌国境内打出了多场史诗级别歼灭战,十六年以战养战令罗马小儿止啼。
然,当罗马人醒悟过来学会坚壁清野,当罗马新一代名将展露头脚依样画葫芦远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十几年的征战都在扎马一战后化为灰烬,迦太基也终于被罗马抹去。
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样看来汉尼拔因为儿时对罗马的仇恨,无视两国国立差距,劳师远征,终究为母国招致灭国的结局,实在难称战略大师。
最后还是用孙子兵法的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间,不可不察也。
《西方战略之父 : 汉尼拔的一生》读后感(三):驿站之后感
将从3方面来写: ①国家、文化 ②人物 ③作者 + 杂感 ①国家:迦太基P.K罗马 不得不说罗马在我心中是个充满神秘的国家,而迦太基,我以前就没什么印象了! 两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本是可以赢的! 第一次,哈米尔卡(汉尼拔之父,厉害的将领)等人在意大利和海上取得节节胜利,但却没有把胜利进行到底,甚至在最为有利时连谈判协议都没有。却早早遣返舰队改商船进行商业.然后罗马把他们打的措手不及就投降了,割地赔款. 这可能和思想,思维、民族文化不一样。 罗马很看重协议,而迦可能不太看重,商人狡诈,认为不可靠?然后直接停止战争,以为写马人已经怕了?但罗马人文化是不轻言失败放弃,一次次挺过难关. 第二次,只要迦太基给汉尼拔的支持力度再大些,使他在国内地位再上升些情况也会得到改善、甚至包围罗马! 银库的丢失以及舰队在海上的丢失是致命的,银库的丢失大大削弱汉尼拔、迦太基,却继而强大了大西庇阿,罗马, 而汉尼拔可能因为忙于战争却逐渐子一些“有用信息”收集方面还是不太完好,似乎只是有人出军事,战争人物信息情况、却忽略了机械制作,尤其攻城机械——阿基米德,从没听过吗?抑或因为其会影响部队行军速度灵活性?但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事情,假如汉屁拔得到一位像阿基米德一样的人物会怎样,甚至有可能进一步丰富、拓宽其战略运用(毕竞汉尼拔本人就情报工作而言很出色,也可能正因此,才更注重这方面军事而忽略其它方面。而且迦太基商船范围如此之广,没听说过?我想,可能是因为没有传达到汉尼拔那里) 文化 罗马以及迦太基统治阶层,领导都不直接控制军队,也不能说间接,这就和我们东方文化有点不一样了。将领即使掌握大权也不造反,似乎都没有过,就有点难解、野心不于此,更遵守“规则”? 虽说汉尼拔是个战术,战略大师,但与中国部分军师比,真的差远了!中国几乎仗仗都有战术的大作用影响(不知是为了故意这样写文献以突出将领还是?) 西方他们直思维,打仗前将领鼓励一番,然后双方就开始冲,冲、冲(不仅古代西方,就连近代欧洲战争听说也是,还有西方电影,但是近代感觉他们还是挺会逻辑分析推理的啊),战术运用与中国比少太多了! 迦与罗马也不一样,这可能也是决定最终2次战争结果的深层原因之一。 迦是海洋之国,进行贸易、可能更看重钱财,不舍得大把大把用文战争,可能目光更短浅一点”。而罗马,并不是说其目光有多深远,可能只是因为文化里的坚定,不认输支撑他们走向更好。最终结果(也许彻底灭亡)。 罗马将领制度,新旧轮换,可能有一定防造反功能,也可以于老将在身边指导情况下磨练一下新将领,要是两将分开的话,也就是不惜用普通士兵之命换将领之成长,也算培养后才吧!但却被汉尼拔钻了几次空,而汉尼拔却就“只是钻新将空子,却不骚挠迷惑下旧将,让罗马以为此制度并无大问题,或延缓基发现时间。 迦注重经济,终却亡国。令我想起基地——对外控制经济,另加信仰!还是两者之结合!!只掌控经济是完全不行的,哦,并不像Rick and Morty 里Rick将货币价值改为“0”,直接亡国——可能它们只认钱而不认人,国! ②人物: a. 哈米尔卡:有作为,有担当,却没有足够 智慧,例如没有派使节劝服迦领导层,晓之以局势,包括汉尼拔也没有。包括因部落“诡诈”行为所致命(诸葛亮进宫还带500小兵防护呢)。 b. 费边:老道,有远见、坚定,为国几乎快要倾尽心血,很保守,可能正因老了,已取得很多成就,所以面对汉尼拔精心设计的诱惑而不为所功. C. 大西阿:同汉尼拔一样伟大,甚而过之! 因其心机要比汉尼拔可能更重。明明不信诸神却装作多面派,以及进城带礼品、战果。偷袭银库虽利用本有的自然涨退潮现象,却说成神助.......但有点骄过了,不知是西方文化还是怎的、回罗马城时太过张扬,若下马?或在张扬基础上+ 一个谦卑的方面可能更好!也会减少高层人的敌意。 有野心,喜爱找争,年少有为 d.汉尼拔: 开创先河,身先士卒,自信过头,军权 军威太高而迷之自信有一点. 不甘平俗,也不是全为了太基,可能是 对罗马的敌视——因小祭献、有点悲哀。 和一般人想法不一样,比如过沼泽,甚至可能有意淘汰一些凯尔特人。 其自律、不搞特殊化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到后期可能已然没了信心,尤其失了银库 后,也可能正因此最终的扎马战役其才在不利的情况下进行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悄悄撤退,培养新兵,招慕骑兵再战。 不甘平俗,野心很大是他即使失败回乡后,又竞选执政官——多才!而其招慕人去经营拓展他的橄榄园而不是使其有空参加别的军队危害迦太基——就像其父经历的那样,更是有智慧,还进一步扩大基其影响力,钱财,而他们随时也可摇身一变成为他的士兵!! 他与大西在阿的两次谈话,也深深地吊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第二次. 两个伟人呐! ③至于作者,其描写的战争及一些人们之间的活动很棒,但多次提到现代不同学者们的一些观点.来源稍有点无聊——也突出其严谨性。尤其系次实地考察、甚至有一头象专供他登阿尔卑斯山体验——虽说只有一次, 与一群效果还是有的、但已足以让我结舌。 整体读之非常棒! 作者为此书之辛苦,付出令我膛目。写一本书真的veryvery属实不易。 因为历史久远,且当时文字记录也很有限,宝贵,所以研究起来更是费力,甚至有可能发生错误,所以虽读此书,但我们对汉尼拔了解的仍为迷雾中的冰山一角!
《西方战略之父 : 汉尼拔的一生》读后感(四):将罗马人连续三次打趴下,汉尼拔靠的不仅仅是战略?
马背上的汉尼拔雕塑
西方军事史上,汉尼拔被誉为“西方战略之父”,拿破仑更是将他奉为“战神”。很多人认为汉尼拔是靠着超前于时代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所以才能孤军作战10多年,逼得罗马人不敢与他交战。
然而,汉尼拔研究专家帕特里克·亨特在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一生》中发现,汉尼拔之所以能仅凭一群乌合之众,接连将世界最强的罗马军队打趴下,靠的不仅仅是杰出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还有他对自然地形环境的充分了解和利用。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在卡塔赫纳集结了近9万的步兵,1.2万的骑兵和37头战象,开始了征战罗马之路。
尽管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实际上,这支部队是一支战斗力参差不齐的联合部队,包括迦太基人、努米底亚人、利比亚人和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士兵操着四五种不同的语言,连下达命令都非常困难。
征战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有逃兵,也有汉尼拔主动遣散的不合格的士兵。在翻越阿尔卑斯山后,汉尼拔的军队人数骤减,只剩下2万多名步兵、6000多名缺少战马的骑兵和1头战象。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
罗马军团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一方面是人数上的碾压。根据波里比阿的估计,罗马及其盟友加起来多达70万的步兵和7万骑兵。
另一方面,罗马人在战斗力上也远远强于迦太基的雇佣军部队。
他们采用希腊步兵方阵类似的阵型作战。在远程进攻时,使用投枪;一旦接近对手,军团士兵就会利用西班牙短剑和手持盾牌进行攻击。据统计,这些重装步兵的装备加起来最多可达35公斤。
罗马军团
因此,密集的尖锐武器,铺天盖地的人数,再加上坚不可摧的决心,使得目睹罗马军队的敌军大都难以活到午后。
但汉尼拔军队除外。因为对汉尼拔而言,罗马军队的这种部署,恰恰意味着某种机遇。
汉尼拔与罗马的第一次全面战斗(提挈诺河战役一般被认为是一场局部战役)发生在特雷比亚河,对手是执政官塞姆普罗尼乌斯——他的部队共有1.6万名罗马人,2万名同盟部队,远超汉尼拔军队的人数(1.4万左右)。
汉尼拔在特雷比亚河谷驻扎后,发现河的西侧,有一个视野开阔的平原,很适合努米底亚骑兵的进攻。陡峭的河岸附近则生长着芦苇和灌木,可以为他的伏兵提供掩护。
特雷比亚河战役示意图
然而,当时已经是12月,整天都在下雨,不少地方甚至都被冻了起来。汉尼拔挑选了部队里最顽强勇敢的2000名士兵,要求他们在寒冷的夜晚露天埋伏,由弟弟马戈指挥。
汉尼拔希望将塞姆普罗尼乌斯的军队在吃早饭之前引诱出来,于是派遣了努米底亚骑兵去罗马军营进行挑衅。而汉尼拔的人则早早就吃得饱饱,并且为马匹涂上油脂抗寒。
之后的一切就如同汉尼拔计划的那样:寒冷的河水和饥饿使得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减半;刚渡过河水就遭到汉尼拔的标枪兵伏击;马戈的骑兵从罗马人身后包夹。罗马军队就这样被活活屠戮。
特拉西梅诺胡战役示意图
输了特雷比亚河战役后,罗马卷土重来,组建了一支总计4万人的部队。这一次与汉尼拔对战的,是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他发现了迦太基人的踪迹,汉尼拔于是将计就计,将罗马人引入了狭长的山谷之间。
汉尼拔利用了当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时候是夏天,从陆地产生的暖气团升起,遇到从湖面升起的冷气团,会在特拉西梅诺胡北岸形成浓雾。因此,他能够在山谷上方部署各种伏兵而不被发现。
在浓雾的掩盖下,汉尼拔的骑兵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在加上前面和北面山谷的伏兵,汉尼拔的各路军队同时对罗马人发动了进攻。杀声从四面八方而来,罗马人不管转向哪里,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罗马人的惨败不可避免:1.5万人阵亡,1.5万人被俘。而汉尼拔损失的部队只有约1500人。汉尼拔本想给弗拉米尼乌斯安排一个体面的葬礼,但尸体都已经无法辨认了。
汉尼拔接连的获胜震惊了罗马元老院。他们为了一举击败汉尼拔,组建了一支联合部队,总计8万名罗马和盟军步兵。
汉尼拔知道,面对这样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他必须出罗马人之不意。众所周知的“钳形战术”震惊了世界。但汉尼拔之所以能围歼罗马军队,其实有许多地理自然环境的考虑。
坎尼战役战役示意图
例如,汉尼拔首先在奥非都斯河的西岸扎营,面朝北方迎战。这样的 作战位置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从南往北吹来的季节性沙尘——“利伯齐奥”——不会吹到他部下的眼睛里,反而会影响罗马军队的视力。
其次,当得知罗马人在在奥非都斯河的左岸设置了主要军营后,汉尼拔立即把他的军营搬到了左岸,派出骑兵组织罗马人在奥非都斯河取水。在炎热的夏季,供水不足会是灾难性的。
并且,汉尼拔充分利用了平原宽度狭窄的特点——只有1.5英里。罗马的战线不得不拉长,而且缺乏回旋余地。中间的主力重步兵互相挨得很近,无法挥动武器,只有处在军阵边缘的士兵可以作战。
坎尼会战中被合围的罗马人
没有作战的空间、士兵干渴难耐,再加上迎面吹来的让人睁不开眼睛的风沙,造就了这场可怕的灾难:7万人的罗马军人战死,而迦太基军人的战死人数不到6000人。1/5的成年罗马男性死在了那一天的坎尼。
尽管汉尼拔的事迹流传千年,但由于这些事迹都是罗马人记叙的,有不少记载夸大事实,甚至自相矛盾。
为了还原出最真实的汉尼拔,帕特里克·亨特进行了数十年的实地考察,走遍了汉尼拔经历过的每一个主要战场,终于在《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一生》这本书里,还原出真实的“西方战略之父”。
精装版本
例如,关于汉尼拔吃人肉的传闻,作者在书中进行了细致说明,解释这只是罗马人对汉尼拔残忍无道的夸大宣传;关于汉尼拔是从哪里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作者花费了20年,仔细考察过至少30座山峰。
最惊艳的是,作者还将地形、气候与史料紧密结合,从全新角度解释了汉尼拔的战略选择。再配上多张战役示意图,一目了然看懂汉尼拔的战术部署。可以说,这本《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的一生》是军事迷们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