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是一本由叶俊超著作,平装出版的2019-5-1图书,本书定价:21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烬》读后感(一):忍者
这本书的内容过于极端和血腥,里面描绘的人物,情节倒是挺透彻的,书中的人物有个性鲜明的性格,可能作者想做一个唐吉诃德那样的有侠士风范的人吧,但做为科幻读物不太适合,里面没有描绘像所有科幻读物里面的场景,到适合做为战争类型的读物,但只能吸引一部分人看。希望这本书能给这个作者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灰烬》读后感(二):承认自己没才华是件很痛苦的事吧
不明白豆瓣上的这些五星书评怎么来的,先前给这本书写推荐语的大佬们都后悔了吧,没想到作者办的事这么不地道,不了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百度,查查科幻圈叶俊超和张冉的事情,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且不说这个事件本身究竟是不是恶意营销,咱单就论这本书本身,你们真的看得下去?冗杂、啰嗦,人物形象根本立不住,一种当年起点上面的快餐网文爽文一样,拜托,这样的小说就别搀乎科幻圈了吧。
大家可以去贴吧上看看,作者自己还把自己的小说原文放上来了,供大家观摩,这真是蜜汁自信,作者估计是想不明白吧,圈里的人喷你不全是因为你办的事不地道,更多的是你的小说写得真的是很烂啊!
不踏实下来好好改进文笔,提高创作水平,天天搞小动作,承认吧,你没有写作的天赋。
《灰烬》读后感(三):什么是灰烬?
灰烬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感觉看不下去,那就对了,毕竟,有多少勇士能直面淋漓的鲜血呢?!
这是一个可以随意解读和过度解读的时代,解构主义发酵出令人窒息的信息洪流,或许,只有付之一炬,才能终结,天道使然……
当精碎的高科技不断迎合你并早已令你沉醉的时候,忽然一个AI朝你径直走过来,给你一记耳光,用行动告诉你,你失去了什么?
或许是宇宙最有价值的财富:野蛮和混沌
如果你找的是这种体验,那就勇敢地看下去吧……
《灰烬》读后感(四):【雨枫试读】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
大概很多科幻作家都已经认识到,他们所做的事,正如阴沟里的虫子仰望月光那样卑微。《灰烬》直面了这种卑微。 大多数人的幸福,并不在于他们的肉体享受了比科幻作家更多的娱乐,而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因而产生的优越感。有更卑微的虫子,有更臭的阴沟,还有更肮脏的地方。这种幸免于难的沾沾自喜,已经足以为自己的幸福感添砖加瓦。 思考并非总是娱乐,深度思考其实是种痛苦,令你认清自身,感受周遭,同时也对种种侥幸泯灭幻想。在这个世界上,痛苦才是常态,而幸福往往是低概率事件,当然,大多数人的幸福是躺倒在阴沟里看着连阴沟都去不了的虫子。 《灰烬》中充满对人类的思考,当然,有种无可奈何的同情和鄙夷,这令作品距普通读者越来越远,没有人愿意看作者在隐喻里对自己的智商百般蹂躏。自古人类就是被虚幻的希望所牵引,万骨之门不过是所有的象征而已,这种诱惑引发人们不断献祭,无论是肉体、智慧、精力、忠诚还是最终的生命,结果却只有一片虚无。 人类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永远赢下去。人类争斗的结果又是什么?没有任何民族和国家永不灭亡。罗马式民主充满萎靡、堕落、疯狂、罪恶,有人奋力争取的自由,被另一群人弃如敝履;有人奋力颠覆的罗马,到头来却被自己信任的理想所背叛屠杀。也许无论如何选择都免不了那种残破的虚无和荒谬,然而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却被完全无理想的杀戮者所驱使,正如年轻的角斗士相信汉尼拔,而年轻的童男童女信任徐福,他们奉献的血肉组成那个万骨之门,却终身连这意味着什么都不知道,究竟有谁能知道真相?只有那个熬到最后的好运的汉尼拔?他一直到最后,可能才发现自己的存在也是一场虚无,可能只是阿廖沙头脑中的幻想而已。 那么我们自身到底是什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似乎我们越来越像神,我们可以隔空打牛,可以用意念控制电脑,也许今后还有更多更神奇的事会发生,科技已经越来越像巫术表演,那么,我们自身最终又是什么?也许只是某个真正的人或神的头脑中的一束电波?有谁能证明我们自身的存在并非一场虚幻?
《灰烬》读后感(五):【雨枫试读】实在没有办法给出好评
首先要感谢雨枫书馆,然后我想问问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韩松先生,你到底有没有完整的看完这本书?你是怎么做到“久久沉浸在作者构筑的历史诡异性和悲剧性中”的?做为普通读者,我是真没有这样的感受。
我尊重作者的创作,但是凭心而论,既然是评论,就得说实话。就个人的阅读感受,《灰烬》做为一本科幻小说实在不算合格,甚至能不能归类为科幻小说,都得打个问号。请问小说中科幻元素是什么呢?莫非穿越+死而复生是中国科幻的新新模式?反正我是看不太出来。
没有或者隐藏起科幻元素也不重要,小说毕竟还是以情节为主。可惜《灰烬》的情节延伸也不够好,甚至有点凌乱。小说以罗马与迦太基战争为背景,讲诉汉尼拔对罗马的复仇故事。事实上第一篇开始的启动活死人模式,装有外挂的战马,莫名飞起的巨鲸,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想象力和笔下刻画的场景值得肯定。
我尤其认可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韩松先生的推荐语,就是作者特别喜欢用仪式感来丰富情节。其实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手法,至少战争场面还是可圈可点。可惜,本该渐入佳境的故事,在第五章被完全逆转。首先是不相干的图拉真与离奇登场的徐福相遇了,继而徐福传授给图拉真来自远方中华的黑色秘籍(笑)。
小说最为诡异的部分是,经历过酒池肉林一般的罗马浴场洗礼,汉尼拔竟然性情大变,不仅回师设计消灭了政敌,还一鼓作气击破罗马,顺带还杀了军师阿基米德,最终面对万骨之门展开狂想,营造出异样的华丽血时代。惨烈是够惨烈了,可是意义何在呢?
假设作者试图借血色浪漫来讲诉时间的无情,讨论人性的善变,或是在重建历史的过程中表达自我,那未免用力过猛。当然,看不出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毕竟看惯了情节流畅毫无思想的畅销书之后,我会对严肃的创作感觉有点陌生,甚至是接收不到信号。因此,整部作品看完之后,我只认可《灰烬》中展现出的部分想象力,其余的部分确实理解不到,实在没有办法给出好评。(我知道作者也注册有豆瓣的账号,假如您有时间有心情,麻烦豆邮解惑,谢谢)
《灰烬》读后感(六):【雨枫试读】《灰烬》——愚忠的汉尼拔将军
拿到《灰烬》,首先被封面吸引住了,灰色纹路配上素描样式的古欧洲战士,用蓝色拉丁文字母做底图衬托,我想这部幻想小说的氛围一定不是积极,应该是忧郁的、沉闷的吧!然而我读了三分之二时,觉得主人公的心境是压抑的、呆板的、机械的,“愚忠”的。我不懂这位1991年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汉尼拔将军的悲壮故事。
当然,对于作者来说,能依靠想象,写作出古欧洲国家战争这样的宏大场面,是很不容易的。光有画面感还不算,读者肯定是不能满足于此的,还得存在情节矛盾。在汉尼拔将军所在过度——腓尼基,统治者并不关心汉尼拔将军的征战是否取得胜利,也不思考汉尼拔将军面临的困境,也不想一想城民的生活状态如何,转而关注的却是能否在元老院真正掌握统治权力!从派出汉尼拔将军带兵反抗罗马帝国入侵,到主动求和、割地、赔款,召回汉尼拔将军参加与罗马使者的“和平”晚宴,当我读到此处时,感受到汉尼拔将军在这部小说中的有勇无谋,我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呢?当晚宴中出现了有损汉尼拔将军的剧目演出时,那种人人对待英雄的蔑视,有什么值得汉尼拔将军为保护这个城邦而付出的呢?作者写此处时,可能极度想体现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情主义吗?我猜是吧。可是这么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接下来,晚宴上出现了混乱,有人伤亡,此处也可能是描述众人在醉酒时的幻觉。汉尼拔将军被之前的罗马帝国小伙子基尼捧为主公,奉劝汉尼拔将军尽快举旗易帜,另谋出路,而汉尼拔将军“愚忠”到底,硬是把谋划已久的罗马小伙子基尼给杀掉,换取为元老院的几位主子的重新信任,我想这还是一些历史剧情的模仿吧!作者在小说情节上的构思,还是应该有些完善、调整的。为小说提高身价的,绝对是韩松老师给予的评语,但我读了韩松老师的评语之后,我觉得他也没有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要义,韩松老师用了一个词——“匪夷所思”,估计就是说这个想表达的核心不知所云的问题。再有一个文章问题是,文内错字、病句太多,我在读时已经懒得用铅笔标出了,有些前后位置人名不统一,有些语句不通顺有歧义,我不知道责任编辑干嘛去了?为何不给小叶把关呢?
《灰烬》读后感(七):历史的战争,深邃的人性
【雨枫试读】 首先感谢雨枫书馆让我有了读灰烬这本书的机会。科幻类书我一向读得不多,国产科幻就更少了。作者叶竣超和我一样都是90后,2015年获第二届磨铁超好看年度新人奖,灰烬是他写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文中描写了一个虚构的历史时代,充满了对战争,人类的思考。
汉尼拔将军是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在多次战争中取得过胜利,但他却得不到迦太基贵族的信任,最终在古罗马战争失败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有过很多伟大的发明,像投石机和起重机等等。这两个人都是古代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不过并没有过交集。在作者的笔下,二人相遇了,一起打败了古罗马的军队,避免了迦太基的灭亡。而后迦太基和古罗马达成和解停战协议,汉尼拔感觉遭到了背叛,篡夺了权力进攻罗马,,最后确发现自己变成了和眼中讨厌的古罗马人一样的样子。
可能是因为是新闻广播专业毕业的,又做过类似的工作的原因,作者讲故事的水平很好,能用很简单的话语吸引住读者。作者笔下的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到处都充满了流血和战争,从空中飞向敌人的鲸鱼,被投石机投出去的大象无不再说着战争的残酷无情。
除了描写战争的残酷,还有更多的对人性的思考。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权利?欲望?从古到今人们都在为这些东西争斗。汉尼拔的军队觉得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实际他们只是迦太基贵族的旗子,为了他们的欲望进行着战斗。角斗士们为着自由而战斗,实际确什么都不是。人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斥着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谎言,时间久了连我们自己甚至都无法分的清谎言和真实了。即使你知道了谎言有些人也不愿意去反抗,他们宁愿沉浸在自己给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里,安稳的生活。
作为一个90后作家的出道作而言,我认为本书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作者想在书中尽力的给读者展示深层面的东西。不知是否战争,人性这种东西太过于深刻了,还是我们已经习惯于从文字表面获取,缺少了思考的时间,感觉对于这些东西有点虚无感和代入感。最后说下书中的文字有几处错误,以后编辑校对时还要更认真啊。期待作者以后会有更好的作品。
《灰烬》读后感(八):有感
叶的新书,在做出评价之前,首先不应代入过多的个人情绪,或者与作者近期的绯事有所挂钩,这是对一部作品的不尊敬,毕竟创作出来后作品与作者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不必过多纠结于其他,张冉,韩松之类的话语不应该提到作品之上,也不应该直接将本书定义。
单看书名,《灰烬》,是现实,还是梦境?不错的立意,配合上封面的宏大,有着吸引力。卖相是不错。我们翻开看他的内容,往下读你会发现,正如他的简介所言,“汉尼拔式”的血色浪漫,在宏大的场面以及复杂的情节脉络下,叶试图凭借血色悲剧的浪漫来讲述时间的无情,讨论人性的善变,或是在重建历史的过程中表达自我,似乎不错,是褒义。我们接着往下看,到了第五章,乱了,情节的衔接出现了不该的纰漏,徐福,个人认为的败笔,以及酒池肉林之后的事态演变,使得故事变得苍白。内容也变得一味地追求宏大,确实在最后将悲壮提上了顶峰,但是抛开场景,内容呢?莫名的“拔剑四顾心茫然”,只是情感的空中楼阁,带去了情绪,却没有办法共情。韩松说过的叶特别喜欢用仪式感来丰富情节,确实,本书体现的淋漓尽致。
叶想要将历史,哲学,人文,社会以及科幻的重要要素融汇到这本书里,单从这里来讲,想法大了,所以读起来颇有点虎头蛇尾,毕竟叶与大刘和韩松的差距还不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年轻的90后一代作家,在受到科幻世界基石那一代大家的影响下,是做出了自己的突破,这一点不可否认,虽然这次冒险看起来是失败的,但叶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质,我想他也找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只是受能力所限,不能予以回应。
大多数人批评这本书的原因我也有所闻,这里也没有辩驳的意思,一部作品是否优秀,标准就在那,谁也无法跳过来谈。《灰烬》有着他的优点,弊端也不少,大可不必只抓住一面来踩来捧。科幻迷们也不用过多地在“科幻”这一角鞭挞,叶他是靠科幻起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作品都必须向科幻靠拢,所谓的标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名列头榜的便是但丁,还有黄金时代的沙翁。 杨氏的《咏夜集》从头到尾都是超现实主义的; 遗憾的是说话的是一位神父;也许是一位拙劣的神父,但终究是神父。 ……
正如这份宣言,所谓的功绩,所谓的标签,不应该由我们来定义。
《灰烬》读后感(九):是梦,是灰烬
――
就像是梦,是历史也是未来 是灰烬,浮华散尽,满目疮痍 初读《灰烬》的时候,那是个惬意的午后,活泼的阳光洒在木质桌面上,我小心翼翼地坐在没有阳光直射的桌角,品味这场宏大的悲剧。 这是90后作家叶俊超的作品,是一段虚构的历史,也是一场放飞想象力的头脑风暴。 时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阿基米德说:更糟的是,我们忘了最初为何而战。 自此,汉尼拔的悲剧色彩一点点渲染了整个世界。 一次次被元老们复活的汉尼拔,傀儡一样的奔赴未知而又危险的战场。飞翔的战马、照亮天空的鲸尸、作为夜视部队的萤火虫、被投石机抛出的大象和人类、遮天蔽日的海上舰队……这是汉尼拔必须面对的战场,也是他必须取得胜利的战场。
战争就是汉尼拔的一切。
当终有一天记忆变得越来越虚幻,使命也不知从何而来,他第一次感觉到迷茫。 而迦太基的屈服将他最后的坚持也毫不留情的击破。国家的软弱与任人宰割、趋炎附势让他绝望,元老们丑恶的嘴脸也令人作呕,甚至连忍让也变成了被诬陷的借口。
那就用刀斩断这一切。 听说,进入万骨之门就可以得到答案,尽管需要毁灭一切。
汉尼拔需要这个答案。 最后,万骨之门终究只是个笑话。 漫天飞舞的雪花中,仅剩的几个姑娘围坐在篝火旁跳起最后的舞蹈, 汉尼拔闭上眼睛,直到他变成雪花。
这一切,变为灰烬,神在未知的远方俯瞰这片大地,冷漠的轻笑。 故事中流露出作者对人生与人性的反思,我们很多人不也是遵照着长辈们的嘱咐或者世俗的观点规规矩矩的努力着却不知为何如此,这样的努力空洞又脆弱,总会在风中被吹散,成为“汉尼拔”式的悲剧。 反观这部作品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错别字太多,很影响观看体验。私以为若非拿着盗版图书,这样的低级错误会拉低读者对于这本书的信任度,更影响评价。
其次,尽管作者的非凡想象力有目共睹,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大段纯战场描写没有与剧情有机结合,导致可读性较低(看到后期战场篇幅几乎是直接跳过的)
最后,“冉爷”这样的炒作可以为这本书带来什么好处吗?我看未必,相反,可能会毁了这作品。 总之, 梦里是灰烬。 希望梦醒了,还是阳光灿烂鸟语花香。
《灰烬》读后感(十):【雨枫试读】莫让前程化灰烬
公元前212年,罗马攻占叙拉古,一代天才阿基米德被无知的罗马士兵杀害;公元前183年,被誉为“战略之父”,与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齐名的迦太基军事家汉尼拔,与他的老对手西庇阿,同在这一年离世;秦朝年间,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仙药,一去未回……
当我们翻开史书的时候,历史往往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与谜题,或让人扼腕叹息,或让人百思不解。但与此同时,也给了我们想象力飞扬的空间:假如阿基米德从罗马人的屠刀下逃生,假如汉尼拔和西庇阿各自指挥一支“高科技”军队再来一次对决,假如徐福扬帆西指……这本《灰烬》为读者打开了这样一扇想象力的大门。
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灰烬》,封面下方是一群罗马和迦太基时代的战士,将我带入了那片烽火之中。作者叶竣超,是个比我年轻一岁的新人。
小说的开头,罗马人利用科技让骑兵飞了起来,打败了迦太基战神汉尼拔。汉尼拔又被迦太基人复活,与科学巨匠阿基米德联手,大败了罗马入侵者,保卫住了真实历史上本该灭亡的迦太基。之后他们又一起微服进入罗马,去重新认识这个强大的对手。其间插入了一段徐福出海后的奇遇。之后,迦太基与罗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平协定,而汉尼拔像岳飞一样,成为“和平”的绊脚石,受到迫害,险遭毒手。最后,汉尼拔发动了政变,挟天子以令诸侯,并率领大军与罗马进行了一场古代世界的“高科技”战争,并对罗马实施了“三光政策”……
小说故事很精彩,描写的很真实,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古代世界的“高科技”更让人眼前一亮,像罗马火、以镜子为武器的战船、青铜机器人等,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的部分。
然而其中总觉得有点过于血腥,飞翔的战马遭受着机械的折磨、贵重的战象成了“神风敢死队”、不知哪来那么多的鲸成了血肉炮弹,难道战马和战象不应该是战友吗?汉尼拔更是在最后成了杀人恶魔。而且像纸、指南针等,出现在了古罗马和秦朝的中国,感觉如果作为科幻设定,又不是情节需要,更像是作者的疏忽。最后章节中指出整个故事其实发生了一个未来人的脑海中,还需要汉尼拔来拯救他,像是“缸中之脑”的科幻设定,但是直到全书结束也没有交待到底是怎么回事。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其中很多语句读起来很不通顺,更有很多很多的错别字,连封面上作者的名字中也有。
就在我阅读本书的时候,科幻圈掀起了针对本书中“冉爷”一事的口诛笔伐。我希望这位与我年龄差不多的作者能明白,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应该脚踏实地的把作品写好,不要搞歪门邪道的事情。就拿书中的错别字来说,一部小说中偶尔一两个错字无伤大雅,但这么多的错别字,虽说是校对者的疏忽,难道没有作者本人的责任?希望他知错能改,真诚的道个歉,莫让自己的大好前程化为灰烬。希望他继续努力,写出更出色的作品。人非圣贤,回头是岸,相信科幻圈可以原谅他的过错。同时也告诫我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最后,感谢须叔的推荐,让我梦回吹角连营,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