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是一部由M·奈特·沙马兰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薇姬·克里普斯 / 卢夫斯·塞维尔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去》观后感(一):不错,资源已有,看完。
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5星推荐
《老去》观后感(二):要素过多,挖掘较浅,故事平庸,有点烂尾
和以前的同事一起看的电影,电影的某些情节还是有点刺激的,比如徒手扯出肿瘤,精神病患者疯狂拿刀捅人,一小时内从怀孕到生子,看得我们几个大呼小叫。
雖然电影用时一般,也就正常时常100多分钟,但就有了一种看了很久的感觉,应该是开头铺垫的时间有点长,拍了一家四口好几个相处情节才进入沙滩,所以给人感觉拖沓。同时也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例如家长争吵对孩子的影响,儿子长大成人和别人进入亲密关系时指责父母:至少我们不会像你们那样吵架;人生苦短,应该把时间放在对的人身上,男女主角夫妇和那个癫痫症的女人都证明了这点;太注重外表,只会让人走火入魔,那个医生的美女老婆证明了这点;最后也用了这个岛,指出无良药厂冈顾人命的试药实验。可惜的是,很多这些道理的表达都只流于表面,让观众一眼看破之余,又没什么共情或深思的地方。结果大家看完,都对这电影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结局是对这种悬疑超自然类电影最重要的地方,这次的结局是把这些非法人士绳之以法,虽然还算合乎情理,但却没有惊喜,这个故事的最后发展终究还是落入了平庸。没有观众期望的反转,也没有让人深入思考的空间,其实我的感觉是浪费了这个本该可以深入思考和挖掘的设定的。我个人感觉这电影还是有创新之处的,因为之前好像没怎么见过类似的在一日这么短时间内迅速老去的电影,但有同事表示他有看过。我和同事们说我给这电影7.5分,遭到他们一致反对,我现在回家想了想也觉得我给分给得虚高,分数应该在5-6左右吧。
《老去》观后感(三):點評—《詭老》(OLD)—中招壯烈成仁的精神時光屋大脫逃
3.5
「一個聲音聽起來像50歲的人,打給人家說:『我是他6歲的姪子』」
奈沙馬蘭的片,就算並非每次成果都能如大家所願,但他都能解構特定的題材,並玩這個概念變成他想要的樣子。所以「當一群人困在一個時間運行跟外界不同,並且加速老化的空間」來探討「時間、年齡跟人生」這較為抽象的概念,就已經讓人非常期待了。
很明顯的,導演這次就是想玩一個精神時光屋的概念,探究時間與人生的相對關係。在「半小時等於一年,一天將近50年」的空間,可見大人與小孩的應對態度是不同的,而當小孩急速成長的情況之下,價值觀與腦中思維的變化也隨之更加成熟。奈沙馬蘭試圖營造一個假想的空間與一群有疾病的人類,我們觀眾(以及導演本人)都像是片中那些華倫藥廠的科學家們,觀賞著這群白老鼠們,而反思是否能夠犧牲一小部分的人而成就更偉大的目標、宛如小型社會各式各樣人種的各式辯證以及面對生老病死飛快的來臨,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吐槽一下,揭露幕後黑手那邊,某部分來說真的蠻廢到笑的,最後的GE也有點解釋太多,留白多一點感覺會更有韻味吧)
可以想像本片會如此兩極的部分原因可能在於拋開上述本質,其實本片算是無血腥但帶有點獵奇版本的虐殺片。所以除了主角一家四口以外,其他全都是雜魚,無法進行有效用的角色成長,就算拋開一切,連主角一家「感情修補」這條線也相對薄弱了許多。所幸這一批實力堅強的演員群完美的撐起了這露天群像劇,而且崔特跟麥黛絲兩位角色分別有三代年紀變化的選角,相似度驚人到真的感覺有時間的變化(但我必須得說,醫生真的很雷,擊殺率比救人率還高吧,然後湯瑪遜麥肯錫的戲份很多,這點給予很高的讚賞)
而這部最值得被讚賞的絕對是精準調度的攝影跟音效。利用鏡頭調度來讓觀眾「實際直視」時間流逝,或者利用來了解事件當下這些人所做出的反應與討論。時而旋轉,時而平移卻左右擺盪,像是觀看時間線的走向一般,無法回頭。最喜歡的是媽媽發現自己一邊耳朵已經聽不到的那顆鏡頭,契合左右擺盪與有/無聲的設置,不用任何解釋就能一目了然。
「看似畢生的時間卻在彈指間即瞬消失殆盡」
P.S.看到奈沙馬蘭自己客串渡假村駕駛還幫忙監視回報這群人的動向,有種創作者在玩弄自己故事走向的惡趣味,你們的自由意志呢?(抱歉 洛基中毒
《老去》观后感(四):《老去》沙马兰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B+)如果说《分裂》(Split)让我开始关注沙马兰(M. Night Shyamalan),这部《老去》便让我成为了他的粉丝。我认为《老去》是沙马兰最深刻的一部作品,至少要表达的主题是很深刻的,关于人们对衰老和死亡的畏惧,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
影片并没有什么血腥或视觉上特别直观的恐怖镜头,但却很多次令人感觉毛骨悚然。衰老本身就已经令人害怕,更何况是发生得十分迅速?如果一天要经历一生,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和品位人生就匆匆结束,美貌转瞬即逝,亲人一一离去。。。不需要血腥或故意吓人,这本身就已经足够令人恐惧了。
之前有人说人们最大的畏惧就是生老病死,因为无论你用再多的保养品,化妆品和药物,有再多的钱,人都会变老,都有可能患病死去,没有人可以阻止和逃避这个必然的结局。但是人类依然不断在努力试图延缓生命和衰老,治疗各种病症,只是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基于这个想法,影片虽然听起来是比较缺乏科学根据的科幻片,但确实反应出了人们内心存在的真实恐惧。以前大部分的恐怖片都是鬼魂、怪兽、外星人三个吓人的点,而以迅速衰老来吓人的想法很新颖,也让人顿悟:为什么早没有人这样拍?
但我之所以不能给A-是因为里面有不少地方让人觉得编导是有点偷懒的,有讲不通或太夸张的内容,让人觉得不符合实际。比如孩子突然长大,为何只有周围人看出来,他们自己却看不出来,或者故意一开始不拍孩子,显得十分刻意。
影片展示了多种骇人又新奇的死法,是之前恐怖片里比较少见的,比如被生锈的刀子刺到,会导致血液感染,但呈现的方式略有夸张。
另一方面,影片也做出很多大胆的假设,比如小孩子突然长大,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他们的思维和大脑成长是否可以跟得上身体?即使各种细胞都成长了,荷尔蒙也分泌了,但没有任何人生经历的他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事?说到这里就很想提到的是,正如很多已经成人但依然做傻事的人,别看身体和大脑发育成熟了,但缺乏人生的历练,还是无法真正的成熟。
我整体的感觉是,故事的构思是很好的,新颖且会引起很多讨论,也带来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但是呈现过程还是略有牵强的地方。
但还是强烈推荐,令人脑洞大开.
PS: 有人让你去一个平时不给公众开放的地方(Private),还是不要去,因为平时不给公众开放总是有原因的
《老去》观后感(五):一个打着救人旗号的杀人海滩-一部即便平平无奇却也可以一观的作品
(剧透占位)
无字幕德语版,如果有理解错误请见谅。
开篇一家人在车里,看似其乐融融,却好像有隐隐的矛盾没有浮出水面。
故事线:
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去一个理疗胜地度假。这里环境优美,艺术鸡尾酒,艺术的插花。早餐时候,理疗基地的经理偷偷介绍了他们一处美丽安静的海滩。
被介绍到这海滩的,除了他们,还有另外的几组人:黑人和亚洲人,医生大叔比基尼美女和小女儿,已经在海滩上的大金链。
一开始大家愉快地玩耍,直到弟弟在水中发现一具全果浮尸(预告片里有那一幕)。
姐姐和弟弟在和黑亚夫妇聊天,弟弟说到自己的年龄5岁,夫妇两个面面相觑。
妈妈来寻问夫妇有没有见过姐弟二人,却对坐在对面的姐弟视而不见。弟弟喊了一声妈妈。这是他们刚刚发现海滩上时间流逝极快的开端。
这个沙滩有两点:一,无法出去,穿过乱石原路返回会被弹回海滩,亚裔大叔游泳溺亡(前面的全果美女应该也是),小女儿攀岩摔死;二,时间流逝飞速,但好像只针对人,他们带的食物没有问题,一天大概相当于15年。
最后全员老死作死,除了姐姐弟弟。怎么出去的保密一下。
有几幕比较有视觉冲击的:
弟弟和小女儿刚刚初试云雨,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在海滩上的小女儿肚子逐渐隆起。
海滩上的全果女尸一直遮着一条毛巾,她戴着一条金色有字母的项链(不记得什么了),后来毛巾被揭开的时候已经变成一具骸骨。镜头是从躯干里面拍摄的,那条链子在白骨中摇晃。
比基尼美女死亡时手脚多次骨折,形状十分可怖,建议胆小者捂眼睛,会做噩梦。时间在后期,爸爸妈妈在沙滩遇袭时,姐姐弟弟在山洞里遇到她的。
医生大叔死状很恶心,原因卖个关子。给妈妈智商点赞。
————
大概就这些了。电影比较平淡,低于我的预期。
最后说一下这个海滩背后的阴谋。这其实是一个“养小鼠”的实验。科学家利用这个沙滩,给实验体(这些人)服用所研发的药物,大幅度地缩短了观察期。
像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等(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都是在年迈的人群中高发的。无论用什么动物模型,等他们变老是很多实验的要求。还有很多疾病的模型需要长期观察。所以生命周期短的动物模型是非常受欢迎的,比如果蝇。另外,无论多优秀的动物模型,都毕竟不是人类,在他们身上有效的不代表可以在人类身上重现,所以投入生产之前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
但不管如何不便,没有人有权利打着“救人”的旗号去杀人。
片尾曲很有艺术气息
德语版通常都有些生硬。但大体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老去》观后感(六):幻想与恐惧:时间问题
一、不重要的问题沙马兰似乎非常擅长设计烂俗的结局。《分裂》结尾超级英雄片的基调让人完全失去观看续作的欲望,《老去》片尾医疗公司阴谋论的解释也破坏了全部气氛。然而正如《分裂》或许是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唯一可能的现代版本,《老去》也同样实现了某种了不起的文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为沙马兰开脱:对于说服和解释,他是彻底无能的。然而他可以看见一种不同寻常的恐惧气氛,仿佛完全是为了把这种气氛搬上大荧幕,他只好努力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并不成功。
所有这些失败的努力都是很明显的:开头讲述四家人(姑且都算作家人)的身份以及抵达沙滩的原因,结尾为整个事件提供科学的、或者说现实的解释。然而,对于前者,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角色身份的规划痕迹过重:几人的职业满足荒岛遇险故事所有的需要:外科医生、心理医生、护士(同时是游泳好手)、博物馆负责人(于是也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化学知识)……对于后者,我们也意识到故事发展的逻辑细究之下并不合理。一个不择手段又有权力和地位的科技产业总裁,居然管不好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上一组被试留下的物品,为什么没有清理掉?这么重要且不可告人的试验场地,为什么只派一个人用望远镜监视?作为唯一逃生通道的珊瑚群,为什么不可以用渔网封锁住?(如果一定要说塑料制品会影响整个区域对人类细胞的影响,恐怕没有什么说服力。)
不想继续列举这些无法忽略的问题了:我愿意为观影时感受到的恐惧接受全部这些僵硬的装置。可能只要感受到沙马兰试图传达的恐惧,就满足了我的全部期待。
“悬疑“一词中的”悬“是很好的一个字,它在各个层面上都提示了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传统的侦探作品希望读者在推理层面保持未决或说“犹疑”(hésitation)的状态——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茨威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在《幻想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à 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中用这个词来定义幻想的本质。因为,正如侦探小说中推理的未决,幻想文学的要点在于读者对事件的现实程度产生犹疑:《老去》并不希望观众理解沙滩是怎么一回事,直到让长大后的男孩看到摄像头才开始表明解释的意图。与《指环王》这类奇幻(marvellous)作品不同,幻想并不试图让读者立刻察觉这样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幻创作,不论有多少科学依据,本质上仍然是奇幻作品:我们会立刻意识到这是在想象某种不存在的技术(即便我们相信它未来有可能被发明出来)。奇幻作品的欣赏基于这样一种前提:我们一开始就接受这是假的,但我们“倒是要看看这样的设置会带来什么样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比很多所谓的“硬科幻”都离奇幻更远(尽管它更加不可能发生):我们读到它的伟大开篇时,并不明白到底要如何把握这样的情景。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老去》结尾的失败,因为它破坏了这一层犹疑。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把这一层解释以科学家发现荒岛特殊现象的视角放到故事的开头,那么《老去》就会变成传统的科幻作品——比如《湮灭》,虽然同样有幻想性质的尝试,但是角色和观众并不会对叙事的非现实产生疑虑。
当然,变成传统的科幻作品没什么不好的(换个角度说,如果把《老去》当作科幻电影,那绝对是不合格的)。问题在于,《老去》作为一部惊悚片,它的恐惧在根本上与其幻想特质相关联。哥特小说先驱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在两百年前就提出了恐惧(terror)和恐怖(horror)的区别,关键依然在于“悬”:恐惧来源于预见恐怖的即将到来,而此时恐怖——彻底的情绪冲击——尚未来临。很明显,这种未决的焦灼感和幻想的犹疑紧密相连:一旦异形或者恶魔现身,那么奇幻的恐怖就开始占据主导;如果一切被证实只是机关制造的魔术,那就能获得现实的心安了。本片虽然以恐惧为主,但也能看到与之完全不同的恐怖,最基本的就是海中的尸体在男孩背后漂浮。不过本作最经典的奇幻恐怖要数女模特死亡的场景:衰老之后骨瘦如柴的她利用大石和岩洞折磨自己的身体,又因为在沙滩上所受的伤能迅速恢复,最终活着扭出了比《驱魔人》中的女孩扭曲百倍的形态。
《老去》在沙滩上的演绎是幻想和恐惧的完美结合。比如,我们并没有被告知沙滩上存在一台时间机器。各个角色对细胞衰老的猜测也仅仅是猜测,这和结局的彻底解释完全不同。和萨姆沙醒来之后变成了甲虫一样,四家人抵达荒岛之后获得了更快的人类时间。这是幻觉吗?是戏中戏(mise en abyme)的虚构吗?我们不知道。查理·考夫曼的《纽约提喻法》认为这是精神疾病导致的时间感知失调,《我想结束这一切》认为这是一个人物的记忆投射出的碎片,而沙马兰如果在《老去》中提出一种类似但更复杂的方案,也完全是成立的——因此,这些作品都超越解释:不需要现实的解释,也不需要奇幻(科幻)的解释。简言之,幻想并不取决于这个世界或者那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或者它发生在哪个世界。从这个角度说,沙马兰对开头、角色和结尾的设计与沙滩的恐惧是几乎无关的,这也许就是我愿意忽略这些硬伤的原因吧。
问题在于时间,人类的时间。细胞加速衰老:伤口愈合、肿瘤增长、孩童成人、孕育新的生命、失明、失聪、遗忘、死去。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变快了。也恰恰是因为只有这一点异样、一点不适,因为《老去》不是完全放弃现实世界(转向奇幻或者科幻),而只是提出一个小小的把戏,才营造出恐惧气氛。我们作为观众感受到的恐惧并不来源于担心自己的疾病会迅速恶化、不来源于孩童会迅速老去,因为这在现实中不会发生,只是呈现在荧幕上。真正的恐惧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我们确实是迅速老去的,我们永远知道并且等待自己的迅速老去。人类的时间确实是这样的:昨天还是个孩子,今天就已经要死去了。甚至不用和宇宙的无限对比,我们的生命和沙滩上的一日都并无不同。如果考夫曼的两部作品即便没有刻意营造恐惧气氛也依然让观众不安,那么当沙马兰有意识地以此来营造恐惧时,无疑是极具力量的。
并不书写现实,也不想发明出另一个世界,而只是微调一个旋钮,就将现实换了一种现实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幻想的力量,也是为什么罗斯玛丽·杰克逊(Rosemary Jackson)在《幻想:颠覆的文学》(Fantasy: The Literature of Subversion)中又进一步指出幻想具有的矛盾倾向:表达欲望又消解欲望。在本片开头,一家四口前往度假区的路上,母亲说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聆听女儿成年之后的歌声了,但她看到女儿变成十六岁少女时的惊愕也是真实的。应该说,在表达出来的欲望中,我们发觉现实换上了更令人不安的面貌,于是欲望就被消解了。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说过,为了消解恐惧,要么等待奇幻的恐怖,要么回归现实的心安。然而幻想的犹疑无法逃离,因为沙滩上没有什么恐怖在等着我们——死亡并不是沙滩的恐怖,也没有什么现实可以回归——不是因为无法离开沙滩,而是因为沙滩只是现实的扭曲镜面。女模特的女儿不服从沙滩上的时间,她说:“我还没有过毕业舞会,还没有过许多记忆。”她在逃离中死去了。但她说的不全是真的:她在帐篷中和男孩恋爱过,半个小时的时间,却等于一年。她甚至还孕育了一个生命。不止一个角色说过:“我的想法和昨天不一样了。”看起来,沙滩上的心灵也会加速,但和身体一样,意识无法跟上这样的速度。
唯一的答案只有在沙滩上自然死亡的夫妇了。因为年老而失忆,男人说:“我不记得为什么要离开这片沙滩了。”他还说:“我也不记得我们为什么而争吵。”在现实的镜像中他们像在现实中一样衰老而死去,因为沙滩上的时间和时间本身一样是无路可逃的。只有决绝地接受幻想与现实等同,幻想产生的恐惧才能完全消除。而在遗忘中时间终止,幻想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也就不再有差异,幸福的死才变得可能。
如果《老去》在夫妇两人死去时画上句号,它会是一部更好的电影吗?我至多只能说这样是最为自洽的。姐弟两人没有理由能逃离,也就是为了让他们逃离,才生造出了开头说到的许多逻辑漏洞。不知为何,两人的逃离对沙马兰来说和科幻解释一样必要,仿佛幻想与恐惧的文艺必须有其他载体才能存在。但对我来说,这些载体根本不属于这部作品,因此再粗糙都可以视而不见。不过,这种自欺欺人的逻辑,应该是无法说服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