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帝国代理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17 00:06: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帝国代理人》读后感摘抄

  《帝国代理人》是一本由[英] 诺埃尔·马尔科姆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58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代理人》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从一个家族的“冒险史”构建一幅地中海图景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中海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向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与情感。它是罗马人眼中“我们的海”,是犹太人心中“伟大的海”,是日耳曼人口中“中间的海”,更是几大宗教的“信仰之海”。

古往今来,如它的海域一样复杂的,是那些研究地中海历史的卷轶浩繁的各种资料文献,罗马、威尼斯、君士坦丁堡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城市彼此交错影响,共同演绎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地中海文明发展史。

然而在众多研究地中海史的文献当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讲述着大历史、大事件、大国家、大人物、大时代的宏观发展,但其实越是微小的越是容易被忽视的。历史的进程犹如奔涌的河流,激起的每一朵水花、甚至夹带的每一粒泥沙都是不可或缺,正如那些被历史忽视的人们,却有可能正是造成当时局面、或者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像《帝国代理人》中的加斯帕罗·布吕尼,他既是一场臭名昭著的围城战中一个“不起眼”的老兵,同时也是16世纪最著名海战的杰出参与者。

《帝国代理人》就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而写就的,它是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高级研究员诺埃尔·马尔科姆在阅读一本关于奥斯曼帝国的16世纪意大利书籍时受到启发,然后另辟蹊径地从“微观”处入手,马尔科姆一开篇暂且不提奥斯曼、西班牙等一众大国强国,而是从阿尔巴尼亚这个并不起眼的狭小却复杂、对后面的布吕尼-布鲁蒂有着特别意义的国家出发,通过描写布吕尼-布鲁蒂家族是如何以代理人的身份活跃于大国博弈之间的家族“微观史”,再结合一些深度参与了“宏观历史”的人物和事件,描绘出一部角度巧妙、精彩绝伦的欧洲近代早期历史。

在这本书里,君主、女王、将军、主教都不是重头戏,骑士、海盗、耶稣会士和间谍纷纷登场成为主角,他们是活跃于各国家和重要城市之间的纽带,是联结着政治、贸易与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人力虽然无法控制历史走向,但这些“中间人”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参与跨文化贸易和宗教的传播、深入间谍活动、涉足战争与叛乱,在统治者意志与家族发展中谋求平衡,在和平与动乱里奔波游走,架起一座思想、宗教、文化、贸易的桥梁。可以说,一个布吕尼-布鲁蒂家族的“冒险史”,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全景画面。

与此同时,我们跟随着布吕尼-布鲁蒂家族的兴衰起伏,看到了威尼斯是如何以一种低干涉模式治理着阿尔巴尼亚;看到了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国被摧毁后,骑士团是如何转变为一支海上力量;看到了伊斯坦布尔-开罗是如何成为了帝国最重要的轴心;看到了曾经享有西欧霸主盛誉的西班牙是如何在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地区的宗教冲突等多方面夹击之下陷入“盛名 之下,其实难副”的窘境之中;也看到了奥斯曼帝国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开启它野心勃勃的霸业征程。

《帝国代理人》对于欧洲近代早期历史的研究和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一部精彩的历史著作实在成书不已,马尔科姆辗转得到布吕尼的抄本,又以他的生平为线索开启了旷日持久的研究工作,布吕尼的家族史就像一部巨大的拼图,在马尔科姆的手中渐渐成型,而这幅拼图正是地中海史这幅更大的拼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颇具戏剧性的家族往事与16世纪欧洲历史上重大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于是马尔科姆让这个传奇家族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与冲突奇妙地互动起来,构建了这部“以小见大”的惊艳之作。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谈论着地中海的传奇与衰落,那是个激情又危险的世界,总是让许许多多的历史学家们兴趣盎然、津津乐道,但那些隐蔽的水流虽无声却可引起轩然大波,他们的流向也会牵动历史的走向,穿过那些定格的瞬间和表象,我们会发现游弋其中的“微观”脉络有着出人意料的精彩。安东尼奥的特殊信息来源给了马尔科姆灵感,而马尔科姆的叙述则给了我们惊喜。

  《帝国代理人》读后感(二):从“微观史”角度,看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帝国代理人》争夺战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一语,在万里之遥的地中海得到印证。公元前49年,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一位年过半百的男人率领大军渡河,留下名言“骰子已经掷下”,喻指战争已经打响,关于命运的赌注已经开始。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纵观人类6000年文明史无疑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的胜败常常决定部族城邦的存亡,乃至国家文明的兴衰。正如中国古代“兵圣”孙武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地区,自16世纪以来烽烟四起,战事频繁。英国当代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高级研究员诺埃尔·马尔科姆爵士的近著《帝国代理人: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一书,延续了其一贯以来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文风,并另辟蹊径,以“微观史学”的视角勾勒出奥斯曼帝国与威尼斯战争的历史,以及布吕尼与布鲁蒂两大家族在战争前后,凭借过人的外语能力与长袖善舞的交际,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相继争夺“帝国代理人”的资格。

尽管在此过程中两大家族皆损兵折将,均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却依然在那个“充满跨境联系,私人之间的信任可以轻易胜过官方敌意”的世界混得风生水起,令时人艳羡。由此生发,马尔科姆思考了历史与当下、西方与世界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与问题。初读此书,顿感酣畅淋漓;细细品读,方觉回味无穷。

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讲,虽然大历史、大事件、大国家、大人物、大时代才是整个地中海历史的图腾,但那些被历史主旋律忽略的人们也是极有可能造成当时局面,或推进历史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其中佼佼者就如同《帝国代理人》中的灵魂人物——布吕尼家族和布鲁蒂家族。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奔走往来,但迄今还从未有人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夹杂在奥斯曼和威尼斯两大帝国之间尽管受尽欺凌,但个中翘楚依然可以在夹缝中游刃有余地游走。诸如布吕尼家族的一位天主教大主教、勒班陀战役中一位受封为骑士的舰长、可自由出入帝国宫廷的一名高级间谍翻译官,以及风头无两的耶稣会士兼马耳他骑士加斯帕罗·布吕尼。与此同时,他的姻亲布鲁蒂家族的表现也同样出色,其家族的荣耀巅峰就是培养了因在保障帝国粮食供给方面的卓著功勋而先是受封骑士,后被威尼斯总督通过特别法令授封为贵族的安东尼奥.布鲁蒂。及后,两大家族间的联姻更进一步加大了对当地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和掌控力。

书中以两大家族的兴衰与其杰出人物为核心,随着16世纪活跃于地中海各国和重要城市之间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纷纷登上历史舞台,重点突出了十六世纪后期,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东部的霸权之争,以及在那个特殊时代下,为了维持基本生存而可以随时改换宗教的普通民众的微妙心理活动及其社会生产生活场景。

作为一名军事迷,笔者深切关注的是本书第八章,作者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还原的惨败于基督教联军的勒班陀战役。这场在西方史料记载中“四面炮击如雷滚滚,高贵的舰队被遮天蔽日的厚厚烟雾笼罩”的惨烈海战是公认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走向下坡路的标志,是塞浦路斯沦陷后,渴望复仇的同盟军——尤其是威尼斯人发出的怒号。正是在这场海战中,本书的灵魂人物之一加斯帕罗·布吕尼大显身手,他不仅要充任水手和船员的战斗指挥官,本人也免不了身先士卒,因此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另外,除了贯穿全书始终的阿尔巴尼亚与奥斯曼帝国和威尼斯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在16世纪,无论奥斯曼帝国还是强盛的西班牙,其核心利益区均不是地中海。尽管如此,地中海地区仍然是两国扩张范围的重要节点。如马尔科姆所述,奥斯曼帝国的海盗政策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成功抵制了西班牙对北非的扩张,在此基础上给基督教国家以沉重一击,进而引起了基督教国家的反击。奥斯曼帝国支持北非海盗打击西班牙在地中海的势力,西班牙资助骑士团抗击穆斯林国家的侵扰。

显而易见的是,奥斯曼帝国与西班牙帝国之间围绕着地中海展开的这场争霸活动,主要也是围绕着代理人战争来进行的。代理人战争是两大帝国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最优选择。在地中海的争斗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将自利原则奉为唯一准则,宗教与文化等因素完全屈从于自利原则。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16世纪地中海的帝国代理人战争都是近代地中海地区争霸缩影中的一瞥!

  《帝国代理人》读后感(三):地缘政治的胜利——罗伯特·D.卡普兰评《帝国代理人》

  

相较于任何形式的文明冲突,无涉道德准则的地缘政治,才是威尼斯-奥斯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帝国代理人》实拍图

尽管历史学家十分清楚近代早期世界同现代世界有着很大不同,记者和政策制定者却往往对两者的区别感到困惑。但这一区别至关重要,人们能够由之洞察人类社会将要走向何方。通常认为,近代早期始于文艺复兴,终于工业革命。现代则从这之后开始。近代早期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于,它产生的身份认同更多样也更有弹性,因此,与现代民族主义者所强求的那种民族桎梏造成的认同相比也要更为良性。

已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P.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每个人都对这本书有自己的看法,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的主要观点是,基于文化和文明的政治认同不是原生的,而是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然而,如果现代本身只是一个阶段,那么,身份认同是否会在不经意间朝着更灵活的方向移动?近代早期是否可以为未来提供与此相关的、更怀希望的指南?

可以说,对欧洲近代早期历史最准确、最精细的观察直到最近才得以出版,那就是诺埃尔·马尔科姆的《帝国代理人: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马尔科姆是权威历史学家,牛津万灵学院研究教授,掌握惊人的多种语言,既是训练有素的档案侦探,又是令人着迷的作家。他深谙传记的艺术在于照亮整个时代,并巧妙绘制出一幅包含在地缘政治全景中的多彩国家肖像。《帝国代理人》描绘了16世纪后期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东部的霸权之争,是一部嵌在近乎普鲁斯特式的近代早期欧洲百科全书中的家族“微观史”。相较于大众历史读物,马尔科姆笔下的更像是一部学院派著作。字里行间没有四处宣泄的情感,你所读到的,全都来自档案和其他记录所揭示的内容。这是一本干脆利落与极度博学相结合的著作——真正的学院派作品。

马尔科姆从乌尔齐尼开始写起,这个小城位于黑山最南部的亚得里亚海岸,靠近阿尔巴尼亚。最初这里生活着伊利里亚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先后控制此地,1405年威尼斯人接管此处,1571年被奥斯曼征服。当然,处在重要边疆地带的乌尔齐尼对16世纪的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这里是混乱的威尼斯-奥斯曼帝国边境地区,周期性的暴力频发,在这里,氏族冲突比宗教冲突更加严重,而奥斯曼征服正在迫使基督徒逃亡。不过,奥斯曼征服带来的变化十分微妙,它并没有将原来的社会搅得天翻地覆。马尔科姆写道:

第一眼看上去,好像外来势力接管了所有领域……但这一印象是错误的。除了部分人(士兵和其他一些人)外,穆斯林人口并非是从遥远的伊斯兰地区迁来的移民,而是碰巧皈依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当地人。改宗的原因很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更多与改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关,而不是出于任何宗教上的考虑。

换句话说,不同的帝国、不同的宗教的确发生了冲突,但这里的情形比表面上看起来更为复杂,更不明显。奥斯曼帝国仍然是威尼斯重要的粮食来源。两个帝国之间曾有过很长的和平时期,在对抗意大利的天主教城邦对手时,威尼斯利用奥斯曼人施加压力。马尔科姆小心翼翼地说道:“威尼斯甚至与波斯尼亚的桑贾克贝伊达成协议,招募克罗地亚轻骑兵以补充其自身的骑兵部队。”同时,“威尼斯是唯一以保护贸易路线为海军政策首要关切对象的大国;而这里的贸易是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的,威尼斯通常政策是合作,而非冲突”。这里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地缘政治——因其无涉道德——超越了血腥的宗教冲突。例如,天主教波兰可以与受奥斯曼支配的罗马尼亚公国共处,“但不能接受它们成为哈布斯堡王朝(天主教同胞)的附庸或傀儡”。此外,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政策的首要决定因素”是在亚洲与同属穆斯林的波斯的斗争,这与奥斯曼帝国对叙利亚和埃及的控制一起,进一步助长了苏丹统治东地中海、特别是塞浦路斯的愿望,而这反过来又与天主教的威尼斯形成竞争,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了奥斯曼在欧洲的行动。

在本书中,对细节的记述并不会让人错失重点。对于这一时期以及这个特殊地理单元,本书是人们可以合理想象的最完整的描述。作者叙述了威尼斯-奥斯曼竞争中最肮脏的一面,比如巴尔干内陆桑贾克贝伊派遣非正规部队烧毁村庄、抢夺牲畜,以使威尼斯人及其臣民的生活变得极其悲惨,威尼斯在东亚得里亚海岸的帝国领土尤为脆弱,奥斯曼人一旦心血来潮这里就会遭殃。另一方面,由于阿尔巴尼亚地形崎岖,奥斯曼在内陆的管理尝试遭遇严重的暴力抗争,因而,奥斯曼有能力摧毁阿尔巴尼亚及其周边地区的现存权力结构,但却无法建立受他们摆布的新结构。(有时无政府状态来自海边,如以哈布斯堡统治的克罗地亚塞尼港为基地的乌斯科克人常向奥斯曼领土发动劫掠。)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马尔科姆说的是奥斯曼帝国,而不是土耳其帝国,虽然“奥斯曼”和“土耳其”在很多情况下意思相同,但由于在很多其他情况下二者不能互换——因为奥斯曼苏丹国是个由不同文化甚至宗教组成的世界性混合体,其内部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自治政体和非土耳其人的小集团(波斯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等)——至少当代学者不会将两者混为一谈。马尔科姆在许多启发性的枝节中告诉我们,奥斯曼帝国行政当局的“上层”包括“许多‘叛教者’(皈依伊斯兰教者),他们来自意大利、克罗地亚、匈牙利、奥地利和其他地方,他们的母语和精神结构是西方式的”。这一整套“政府、税收和军事组织体系”使奥斯曼帝国在15、16世纪“成为西欧羡慕的对象”。

马尔科姆以针尖般的细节捕捉到了这个世界的内部运作,收录了与故事核心相关的一卷卷外交备忘录以及相关的所有附属主题,囊括了对海盗活动、粮食贸易、船只建造、疾病爆发、奴隶赎买等等话题的详细讨论。他在这些主题上无人可及,读者恐怕只能望洋兴叹,学习和体会什么是真正的专业。

不过在这本书中,马尔科姆的天赋,尤其是在档案搜索方面,并不集中在更大的社会、军事和地缘政治议题上,而是关注威尼斯属阿尔巴尼亚的布吕尼和布鲁蒂家族,他们居住在乌尔齐尼,处在威尼斯和奥斯曼势力的边界地带,那里意大利语和斯拉夫语几乎交替使用,是个受人脉和地位支配的世界。“布吕尼家族和布鲁蒂家族在语言和文化上是真正的两栖动物。这对他们在更广阔的地中海世界取得成功必不可少。”这个大家族包括巴尔干地区的一位天主教大主教,勒班陀战役中教宗旗舰舰长,一位为威尼斯和奥斯曼效力的译员,他还是伊斯坦布尔西班牙间谍网成员,后来又成了摩尔达维亚的首席大臣。(加斯帕罗·布吕尼则同时效忠于威尼斯、罗马教宗以及西班牙国王)。

杜布罗夫尼克(又称拉古萨)也在此时登场。它地处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海岸,在乌尔齐尼以北,是个传奇的半独立城邦,在16世纪下半叶,杜布罗夫尼克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情报枢纽和通讯中心。该城邦的财富最初来自于铅、银和其他商品的出口,这些商品从波斯尼亚、科索沃以及其他巴尔干内陆地区汇集于此。由于它几乎被奥斯曼帝国领土包围,杜布罗夫尼克无法在军事上对抗苏丹,同时它还依靠奥斯曼帝国供应粮食。但部分由于它是伊斯坦布尔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杜布罗夫尼克不需要向苏丹提供士兵或以任何实质性方式协助奥斯曼军队。杜布罗夫尼克代表了最终极的暧昧形态:“作为栖身于奥斯曼领土边缘上的基督教城邦,杜布罗夫尼克在事实上自治,但却被苏丹视为帝国的一部分。”

历史学在于用纯粹的研究填补空白,而不是用臆想和小说笔法去修饰。就《帝国代理人》而言,马尔科姆成功复活了一整块大陆,在这片土地上,庞大的穆斯林军队得以深入中欧的匈牙利心脏地带。但同时,这片大陆也深深嵌入近东无涉道德的最为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尽管不那么笃定,但《帝国代理人》确实战胜了文明冲突论。

(本文刊载于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作者系政治、外交事务作家,地缘政治分析家,《巴尔干两千年》作者。)

  《帝国代理人》读后感(四):谁影响了历史

  

近段时间友人们眼中的我都颇像个疯子。无他,一方面疯狂与他们安利这本诺埃尔·马尔科姆(Noel Malcolm)成书于2015年的《帝国代理人: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Agents of Empire: Knights, Corsairs, Jesuits and Spies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Mediterranean World),中译本今年才出版。其夸张程度至,它再次提起我讨论学术与写作的热情,甚至幻想假若我有学生,必定花四周四次课来场连续性的小班读书会去讨论它。另一方面则是,友人一般问我“在干嘛”时,我都回他/她:“在研究地图。”地图是这本著作的关键,有图在手才好理解马尔科姆如何能把一个地中海世界两个帝国三个家族(马尔科姆要跳出来纠正:咳咳,是两大家族……)一片边陲地带各个阶层和不同行业讲清楚。马尔科姆在这本书中特别提到:

虽然本书运用了其他专家可能感兴趣的新材料,但是本书所有文字都以非专业读者为主要对象。我希望向这些读者解释清楚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纠正他们对基督教世界和奥斯曼世界之间关系的成见;向他们呈现16世纪欧洲历史被全然忽视的阿尔巴尼亚因素。若能成功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甚至全部目标,那这本书就值得一写。

或许正因于此,马尔科姆书写得十分细致,当然,所谓“细致”,有“微观史学”的取迳,受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的影响,《帝国代理人》在西方学界被誉为是《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的“续作”。但也因为过于“细致”,非专业读者容易陷入马尔科姆笔下的地中海世界而感到头昏目眩,毕竟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家族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关系犹如毛细血管,都需要一一区分开来才能理解其中因果。以学术视角展开的《帝国代理人》之书评,可详见《杨靖评<帝国代理人>|奥斯曼盛衰原因论》 ,在此,依旧用口语化表达大致聊聊这本书涉及到的某些问题。

学术研究的苦与甜

实则我更想用血与泪来表达。可这又喧宾夺主了些,毕竟我们谈书谈学术不是谈其他。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必定有一个好的选题+好的视角(切入点),好的选题与好的视角并不好找,这一点,但凡有过硕博学习经历的人都认同。在这本书的前言中,马尔科姆也同样谈论到这个问题。《帝国代理人》的研究开始于一本鲜为人知的安东尼奥·布吕尼的私人论著(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也结束于这本私人论著,不得不称赞马尔科姆编书布局之巧妙)。这部论著资料甚少——“从未出版、藏地未详,总之,罕有人知”“论著未能以任何形式幸存至今”,这样的话时不时出现在《帝国代理人》中,可见马尔科姆开展这一研究的困难所在。困难必然要克服,比如他无意中从意大利博士论文里看到梵蒂冈图书馆庞杂手稿的完整目录,十分钟之内就预定了飞往罗马的航班,执行力可谓之强。而他也提到档案查阅困难之处没有我们想象中简单:

二战即将结束时,斯洛文尼亚城市科佩尔的市政档案被意大利掠走。自此以后,这些档案就一直躺在威尼斯国立马尔恰纳图书馆的储藏室中,无人问津,马尔恰纳图书馆也不接受相关问询。20世纪60年代,有工作人员用缩微胶卷拍摄了部分档案,这些胶卷目前存放在的里雅斯特国家档案馆。我曾试图在那里研究这些档案,但胶卷拍摄的质量非常低。我非常感谢的里雅斯特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设法改善这一材料的易读性方面给予了极大帮助。但有些胶卷的阅读困难几乎无法克服。这些档案由数百卷中世纪装订抄本组成,堪称了解威尼斯统治时期斯洛文尼亚城市的最大单一可能来源。它是斯洛文尼亚人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理论上应是如此。如果这些档案被归还到科佩尔,抑或在威尼斯向学者开放,就能被用于重新理解威尼斯和斯洛文尼亚的历史。而目前的情形,在二战结束七十多年后,绝对不可原谅。

史学研究,尤其重新挖掘非主流研究重视的选题,困难是加倍的。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因为需要大量档案文献史料做为论据,但这些材料又被存放在非研究者能自由取阅与使用的地方,其中涉及的政治因素是主要,可以想见研究者们的苦处。当然也不尽然如此。马尔科姆罗列的致谢名单证明他研究过程的顺利(这其实也是废话,不顺利这本书何以出版),能翻阅并使用自己想用的文献史料,这必是研究者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了。解决问题,是研究者们的“甜”。

地图、代理人与《帝国代理人》

上文我曾强调地图对于此书的重要性。长时段看西方历史,都知道不如中国历史般“稳定”。首先所谓西方必定指欧美等多个国家,而在过去,国家之间混战、吞并、灭与复都是时间上的事。马尔科姆所讲述的16世纪地中海世界,疆域划分与现在已大不同,幸而马尔科姆在重要的每章都附上相关地图,好让读者能理解该章节提及的区域中发生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阶层与之相关。在这本书中涉及到不少重要信息,如海运贸易路线,战略要地,咽喉峡口,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等等,若不熟悉这些地方之位置,难以理解马尔科姆在书中阐述的各方势力变动与博弈。“为何会发生战争”,为何那些看似不重要的,没在官家历史本中出现的人们如此重要,以致于不断卷入战争或者助长战争,利用战争使自己身份得以调换,实际上在地图中都能有较为直观的感受。

如果做中国史学,会对“代理人”一词特别谨慎,毕竟这算是“舶来品”。“代理人”并非西方学者自主命名的名词,而是西方历史中就出现过的。值得思考的是,帝国的运作,看似君王、教宗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许多帝国运作之工作,尤其他们不方便出面或参与的事务都需要“代理人”执行。正如书中所讲,安东尼奥·布鲁蒂既是商人又是协调海盗与宗教冲突的中间人,通过他及他的家族“长期负责督办帝国至关重要的谷物贸易,同时经营基督教世界—奥斯曼帝国之间复杂的裙带关系和社交网络”,又混得风生水起;骑士团被利用于应对海盗的威胁,要么被称之为海域警察,要么被称之为盗贼骑士……尽管他们都靠获得统治者们青睐与信任而使自己与家族在阶级中得以流动,总的看来,他们又只是帝国统治的工具。关键在于,作为执行者,其影响历史的程度会否更高于“足不出户”的决策者?这也是马尔科姆力图打破我们主流历史观所设下的疑问。

总之,不管是骑士、海盗、耶稣会士还是间谍,不过是16世纪地中海帝国间利益与疆域争夺的工具人(代理人),正如杨靖所言:

作者(马尔科姆)的观点是,在一个过度依赖君主的英明神武和对外征服的国家,在一个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的制度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制度的朽坏与民风的败坏又无可避免地导致“一个帝国的终结”。

马尔科姆提醒我们应该警惕致使体制向衰的关键因素:战争。战争需要大额财政支持,战争的花费必然导致财政出现大额赤字,赤字又导致货币迅速贬值,货币贬值又必然促使统治者面向民众增加大额税收,社会秩序必然由此开始难以控制地混乱……再回归到与我们距离更近些的事例,也是上文已提过,战争同样导致历史材料的空间与政治限制问题。

《帝国代理人》看似用微观史论述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实则展现的是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全景。通过马尔科姆“细致”的书写,我们也更好理解当下史学研究时常强调的“以小见大”,“以讲故事的方式书写历史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帝国代理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