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达洛维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16 02:2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达洛维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达洛维夫人》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一):内心独白的意识流小说

  这大概是目前为止第一本我看不懂却能看下去的小说了。看到豆瓣上本书读者的感受,深感惭愧:我都看了什么!人家都看出了什么!内心独白很多,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多,可能当时我心太乱,所以没怎么看懂。文字很独特,虽然没看进去,但是读起来心里莫名的平静。能写出这种小说的人大概是文学方面的天才吧。我想我以后可能会再看一遍的。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二):无题

  

没来由又想起那部一直没读完的《追忆似水年华》,意识流的作品细腻得如同春风吹拂的水波,水面是微微荡漾的平静,水面之下可能是冰层的迸裂,看似温柔却仿佛蜂针刺痛般的慢中毒。题名是达洛维夫人,却不只是描写她一天之中十二个小时的生活,还有她已逝的青春,她从浪漫少女到身体脆弱的妇人的一生,她的初恋,她的朋友,她年少的回忆和无尽的思绪。每一次钟声响起都是一次视角的转变,所以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感觉印象深刻。书的语言像诗,描写的全是日常的细节,一帧一帧,仿佛写实的电影画面(我想到了刺客聂隐娘)。所有的隐喻和倾向都在意识和景物之中,所以,说实话这书看起来着实有一点累人,很适合很悠闲的下午喝着红茶,吃曲奇的时候慢慢翻看。

可能是时代背景的缘故,并不是治愈的故事,美丽的文字背后总有一种哀伤的易碎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三):与丛林法则一致的英国式社交

  实验性是伍尔夫文学创作的理念,她的小说很难被概括压缩成一个故事。其情节都散落在相距甚远的句子与段落中。读者无法轻易地追踪到故事的来龙去脉,最终只能专注于文字本身。阅读小说的体验由追踪故事的结局变成沉静下来品析那如诗的语句。

  伍尔夫的小说还是保留着内容的。她小说没有离开英国小说一直在关注与刻画的阶级。而阶级文化与阶级秩序正是构建英国社会的基石。狄更斯小说涵盖了更多的阶层,而伍尔夫的小说可能关注的是上流社会的那一小撮,但在这一小撮里又被她察觉出了更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不是贫富差异与外露的矛盾冲突。而是社交场上的社交动物的言行举止。如果说《达洛维夫人》讲述的仍是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围绕着社交展开的,从准备到进行到尾声。

  同样是聚餐,但英国的聚餐文化与中国的酒桌文化不同。在聚餐时,人看似可以自由走动,但人能与谁交谈,敢于与谁交谈,人会与谁交谈,可以谈多久,可以谈些什么背后都有一套套阶层文化的潜规则在制约着。英国的社交场是一片非洲的草原,群居着狮子、豹子、犀牛、羚羊、长颈鹿、兔子、老鼠与蛇,遵循的是丛林的法则。动物们看似可以四处乱窜,但对于奔跑的边界都心知肚明。

  简奥斯丁也很擅长写英国式社交,她更多地是揭露出那些越界的人的可笑。而伍尔夫所写的英国式社交则是由主办人的立场出发,透露出时刻想要维护大局平衡的焦虑与疲惫,而这所守护的正是传统的英国文化的结晶。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四):《达洛维夫人》中钟表的意向

  看时时刻刻的时候,有人观察到了“花”这个意向,认为它代表的是一种女性的自主意识,电影以其为线索,探索了不同时代女性的自主行动能力,传达了女性意识觉醒的含义。

  看《达洛维夫人》又关注到了钟表这一意向。它贯穿整本书,出现的次数之多让人难以不对其多加注意。

  1. 如果把这本书比作蒙太奇手法的电影,钟声就是切镜时候的过渡,这个过渡还由天空中的飞机、公园、马路等一系列“公众之景”(公众可以到达的场所、看到的景观、听到的声音等等)担任。

  2. 钟是现代性的一大标志。是钟表让现代人的生活按照同一个刻度表运作:它规定了人该何时起床、何时工作、何时就寝。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钟声暗含着社会/集体对具体的个人的要求和压迫。其实在小说最后几个章节达洛维夫人的派对中,不断出现的“达洛维夫人必须/一定要走了。她还要(去招呼XXX)”也是一个抽象的“钟声”,在其背后的都是一个集体性的要求。

  3. 钟又不仅仅代表着集体的要求,它在本书中的内涵也是有层次的:书中提到每次在大本钟威严的报时响起之后,还会有其它钟声带着它的零零碎碎,一路颠簸迟到个两三分钟。这样一种统一中带着零散、一致中夹杂着错落之感的状态很适用于描述达洛维夫人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她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好太太,一个大家眼中的正常人;另一方面,她却在心底对疯疯癫癫的史密斯、神神叨叨的基尔曼还有那个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的彼得·沃什怀着一丝艳羡与嫉妒。她时而挣扎,时而感到幸福洋溢,听着生活的车轮轰隆隆向前开去,正如钟声一致而又错落,等着暗夜来临。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五):你拥有的一切都是假的 只有生活是真的

  lt;Mrs Dalloway >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达洛维夫人决定要去自己买花。一个议员太太会想自己出门买花,是对所处生活的厌倦,想要出去透口气?

  “And then, thought Clarissa Dalloway, what a morning—fresh as if issued to children on a beach.

  What a lark! What a plunge!”

  啊!这个早晨多明朗呀!

  “For so it had always seemed to her, when, with a little squeak of the hinges, which she could hear now, she had burst open the French windows and plunged at Bourton into the open air. How fresh, how calm, stiller than this of course, the air was in the early morning; like the flap of a wave; the kiss of a wave;”

  推开窗的瞬间想到自己18岁住在Bourton的时光。那儿清晨的空气多新鲜,多宁静,当然比眼下的更为静谧......

  以上这个scene复刻了下班不想回家带孩子的女人/男人吧[喵喵]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六):克拉丽莎小姐

  “人应该只说自己的感觉” 沃尔夫说。

  “我的脑子里都是逻辑的虫子” 我说。

  是的,是的,只说自己感觉的人,让人觉得安全;我不善表达观点,我脑子里只有感觉,混沌且沸腾的感觉。

  我只能谈感觉,我想记录下此刻的感觉。这部小说是视觉的,是韧性的,是“薄”的,薄得只剩下那几个人物。我提取他们的记忆,信息度极度密集,太阳持续照射瞳孔般头疼——我是摄魂怪吗?他们就是静静摆放在桌子上的墨绿色瓷杯,我凑近看向其中一个,有时是干涩而空的,有时很满,全是粘稠透明的液体——记忆会流动,会堆叠,会坍塌,颜色会变化。不管怎样真的美。我的脑子乐意添加一个“达洛维夫人”的滤镜。

  我无法说出他们的准确名字与职位,不羞耻,很久以后我也会忘记,我会和克拉丽莎一样老,但我会像她反复回忆伯顿那样回忆这本书。蓬松的棉花糖揉成一小团,它是一颗红色的痣,舔舐有甜味。你会以为,这甜味是有限的吗?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哭,为什么要哭呢?

  看这本书觉得阅尽人间,凝望着书里的一扇窗子里的天空,概念为黄昏,却懒散澄澈如清晨,天空因为一双眼睛而壮美(此刻又落泪)。

  看到最后部分,恰好听着手岛葵的《young and beautiful》,厚重感是这般:

  穿玫瑰色的纱衣睡裙站在二层楼从小窗外望,五十岁的克拉丽莎觉得自己像那位自杀的年轻人,她记起来有一天穿白色裙子下楼时想过“如果现在就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这句话我并不知道《奥德赛》已经说过,我清晰地记得感叹过几次)

  却这样温柔,温柔地抽取生命,灵魂陡然增加重量,像行李箱越来越满的衣服。肉体重复往花瓶里插花,重复举办晚宴,拢住一个池子里闪闪发光的东西,并有一个花园、一场争吵值得反复回味,接着在一个微冷的黄昏看到天空,高潮将近——这是一场衰老的高潮。达洛维夫人像羽毛一般降临于彼得面前,面容始终年轻饱满。“非凡的激动”上帝在她耳边袒露了一个秘密。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七):一个挣扎着的读者的自白

  伍尔夫的代表作,意识流小说的经典。虽领教过《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流动的视角,浅尝过《追忆似水年华》所谓一根头发切成四段的细腻,这本初读起来还是觉得很难,文字间的张力更大,一不留神就会落入看了整整一页却不知所云的尴尬——文字一个个冷冷排列着,丝毫不为你想理解它们的那份急切所动。伍尔夫通过文字挑选知心人,不迎合、不奉承、更不解释。没水平的读者不入她的法眼,没耐心的读者大可以走开,留下的至少也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的人,比如我,更不用说与她心心相印的其他人。

  就我个人而言,小说最初的部分有个瓶颈,越过这个瓶颈,才能品尝出味道来。不论作者怎样有意无意掩藏信息,设置看似不经意的伏笔,终有一刻,小说的全貌不得不呈现在读者面前,杂乱的交织的混沌慢慢成形。众多人物轮番走到舞台的中央,把心底最私密的空间展现在读者面前。最要命的是跳跃的视角。话筒明明在这个人物手上,可声音却从那边那个人物口中响起,读者只能苦笑着收拾收拾情绪,转过脸来。可这个人物刚说了两句,就被移动的舞台挪到阴影里去了。情节的淡化也非常明显,在这点上小括号真是功不可没,挣扎在意识流漩涡里的读者常常感激涕零地抓住这些括号,喘口气,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读者的挫败感越是强烈,就越能体会到坚持读完后的狂喜。

  掩卷回顾,还是得走传统路线,把流动的意识加以固定,理出几大头绪、若干主题来。不过我只粗粗读了一遍,免不了对某些内涵的把握有失偏颇。

  首先是达洛维夫人的精神困境。她拒绝了两小无猜的初恋彼得沃尔什,疏远了年少时的挚友莎利,选择了能够许以她金钱和地位的达洛维先生,曾经热爱生活的年轻女子逐渐被婚姻窒息,成为一具高贵的行尸走肉,一个麻木的隐身人,灵魂已死。

  其次是一战的精神创伤。战争中的勇敢战士塞普蒂默斯失去了对世界的感知:莎士比亚和但丁在他眼中充斥着厌恶、仇恨和绝望,他总是被杀死自己的命题困扰着,时时看见死去的战友的身影。这份孤独绝望始终没有人能理解和安慰,所谓的医生(威廉爵士)只是赚钱的机器,冷酷地无视病人的内心世界,只把卧床休息看成最好的治疗方法。最终他没能逃过医生的利爪(一种幻觉),自杀了,成了克拉丽莎晚宴上的谈资。

  再者是伍尔夫讽的一手的好刺。英国的殖民政策,上流社会的阿谀逢迎,他们对彼得所谓的一事无成的冷笑(却不知他找到了最真实的生活),以布鲁顿夫人为代表的麻木不仁的贵族(休和达洛维就是她的哼哈二将),人家关系的困顿,基尔曼小姐这类人的偏激狂热,等等,等等。不过,对权贵的讽刺中似乎夹杂着一丝羡慕之情,这也许是伍尔夫作为上层阶级文化贵族固有的特质(局限?)吧,她毕竟和劳伦斯出身不同。

  这一切都以不同人物对各个时间点的意识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克拉丽莎生命中的十二小时,也折射出她的一生和她的时代。

  一切都发生了,一切都没有发生,只觉得作为作者的伍尔夫活得太累了……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八):人生,也不过场无限漫长的短暂的梦

  第一次看意识流小说,竟然很喜欢。和传统小说不同的是,看意识流小说时,不需要有太强的目的性,也不需要有太强的时间观念。 没有目的性,是因为故事本身是没目的的,它可能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甚至连过程都支离破碎。没有结局也好,和平庸世俗的人生一样,就像你吃过晚饭,通完电话,躺在床上看手机,你能奢望今晚十二点之前的自己,能有什么结局。 同样,那些支离破碎过程所裂开的间隙,正适合藏着些不轻易表露的,似乎无关痛痒的情感和心绪。 这部小说对时间的执迷,在于用一天的时间,呈现众多人物几乎一生的故事,你以为一天的时间很短吗,那五十年的时间够不够长,可是一天的时间,就能浓缩五十年里所有的苦笑和喜悲,矛盾与纠葛。

  而《达洛维夫人》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无限时间臣服于有限人生的游戏。

  故事很简单,开始于一天的早晨,出身贵族的达洛维夫人,为了晚上的宴会去买花。故事结束于宴会进行到尾声的深夜。宴会进行得很顺利,毫无特别之处,充满着上流社会假惺惺的故作姿态的腔调。

  然而这个毫不精彩故事的间隙里,却藏着达洛维夫人平凡而细微的心灵碎片。毫无疑问,故事的主体放在对心境与回忆的描写上。

  心境写的细致入微,却无法让人感同身受,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思所想自然也会不同,但是仍然会有美的感受,大概和伍尔芙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有关吧。(和今天看到的某个小例子的感受有点相似,小男孩说,我知道爸爸死了,可是你能告诉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吃晚饭吗?—孩子对死亡的无知,和某种客观的冷漠的上帝视角很相像。)

  回忆的故事也很简单,主要是达洛维夫人年轻时,和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一个男人代表自由与理想,一个男人代表安全与稳定,结果她嫁给了安全和稳定,却忘不了自由和理想。这中间还夹杂着达洛维夫人,与直率奔放的女伴之间的超乎友谊的情愫。

  最后的宴会中,和达洛维夫人有关的大部分人都来了,喜欢的,厌恶的,亲密的,冷漠的,高贵的,不那么高贵的,热闹非凡。故事结束的宴会尾声处,聚焦于达洛维夫人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自由理想男,直率热情女,和达洛维夫人的丈夫,他们都在聊着达洛维夫人,等待着达洛维夫人,可达洛维夫人一直没有再出现。

  宴会将要结束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好久不见的远方故人,突然归来,与你在灯火阑珊的夜晚,趁醉意朦胧之际,笑谈逝去的过往。或悲或喜,或泪或笑,终究如梦一场,人生已然逝去。

  其实,你无法期待这部小说,能把你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

  你应该感谢它不太好读,那是因为作者煞费苦心用心良苦,让你和故事保持着距离,保持距离,是让你对故事本身有所思考。如果你思考了,有了感悟与心得,再然后呢?你的心得,仅仅是关于故事吗?

  这个故事很像梦,但是它和梦的唯一不同就是,真正的梦醒了,你或许只老了一天。人生的梦醒了,你才发现,自己老了五十年。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九):去买花

  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我乘坐公交车,光线一点一条一面投射在我光裸在外的肌肤,这一刻没有美,无暇顾及肌理明暗排布 ,满心苟且和急躁

  花店的人和想象里的不一样,不是苛薄的尖牙长舌妇,而是和善的在蚕豆花里微微笑的女士。空气里都是香气,宴会的成功讯息似乎在此间氤氲

  这次的教师我不太喜爱,长得不够令人欢喜还缺了份傲气,没有点艺术的矜贵,不过此刻的艺术已一文不值,一切都被金钱浸润,允许我用一下这个每个时代都存在的论调

  她抱着花束推开门。邦德街,这条名不见经传的街上停着一辆金贵的车,仿若天神降临人间,一生只有一次相隔两米的机会

  我对自己的画比较满意。其实比较此词的范围是在很到非常之间,但我难以启齿,我用此来掩饰自己的傲慢

  喷气飞机在伦敦上空写字,但市民难以辨认。达洛维夫人朝家走去,街边的长条凳上有彼此折磨的夫妇、乡下来的少女和打板球的男孩们

  我常责怪别人傲慢,但自己或许更甚,但我大概是可以理解和尊重。我的前方和后路都绵延不绝,看,我又用了大概这种同类词

  意大利嫁来的妇人奢求丈夫被治愈或是干脆早点去世,她让他看着医生建议他看的板球比赛,他的眼里都是其他,其他是他燃烧的生命

  英国人如此喜爱板球,我首次知道。干瘦而常常手舞足蹈的卡的夫教授让我试图拥抱这个国家,但愿望通常没有这么容易实现,尤其这种涉外的孤独愿望

  门铃响了,彼得来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从他去到印度之后 这是第一次见面,百感交集

  对,英国佬带了很多习惯给阿三,语言、运动、食物,但这个民族还是散发着咖喱、神油和狐臭味

  她哭了,无法抑制的。彼得说他恋爱了,对象是已婚妇女,她想到了他在船上迎娶的新娘,但又感激他们俩没有结婚。对,幸好他们没有结婚。

  我不该如此有偏见。我对每个人都有偏见,看长相看才华看身世甚至只看国家,但谁不是啊。我再次看见自己,在路边的反光玻璃窗上,衣服松松垮垮,手里拿着画,芸芸众生里的自己

  彼得离开了。离开时他看见了伊丽莎白,他有些愤恨她用了“我们的”伊丽莎白这个形容。我们的,在强调一些无法改变的现实。他眯眼想起在伯顿的时光

  有些习惯保持了很久,有些喜爱的用词也割舍不掉,很多年后再看之前有些习惯用语幼稚无比,但有些就漂亮如初。爱人不是,爱过的人身上丧失了所有光芒。没有爱人,也不羡慕别人有爱人,心止如水

  我像个瞎子走在水流里 眼睛所及之处皆是雾气升腾 有只手拉住了我妄图给予我帮助 接着是来自另一个人的帮助 世界大概要大同了吧 我也做了一点点一点点不及灰尘的善举

  彼得恐惧狂喜激动 为什么

  是克拉丽莎 他说

  因为她就在眼前

  太阳穴有点跳动和疼痛 为什么

  是生活 我说

  因为它就在眼前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十):怎样读一本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爱的是,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刻画如此深入细腻,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故事背后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恨的是,它的叙事如此天马行空羚羊挂角,稍不留神就让你目眩神迷莫名其妙。

  我曾四次尝试阅读《达洛维夫人》,都以失败告终,且每次都没超过20页。若不是想借鉴它“一天写尽一生”的手法修改自己的一篇小说,恐怕很难再次拿起它。

  然而,当我坚持读到第33页时,仿佛突然打通任督二脉般理解了它的叙事逻辑,于是立刻为伍尔夫出众的才华所震慑。一定程度上,这种叙事很像电影镜头,有许多一闪而过的空镜和精心设计的蒙太奇,有着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相互切换。比如在开头这33页中,我们跟着叙事者的镜头追随达洛维夫人的脚步,走过街道,穿过公园,走进花店;又越过达洛维夫人的肩膀,透过橱窗观看一场车祸;镜头从围观民众的群体像转向某几位围观者的特写,再随围观者走进公园;公园上空又飞过了飞机,到处都有人抬头观看。在这中间又不断地走入人物的内心,描写不同人物的回忆、感情、想法、所见等等。这种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我们熟悉的围绕某一话题逐步阐释的叙述逻辑,让阅读难度大大增加,但也让叙事变得无比自由。

  然而,这些巧妙的叙述方法并非一味的卖弄写作技巧。在不同的意识变化、人物切换中,我们看到了战后表面上花团锦簇的美好生活下,埋藏着众多的绝望、悲伤、痛苦和无奈。随着一层层的情感推进,小说开头的清新宁静已经被隐藏内心的情感旋涡代替了。

  “意识流”不光有“意识”,更重要的是“流”。正如聊天的话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十分钟前讨论着运动会,十分钟后聊起了金庸;意识的流动不会在话题转化时让人感到明显的“跳跃”,因为不同的话题是被相关的因素勾连起来的。有时候这种勾连的因素是如此的隐秘,我们几乎无法觉察。比如有一次,我在查福克纳的相关资料时突然哼起了《Dirait-on》。一位美国的著名作家和一首关于纳西塞斯的法语歌,看似毫无关系,但其中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福克纳有一部长篇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小说名来自于圣经,押沙龙是大卫王的第三子,他因反叛自己的父亲而死;有一首讲述大卫王在押沙龙死后伤痛怀念的歌叫做《大卫的悲伤》,这首歌曾与《Dirait-on》一起在某次音乐会上演出。

  《达洛维夫人》也是这样将视觉所见、心中所想、回忆中的事件、当下所感等等勾连起来的。这种勾连展现了我们不常关注的某种生活真实。北岛有一首叫做《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活之网,既有横向空间中的人际牵连,更有纵向时间中的经历脉络。没有哪种想法与感受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与过去的种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折叠在短短的一天中。透过这看似晶莹剔透的一天,折射出的是千姿百态的过往和繁复精彩的现实世界。

  在伍尔夫的第三部小说《雅各布之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就已见端倪。小说中雅各布的一生都是通过他留在亲友心目中的各种不同印象,以及他的内心活动反应出来的。这种对人物看似拼凑般的认识与了解,或许才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的所感所见都只是生活的横截面。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复杂经历结合体,我们所生存的当下,只是复杂人性的一个侧面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达洛维夫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