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犹如此》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犹如此》读后感(一):一点感悟
树犹如此讲述了与友人王国祥的点点滴滴,文章中作者在圣芭芭拉的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宁静和谐,院落里长满了绿植古木。第六根手指则描述了和三姐先明共度的时光,笔法平实自然,却让人潸然泪下,不禁想起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或许这就是散文的魅力。自己其实也是个情感细腻的人,对故人,对过往,总是颇多怀恋,就像老友对我的评价一样,我是个长情的人,而往往这种人,最适合撰散文。另有一篇写智行基金杜聪的文章,杜聪的经历让人钦佩,或许有些人就是这样,生来就是为了拯救别人的命运,渡己渡人,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这也是活着的意义。除以上三篇,其他印象不深,作者摘录了几十篇散文,以至念、青春、师友、关爱将文章分了四大类,对故土故人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树犹如此》读后感(二):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知道“树犹如此”的后半句是什么吗?是“人何以堪”。初中的时候曾经查过“人何以堪”是什么意思。原来完整的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出自《世说新语》。当时特别不惑,就在想“树犹如此”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如今我才明白,大概就是当年我们一起种下的草木已成参天大树而你的离开却让一切物是人非吧!书名隐藏的四个字其实就已对文章感情定调,岁月催人老,树木都衰败成那个样子,更何况人呢!
《树犹如此》读后感(三):文字中的高级美
看白先勇先生的书,总感觉他是一个慢悠悠,不急不躁,对世界充满善意的人。看照片,他也总是笑意盈盈的。
现在流行的微信文章,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像伸出无数只手,不停地咯吱你,想让你笑;有的像伸出一个个锥子,不停地刺激你,想挑起你的情绪……白先勇先生的书,无论是《台北人》还是《树犹如此》,总给人闲庭信步的感觉,一个个平常的字经由他手,组成简单的话,没什么稀奇,整篇文章却气韵天成,打动人心。我想,这就是俗艳和高级美的区别吧。
“春日负喧,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树犹如此》一文的结尾,没有一个字内隐惊雷,却让我潸然泪下……
《树犹如此》读后感(四):热诚与感受
看【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是关于白先勇的。台湾作家,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杨牧,也是因为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才更加了解杨牧先生。偶然看到白先勇先生的这一期,连续从头看到尾,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昆曲的热爱,对一本杂志创办的热情投入……都无不让人潸然泪下。在此之前看过他的《台北人》,这次打算把他的作品都读一下,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检索关于白先勇文学的研究论文,搜到了一篇师兄写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白先勇小说的同志文学研究的。当时上女性文学专题课,才慢慢接触关于同志文学作品,只是当时接受程度有限,做论文也没有选择这个方向。
文学是宽广的,正如我们所经历的情感,也应该容纳更多。这段期间一直在读白先勇的随笔集《树犹如此》,甚至是更喜欢他了,可惜当年错过了研究他作品的最好时机,现在读来所有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都历历在目,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为我们传达的不只是让人感同身受,而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树犹如此》读后感(五):白先勇先生的一壶清茶,需细心品茗
对白先勇先生非常敬仰,首次读白先生的作品,前后花了两天读完,果然名不虚传。读此书时,有一种如沐春风、幸福的感觉,完全沉浸在书中,不愿完结。 书中作品囊括友情、青春、师友、关爱等。首篇“树犹如此”,体现出作者的文字功底炉火纯青。与好友王国祥君至真至诚的多年友情,令我感触很深。与三姐先明的骨肉之情、姐弟之情让我为之动容。 我最钟意“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和“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风貌的此两篇。全面回忆,梳理了60年代台湾作家、诗人及文学之路的成长,信息丰富详细,令我得之飨宴,尝得津津有味,着实开心不已。 另外还有不少精品之作,纵观此书,完全可以是一本回忆录。看知识分子与诸多友人交谈、创作,仿佛是一副浓墨泼洒的画卷,美不胜收,无与伦比 白先勇先生写尽人世间的繁花,文字中有一种中国古典的美感。但见其字字珠玑,平凡琐碎之事,在他笔下,亦妙笔生花,独具一格。融合了中西方文学,在写作中,创造出一种激情、碰撞的火花……
《树犹如此》读后感(六):杂思录
1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生大限,无人能破。天人两分,死生契阔,虽斯人已去,但他仍以另外一种方式陪伴着你。
2 白老眼中的父亲,为北上武昌参加革命,不顾家人反对,翻山越岭才追上革命队伍;日本侵华,烽火连城,父亲捍卫国土,抵御外侮,只能以《满江红》聊以慰藉悲壮之心……可父亲最终也没有料到,有一天自己也竟星沉海外……
时代成就英雄,之间种种原因甚是无奈,莫以成败论英雄!功过就留与后人评说吧。
3 白老这代人是矛盾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用《回乡偶书》来形容自己返乡的心情,他深爱着故乡!可“故国已逝,故土已失”五星红旗是怵目的,游中山陵,怆然涕下……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这种心情……土地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和身份认同,也许就像树一样,不论枝丫向外延伸多远,可它的根永远就在这片大地上!无论既成事实如何,抵御外侮永远是共识!
《树犹如此》读后感(七):最好的爱情
白先生和王国祥的感情大概就是我理想中伴侣的模样。少年相识,还是两个人都有梦想的年纪,然后就各自坎坎坷坷的追梦(一定要有周折),可是一定不会离开对方太远,工作之后弯弯绕绕的又靠近。当然还有风雨共担,病中的扶持,和不离不弃。所以即使看到最后他们的结局,我还是羡慕多于遗憾。
说起病中的扶持,听起来就难,实际上更难。同性伴侣更是雪上加霜,因为你的家人丝毫不认可她是你的爱人。若是重病或者疑难杂症,你们一家家医院跑过去,一位位专家看过去,每一位专家都是自己不同的见解,听谁的呢?还有这其中受的委屈,排队5小时,500元的专家号,医生只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还有自己的爱人的情绪,每一次检查结果出来之前都是煎熬的挂心,随着报告上面的数字或喜或悲。如果是长期,如果你的爱人不肯去看病,如果你看不到希望,如果你拼尽全力的付出没有一点回报,如果每一天活着就只有苦涩。
“不如归去”。
所以当白先生说“我们竭尽全力”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真的是用尽了力气。所以不再写我想念你,写一园子的繁花茂叶,单缺一树,写从前的美好:杏酒血李,巨蟹米醋;弄花载树,余晖伴风。好景常在,园中之缺这棵树,心中只留那个你。
我也想要携手近40载的恋情。现在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树犹如此》读后感(八):写人物娓娓道来,尤其喜欢
第一次读白先勇的书,却不是小说,是散文随笔集。读他的文章能够感觉到深厚的古诗词功底,文字真的有一种韵律美。特别是《走过光阴,归于平淡:奚淞的禅画》,文字极优美,读来是种享受。
他写人物的篇章,我都很喜欢,娓娓道来,感人至深。他也直面自己的性取向,谈了相关的问题。总之,透过文字,感受到他是活得很率性、细腻、丰富又淳良的人。
《树犹如此》读后感(九):又见阿青
读孽子,总使人翻来覆去地窒息。那悲情慑人心魄,情绪太巨大,一时间难以消退。白先生写的文章,语多质朴,不事雕饰,然而于质朴处最见深情,苦亦是最多。
这本散文集子,悼亡念存。如众人所言,树犹如此和第六只手指放在开头,深沉恳切,也映得其他篇章略失其味。而被孽子打动的我,看到写给阿青的信,却觉得心中一颤。
白先生说他写作就是“要把人类心中无言的痛楚变成文字”。孽子虽然涉及的是一个特定群体的境遇,但从更广的角度看,即使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问题和遭遇,那种发自内心的孤独和放逐感却可以感同身受。
被一遍遍讲述的龙子和阿凤的羁绊,那等狂烈;阿青捡回白痴仔把他当成小弟去照拂和弥补,那等脆弱。我真真切切看到一双“痛得在跳跃似的眼睛”,好像这眼睛也是我的一般。无脚的青春鸟时刻在惊惧,在流浪,在追寻。是某种疏离和不堪承受的亲情关系产物,生长中踏着腌臢,踩着受罪者和罪人者的不明界限,被推着前行。
也许天长地久可以做如此解,你一生中只要有那么一刻,你全心投入去爱过一个人,那一刻也就是永恒。你一生中有那么一段路,有一个人与你互相扶持,共御风雨,那么那一段也就胜过终生了。阿青啊,回家吧。没有父亲的宽赦,才是永无解脱。
《树犹如此》读后感(十):善良的意义
树犹如此,和第六只手指,是我最喜爱的两篇。
二者在我看来,说是温暖,却也寒冷,甚而有一种凄凉——人永远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命运让你何时生,你便生;命运让你何时亡,你便亡;命运使你遭受什么,你必得遭受什么!
王国祥如此,三姊亦是如此,他们面对命运、面对病魔,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三姊,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即使是善良的人,也得遭受命运的恶意。
我就在想,善良是否错误?而我们的文化里,自古便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说法,总让我偏执的认为:好人一定是一生平安的,因为有命运的眷顾。可从三姊身上看来,却又不是如此。
但看完整篇之后,我终究还是发觉了一些不同:三姊这一辈子,着实是不容易,但在她的晚年,虽患了病,却并没有过得很痛苦——几乎所有的亲戚都来关爱她、爱护她、照料她,她并没有落得个孤单无人照料的境地。
令人欣慰。
虽然,对于三姊来说,命运是不公平的,但是它却并没有打败三姊——即使三姊会在深夜里哭泣,即使三姊罹患了精神病,但三姊的善良,却是从始至终,未曾改变。
若是我们常人,在被命运如此捉弄,还能保持善良,不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么?恐怕很难!
从这一点上来说,三姊是战胜了命运的。
善良,本就不应是拿来与命运、与现实谈判的东西。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指的是:对他人行善的人,会得到他人善良;对他人行恶的人,会得到他人的恶意。而不是说,行善的人会得到命运的照料与眷顾。
那善良又有何种意义呢?
它是一种信仰, 一种文明,一种真理,这便是善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