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一):对喜乐的追求
书名触动了我的心弦,对呀,一个无神论者也可以静修啊。她认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缘起性空,但是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她并不相信有来世,也不赞成后者的应对方式。大部分宗教都叫我们控制欲望,为了来世积功德,奉献于世界。李银河认为欲望也要控制,但可以引导到对爱和美的追求上去,这是一个无神论知识分子的哲学,有几分古代隐者的风范。
作者对爱情的讴歌很可喜,老一辈人如此讴歌爱情,年轻人也羡慕。
就是一条思路,重复的内容多了点,如果再薄些,可能更凝练。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二):一个无神论者的清修
这本书的作者李银河,写作风格短小精炼。不如林清玄的优雅,不如张晓风的优美。却透彻清晰,给人醍醐灌顶之感。 这本书解决了一些我的人生困惑。 ☞第一,生命无意义。有些人忙于生存,无暇思考;有些人看清无意义,醉生梦死,随波逐流;有些人却以无神论者的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和荒芜的宇宙。所以以前看林清玄的散文觉得活着没意思的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第二,追名逐利。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全面批判并不正确。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第三,看待事情。涉及空间,往大处看;涉及时间,往远处看;涉及做事,往目的看;涉及他人,往喜欢的人看;涉及自己,往优点看。 ☞当然,这本书中有些观点我也不太认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如果我有信心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我就会不顾一切,彻底地自说自话。”——蒙田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深。以后再读读也是人生启迪。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三):激情摄人 凝练不足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李银河的书。
27号在方所将它带回后,昨天忍不住将它读完了。
读完后对李银河的想法有了些改变。
(一)
关于其中“无神论”和“人的存在及意义”的部分,推荐史铁生《病隙碎笔》及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在初了解李银河的性观念时,我觉得她很锐气。
可是这本书读下来,我觉得她很柔软。她既仍存有含苞少女的羞怯、爱意,又流露出一种母性气质;她既能被一切激发出狂热沸腾痴迷,又能在受挫后回归沉静与平和。
在此书中,我瞧不出一丝“先锋之姿”,只觉得她可以包容一切,感知万物之灵,并由此能对周遭世界付出爱。比起她“随缘”的静修(欲望的平息、生命力的渐弱),我更和她一样,渴望心中波动的爱意。
此吾之所往矣。
(二)
可能是短小随笔集成的缘故,篇与篇的联系粘连,时而跳跃,时而重复。
有几篇表达的意思相近,初读惊喜,数读则乏味而灵性渐失。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四):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这是一本真诚感人、质朴无华的心灵悟语、散文随笔集,作者退休后离开繁体喧躁的北京城,隐居乡下或海滨时,每日独对日月星辰、海浪潮涌、四季轮转,写下这些文字。
作者自言,“我是个冥顽不灵的无神论者,难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准备在此记录我的静修心得,因此将此书定名为《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其中所有文字只是直抒胸臆而已,
并无探索哲学、启迪大众之意。这本书是我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我内心矛盾、挣扎的记录。我想,正因为这一点,或许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这些心灵悟语,从无神论信仰入笔,
既写了静修生活和心得,并对存在、自由、激情、爱情、快乐、生死等反复思考,充分体现一位大学者的内心细腻情怀和理性哲思。这部作品,风格清新、大气从容,不仅有梭罗的超然、
罗素的自由、海子的自然,还有叔本华的虚空和福柯的激情。当然,她的文字最少不了的是灵魂深处对王小波的思念,和自己当前生活的知足感恩。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五):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在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学者里,李银河教授是最有名气的一个。记得当年读王小波杂文的时侯,李银河还是他笔下的李博士,不想今已步入老年,而王小波也已逝去快二十年了。因与王小波的夫妻关系,我后来买了一批李博士的社会学方面的书,她的行笔言简意骇,以举例为主,列数据为理,用了大量科学性的事实论据来客观地说明现象,她是中国第一批研究同性恋问题的,至此引起了社会的压力,她推崇福柯,喜欢尼采,叔本华,罗素等一批哲学家,在文章中有大量他们的引句。社会学方面的书,她的书是最朗朗上口,条理清晰,以事实为依据,很快就抓住重点,让读者很容易读懂。多年以后,李银河也退休了,通过博客,她的消息廷绵不绝,文章也是笔耕不断,说出了不少讨论性的话题。而本书则是步入老年后的静修,返朴归真,阐述了最简单的人生信条,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大胆地说出了无神论,讲述了生命的意义,如何让人心灵安静,如何保持激情与平静的矛盾观,如何看待短促的人生之旅,如何更好的权衡欲望与心灵,她安然道来,几乎不带情感,行笔之处,点到为止,三言两语,简洁明白,道出了她的整个平静的人生态度,有时太过平缓理智,有时冷静得几乎参透生命,这就是她所概括的活到如此的感悟,她的静修,她热爱的存在哲学,与急剧发展的中国社会保持了距离,也许心灵的圣洁和平理的宽容世界观,才是一个人获取幸福最直观的觉悟。作为男性读者,我读了此书,总有种心灵鸡汤的腻歪感,总觉得少了大火炒菜,浓烟四起,香味扑鼻的快感,面对她的涓涓细流,波澜不惊的笔触,总认为少一点火侯。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六):一个老太太的唠叨
先说说我的心得。
幻觉,宗教、爱情或者其他白日梦是大多数人获得幸福的最便捷途径。
下面是书评
无神就是无来生,无目的。人除了解决生存问题,就剩下克服无聊。
生存好像是大多数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是不用面对无聊这个问题的,信仰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带来希望和减轻痛苦的。
而对于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人来说,比如旧时贵族,现在的富人和退休族,无聊这个问题就成了最大的人生问题。信仰在解决无聊的问题上,作者的认识是引导人进入幻觉模式,找到幸福。
作者认为无神论者最佳的解决无聊的模式是艺术和爱,她没有说清,我理解她的意思就是用这个通道来进入幻觉。作者的表达带着一些读书人的优越感,好像只有能读懂经典听懂古典的人,才能拥有最高级的享受,我想是她需要这种幻觉带来的优越感吧。那么,优越感是她通往幸福的守关怪兽吧,我的守关怪兽是什么呢?
再说说不好
重复,车轱辘话,感觉像听老太太聊天。
不围绕主题,就是想到哪说到哪。天啊,我的毕业论文也被老师这个评价。
除了第一章的前几篇比较好,后面的需要跳着看,要不然会中途放弃的。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七):一本在中南图书馆看完的书
李银河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最开始了解她的时候是看到以前高中暗恋的对象有关注她,以前从未把她的一条微博完整地读完,在手机上读文字对我来说还是太困难了,蓝光的照射和全屏文字的画面让我感到压抑。
当我在中南图书馆一日游的时候,一看到这本书名就觉得,恩是的,我就是,无神论者,对是我,再看作者是李银河,抄起就翻了,我很喜欢短小的文章,特别是在一本纸质书内,短小的章节总让我觉得我可以很快消化它。
如果是讲真话的话,不过,这里不需要我讲假话,翻开这本书去读,前一半对我来说都是比较废话的部分,我感觉思绪是没有被理清楚的,我看得昏昏入睡,是窗外突如其来的大雨在提醒我要维持在公共图书馆的做作的素养,前一半给我的感觉都是飘的。
到我第二次再到这所有着让我羡慕国内该有的大学的氛围的图书馆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把这本书读完,去同一个地方抄起了同一本书,书架上只有两本,上次也是,我知道它在这段时间应该都没有被第二个人拿起来过。而那个下午却给了我清流般的舒畅感。
不得不说,李银河的想法让我豁然开朗,她的爱情观让我赞同,她敢说的表达我读完也很是欢悦,也许在这里我应该写下我收获了什么,我赞同什么,她的什么观点怎么样,要我说,我也说不出来了,实话说就是我已经忘了,自我把那本书插入那个原本的书架缝隙到我写这篇读后感期间,已经有《黄金时代》跟《三体》在中间插足了,原谅我忘记了那些该被写在这篇文章里的东西。
因为看完之后的感觉,到现在,也没有动摇过。
以前的我,渴望爱情,翘首以盼一场甜甜的恋爱,甚至在所有局上都会以男朋友的标准为每一位陌生的男生称一称重,那个时候的交友,会自动通过一台扫描仪,脑子会记住你有哪些哪些是可以符合我的标准的哪些是没有的,很遗憾没有达标的,但心里会降低这个底线,买西瓜谁知道卖家有没有偷斤少两呢。我不喜欢那个时候的自己,太渴望一场爱情了,甚至可以说像只等待猎物的鹰,当然我没有鹰那么坚强。她给我的思想正是把我心中微弱一点的理性力量扒拉了出来,她救了它一把,我还是期待爱情,但爱情对我来说不应该是一项急于求成想涨就涨的股票,我掌握不了我会多久遇到那个男生,但我可以掌握我遇到他的时候是当下最好的我,当然,其实遇不到自己合适的喜欢的那个人的话,30岁还在单身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欣然,爱情方面的看开对我来说改变太大了。写下这些的时候嘴角斗忍不住有些弯弯的弧度,我觉得我通了。
再说就是我在考研方面的纠结,传播学的本科过于广泛了,没有针对性。我像一个没有被投掷的飞镖,面前是一大块靶,概率是无限大。当时读到它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那种感觉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哪一章哪一页哪句话,只有一个冲动就是,我想做的我就去做吧,我想学电影就还是冲着电影去吧。准确来说不是想学电影,而是想用电影表现出我所有的想传达给别人的东西,我的价值观,我对一件事的态度,比如说我永远希望带去给我朋友的是开心轻松。并不是说就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喜欢,如果如我所料传达我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的话,反对者的出现是必然的,我想做的就是能感染到可以感染到的人就好了,能给绝望的人带去希望,能在假意的社会里提醒黑暗,很多很多,我想传达出来的东西,我看到的东西。而电影是对于大众来说可以消费的普遍的娱乐性活动,我想做的是,在娱乐的形式里,做些有用的故事。这样的感受我不知道还会维持多久,我还没有选定我读研的最终方向,但,快了。
这不是书评,这只是我的读后感,一篇让我想记录下我的冲动我的轻畅感觉的文章,只是我占位置了,书评的位置。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读后感(八):信仰大自然——读《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知道李银河的名字,是从王小波的书中。
时隔多年,已经记不起当初看王小波书中的内容了,却记住了这个名字。我一直都是无比羡慕李银河的,总感觉,一直女人这辈子如果被一个男人像王小波爱李银河般被挚爱过,就死而无憾了。
这些年因为网络曝出的一些信息,让以前和王小波绑定在一起的李银河,如今却是和“性”绑定在一起了。“李银河”甚至成了“性开放”或者“赤裸裸”的代名词。我自己就因为写的诗歌中写了比较炙热的句子,而被人评价为太“李银河”。
我一直觉得想要认识一个人,就去读他的文字,想要全面的认识一个人,就去读他全部的文字。机缘巧合,自己读到的第一本李银河的书,就是《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当我开始认识这个活在我心中三十岁的少妇时,她已经是个年过花甲,在精神上无比富足的老太了。
刚打开书的前言,我就觉得李银河的世界我懂。如果不是因为每天的读书时间受限,我真想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
我万分惊喜、激动,感觉和李银河置身于同一个世界中(事实上,我们本来也置身于同一个世界中。可同一个物质世界里,却会有很多不同的精神世界。我相信我和李银河置身于同一个精神世界)。我甚至为自己感到一丝骄傲,我才不过三十五岁,就已经拥有了六十岁李银河的心智。
恰好是在十二月份看了李银河的这本书,似乎给我这一年看过的关于信仰的书籍来了一个总结。我和李银河一样,是一个无神论者。
人至中年,会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会不断的问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活着?记得多年前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说过的一句话“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如今想来,这句话倒很贴近李银河的静修感悟。
纵观宇宙,人类只是地球上生命体的一个物种,不比任何一个别的物种高级到哪里去,活着不过是为了进行物种的繁衍罢了。我甚至想,“自认为是一种高级动物”只是人类自己的一厢情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种尚且存在的物种,肯定都有其生存的智慧。我们又不懂得其它物种的语言,怎么能知道它们就没有思想,没有烦恼呢!
我反倒觉得没有烦恼的动物比有烦恼的动物更高级一些。
当然,最好的生存状态,就是罗曼罗兰笔下真正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书中的李银河给我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当然我也觉得自己处于这样的状态。我想那些有信仰的人,应该都能处于这样的状态,即便不能,也是向往这样的状态或者正在去往这种状态的路上。。
因为,任何一种信仰,其实都是在教人们如何对抗现实生活中不愿接受的无知、无聊、无奈。当一个人能够做到不断认知、保持有趣、凡事"有"可奈何,就不需要依靠信仰找到生命的意义了。
感恩李银河,让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感恩大自然,赐予我生命,也赐予我之上的思考。
……………………………………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平台“心子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