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由(美) 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重读万历十五年
万历,一位无可奈何的皇帝,超级旷工,看透了帝国本质文官集团才是真正主宰后,采取“无为而治”30余年 申时行,一位擅长和稀泥的首辅,一直调节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纠纷,最终没有在首辅位上寿终 张居正,世间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二):2019的第一本书——万历十五年
从资本主义的角度看待为何明朝,为何中国没有随着世界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而同步发展。财政收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以道德代替法律治理国家,一元化的世界观,文官集团的抱团与排他,对国防军队建设的不重视,这都导致了明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执政的大一统王朝的衰败,资本主义萌芽甚至可以说并不存在,因为根本没有资本主义可以发展的环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人们常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不僵”,然而毕竟已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通篇读下来,始终有这样一种绝望感。 那些能臣志士,说到底始终不过是在为“不僵”而努力,他们以为“不僵”便能活命。他们不知道或者只是不想承认,帝国已死。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自己带来的无力感,其实一直就如帝国的讣告一样在提醒着他们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说来可怕,作为人会不会也是这样?不知己已死,余生求不僵呢?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四):读历史获新知
读史的人,最痛惜以至痛恨的两个时代,一个是晚清,另一个是晚明。 这两个时代,诞生了多少能人,多少英雄,但他们都无法阻挡历史的大势,唯有一个个化成悲剧,让人扼腕叹息。 晚明从戚继光起,到李如松、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再到孙传庭、李定国、张煌言,明朝在战场上涌现出来的著名文臣武将,一茬接一茬,任何一个都能够独当一面。 但他们无一例外,均以悲剧收场。 要么死于政治,要么殁于战场,要么殉于气节。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五):见微知著
花了十一个多小时总算读完,阅读过程酣畅淋漓,好久没有这么手不释卷。
作者虽然结尾时谈到自己的大历史观,不过本书却没有用过于宏达叙事的角度,而是从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个体命运徐徐道来明朝晚期的文化,政治,军事。
个体的起落命运虽微弱但扣人心弦,因为人们都在古人身上找寻一面镜子,不同于纯粹描写大段历史,虽然波澜壮阔,却又无法感同身受的空泛。
但作者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他在人物的起落之间,横叉历史背景,最后落点历史阶段,反思整个明朝晚期的危机,此笔法,见微知著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六):粗想
“把一个横断面截开后看前因后果,才发现历史是由人构成的,是人的细节、感情、欲望所驱动的,而非历史书那种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理所当然的逻辑。”
对明史并不算了解,初中时候读过的《明朝那些事儿》侧重于对人物、对政治斗争的描写,以至于当时一路读下来总感觉明朝的兴盛和衰落都与某个人有关,现在回想起大概是因为当年明月并没有从国家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来解释。而黄仁宇在本书中所叙的人物和事件便客观的多,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让我隐隐约约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和被时间所限制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七):一言以避之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八):尾大不掉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表面上看起来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这篇书评不知该怎么写,感觉读完之后自己依稀还身处于1587年久久拉扯不回。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作为那个时代最后的象征无一不在这1587年失去了位极人臣、位及君王身份所要求的品质。
文臣的世界必然有文臣生存的法则,任何涉及或侵犯的行为都会收到整个文官集团的抨击和打压。这也让许多不容于彼此世界的人们感到无奈。
万历十五年的悲剧也因此不可避免
历史存在偶然性,但也因之偶然性历史才如此令不少人心驰神往。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九):大歷史觀
“凡属脸色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人一概摈诸门外。因为这种人几乎全是来自城市的无业游民,实属害群之马,一旦交锋,不仅自己会临阵脱逃,还会唆使周围的人一起逃跑,以便一旦受到审判时可以嫁祸于这些言辞钝拙的伙伴。”
审美具有时代性,以上描述让我瞥见了时下的小鲜肉的侧颜!
“一国两制的精神需要彼此将眼光放远,在长久的历史中,找到合作的逻辑,而且今后也只有使两方更为接近,不致越来越远”。
这恐怕也就是好书以及书中要传递的大历史观的理念的佐证了,在台湾读书这一年半感受更是深切!
值得反覆的看!大歷史觀,讓我聯想至宇宙觀,不過都是宇宙一粟,不要太把當下的侷促當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十):大明王朝的病理切片
作者从万历十五年年,这一个切片样的标本入手,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的人物显示出大明王朝的不同层面,政治,军事,思想都已经腐烂,内政外交都显示出足够的虚弱,如果说明朝于嘉靖年间埋下了覆灭的种子,那么到了万历朝便已经显示出积重难返的趋势,没有办法的向深渊滑落,虽然说《人民的名义》推动了这本书的流传和普及,但是客观就他研究的内容来说,西式之余也很写实,比如最近看过的《大国的崩溃》《饥饿的盛世》以及小说的《大明王朝1566》以及《大清相国》来说,中国的士大夫文化基本荡然无存是真的,谤君博直已经成为一种习气,一面口称仁义一面大肆安排自己,也可以说是一种看破不点破的皇帝的新衣,仅仅靠道德的力量,终究不够,历史上绝不应该出现那么多海瑞,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