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英]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 (Aldous Leonard H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精选点评:
●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看完了颇震惊的书,作者虚构了一个完美的世界,不需要科学、艺术、信仰、眼泪、贞操……既定的轨道,人们在瓶子里生活,“稳定幸福”,唆麻是幸福的迷药,控制者温柔的镇定剂。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更可怕的是作者还圆了控制者的逻辑。
●说实在的,从理智上考量,美丽新世界真是找不到什么不好的地方。就比如以前常说,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要逼迫自己尽早去面对。但是,如果逃避可以解决的话,那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呢。
●我也有要求不幸福的权利,相比1984,我竟然动心这里面的世界了,前提是我如果是个阿尔法,我也是有达尔文倾向的一个人啊……
●新世界是太极端(可从科技、健康等等生活条件还真是足够幸福了),但旧世界我也不觉得多好,反正你们人类就爱作死,希望人类快点灭亡。实际上三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最美好的了,至少反对它不用死,只是调到荒无的地方去,不过现在的角度看,那些低等的活让AI做不就好了反正科技发达
●1. I was greatly shocked, both emotionally and intellectually!开头部分冗长沉闷,机械化的胚胎孵化和条件训练过程介绍读来如同化学实验步骤,越往后翻小说节奏越快,我也渐入佳境。结构和语言出彩以外,题材也是我很喜欢的:探讨了一系列并不浅薄的命题,如幸福与高雅艺术、科学是否果真存在本质上不可调和的矛盾?苦难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吗?怎样的社会构成才是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独立思考的“阿尔法”(即书中最优等的种族),真的是最佳情形吗?2. 书中旁征博引莎翁各部经典著作里的台词,而且都恰到好处得让我这么一个没读过原著的人都能受到强烈的煽动感染,如同被X光穿透一样。太棒了!兴冲冲地把莎翁作品集提到recent to read list上
●如阿特伍德所言,当今世界是个赫胥黎—奥威尔世界的混合体,也许还有其他什么
●“可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我需要诗歌,我需要真正的危险,我需要善,我需要罪孽。”“不幸福的权利,变老、变丑和性无能的权利,染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吃不饱的权利,生虱子的权利,时时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的权利,患上伤寒的权利,被各种说不出的疼痛折磨的权利。”
●现代病
●人有要求不幸福的权利,有体会艺术、科学、宗教的权利,有享受孤独和自由的权利。即使以不幸福作为代价。
●每次都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一起温习。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无感
高中看了一九八四 动物庄园 比美丽新世界要高明的多可能是因为反乌托邦情节大多类似 这本感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少 政治架构和故事情节都和奥威尔没办法比 最后尴尬的讨论了哲学观点 水平也是有限
乌托邦的悲哀从来在于理想的不切实际与理想的落实偏差 此处所抨击的如种姓、共妻制 都毫无疑问属于对共产主义的最大误解 平等的社会向来不泯灭人性 因为平等也是人性应有之义 如果说奥威尔将乌托邦的弊端从本质揭发尚有脍炙人口之处 赫胥黎确实更多关注了表象与误传了
不得不说 西方对共产主义的部分偏见 在作者的时代已经显露无遗了
此后百年 左右两翼 各说各话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永恒的思考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何处不是新世界
这是一场全人类的kitsch。
每个人都被无意识的剥夺了思考的能力与权利,完全满足于动物性的愉悦当中,殊不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便包括超越动物性的理性思考能力与自我意识。更可怕的是,我们中的部分人现在已经逐渐沉迷于brave new world之中而不自知了。无法进行更多的深入的思考,一昧追寻廉价快感与感官刺激,只能停留在事物表层,让他们越发的变成了一个失去了自我的lesser man。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状的存在或许是一种自然选择吧。
配合Radiohead的fitter happier阅读更佳。
不过第三章的一句一段一个场景的描写使得角度转换太快(倒也是个亮点),对读者的阅读并不是特别友好。
但是瑕不掩瑜,里面随处可见的比喻、说理以及讽刺,能让读者引起许多共鸣与思考,细节值得玩味。可以看出赫胥黎真的是博览群书了,对各个大家的思想博采众长。并且译者的翻译风格也功不可没。
虽然人类(哲学上的)整体是不可能堕入这种世界的,却也仍然值得警醒——你的人生观如何?你究竟该如何生活?你对待廉价娱乐带来的快感与理性思考带来的平淡(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平淡),庸俗与孤独之间会如何选择?这一思考又与尼采叔本华的部分思想不谋而合了。
对john之死这一情节的安排还不是特别能理解。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满足了物质的欲望后,人一定会幸福吗?
我之前一直认为,无论人多么高级,也只是动物的一种。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满足了人的欲望人就会幸福。我也一直秉承这样的观念行事,例如按时睡觉保证身体有足够的休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尽量买,买了新东西就扔了旧的,经常主动地释放自己的性欲,总而言之,就是满足自己的身体需求。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特别是在这个‘一切向钱看’年代,自己所做的一切简直就是政治正确。 然而我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越来越焦虑。我明明已经比以前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欲望却越来越膨胀,钱永远都好像不够。又好像越来越喜欢名牌,迷恋鞋子,衣服,手表,耳机,手机。甚至有些东西自己觉得并不漂亮,但却因为那些东西是名牌而打折了,所以费钱去买,多么可笑呀。 《美丽新世界》,描述了一个未来的乌托邦,在那个社会,追求稳定为第一要义。通过药物唆麻满足所有人的情绪要求,永远吃不完的食物,色情音乐和电影,互相贡献身体的社会心理。人人都是工作上的成人,情感上的小孩。 这不就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吗?集体主义至上,稳定为社会的第一要义,人人欲望得到满足,社会在缓慢而稳定地发展。 可,这是错的吗?全人类都得到了满足,难道不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吗?试想有一个社会,给你提供可以满足一切欲望而没有副作用的药物,给你长生不老的身体,给你尽情释放情欲的异性,生活没有任何忧虑,你会选择过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这样的生活。而我可能犹豫一下,也会选。 《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的三大著作之一,我却看到了真正的乌托邦,当然,这是对于阿尔法加人来说,对于露在水面上的冰山来说。 满足了一切物质的欲望,人一定会幸福吗?我不知道,因为我永远都满足不了自己的物质欲望。但我可以知道,就算满足不了物质的欲望,我们一样可以幸福,只要我们满足一下那羸弱的精神需求。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关于美丽新世界的一些奇怪想法
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可怕,难道只有我觉得那个“美丽新世界”还不错吗?“幸福是要付出代价的”,世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如此渴望、不断追求追求幸福,怎么当我们得到它的时候却开始缅怀失去的代价了?我们不断地弘扬真善美,怎么又开始“需要罪孽”了?生物都会趋利避害,怎么我们又开始“需要真正的危险”了?这难道就是人类作死的天性?追求,得到,丢掉,再追求,再得到,再丢掉,一直到把自己玩死为止?
可能“可怕”只是来自与现在的对比。当人类真正进入“美丽新世界”时,除了野蛮人保留地里的“野蛮人”,应当没人再觉得可怕了。摆脱了强烈的情感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摆脱了家庭、衰老,天性得到充分地释放和满足,这难道不是一种理想社会吗?更别提还有“唆麻”这一神器,要是现在有了这玩意儿,那就没毒品什么事了,警察叔叔再也不用为了打击毒贩日夜操劳了。
“睡眠教育”其实也不可怕,因为真正接受过它的人早已失去了害怕的理由。
我想,如果让现在的全人类做选择的话,还是选“美丽新世界”的人多一点儿吧。即使是作为一个最低贱的埃普西隆,反正所受的教育会让他们没有任何精神上的痛苦。“任何时候,只要群众获得了政治权力,幸福就是最大的追求”。这时候来带给他们“自由”,恐怕只能徒增他们的烦恼。
《美丽新世界》作为一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我却愣是从中读出了不少乌托邦的气息。当然,在那里,我们失去了许多重视的东西,但那正是为了抛弃我们所痛恨的东西。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一切似乎很可惜,但谁能保证我们的判断就会是历史的选择、社会前进的方向?不过这一切恐怕无法在我们有生之年得到验证了。
y the way,这本书和《1984》都告诉我们,不合正统的人要么出局,要么统治正统的人·······怎么选,自己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