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人信札》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人信札》精选点评:
●最近读到的最棒的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所寻所思所感又不落粗鄙,人还风趣。。。
●太好了,从文字体会40年前的山河与人文,真是一去不复返的景观,和一去不复返的文法。
●将至而立之年的旧笺,略琐碎,但可见彼时基本文格已立,比后来的文章多几分性情流露,感触大于思辨。如其言:“文章之道,不过达意而已。事质平实,无须感慨万端;热情洋溢,不必弄巧含蓄。就我个人而言,只望得建安盛唐之万一,真率朴直,少弄花头,自然就有刚健在其中了。”
●4.5;81年作者转过大半个中国的游记,独行、夜游、抢票、意外、哲学人的思考,最喜:夜游遇尸骨、住店人多外出刷街读英文、旅行中诱发的哲学思考;共情自己也颇独游了不少地方,就算多人同行也要单溜独浪出去,山中崴脚大雨咬牙走,单车被挂休几周;用动物的本能去活着走着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时,一杯热水的快乐会是前所未有的。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旅游两个月,途中给家人朋友总共写了25封信。然后编成了一本书。腻害了腻害了。这人比你爱会玩还比你有文化。我想收到信的人应该是很开心的吧,毕竟写信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哎
●元旦以后一周,比起球状闪电读的慢多了,散文就是闲适,没有小说读的那么紧那么引人入胜。Kindle上读完的第二本,发现游记还能用信的形式!想想自己刚结束的贵州之行,来不及吃来不及睡,又饿又困。以及人家的游记多么哲学,古文功底深厚,多么不像流水账!读到15封以后稍微有点粗,如果换个心情读来一定感受非常好
●一路吟唱一路行,峨眉之巅诗意地……
●01032018-01062018,2018第一弹,5小时。没有看过其他游记类的书。瑕不掩瑜,心旷神怡。若收入途中收到的家书就更棒了。
●看了一肚子气。为啥大家都说好看,说旅行未见景点,说历史未见史料,说哲学除了个人感触并未见什么高深。一路絮絮叨叨车好难坐,人好多,各地人对自己如何如何,还有北京人的叉腰指点江山,看得完全没有舒心愉悦之感。虽然是私人书信可以随便抒发胸臆,然而抒发得我非常不喜欢。个人见解。
●“船首凌风,耳闻呼啸,眼望青翠,洁净而纯真,空阔而自由,我们在人生中所要求的主要品质,都由大海赋予了。”
《旅行人信札》读后感(一):寻找陈嘉映
最近在读他的三本书(旅行人信札)(无法还原的象)(时间与存在读本),第一本两天读完,第二本看了一半,第三本读完两章还是不明所以,今天又一次重读一二章。 初次听到陈嘉映的名字实在万圣书园,买了一本《何为良好的生活》《时间与存在读本》。回到上海翻了两页《何为。。》觉得像中学教材,就匆匆在多抓鱼上卖了。 最近在看许知远的十三邀,其中一集是在青岛采访陈嘉映。感慨错过了他的文章,遂又从图书馆借来了他的两本书。发现他的散文书信的文笔很好,有很深的古典文学的底子。一点没有哲学家的刻板。像读小说一样看了进去。 那本《时间与存在的读本》虽然还是艰涩,但是好像已经撬开了一条缝隙。
《旅行人信札》读后感(二):健壮之体魄
每当在求学求职的简历或征婚寻友的自我介绍上看到个人兴趣爱好是“旅游”或“旅行”,我便默默在内心吐槽,您是想展现自己爱玩呢还是爱花钱呢,难道还觉得我们处在旅行需凭个人能力的80年代吗?从目前的居住地去往另一个地方数天或数十天,依着攻略拍照打卡,只是不用工作然后花钱吃喝玩乐的度假,真的不能叫做爱好旅游。没有面对巨大未知及其带来的恐惧和勇气,而知道自己要住在哪儿、要吃哪家特色,看必看的风光,玩必玩的景点,只是生活的另一种按部就班。
所以读到这本80年代初环游中国的笔记,真的很羡慕。时点也好,正是国家和作者本人破土出苗之际,文字出人意料的清丽。有一个观点我是从陈嘉映的书里看来的,深以为然,就是哲学家一定要身体好、一定要健壮、一定要很多的阳光,不然他的身体承受不住他的思想。读到这本书,看到他自己如何动不动就狂走数小时甚至一夜,确实有个能当哲学家的好身体!
《旅行人信札》读后感(三):一掬山水一抹风月
古风行事写作的游记如红楼般处处“有诗为证”,读来既放松身心又能苦思明志。
将近而立的嘉映老师在肇庆暴雨中思希腊人承担痛苦而转化成生命力,庄周从心所适的畅达而出世; 在虎门夜海边忆少年时情窦开的柔弱,叹爱中自有的神伤何尝又不是隐匿着的生之欢欣;在温州叹所谓“教养”只是分割了人群,旋即在北雁荡雨夜爬山遇险得救;在与亲人在心中沟通读书心得时,严辞浮泛的感想远远不及三绝韦编的系统性学习思考结出的精神果实;在长江船旅上谈自己虽事哲学,但不明之事仍需切实体会和思考,再试图说话求真,不得懒惰冒充得道;也有在五老峰又累又困又冷又饿,明白地说内心脆弱裂变增生而瓦解了意志;在庐山之内念陶渊明心中真义是巨大人格在文化传统中循时势物理,糅合种种情感和追求的结果;而在庐山之外, 想真面目只能曾在其中才能辨识,迷离其间却也是体察Sorge烦恼与智慧联系的过程,道人生在世脱不开这个烦,思领悟在,寓身于万象,从而把万象保持在真如之中;在苏沪线上,望Einbildungskraft能穿透封锁,进入公共世界,建立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实在联系;最后在旅行结束之前的大海上,观自己的旅行为对前半生的巡礼检阅,虽有一事无成的沮丧感,却能在Natur中雀跃,感到情感不曾枯竭心灵一片纯真,继续秉持浩然正气,与平庸斗争。
《旅行人信札》读后感(四):说人话
读此书,感触很大。文字的摇曳多姿,字里行间透露的学识、修养与思考,让我对彼时那个年轻人,既钦且佩。这还是次要的。
那种随心所欲的写作姿态,从而表现于文字中的洒脱自然,最让我嫉妒。
自家有病自家知。我的文字,从小就有矫揉造作之弊,匠气太甚,属于文字中的末流,可能最适合作政治宣传用——空洞的激情,自以为是的文采,正对了氓夫愚妇们的口味。
如果说这辈子只留一篇文章传世,我会选《雨,以及装得像个人》,是日为少年的恋情所苦闷,酒饮正酣,又为豪雨所激,一腔郁愤无从发泄,喷涌成了那几百字。那一篇文,或者会稍稍少了些笨拙的雕琢与匠气。
忘了在哪儿看的,说写作时,最好悬想一对象,假作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他写的,都是给他读的。有这样一个具体对象,文字才能有所感而发,有的放矢,不至漫无归依,或因为想讨好所有人而浓妆艳抹,反遮盖了本就不多的一点灵性。
《旅行人信扎》的好,有收信人,该是一大原因。
武术的套路是给一般庸手练的,写文章的好手也从不会依着什么范式规程,只信笔写来,怎么舒服怎么写,写到会心处,自己先畅爽起来。陈嘉映在山间石上、荒村野店之中写这些文字时,肯定不会想什么起笔陡起、收束有力,他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的,写出来,给亲友看,如此而已。
做惯了语文试卷的人给我上面的话做归纳总结,大概会给戴上『写作学的自然主义』这种帽子:写东西不用训练,想怎么写怎么写,学太多技巧反是累赘。
这种交流上的误会,因为人类的自以为是,总是无法避免,所以我就再啰嗦两句。
文章写得好,有一个必要条件,是表达要准确。『准确』二字,说来简单,却殊难做到,非有大量的训练不可。新文化运动诸前辈提倡白话文时,说要『我手写我口』,『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做』,可是看看周围,有多少人能把一件事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地讲清楚?这需要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词汇,正确(且不说严谨了)的逻辑;若要让听(或读)的人更方便理解、更容易接受,或者更有兴味容你把话说完,少不得又要加上些奇特的想象、丰富的学识、深入的思考……
我爱陈嘉映的《旅行人信扎》,就在于他具备了以上所有的素质(外加深厚的中西文化根柢)之后,还能自自然然地说话,说人话。
《旅行人信札》读后感(五):心向往之
每次旅游归来,我都不免会陷入几天的迷惘状态,好像韶光易逝、又得泯然众人。这种心境被陈嘉映老师在1981年春天两个月逆时针环游中国的旅途末尾精准地描述出来:
躺在铺位上,觉得轻松,从这两天的奔忙中喘定一口气。但不知为什么,当站在甲板上等待发动,当江风吹进舷窗,却有一种忧郁感;像什么呢?像我们站在青春的边缘,感觉到时间的离心力正在把人们抛出去,抛出动荡、冲击、炫目的人生中心,抛向安稳的常规生活。就是那种即将寂静下来的惜别之情吧。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
最初是翻转电台的某一期节目里推荐了这本书,推荐说可以从那个时代的记录看出,当时的中国各地差异是多么巨大,对比现在全世界的趋同,以及什么是真正的游历。可惜各大平台上一直没有电子版,直到去年 Bing 回国一趟终于捎来了一本暌违已久的纸质书。
几近40年前的风貌差异确实巨大,当时混乱的年代刚刚结束,陈嘉映老师出去旅游甚是洒脱,常常在徒步了一天入夜到达目的地之后才开始考虑如何过夜的问题,可以找一户人家安顿、午睡上一个半小时再走,也可以找来一块木板在山间尚未落成的一间小屋里在雷雨声中睡上一晚。
景色虽美,全书给我冲击最深的还是文字。漫长的旅途经过有魔力的文字萃取,使我仿佛也跟着环游了一圈中国。这就是我想要写出来的那种清晰准确又如朋友般亲切的东西。陈嘉映老师自叙道:
我总相信,写字和为人一样,不可制定出一种标准的风格。有人重错综玄深,有人喜巧思奇构,有人取款款交心的方式。至于我自己,则力求远避烂漫芜杂,做到质直准确干净。嗯,质直准确干净!但是陈老师你显然过谦了。。在第17封信记述的雁荡山之旅中,沿大锦溪直到大龙湫,路面平缓。待入谷纵深,山路一回,便见雁山盛景龙湫了。一面石壁高百九十米,围成一段圆弧,稍稍前倾,拦住去路。弧中心稍向后折,龙湫便从天而落。水势不小,被风一吹,忽如白沙缓展,忽如银蛇攒动,忽落潭心,其声清脆,忽落磐面,其声簌簌。倚巨石躺倒仰观,絮状白云在蓝天飘过,整壁欲倾,其势汹汹;绕道瀑后,则见一幕水帘,外透云天。如此景色,亦为他山之所罕见也。瀑东南向,若上午来,日光直射,想来又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没时间了,否则还要设法绕到石壁顶上去,看看是何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