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7 01:19: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100字

  《波斯人信札》是一本由孟德斯鸠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斯人信札》精选点评:

  ●2005-17

  ●孟德斯鸠假象中的东方世界VS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 挺有意思的书。文化是多元的,肯定对比文化之前,就必须对不同文化作出对比。

  ●好吧我承认我把它当消遣睡前读物看了……= =

  ●自己看发现不了什么内容,但貌似教授带着读还是很有启发的。主要是没有当时的历史语境,就只好猎奇了。

  ●赤果果的东方学视野

  ●高中的时候啥都没看懂,就是在猎奇。

  ●比较东西方文化必读的书籍,小说技法有待提高

  ●借波斯人的眼光看待欧洲,以民族的口吻评价另一种生活,新观点恰是针对自身顽疾的良药。我们的文化中存在各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这种遗传和固定让恐惧滋生,扼杀了心灵的解放。通过批判,一个由物质到人的心理,到情与欲到道德的体得以建立。罗国林的翻译生动平易,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问题,辩护采用惊奇和诧异而不是审查和批评蒙混过关,相当于一本随感吧,不好孟德斯鸠还真是大家

  ●在怪那里看的,然后自己打算买一本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一):孟德斯鸠的羽毛与箭镞

  那个叫里加的人在巴黎游逛了一些时日后,某一天去参观圣•维克多修道院图书馆。一进门,见一个修士神态威严,在四面书墙中踱来踱去。里加见有几本装订特别精致的书,好奇心起,就问那个人书里说的是什么。那修士答道:“先生,我在这里,等于置身异域,一个人也不认识。……我有我的图书管理员,他可以满足你的要求,因为他日夜忙于研读你所看到的所有这些书籍。这是个毫无用处的人……”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中,充满了这种轻飘飘的叙述与轻飘之下的讽刺;他似乎有意先让我们看见箭尾的羽毛,然后才把我们的目光引到亮晶晶的锋利箭镞上去。(胡洪侠语)

  他练就了一身举重若轻的功夫。

  同样,这种轻飘飘、暗含杀机的功夫,我们在伏尔泰、王小波、李敬泽那里也能看见。这是真正高手的绝顶武功。

  语言,漫不经心地、东拉西扯地、不知所云地……语言,一种纯粹形式化的东西,真正成了言语。就象是酒坛子里总算装上了酒,香气四溢、泡沫飞溅的,就是鄙夫陋妇的那些市井俚语。

  在你天花乱坠地陶醉时,致命的一击就来了。

  那裹夹在一堆飘飞的羽毛之中,那寒光闪烁、见血封喉的一封锋刃,让你在战栗之中体会到瞬间的极度快感,还有穿透肉体、精神和灵魂三重世界的极度寒意!

  作者/石墙 转载请通知作者,并注明原始出处!

  http://blog.sina.com.cn/u/1492534280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二):穴居人的故事——人性的善恶与联邦的权力

  看了三分之一,开头略【……】,看到穴居人的故事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

  穴居人的故事,和洛克、卢梭的故事有相同的味道,但有趣之处在于,它是用更具文学色彩的笔调,先后写了共和国灭亡后的两个穴居社会,恶人的和善人的。在孟德斯鸠看来,人性似乎是本恶的,但并非绝对,也有人生来善良(幸存的那两家穴居人)。恶人遭恶果,善人有好报,最终,恶人自取灭亡,善人幸存。但到了最后,善人们也开始回到过去,想推选一个君主,而那被推选的老者却叹息:你们本生来自由,为何要做顺民呢?

  可见,孟德斯鸠也抱着同样的观点,即政府或曰统治者的出现,是基于人性的缺陷,要用契约来约束人的恶性,来维护平衡与秩序。打开《论法的精神》,也能找到理论上的支撑,不过在《信札》中,孟氏给了更生动的论证。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但善良的穴居人却要推选君主,这是为何?孟氏却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解释。或许霍布斯和韦伯的理论,能暂做一个参考吧。

  但人性真的本恶?洛克说,人性是一块白板,你画什么,就有什么;卢梭却说,你生来是好的,恶的却是政府;尼采说,我们心中的善恶,无非是以自身为参照做出的主观判断,这似乎给争论画上句号。然而我更倾向于孟子的解释:人性是水。水往低处流,似乎是理所应当的,正如大多数人看来,人性的天平总是往恶的天平一边倾斜一般。但任何一个接受过现代物理学教育的人都知道,水往低处流,不过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如果外力中向上的合力大于向下的合力,水便往低处流。换言之,人性是水,你向上引,它就向高尚之处走,你自甘堕落,它自然往低处流。

  这看起来和洛克的理论没多大差别,但其实是有的。或许用水做譬喻并不完全准确,但重点在于,在这些力中,可以有人给自身施加的力。很简单,你可以给自己动力去做坏人,也可以给自己动力去做好人。你的这种能动性,正是你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原因。动物受到的力都是外界施加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意志;而人类却有自由意志,可以改变自己要走的方向——有时这力量是如此之大,让人即使在最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最高尚的品格。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是环境的产物,但是人也可以改变环境。而洛克的白板,却并非人自身可画的。

  孟德斯鸠的想法,与霍布斯和后来的韦伯嗅起来是不同的味道。那么为何穴居人要推选君主呢?文中提到过,善良的穴居人受到邪恶的邻居的进攻。不妨回到《论法的精神》中,便能找到联邦行使对外权,保护各邦不受外侵一论。或许这正是原因吧,穴居人们只是为了抵抗邪恶的邻居,而非出自自身的需要,才推选出君主。然而若真有这样一个社会,那么君主的权力,只在对外,而在本国内,人人依然是自由的,不受君主管制的。回顾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却一直背离这个原则,直到后来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都是这样。而孟氏的警钟,早已敲响。

  只是对一个小片段的思考。而后来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差距,虽然有趣,但却没办法向穴居人的故事一样吸引我去思考。毕竟,生活在一个几无宗教信仰的环境,又如何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差别呢?

  【但是诺亚方舟里发生的故事倒是很有趣……嗯,去google一下,感觉太荒谬不像真的,但有时候宗教就是如此荒谬啊……】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三):《波斯人信札》读后感

  本书通过波斯人郁斯贝克为主的波斯人在欧洲居住,游历,探索,所闻所感对应出了亚洲地区以波斯为主的地区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在书中,可以感觉到欧洲相对于亚洲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但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欧洲(主要是法国)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非是十分完美的。

  书中,从郁斯贝克与阉奴们还有后房的妻妾们的通信中可以看出在波斯,妇女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是依附于男人的,而阉奴像极了当时中国的太监,亚洲这样的做法很摧残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所以才有信中阉奴一次次的想去对后房们进行严厉的统治的想法,很明显,他们的人性已经扭曲,只能发泄到更弱势的一方身上去。郁斯贝克作为他们的主人,是高高在上的,掌握着实权和生杀大权,一句话既可要了他们的性命。作为阉奴和后房们是没有人权的。

  有几封信提及,当妻妾们去乡下时,都是躲在箱子里的。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的,如果路边有人敢望一眼,也许就会被无情的打伤或者打死,对于平民来说,生命如蝼蚁。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

  郁斯贝克与其朋友的信中在描述欧洲各个信仰基督教城市时,如第二十三封信是这样说的:我们到了里窝那(意大利一座城市),这是一座新兴的城市……这里的妇女享有很大的自由:她们可以隔着一种叫做百叶窗的窗子观察男人,可以在老妇人的陪伴下天天上街,而且只蒙一块面纱,她们的表兄弟,叔伯可以登门看望她们,而他们的丈夫几乎从不生气。第二十四封信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法国更善于利用机器了。他们又飞又跑,亚洲慢吞吞的车子,我们那些款款而行的骆驼,会使他们气昏……有一位魔法师,称为教皇,他能支配国王的思想,就像这位国王支配臣民的思想一样,他能叫国王相信三等于一,人们吃得面包不是面包,如此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相对于亚洲是民主,自由的,那里的妇女不再被禁闭在家院里,与男人的地位是同等的。而且那里工业比亚洲发达很多,大多都已使用机器,呈现出一种亚洲前所未有的先进,这些都是亚洲国家远不能及的。然而,欧洲,以法国为例,教皇依靠政治力量,心安理得的迫害异教徒,当时国王路易十四的昏庸腐败,广大群众贫困,社会混乱不堪,也是在书信中可以看出来的,透过郁斯贝克等波斯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欧洲大陆也是满目疮痍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迫切需要变革。孟德斯鸠通过此书,唤醒民众,引发一场社会革新运动。为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条件。

  第十一封信中,说到穴居人,他们不奉行任何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只凭野蛮的天性行事,每个人都表示不再服从任何人,各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最后因为不懂的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他们也遭遇了一场大瘟疫,并且没有医生再愿意救治他们。这里可以看出,人类要发展必须摒除自私的劣性,恪守公平和正义原则。

  第一百零四封信中,说到欧洲各国人民对君主并不都一样顺从,例如英国人不让英王有充分的时间加强权力。他们根本不认为恭顺服从是可引以为荣的品德。他们认为,任何没有限制的权力都不可能是合法的,因为没有限制的权力绝无合法的根据……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相对于法国是民主的,并且英国人认为权力是有限的,没有没有限制的权力。

  信的最后是郁斯贝克的后房之一罗莎娜写的:你以为我上当了,其实我在欺骗你,你想错了,我是生活在奴役之中,但我始终是自由的,我按照自然的法则改造你的法律,我的思想一直保持着独立。最后她服毒自尽了,象征着她对专制后房的反抗。标志着亚洲妇女们也开始慢慢认识到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波斯人信札,是一本带有批判色彩的小说,揭露了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和以波斯为主的亚洲的社会弊端,唤醒了沉睡中的人民,启迪了人们变革的意识,具有很大的思想意义。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四):《波斯人信札》读书笔记

  一、穴居族人故事

  阿拉伯有个小民族,叫做穴居人。他们也有人的相容,只不过凶悍、残暴,不奉行任何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他们有一位国王,是外族人,想纠正他们凶残的劣根性,对他们很严厉。他们便发动叛乱,杀死了国王,灭绝了王室。叛乱成功后,他们举行选举,选出了一批行政长官,可是这些人刚被选出,他们就受不了,把他们全杀了。挣脱了这一新的桎梏后,他们只凭野蛮天性行事。他们不服从任何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P16)

  最终穴居族人只有两户人逃脱了全民族的大灾难。他们避开不仁不义的同胞,偏居一隅,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大自然既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也能满足他们的欲望。(P20)这引起了其他族人的眼红,那些蛮族人全副武装,侵入了穴居族人的地盘。穴居族人早已做好准备,他们都愿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一个人倒下去,另一个人马上填补他的位置,大家为共同的事业而战,也为死者复仇。(P22)

  穴居族人口增多,他们觉得该推选一位国王了。他们一致认为应把王位交给最公正的人,并看重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老者忧心忡忡呆在家中。当别人告诉他已被推选为国王后,老者说:“但愿不是我害了穴居族人,使他们以为他们之中没有比我更公正的人了。你们把王位授予我,如果你们非这样做不可,我只好接受,但是请相信,我会难过得要命,因为我生下来就看见穴居族人是自由的,现在却眼见他们要当顺民了。”说到这里,老者泪如雨下道:“可悲的日子,我为什么活得这样久?”接着又严肃地大声说:“唉!穴居族人,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们开始感到道德是个沉重的包袱了。在目前情况下,你们没有首领,不得不按道德行事,否则生存不下去,会重蹈你们的祖先的复辙。但是你们感到这种约束不堪忍受,宁愿听令于一位国君,遵守他的法律。你们认为,国君的法律不如你们的道德严厉。你们知道,那样你们就可以填满欲壑,聚敛财富,沉溺于颓靡的享乐,只要不犯重大的罪过,什么道德全无所谓。”老者顿了顿,更是涕泗滂沱道:“你们企图让我干什么?我怎么能命令一个穴居族人去干什么事呢?你们希望他们在我的命令下做高尚的事吗?其实,没有我的命令,他们凭着自然的天性也会去做的。你们为什么要我令他们伤心,让我不得不对他们说,我给你们留下的不是道德,而是另一种枷锁呢?”(P23)

  故事的意寓:说明了国家、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法律和国家应该是一块产生的,法律是对道德不耐时产生的。有一点象美国建国的过程,美国人独立13年后才有总统,应该是受此影响。

  二、为什么穆斯林不吃猪肉

  雅弗的讲的方舟故事:我们把所有动物的粪便放在方舟的一侧,压得方舟严重倾斜,我们吓得要命,尤其我们的妻子,个人惊呼乱叫。我们的父亲挪亚祈求真主,真主叫他把大象牵过来,让它头朝方舟倾斜的那一侧。这个庞然大物拉了很多粪便,粪便里生出一头猪来。我们就是从那时起忌了猪肉,把猪视为不洁的动物。那头猪天天拱那些粪便,致使方舟上臭气熏天,猪自己也禁不住大打喷嚏,鼻孔里喷出一只老鼠。老鼠见什么啃什么,挪亚忍无可忍,心想该再一次请教真主。真主叫他在狮子额头上重击一下。狮子也打了个喷嚏,鼻孔里喷出一只猫。(P28)

  三、世界的不可确定性

  《古兰经》和犹太人的经书,都始终表示反对绝对预见性的教条;在这些经典里,神对于人将要做出的决定,似乎总是一无所知,而这,似乎是摩西教给人类的第一条真理。(P115)

  四、论荣誉

  人对于荣誉的企求,与一切生物所具有的保持生命的本能一样强烈。我们如果能使自己保留在他人的记忆中,我们的生命就仿佛得到了延长。这等于我们获得了新的生命,它与上天赋予我们的生命一样可贵。(P142)

  对荣誉的追求,随自由的增减而增减;奴役之下,无荣誉可言。(P142)

  荣誉乃民族的神圣财富,而且是君主无法主宰的惟一财富,君主若试图主宰,必然损及自身的利益。一个大臣的荣誉,如果因君主的某种偏宠或些许的轻蔑而受到损害,他就会马上挂冠辞职,离开宫廷,退隐家中。(P142)

  过去法国人,尤其是贵族,为人处世除了讲究荣誉感,几乎不遵循任何法律。荣誉感乃他们终生的行为准则。他们把荣誉看得极重,不用说背弃,就是小小的偏离,都会受比死刑还严酷的刑罚。(P144)

  在解决争端的时候,荣誉感所确定的惟一了结方式就是决斗。通过决斗,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但也有麻烦,就是胜负不由有关双方自己判定,而由他人裁判。(P144)

  五、两条法则

  头一条法则是:一切物体,除非遇到障碍不得不绕行,均按直线运动;第二条法则是第一条法则的延续,即凡是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的物体,都具有离心倾向,因为物体离中心愈远,其运行的轨迹愈接近直线。(P154)

  六、任何未经限制的权力都不是合法的

  我们不能把自己没有权力给予别人,让别人利用这种权力来管束我们。我们对自己也没有无限的权力,使如我们不能了结自己的生命。世间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力。(P164)

  资料来源:波斯人信札.孟德斯鸠,罗国林译.译林.2000.12.0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