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桃花扇》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02 04:5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桃花扇》观后感100字

  《桃花扇》是一部由孙敬执导,虞俊芳 / 郑大年 / 马中元主演的一部历史 / 爱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观后感(一):比较

  也只有真正的史学家,才会花费十一年的时间来撰写一个秦淮名妓的传记,如陈公寅恪。也只有真正的零余者,才会花费两小时的工夫来观看一个秦淮名妓的电影,像我。香港拍的《董小宛》和同年内地拍的《桃花扇》意思有相同之处。夏梦与高远,冯喆和王丹凤简直是天设地设的两对搭子。王饰演李香君一派江姐范,港片里的李香君像在学相声里的歪唱,拿捧哏的马士英阮大铖左梦庚黄得功砸挂。别看是同一齣。只是有三人得颐养天年,冯喆,可叹!

  《桃花扇》观后感(二):比较

  也只有真正的史学家,才会花费十一年的时间来撰写一个秦淮名妓的传记,如陈公寅恪。也只有真正的零余者,才会花费两小时的工夫来观看一个秦淮名妓的电影,像我。香港拍的《董小宛》和同年内地拍的《桃花扇》意思有相同之处。夏梦与高远,冯喆和王丹凤简直是天设地设的两对搭子。王饰演李香君一派江姐范,港片里的李香君像在学相声里的歪唱,拿捧哏的马士英阮大铖左良玉黄得功砸挂。别看是同一齣。只是有三人得颐养天年,冯喆,可叹!

  《桃花扇》观后感(三):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莫不过这一首《哀江南》,莫不过这一曲《桃花扇》!

  《桃花扇》观后感(四):题外话

  央视电影频道刚开播的那会儿,可能是没什么东西放,经常播一些影片的片断集锦。其中就有这个片子。

  画面是中国古代故事,音乐却用得很西洋,具体记不清了,大概是《乱世佳人》的配乐吧,诸如此类的。

  撕扇子那一段,正合着音乐的高潮部分。

  中西结合。

  却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反倒是看得我激情澎湃热泪盈眶的,感动得不行。

  ——虽然那时候看电影很容易哭。有哭点的哭,没哭点的也能哭。

  后来正儿八经地看这个片子。满怀期待地等到了撕扇子的情节。好像也有音乐,也是音乐的高潮部分。

  ——嘛感觉没有。

  莫名其妙地印象特别深刻,碰到《桃花扇》就老想起这茬儿。

  《桃花扇》观后感(五):桃花扇观影感

  改编后的结局比起原著里男女主人公出家入道而言似乎要更好。剧情缺陷上也很明显:爱情与爱国气节的地位在李香君身上表现得其实并不对等。两人的感情一开始就建立在爱国主义情怀的共同理念之上,这样结局中后者战胜前者显得有些顺理成章,缺乏更强烈的冲突,尽管全影片一直在以桃花扇为象征来渲染两人美好且浓厚的感情。另外一点我觉得比较好,就是通过风尘妓女的正直来对比出读书公子的懦弱和不坚定,阶级的内在性冲突在这里才真正体现出来,女主人与男主人本不是一路人,李香君才是真正的主体,散发着一种崇高的美,而男主人公则不过是用正直气节假装出来的主体,其阶级意识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所以影片最后侯朝宗也像远大铖一样给自己找了“改朝换代”的借口。老电影画面简单整洁,感觉很舒服,演员也很到位,全影片最精彩的三幕——桃树下丢扇,借歌舞讽今,情灭撕扇——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一幕,镜头运用效果很好。

  《桃花扇》观后感(六):女正平骂曹,义比山高

  1

  欧阳予倩当年改剧本,是为了激起中国人抗日的壮志。以一个女丈夫,讲了明清交替之际的泣血故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在国家离乱之际,也发出了诗人的最强音。清军入关,兵临江北,而马士英,阮大铖扶起的小朝廷,却在醉生梦死中等待了晴天霹雳的那一天。一干须眉,嘴里说的都是义气,而肺肝细胞装的都是奸淫。

  只有一个李香君,如今的秦淮河,还有她的故居在,义正言辞,当年就能怒斥阮大铖,属于魏忠贤阉党而残害忠良,又及时卖身投靠,依附于马士英。这侯朝宗的性格,一开始就是扭扭捏捏,其实河南人的性格就是首鼠两端。

  李香君,为了等待侯公子,在被人迎娶抢亲的时候,把头撞上了桌子。被拉去教唱戏的时候,临时改词,学了祢正平骂曹操,渔阳鼙鼓。被打得血肉模糊。这时候看的心下不觉大动。人生在世,要留一股义气在人间。独守江北的史可法,又何尝不是如此。

  侯朝宗在河南应举,清朝副榜,他想来迎娶李香君,但是却被严词拒绝,他说我只认识明朝的侯朝宗。西江水也洗不尽我的愧意。

  可惜了那把桃花扇,本是一代传奇,竟被撕得粉碎。真是桃花命薄,笔底飘零啊。

  2

  这部电影的渊源是,我看了李格非的书。才想到去看这部文革前期的作品。在当时破四旧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绝唱了。

  喜欢电影的一开头,就在城墙边,玄武湖畔,看到两峰紫金山,雁来雁往。

  又看到卞玉京在山中求道。道观在半山之间,青烟袅袅。最后也容纳了众姐妹们,包括苏昆生和柳敬亭啊。

  拍部电影不难,而如行云流水,歌颂女性表现出来的气节又是如此清晰。

  等待2刷。

  《桃花扇》观后感(七):有看过新版昆曲电影桃花扇的吗

  6点档的电影,还以为是63年的老版,可那是京剧,还是黑白,这是昆曲,还是彩色。

  效果出奇的好,结尾也写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侯方域终究落水,才子未能免俗,佳人倒守住了气节。马士英也被还以真实面目,一如国军打的才是正面战场。

  拉一下片子。

  开端部:赠扇——离别——画扇。

  复社才子侯方域随同杨龙友访艳平康巷。侯方域当日以一折纸扇率复社同仁怒斥阉党余孽阮大铖于文庙,今以此扇赠与名妓李香君,并与之梳拢。次日,得知三千两妆奁乃由阮大铖置办,阮欲结交侯,侯亦答应替阮说好话,经香君劝说,侯方域才迷途知返。

  崇祯殁后,弘光即位,阮大铖投其所好,以戏文南音得其重用,被任命为光禄寺卿。阮对侯退回妆奁一事耿耿于怀,借中堂马士英之亲戚田仰觅妾之机力推香君,与此同时,侯方域避祸远走投奔史可法。

  田仰欲强娶香君,香君以死抗争,以头撞柱,溅落的鲜血洒在扇上,经杨龙友巧手绘成桃花扇。妈妈李贞丽为偿香君之愿,遂以身代嫁。

  发展部:送扇——入宫——囹圄。

  昆曲师傅苏昆生将桃花扇送至侯方域处,侯此时已因人际不和辞去军职,听闻香君之事,便欲重返故地,却被已升任兵部侍郎的阮大铖抓个正着。

  弘光众臣寻欢梨园,强逼贞娘(实为香君)献唱,香君借机怒斥众臣,并道破自己真实身分。弘光看上香君,强其入宫献艺。

  此时,侯方域身陷囹圄,只求日后能够隐居乡间,独善其身。宫中,香君苦盼自由,度日如年。

  高潮部:撕扇。

  南明倾亡,复社一干才子或死或隐,马士英甚至以身殉国,香君与众姐妹隐于庵观,规避清制。侯方域寻来,二人以扇相认,侯脱去披风,香君才发现侯已剃头着异服。侯辩解因从父命参加科举不得已而为之,香君却看穿侯之为人,绝望之下撕裂桃花扇,并将初见定情之诗改词叹曰:

  扇面皎皎

  扇骨铮铮

  面污骨损

  扇毁风停

  香君撕扇绝情,侯方域羞愧不已,背景众人唱道:

  儿女浓情何时消

  桃花扇底送南朝

  儿女情长,家国情仇,恩断义绝,城倾国覆,一时间人生百年,朝代兴亡,如梦似幻。

  《桃花扇》观后感(八):明末爱情之一 李香君

  百度上的话剧,没有电影版详细,粗略,如果不是直接去看话剧,感受不了效果,还是电影版的比较还原,但是居然说出南京我也是醉了,话剧梳笼一次居然要3000银子,电影的300还正常。梳笼在古代为妓女首次接客伴宿。

  故事都是大家俗知 复舍子弟在孔子庙前帮打阮大成,杨公子暗中介绍李香君和朝宗认识,2人郎情妾意,后知为大胡子资助拉拢,香君决意筹措退还(香君家人被阉党所害,所以痛恨),后阮大成知晓,心生恨意。后马士英,阮胡子立拥立福王为南明,抓朝宗,朝宗逃离,香君被迫嫁入弘光皇帝红人田仰,不从,头撞栏杆,血染桃花扇,娶亲作罢,后阮胡子以皇帝名义招她入宫为歌姬。后清君入关,挥君南下,史大林扬州失陷投河自尽,香君逃出,后躲入庵中为尼,后被朝宗寻回,2人琴瑟和鸣,后被公公发现身份,被家中赶出,后香君因病而死。朝宗顺治入官时,镇压农民军,因开黄河,以水为兵,几区沦为无人区,死百万。而后悔不已。几年后病逝。

  其实朝宗 包括冒辟疆 有些唯唯诺诺之式,包括杨官员,感觉那个时候的男子虽然有才,但是气节并未比的当时秦淮女子。因朝宗入官。导致市井人骂复社无君子气节。其实 冒辟疆 晚年靠写字为生,穷困潦倒,方以志脱俗出家。若当时女子能考入朝为官,也未必会逊色大名士。但是大明朝有什么好么?为嘛 投靠清朝 就被人骂了?就开始反对清复明,明朝的皇帝弄得民不聊生,不明是非,忠奸难辨,有何好?信阉党灭东林,清朝起码逐渐发展了。虽然最后从雍正开始逐渐衰败,封建社会灭亡了。不代表明朝,人民就过的幸福。 难道因为不是汉人皇帝的关系么?

  阮胡子,虽然有才能,编的一手好戏,手里培养了一群戏子,可惜人品太差,认阉党为父,祸害殃民。加害东林党人。可惜皇帝昏庸啊。世风时下。也莫说亡国了。明末清初 死千万。人口减少过半。真心惨烈啊。 不过后来起码他们2个后来在一起有一段好时光。

  推荐去看白柳门。柳如是 钱谦益。冒辟疆 董小宛 陈圆圆。吴三桂 陈圆圆。

  《桃花扇》观后感(九):纵使借尽西江水 也难洗我今朝满面羞

  这是电影《桃花扇》里面李香君最后说出的话,语气幽怨,愤恨,无奈,一张粉脸写满了无助。说的是谁,不是别人,是自己的相公,大明朝的世家公子侯朝宗,为何说的,因为乱世离别,香君守节明志,不惜入庙为尼,苦等八年,见到的却是易服改装投靠清朝的侯朝宗。本来是才子佳人,加上民族大义,一出感天地泣鬼神的大戏刚刚上演,忽的,男主角没了。没了也就没了,再出场,换了装束,变了油彩,怎不叫人心寒。

  一个女子,才高八斗,容色绝丽,还是需要一个男人的爱,最简单的就是娶她回家。香君是名妓,也不逃这个规律,所以她遇见朝宗,心生暗慕,结为眷属。她的婚姻,比之一般妓女从良多了一层意思,因为朝宗是反清复明的大义士,国人无不敬仰。香君爱他,不无这个原因,侠士良臣如乱世暗夜的明珠,熠熠生辉,捧在手上,是一种荣耀。

  可是,家国大义从来是嘴上的辞令,聪明软弱的士大夫有几个会用生命捍卫?香君这厢出淤泥不然,病染玉体,血洒扇面,朝宗那边改志变节,颜色正好。一个鲜血染红桃花扇的爱情故事生生变成了笑话,香君是最后的看客。等着朝宗回来,她一听见朝宗的声音,凤眼睁,容颜美,奔去相见。旁边是她相好的姐妹们,都是当年香君与朝宗结合时的见证人。两人相见,絮絮而谈,陡然变色,只因香君发现朝宗已不是明朝的人。

  朝宗解释,语言温软,男人从来不缺乏解释,大至民族节气,小至男欢女爱,还拿出那把桃花扇,说“你对我的情意我永生难忘。”这一下击中要害,一个变心变节的男人,拿着女人的情物,脸面自得,语气洋洋,真不啻对女人最大的耻和辱。何况他面对的是心性极高,纤尘不染的香君,那扇子化作刀子,割在她的心上。

  接着,就是全剧的高潮——撕扇,香君劈手夺过扇子,看一眼,然后撕掉。鲜红桃花零落成泥,映出旁边朝宗那张面如土灰的脸。原来,爱情的结局是这般,不仅完结,还以这般赤条条的壮怀激烈的方式完结,那种命运的巨大嘲弄毫不留情的扑面而来。

  就像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大家都说她傻,摇头摆脑,嗟叹连连。世间不是只一个李甲,他负心,你转身,优雅决绝,是最好的报复,现代女性大半会笑杜十娘的痴傻。可是,谁知道她汪洋恣肆的眼泪,没有流出来,只是在心中淌。昧于识人,落得人尽皆知的笑柄,怎是一个断交能洗尽羞辱。那就投江吧,至少江水渺渺不知道杜十娘的不堪的过往,至少水河荡漾能洗涤污浊尘世的人心。

  原来,杀死爱情的不是别的,是一朝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那般不堪,猥琐,爱慕品性的原是朝三暮四的小人,歌咏爱情的原是见利忘义的屑小。如果女人是一个读书明理,心性高洁的不俗之辈,深刻的羞愤就会令她无地自容。她恨那个男人更恨的是自己,爱之深,责之切。她太爱惜自己,所以不允许自己沾染一点肮脏,她太爱惜自己,所以不允许看到理想的破灭,爱情的死亡。她太爱惜自己,所以沉江,拼一死换尊严。

  她太爱惜自己,所以喊出纵使借尽西江水,也难洗我今朝满面羞。这是香君的遗言,是千千万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的遗言。

  《桃花扇》观后感(十):桃花扇那不讨好的民族大义

  西安电影制片厂花了大力气拍摄《桃花扇》,导演孙敬从各地调来明星演员,摄制组在梅雨天的杭州艰苦拍摄,明星王丹凤(上影),冯喆(峨眉)还要向昆曲演员学戏,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晨练。

  但这一切的辛苦皆未能换来影片的成功。在1963年这种政治斗争阴云密布的时刻,评价一部影片的好坏不是审美标准或者娱乐标准,而是政治标准。

  毛泽东说了《桃花扇》是棵大毒草,是为着蒋介石鸣冤。《人民日报》一刊登出来,当时最受欢迎的两大影星瞬间沦落为人们指指戳戳的对象。所有参与《桃花扇》摄制工作的人员通通成为小毒草,每人都要写检讨,检讨自己为了制作大毒草出了力。

  《桃花扇》被禁映。孙敬三天两头被罪责上报。不管冯喆出演过多少部革命进步电影:《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羊城暗哨》《金沙江畔》,在这一部戏曲片中扮演这么一个风流才子(侯朝宗)即被批入地狱。冯喆1969吊死于锅炉边煤灰上,死因至今还是个谜团。

  扮演具有民族气节的妓女的大明星王丹凤说,我戏里骂阮大铖,被说成是骂共产党,被说成是为蒋介石鸣冤,明明阮大铖就是个大奸贼,怎么会变成共产党呢,我不服气,可是我当时不敢说出来,说了会被他们打死的。

  为什么一出支持反清复明的戏会衍变成一棵支持国民党保守势力反对共产党进步势力的大毒草呢?这样牵强附和的类比只有在红色政治斗争这场无聊的游戏中才会出现,并可怕的发展成全国性规模的运作。

  在《早春二月》中扮演文嫂的上官云珠也在文革中跳楼自杀。《早春二月》还只是被当作反面教材巡演了,但《桃花扇》是被禁映。在那个革命当先的环境氛围中,风花雪月的爱情就像是犯罪。尽管这两场爱情也并非柔情蜜意,而是掺杂了民族大义与抗争意识的悲剧。当这种进步意识被糅合在爱情悲剧中体现,这本身只是一种被归类为家庭伦理剧的戏剧表现手法,不过与《铁道游击队》等军教片相比,却显得太过腐化了罢。

  《桃花扇》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明朝末年,针砭时弊的复社领袖侯朝宗(冯喆饰)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王丹凤饰)以扇定情,彼此相爱。奸臣阮大铖利用李香君来收买抨击他的侯朝宗,被李香君回绝。后阮大铖拥立的福王篡位,大肆搜捕复社人士,侯朝宗被迫告别李香君,阮大铖趁机献计总督马士英买香君作妾。香君誓死不嫁,以头触桌,溅血扇上。杨龙友就着血迹勾勒几枝桃花,香君乃托人携桃花扇致朝宗,以明心迹。不久,清兵入关,阮、马仓皇出逃,香君入尼姑庵避难。八年后,朝宗至庵寻访香君。香君得知侯朝宗已降清变节,怒撕桃花扇,与其情断义绝,从此隐居。

  李香君与怒沉百宝箱的杜丽娘尽管都是恨郎不争,但香君在精神境界上超越了家仇提升到了国恨,更为大我。她面对当朝恶势力以死捍卫爱情,当面对爱情知己变节时又毫不犹豫地斩断爱情。她拿着杨龙友以自己的血液画成的桃花扇,叹一句“桃花薄命,扇底飘零”,是对郎的思念,与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而当片尾朝宗被拒无奈的离去时,她又说“纵使借到西江水,也难洗我今朝满面羞”,随后昏倒在地。这又是另一番交织着失望与失恋的复杂心绪。

  李香君的民族大义如此崇高。孰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位商女的精神境界已经高尚到了变态的地步,但当时的共产党依然不买账。当孙敬、冯喆与王丹凤等被打压在红色的批斗台上,连同着被一起打压的是一切价值判断标准,从这场无理的斗争中,我们不仅仅失去了冯喆这样的优秀演员,更失去了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尺。

  通过文革,共产党成功的禁锢了人心,僵化了思想,这场红色恐怖对有些人来说比白色恐怖更渗人。这又岂止简单的是一场愚昧的政治错误,不过是杀鸡儆猴的极端的政治手段罢了。而《桃花扇》正好成了这个政治手段的献祭品。

  不过,二十一世纪的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桃花扇》这个故事偶个人认为太过高大全,但戏却是好看,荧屏之上可见不懂戏曲的演员为该片所下的功夫,如果再带上一层为其平反的心意,这就是一部力挺的片子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桃花扇》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