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一本由(清)孔尚任 著;王季思,苏寰中 评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读后感(一):初读《桃花扇》有感
满眼的子孝臣忠国家兴亡,通篇的情天恨海缘起缘殇。醉红尘贪欢一晌,祸端起奔走逃亡。漂泊乱世,消磨了书生意气;守志不改,摧折了玉面红妆。普通人的命运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有谁站出来想改变时代的步伐,必然会像奋力冲向风车的唐吉坷德一般,只能当个让人叹息的殉道者,更可悲的是,许多时候,我们个人甚至连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于泥沙俱下时被裹挟其中。但,普通人的悲剧,的确能印照出统治政权的荒谬与残忍。
刚刚看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桃花扇》,孙尚任先生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人爱情为主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将明未清初之间短命的南明王朝变迁,及历史舞台上林林总总各色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做了全面而生动的描述,文风明媚与风骨共存,视角细腻和格局同在,实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学里的集大成者。只是作品用以点题的结局实在太不近人情,孔先生让两人上栖霞山双双入道,据相关文章说这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孔先生为肯定其在自己心目中"正面形象"所作的虚构。
相比原著的处理方式,其它的改编更是狗血。小时候看过196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据此拍摄的电影,结尾处理为侯方域降清,拖了一根大辫子上了栖霞山,李香君为明朝守节,一对情侣成了誓不两立的仇人。更有甚者,上世纪30年代的戏剧舞台,从抗日的政治需要出发,曾把侯方域改写成叛徒汉奸,目的是抨击卖国求荣、投敌变节的无耻之徒。
而原著中主人公双双遁入空门的思想轨迹描述远不够清楚,更谈不上深刻。九死一生颠沛流离而终又重逢的一对情侣,甫一见面,只因清兵早己南下长驱直入,仍以前朝遗民身份自居的张道士,在祭奠早己死去崇祯皇帝时的一句话,两人如丧考妣,断了尘缘:"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而这个自持高尚道德的张道士,原是崇祯皇帝的绵衣卫,后流落南京又进入南明政权。他自己在自觉大势己去,逃遁山野时,也发出过"翠微深处人家少,万岭千峰路一条。开怀抱,尽着俺山游寺宿,不问何朝"的感慨。
可以想见,这是孔先生借张道士的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虚无,可对自己千秋文章的立意,孔先生又落入了封建文人君权家国思想的俗套,把所谓的国家高高置于百姓平民的生活乃至生命之上。
一个读书人笔下描绘的另一个读书人,竟会因为前朝皇帝小儿的暴毙和改朝换代,而断然割舍了人世最可爱的男女人伦,这书,不敬地说,真的是读到狗肚子里了。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积重难返的大恶习之一,贻害无穷。简单说,整体而言,以我个人的观察,中国人可能是我见过最自私自利的民族了,而恰恰又是这个民族,天天把国家挂在嘴上。正如此,中国人才会一直到今天,都把希望寄托在明君的身上,而根本不想如何依靠自身,去追求保障社会公平民主的制度。
再往多了说,古往今来借社会变迁而言及国家及民生的文艺作品实在太多,套用一句俗话,孔先生的历史局限性,不应对他有更多非议,即使是这本书的今世编注者,也跳不出同样的思维模式。
而我认同的价值观 ,如非常喜欢的台湾电影《悲情城市》所表现的观点,这个所谓亚细亚的孤儿,从中国清朝统治到日本殖民到国民党所谓的光复,平民百姓在国家政权更迭中风雨漂泊,国家对原生岛民,完全是空泛的概念,而民众对所谓国家的心声,浓缩成一句:"清政府签马关条约时有问过台湾人愿不愿意吗?"
民意高于天,当然也高于本应践行民意的国家。当有朝一日,中国人民智开启,中国真正以民为本时,这个国家才可能有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
今年4月21日,苏州昆剧院新改版的《桃花扇》即将隆重公演,我非常期待!
《桃花扇》读后感(三):我眼中的《桃花扇》(其一)
喜读前人诗词文章,若要按喜爱程度从深到浅排名的话,那大约是词、诗、散文文章、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古人对散文文章、诗是最看重的,所谓文载道,诗言志是也。至于词、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则可以说是末节小技了。词本有“诗余”之说,若不是东坡先生有意无意将之“诗化”,它还会是士大夫羞于公开谈及吟诵的“诗余”。至于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则完全是“媚俗”了。不过相对于严肃正统的诗赋文章,传奇小说、杂剧戏文多有跌宕奇文,比如多人避风雪,邂逅于一破庙,畅叙一夜,一朝天明,发现昨晚诸人竟是骆驼、瘦马等牲畜。比如一铜镜,雕饰纹理古意苍苍,持之可照妖、可平波、可避邪、可祈福。又比如,一落魄书生,恨月不能夜夜有,供其照明读书。遂在月圆之夜,取一篮月光于竹篮之中,以粗布覆之。伺无月漆黑之夜,撤粗布,月光从竹篮中倾泻而出,顿时满室生辉,可供尽情吟诵啸歌。再俗套的故事,也会有赶考学子、管家小姐和冶艳狐妖,惹得平头百姓读来唏嘘气愤一番。如果将这奇文调之宫商,填之诗词,便是杂剧戏文了。《桃花扇》读后感(四):桃花扇底风
(翻出了两年前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