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桃花扇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29 03:3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桃花扇读后感100字

  《桃花扇》是一本由(清)孔尚任/著 / 翁敏华/评点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5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精选点评: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高中课本节选的【哀江南】套曲是我以前晨读的开嗓篇目~“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段也是最先在《桃花扇》里看到的~看完以后再听一遍王君安的《桃花扇·追念》选段,唉,堪怜!

  ●“溅血点做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

  ●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流年偷度。动荡乱世。谁。保得了谁?当没被保护得面面俱到时,终是要学会坚韧与成长。

  ●搁浅。

  ●没有男子做英雄的时代 就让女子来做豪杰

  ●借离合之机遇,抒兴亡之感,挂羊头的幌子,幌子太耀眼,忘了还有兴亡之事

  ●余韵犹在。

  《桃花扇》读后感(一):三叹

  一叹,作者功力非常强.孔尚任真不愧是才子!

  二叹,一部宏大的作品,架在历史的真实及亡国的思考上,以历史的真实写成,使得它所表达的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升华而显得更深刻了.

  三叹,香君虽是女子,却晓大义,敢想敢做,竟比自命不凡的儒生、王侯将相来得无私多了。叫人敬佩香君之余不由为那些男人觉得可悲了。

  《桃花扇》读后感(二):偏怜素扇染桃花

  渔樵同话旧繁华,

  短梦寥寥记不差,

  曾恨红笺衔燕子,

  偏怜素扇染桃花,

  笙歌西第留何客?

  烟雨南朝换几家?

  传得伤心临去语,

  年年寒食哭天涯。

  ——《桃花扇》

  鲜血绽放如桃花般绚烂——“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销魂,流水愁飘”……

  一曲《桃花扇》终了,心情却百转千回,无处向人道。

  女子、情意、别离、国恨、家愁……无数字眼纷至沓来,却终究理不清思路,道不明心绪,只能如此了了。

  《桃花扇》读后感(三):桃花扇底风 谁为谁心动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明末清初,一段触目惊心的国史,一段颠沛流离的爱情。桃花扇,是历史剧,和别的戏剧有很大的不同。看桃花扇,不仅仅是看两个人的故事,还有着诸多的爱恨情仇。有着侠义,有着忠诚,有着热忱,有着超脱,有着卑躬屈膝,还有着恬不知耻。细看来,似乎是一出闹剧,闹着闹着,国家亡了。闹着闹着,灰飞烟灭了。

  爱情,是一个传奇,书生,妓女。秦淮河水倒影着众生百态,小楼里一个个笑语嫣然,画舫中,夜夜笙歌。纸醉金迷,颠倒红尘,乱了浮生。有那么一个女子,既是认定了,你便是我生命的全部。管你有钱不有钱,管你权贵不权贵,小女子我不稀罕。我只要你对我好。这似乎很奢侈,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愿望。然后她就遇见了他,那个书生。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他们两个的,是的,他们两个。相对来说,我喜欢苏昆生,柳敬亭两位侠肝义胆的义士。香君,怎么说呢,一个妓女,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呜呼悲哉~···其实吧,以前没看桃花扇的时候,只是知道一个模糊的大概,一直以为他一头撞死了呢,然后看书的时候,发现没死,心理还真不是滋味。侯方域。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放他身上,还真是在合适不过了。娶媳妇要别人出钱,立场不甚鉴定。一直以一副软弱的样子出现在我脑海里。真心的不喜欢这样的男人。相比较,苏昆生,柳敬亭,要比他有爱多了。诙谐中字字珠玑,句句真理。为了别人,他们不惜劳苦奔波,为了大义,至自己生命于不顾。可敬。可叹。

  国将不国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似跳梁小丑般,丑态百出。有没有见过皇帝带着嫔妃半夜里偷跑的?有没有见过堂堂天子还要臣子哄着才继续干下去?更别提那一群把国事当儿戏的相国大臣们了~~·要不是他们,南明还不至于这么快就玩完了。改朝换代,江山更替,这是历史的必然。南明终将是要走向灭亡的。只不过以这样的一个方式,有点滑天下之大稽尔。

  词是好词,曲是好曲,剧是好剧。一并桃花扇,扇出来这些许的故事。现在看来,也不过博人一乐一思一叹而已。

  《桃花扇》读后感(四):兰有国香,人服媚之

  一枝玉兰,几叶墨青,丝丝缕缕香牵魂,最是清远醉。 一扇桃花,几点血染,滴滴片片艳红绝,恐沦干竭枯。 《左传•宣公三年》有文:“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杜预注:“媚,爱也。”杨伯峻亦有注:“服媚之者,佩而爱之也。” 兰,人人皆称花中君子色。大概是因了它清透的花瓣及那幽而不谄的远香,河泽畔的佩兰也曾被吟唱于那个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的人之口。 香君之名,亦是取兰之深意。 李香君,本不过末世里一秦淮名妓,该是歌舞里看尽几朝模样,莺颠燕狂管它几度兴亡,商女又何须多思亡国恨。却偏偏,一身幽兰风骨,碾尘香未消。 有时想,她若没遇到那侯朝宗,是否也就能在秦淮畔的暖风杨柳玉笛里度了一生。什么复社风流才子,不过图一段世人钦羡的风月罢了。 可她这样的女子,大概爱了就是用力,那些执着只与自己有关。人事多变迁,身都难由己了,总不能再去负自己的心。 “深画眉,不把红楼闭。长板桥头垂杨细,丝丝牵惹游人骑。”秦淮里,最不缺的便是软软浓浓的春色,年年都见梨花似雪草如烟。看惯了春华,却依旧无法替那心中空落的清愁。 日日点了檀唇,粉黛堆里,学就晓风残月;缓拍红牙,唱就几首曲儿。“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流年要是这样静静,也真真是辜负了。 乱世里,偏有些人儿要来添些沾泪的儿女肠。 其实,那看似才子佳人的相逢,也不过是人后的安排。 魏党人士阮大铖一心结识东林党后人侯朝宗来使自己免受复社文人之排挤,因侯朝宗与秀才领袖吴次尾,公子班头陈定生两人皆为至交,如何收一独居南京的风流才子之心,恐唯美人绝世。 “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满天涯烟草断人肠。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侯朝宗,一年前入南京参加江南乡试,却名落孙山,羁留此地终究是不甘,然而他叹的却不是功名未成,而是佳人不得。六朝金粉尤未褪了往日颜色,千年迷乱的馨香仍未消散,才子闻到的是这古都里的酥媚,而非那末朝的腐朽,历史聚变的风雨,以及国破家亡的草木凋零。 恰有好友杨龙友多次在面前盛赞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这复社才子怎是不动心,便去寻着佳人踪迹。暖翠楼里听得鸾笙凤管云中响,几声弦悠扬,丝丝颤着心头,玉玎珰,正触了柔肠,风流公子解下扇坠儿便抛上了楼阶。 香君虽名动了秦淮,却如新莺方才恰恰啼,一时少不得面儿娇羞。但她本就是敢爱恨的人,一条冰绡汗巾裹了粒鲜红嫩樱桃,两下互定情。 春花秋月里多得是胭脂故事,悲欢离合又有谁能算清? 梳拢,古代妓女自然无堂然名分。按当时风尚,如果哪位公子钟情于一妓,只要出资举办隆重仪式,给予重金,该妓便专于此人,称为"梳拢"。然而,梳拢所需的重金自然非贫寒书生可承受。阮大成暗中托杨龙友资与侯朝宗三百两银,本是春晓一刻天长久,谁成想暗中埋了离别笔。 一柄宫扇,串起无数离别情伤。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诗赋于素色宫扇之上,这是侯朝宗赠与香君的定盟之物。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样的诗句。太轻飘飘,当不起香君的一番情真意切,也配不上她的名士风骨。 一心思着“人前怎解芙蓉扣”,待云情接了雨况,怎是一番销魂滋味。却是香君问到杨龙友,为何轻掷金钱,填他人烟花之窟?这才方知事之原委。 不过珠翠裙钗,纵给自己十分花貌又添二分,又怎能受之于奸人!“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平康深柳巷里,有谁能想到竟也有那女子重情亦重节。 本是看惯风月之人,若是不有那许多的执着,自是不缺风流人物相与描黛,指点吹箫。重重锦帐里日闻香薰透,秦淮里的烟月哪管那新旧,脂香粉腻,东流随水。可若如此,终不是那情深香君。 却奁,一切似是开始便暗埋了结束的伏笔。 阮大铖欲贿侯朝宗不成,早已怀恨在心,自然心存报复。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在南京登基建立南明,奸臣马士英为宰相,原受众人唾弃的魏党阮大铖又受重用,复社文人多被捕入狱。 人人皆劝侯朝宗投奔扬州史可法,新婚燕尔,公子怎舍得娇人? 香君一声“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惊醒那梦中人。其实,如何不是不舍。方才欢娱事,转眼却经离别苦,为公子收拾行囊,眉峰暗结一寸,想来夜里多少泪沾翠被湿。 分别本是一瞬事,后会何日有佳期?最消损人心的莫过于无期的等待。 心里的弦牵着一丝,时时在风雨中飘摇,不知哪一日盘旋的枯叶便能触断了它。可它的坚韧有时又超出自己的想象,不似轻薄的蜘蛛丝,被雨露弯折了轨迹。它是一根清冷孤绝的银丝,缠的太紧或许勒出了心上艳红的血色,却依旧只有那系弦人可解。 阮大铖迫害侯朝宗不成,又怎的甘心,进谗马士英,逼迫香君嫁与重贿捐官的田仰。“从此后江潮暮雨掩柴门,再休想白舫青帘载酒樽”,香君早已心守初人,又怎会应了此事。 “那侯郎避祸逃走,不知去向;若设三年不归,你也只顾等他吗?” “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 痴儿啊,女子唯韶光最美,也最畏等待。 王宝钗苦守寒窑十八年,终是等来了十八日的美满团圆。然而多少的等待只似一朵墙角的孤花,从开放便无人瞩目。落落的探出柔嫩的花苞,可栖蝶终是远逝,只有尘土日渐遮掩花色,萎地徒留了一片褐黄。 可怎管他人言论,此生只不负己心。 香君为避强嫁,竟一头撞柱,一时血喷满地,亦溅了那一把素色宫扇。 血心化作血痕,生出桃花泪。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杜鹃何曾啼血,却是美人脸上桃花似红雨儿飘落,点点滴滴,染了雪色冰绡。 “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飘。” 一场闹剧一场休,满目楼空萧条色,横白玉已是柱倒,堕红泥也有墙高,碎了琉璃,烂了翡翠。看银镜朱霞残照,孤倚鸳枕,红泪春潮,无处与人诉。那几枝红桃溅艳了春色,梦中的铁鞋也曾走三千里路,唯得寻至我郎方止步。香君,秦淮夜夜笙歌繁,怎倚翠楼独忆青衣人?莫奈何,情起不得止,一番心泪,尽牵此人身。 山水纵相隔,风月未曾离。 可恨,那人世怎不解情人意,生生又多波折。阮大铖见此招不成,又拘走香君出演其为向福王献媚而作的《燕子笺》。君王前,歌喉暗斥那奸党邪臣,可昏君却只知美色当前,哪里听得话里别音!多情人偏误进宫门,一路多少乞儿饿殍,蓬蒿遍地枯,江山已尽,还有谁守那湖边几朵桃花红。 清兵入关,君臣皆逃,转眼入了一场空山道。“世态纷纭,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恸哭穷途,又发哄堂笑,都休了,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白云庵里,素纱古灯,本是心火早燃尽了那桃花红,却又遇着夜夜梦里人。 终是相逢,也不负了红泪日日沾巾,但这《桃花扇》,偏要结一段死生冤。 两个版本的结局,或许是缺憾才那么刻骨,竟无一美满。 一说是侯生寻着香君,却一身清服,枉为什么东林后人,早已投了清朝富贵;一说是两人互诉了情衷,却被道观师父怒斥,堪叹那儿女娇,不管桑海变,双双入了空门。国破家亡竟不能再求鸳鸯梦? 短梦繁华都成空,唯一把桃花扇,艳绝了流年春光。桃瓣如翦,落红成霰。

  《桃花扇》读后感(五):多少兴亡一扇中

  各位书友:

  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聚在这里,要聊的是堪称为“昆曲第一戏”的《桃花扇》。《桃花扇》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南京,而当下这出戏最好的版本,也出自我们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因此由我们南京的读书会,来讨论这出戏,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

  省昆现在经常上演的《桃花扇》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田沁鑫导演、主要由青年演员担纲的《1699桃花扇》,一个则是仍然由石小梅、龚隐雷等老戏骨主演的全明星版《桃花扇》。虽然前者的舞台编排和剧情更符合年轻人的观赏习惯,但后者在厚重感和艺术性上,都明显要超过前者。全明星版《桃花扇》跟《1699桃花扇》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把慨叹明清兴亡之变的一折提到了最前。我们最为熟悉的唱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正是出自这一折。一上来就让观众有强烈的沧桑巨变的感觉,非常感人!

  《桃花扇》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作者孔尚任虽然是孔子之后,但其为官之初,只是一个深受儒家理想影响的官员,并没有太强烈的遗老遗少情绪。真正开始计划写《桃花扇》,源于他在扬州三年地方官的经历。扬州接近南京,是史可法殉职之处,也是当年南明小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孔尚任在这里拜访了大量的南明遗民,还跟与侯方域齐名的冒辟疆做过长时间的深入交流。正是这些探访和交流,奠定了《桃花扇》的写作基础。只要不是太迟钝的人,都能够读出《桃花扇》中强烈的怀念故国的情绪。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康熙皇帝在读到《桃花扇》戏文半年之后,就找了个理由将孔尚任罢职遣返回乡。好在此时,清朝的文字狱氛围还没那么强烈;如果孔尚任生在乾隆朝,因为《桃花扇》而脑袋搬家,也是可能性极大的事情。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桃花扇》的艺术价值当然不只是给遗民们提供黍离之悲这么简单。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堪称是以戏曲形式呈现的一部“过明论”。《洪业》等史书中分析的明朝败亡的原因,在《桃花扇》中几乎都有所呈现。首先说党争,复社与阉党之间的争斗是导致南明朝廷严重内耗的重要原因。这部戏中,并没有对阮大铖、马士英等奸臣做脸谱化的刻画,这在阮大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当时其实是有意结交侯方域,跟复社党人结成同盟的,这从他为侯方域带来迎娶李香君的妆奁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抱泛道德主义的观念,就应该知道,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是残破的南明朝廷最好的选择。然而可惜的是,在李香君的坚持和其他复社党人的影响之下,侯方域最终退掉了阮大铖送来的妆奁。这不只使得自身遭受阮大铖的迫害,也使得南明文官沦为复社和阉党余孽这截然分明的两个阵营,争斗不已,严重内耗。而事实上,标明为正义化身的复社党人自身并不是纯洁无暇。正如魏斐德在《洪业》一书里所言,与其把东林党和复社称为有着共同道义和理念的政党式团体,倒不如说成是基于共同地域和利益取向的缙绅共同体,因为他们几乎都出自江南的士绅阶层,家底殷厚。这样置团体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团体,实为有效中央集权之大敌。复社中的许多人士先后投靠大顺和大清,就是对他们宣扬的正统道德的最好讽刺。

  明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阀并起,中央弱化,这在《桃花扇》里也有生动的描绘。《桃花扇》里有好几折描写左良玉的清君侧行动和江北四镇军阀的不听号令。无论是左良玉还是江北四镇的将领,都不服从南明福王政权的中央号令,一言不合即行讨伐,左良玉的清君侧叛举,和史可法根本指挥不动江北四镇的现实,都是在农民起义不断的背景下,地方军人势力崛起的明显写照。一个不服从号令的军人团体,加上一个孱弱、昏庸的文人统治集团,这样的组合怎么可能抵挡清军的进攻呢?

  当然,《桃花扇》对于历史的描写并非没有时代的局限性。明朝的灭亡,除了上述两个内部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带来的农民起义。跟所有王朝的发展历程相似,在明朝初期,经过连年战乱,士绅和商人阶层遭受重创,全国的土地和财富得以重新分配,老百姓能够过上勉强自足的生活,国家、人民逐渐走向安定。然而时间一长,随着官僚、士绅和皇亲贵族阶层人数的不断扩大,土地和财富又开始日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吏治不振、官员普遍腐化,外敌入侵、苛捐杂税高举和天灾连连、庄稼欠收这样几个不幸事件出现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只能挥戈一拼,举起起义的大旗。明末的农民起义,正是这样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然而由于作者孔尚任本人属于士绅阶层,他无法看到农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也没有看到明末乱世平民阶层的生活艰难,因此在《桃花扇》中,几乎没有描写平民阶层在兴亡之变中凄惨、疾苦生活的内容,这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应该是作者的阶级属性所致。

  谈了历史,自然不能不谈谈爱情,毕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是这部戏的主线。《桃花扇》在描写这段爱情上的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把李香君这样一位红粉女子,塑造成维护民族家国大义的刚烈形象。这出戏之所以在抗战时期会非常火爆,正是因为李香君的这种形象,迎合了大众对于抗战到底的激情与坚持。而在《桃花扇》之前,我们熟悉的兴亡之变中的女子形象,大多是杜牧笔下诗句所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和王安石的“自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当然,李香君的这种刚烈是与侯方域的懦弱呈现在一起展现的。孔尚任之所以把李香君塑造成深明大义的形象,也是从侧面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操守的暗讽,嘲讽他们的气节还比不上一个烟花女子。从当年钱谦益、侯方域和洪承畴等人的真实故事来看,孔尚任的这种剧情安排是事出有因,也是有明确指向的。

  今天,我们再来读《桃花扇》的戏文,或者看昆曲《桃花扇》的舞台表演,除了上述历史和爱情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受江南延绵千年的文化底蕴。《桃花扇》开场时的复社文人对诗,剧中柳敬亭的说书,剧终之时苏昆生的慷慨陈歌,都是对以南京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昌盛的真实描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每看一次《桃花扇》,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爱就会加重一分。这点感受,与各位书友共勉。

  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4.10.20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是本人在2014年10月22日金陵读书“《桃花扇》与明清兴亡之变中的才子佳人梦”沙龙上的讲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桃花扇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