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贰》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一):很好
一如第一本的好。也解释了一下,那些画的用途。说起来蠢,第一本的时候,相当的费力去看画里的字,最后发现徒劳,才放弃的。要是在画下面有里面文字对应就好了。
作者,尤其是中国作者,几千年的斗争经验,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喻今之法。读来甚是有趣。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二):3
这本书是冯骥才之后心里觉得除第一本书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奇人要写,在心里压抑着不痛快,决定把他们写下来
基本和第一部内容情节结构上类似,有的很多人物多了一个故事,整体篇幅更长了,还有一点就是第二本的“醒俗画报”多了很多张其他,都还不错,同样值得一读
读完让我感觉天津真是个靠手艺吃饭的地方,而且都是绝活儿,很想什么时候去一探究竟,对天津多了一点认识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三):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
打卡,《俗世奇人》完结,星期一图书馆不开门,在书店找了个座看完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天津人说,衣服穿给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不就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四):另一个世界的启示
历史老师向我们介绍的历史,大多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二十四姓族谱也。宫廷争斗固然精彩,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就像现在的高层斗争一样,看不见猜不透。而《俗世奇人 二》中描绘的世界 ,就像在我们身边。
这些“俗世奇人”来自各行各业,都曾是独当一面、风光一时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做事默不作声,有的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取胜;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有的身败名裂远走他乡,有的泯然众人安心养老。但是我可以看得出,他们过硬的本领,无不是勤学苦练的回报。
对于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者来说,天赋就意味着能在钢琴前坐一万个小时。我想,只要专心于一个点,一定会有所成就。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五):黑头(一)
奇人于俗世纷扰涌现。
他们鲜活,独特。
黑头是《俗世奇人二》开篇,在作者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作者将黑头赋予了人的灵魂。
黑头黝黑细小,长的一身烂墨点子,遭野狗排斥,遭人们嫌弃。
商大爷是它的一束光。
黑头知恩图报,为商大爷看家护院。
黑头作为一只菜狗,却是不凡的英雄。
犬一生为忠。
黑头一生光亮。《俗世奇人·贰》读后感(六):《俗世奇人贰》俗世中的奇人
《俗世奇人贰》的作者是冯骥才,描写了天津的奇人奇事,这篇小说由一篇篇单独的文章组成,有独立的文章组成的名著,写法及其独特,十八篇文章,写了十八件不同的事,十八位不同的奇人。
冯骥才出色的表现出了旧时的天津那种码头上那奇事奇人,介绍了码头上的人与手艺,我仍对刷子李,泥人张的手艺念念不忘,作者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使读者了解到这些文化遗产,并保护这些遗产。
《俗世奇人贰》的人物性格鲜明,人物选择有代表性,人物形象具体生动,语言采用口语的表达方式,文言文与白话文相间,合理运用天津方言,文字幽默,有丰富的表达能力,内容奇特,有趣,十分吸引读者,选择内容立体,可以让我们了解的天津的景物,人物,事物,和老码头出色的手艺。作者冯骥才在作品《俗世奇人贰》中寄托了他对故乡天津的回忆与怀念,和希望人们保护天津的旧手艺的愿望。
我最喜欢的是《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泥人张》讲述了码头上的手艺人,可以完全不靠他人,只靠自己的手艺吃饭,我一直很喜欢最后的贱卖海张五,体现出了泥人张的自信,对手艺的信任,对自己的尊重。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七):差强人意
几年前还在上高中的的时候,偶从朋友处看到一本,当时只觉欣喜万分,无问高低。近日在图书馆见到新作(第三卷),便同前作一起借回家,打算连家藏的第一卷一并重读。
窃以为,时隔七年,冯先生笔力未升反降。我虽不是天津人,也能读出字里行间的天津味儿少了很多,大约是多年的寻常写作交流把乡音冲淡了吧,而乡音一淡,口语的生活气自然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俗世奇人,亦俗亦奇,而本作凡十八篇,多俗而不奇,奇而不惊,叫人难提兴致。尤其《皮大嘴》一篇,撒尿的段子竟是十数年前的老笑话,我幼时便在故事会一类的小刊或是扑克牌卡片上见过,冯老作此,实似一知名相声演员拿过时良久的网络段子当包袱使一般,索然无味。
不过,本作似乎有意将创作方向从先前的记人更多地转向记事,很多篇目有明显的讽刺意味,正合序言所提的“地域性格”“集体性格”之意,与醒俗画报竟也暗合。尤其在读完最后两篇《黄莲圣母》《甄一口》后,翻开下一页便是“同类不相顾,外侮来中华”的滑稽画,若确有此意,倒也不俗了。
传奇小说自然不比纪实,如果不是过度解读,那本作纵使文采稍逊于前作,在立意上也已颇尽了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应尽的责任心了。
拟将新作(第三卷)一并读完,冀勿拂意。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八):如果书名改成市井之人
冯骥才先生,对中国的文化艺术贡献很大,做过画家,写过书法,出版过小说,倡导保护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等,丰功伟业可以说不为过。俗世奇人这本书描写的是当时天津卫的一帮奇人。这个“奇”凸显了这些人与常人不同,怎么个不同法?答:奇。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被封面吸引,很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看完之后我觉得,恩,冯骥才先生的这部作品算不上差,但是话说的太满,书名有点夸大的嫌疑。 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 于是有了许多怪异的人物,这些人物没有身居高位,而确确实实的是市井中的小角色。如果抛开其他的不说,单说从人物的刻画和描写上,那冯骥才说他第二,可能没有人敢说自己第一了。例如其中的苏七块。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短短几十个字,就把这个人物的特点刻画了出来,不修边幅,敢做敢当的大男子形象跃然纸上。
要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当属泥人张那一节。特别是里面小二的那句典型的迎宾词 “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读完这句话,我还要再用小二的语气再来一遍才觉得过瘾,一个小角色就把当时的气氛营造了出来。大名鼎鼎张五爷,挥金如土,瞧不上一般人,反而被一个手艺人捉弄了,贱卖海张五。不费一厘一毫,一针一线,全凭一双手一捧土就把商界生意人怼的体无完肤。厉害。
冯骥才先生在社会背景下描写人,又带了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文交流,用天津卫的方言刻画了当时民间的特点。如果改成市井之人,我觉得更贴切。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九):俗世不那么奇人·贰
真是一本富含天津特色的书。看着一篇篇的小故事,就像一个天津人在那絮絮叨叨家里的事一样,带点自豪,带点骄傲又带点八卦。每篇文章必先夸夸天津卫人才的,得是奇人才能立住脚跟。
听冯老先生这么一说,还真想回到那个时候的天津,当面见识见识这些俗世奇人。
相对于第一本来说,贰里的人物或形象没有那么鲜明了,也不是那么奇了。很赞同排名第一的标题:韵味尚存,神已消矣。不过当一本小书,随便翻来看看,了解了解天津风俗,也是极好的。
印象最深刻的当是《狗不理》《张果老》。
之前就奇怪为啥天津有名的包子取了狗不理这一名字,顾名思义觉得是狗不会理的包子,可狗为什么不理呢,从来没有细究过。
看了《狗不理》才知道,狗是指做出这种带有十八个褶,充满肉汤包子的人狗子,狗子包子做得太好吃了,生意忙不过来,别人跟他搭话他都不理,所以才被叫做狗不理包子。
狗子不仅研究包子口味和形象有一套,在做人做事方面也有一套。通过袁世凯、慈禧,狗不理包子的大名就传遍中国了。
提到《张果老》你会想到什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篇文章里还真是讲到了一个人显神通的样子。
这其实是一篇讲销售的文章。能把一整套玩物,拆开卖还卖出来原套件的一倍高,也是很厉害了。其中细节如何,请看官们自行探索。
书籍排版不错,每个故事之间印有当时《醒俗画报》的图画,很有当时的韵味了。
《俗世奇人·贰》读后感(十):奇人不奇
一口气读完,难得从这个十几个奇人中提炼出如此鲜明的民族特性。 从黑头那里读出了我们人素来珍惜动物与人的感情,只要动物有所回应,我们都会认为此物通人,从而建立联系。 从神医那里看到了科技的作用,发了科技的附近价值。 从皮大嘴那里看到了别具一格的营销手段,以笑话故事做宣传。 从黄金指那里看到了一山还有一山高,钱唐两人的真才实学及面对陷害的急中生智。 从四十八样那里学到了创新及反山寨,妙用语言的力量。 从马二那里看到一直在模范,但内在却无法改变。关键细节的差距。 从冷脸那里看到了矛盾,不能笑却去接触让人笑的东西,期待能擦出火花,但结果往往两败俱伤,路人唏嘘。 从一阵风那里看到了以黑恶称霸的短暂性,邪不胜正才是正道。 从张果老那里学到了销售圈套,让你一进去就出不来,所谓隐性捆绑销售。
从狗不理的发迹中看到了掌握核心技术与营销手段的重要性。
从钓鸡行动中学到从源头出发的思维方式及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气魄。
从龙袍郑中学到低调做人及转变发展观念的经验教训。
从陈四的手段中学到了欲擒故纵的手段,高明。
从李三身上看到济世的情怀及敢于斗争的精神,同也讽刺了一把官员对权力的重视程度。妙
从鼓一张那里认识到经济的循环往复,没有永远的牛市,也没有永远的熊市。
从洋相中看到了故事,也导出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从黄莲圣母中看到神的力量,以及了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没有女子穿红衣服在天津的原因。
从甄一口身上看到物质循环,一旦通道关闭,后果自负。
全书语言通俗易懂,诙谐,讽刺到位,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