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俗世奇人》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4 02:4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俗世奇人》读后感100字

  《俗世奇人》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元,页数: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俗世奇人》精选点评:

  ●一种离别。

  ●通篇天津话,一本有嚼劲的故事书

  ●市井出人才。有点儿小意思的小故事合集。

  ●思乡情浓,熟悉的场景,却是我从未经历过的老天津卫。

  ●很喜歡這類半文半白的用詞,讀起來簡潔有趣

  ●传奇故事

  ●越来越觉得,锤炼文字是个很费工夫,但又是最重要的事。很多现代作家的书简直不能看,思想立意就不说了,光是语言就不能入眼。不知道是网络语言的影响太大,还是写作者已经不在乎语言的精炼、准确、简洁了呢?这个时候,看看老一辈作家的文字,真是享受。

  ●够意思

  ●天津味儿真的很足,对天津的民俗有了些许了解,一些故事真的怪有意思的,这就足够了。

  ●前几日忽然起了读当代文学的念头,就在中图买了这本书。该书六年前读过,现在已毫无印象。这次重读实在是浪费时间。好的作品,应该质实严密,文字的间距如针眼般小,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随时有可能从里面冲出一峰骆驼出来,紧张刺激。读好书本身就是智力的历险游戏。冯先生是讲故事的高手,但是文字失之于粗疏,字与字的间距能并排跑三驾马车,但给人的感觉只有夹杂着市井之气呼呼而过的穿堂风。这种市井之气。只需在周末或者假期去大卖场逛逛就知道是什么味道了。

  《俗世奇人》读后感(一):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了

  没读过单本的,柏杨先生在世的时候为冯骥才编了一套文集,全套12本将近1000,价钱比较贵所以一直没买下来,但是全部读完了。准备哪天一个激动放下血或者卖个画挣个稿费什么的犒劳一下自己。喜欢柏杨先生也喜欢冯骥才,朋友们一向说我是找冯骥才这个路子走得,或许这就是一种共鸣吧。我似乎是在推销了,不过呢冯骥才还在世所以还会出作品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柏杨先生这套书我觉得确实是有价值。

  《俗世奇人》读后感(二):书评(复制)

  俗世奇人》共有19篇作品,是作者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作者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的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俗世奇人》读后感(三):这样式的人间

  天津卫的地界,一直都是个传奇。

  人传奇,做的事儿更传奇。

  人善有则的苏七块,有情有义的小杨月楼和李金鏊,能耐不折腰的泥人张……这么些个人,有能耐的,有脾气的,有自叹人外有人的,有原则的,有小聪明的,反正这些奇人妙事,多么吸引人去那个时候看看啊。

  我想,要是真能见过这些个人的能耐,尝尝杨家茶汤,买个泥人张的泥人儿,看看天津名角儿的戏,那真是好诶

  每个人的事儿也告诉了一些东西

  名声就是名声,名声是能耐撑起来的

  该有些看人的能耐

  把全部心思用在自己手艺上的,干别的事儿什么

  人前人后别换脸,是什么就是什么,何必前一套后一套

  做事不绝别人路,能人死在能耐上

  冯骥才先生在题外话里说他受冯梦龙三影响:传奇,杂学,语言。

  我真想去趟老天津卫的天桥底下听个相声

  《俗世奇人》读后感(四):《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很早以前就读过这本书,读过了,心里就一直喜欢,喜欢冯骥才模仿魏晋笔记的风骨,喜欢书里面描写的那些俗世中的奇人。

  苏七块的医术和为人、刷子李的出神入化的刷子、张大力的力大无穷、华大夫治牙的专心、泥人张神气活现的泥人、绝盗中两个光天化日之下的偷儿、大回钓鱼的绝技,还有冯骥才风趣奇绝的文本。如果算奇人,还应该加上一个冯骥才,天津卫的大冯。

  这几天把这本小书找出来,在女儿临睡前,又给女儿读了一遍,读到妙处,我和女儿都哈哈大笑。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读过一本叶兆言的《五异人传》,还有余秋雨的《酒公墓》,都是些一些身怀绝技的小人物的平淡生活,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奇人。记得在毕业十周年的时候,我也写了一部小说《八八七班异人传》,可惜只写了十个人。转眼又快十年过去了,回头再看当年我们班中的那些异人,不禁心生感慨,人生真快,毕业已经快二十年了,当年的同学有的已经物是人非,有的却还丝毫未变。当年的同学命运地位已经相差很大,但是却很难说什么样的命运是最幸福的,因为毕竟还有几个二十年等待着我们。

  附:《八八七班异人传》

  http://fushundushuren.blog.hexun.com/14102950_d.html

  《俗世奇人》读后感(五):读《俗世奇人》

  今天本来准备拿这本书引自己开始工作,没曾想实在有趣,加上这书也不厚,不一会儿就看过去一大半了。《俗世奇人》这书用了天津方言,通俗易懂,读来十分亲切。

  还记得上初中时,语文课本每次一发下来就拿回家,先不让爸妈帮忙包书皮,而是先看一遍目录,再略读一遍,找好玩的课文当故事书读。一般科普文章或者深刻的杂文是没什么兴致翻看的,想到可能有关的考题头已经大了,倒是取材生活的故事看得津津有味。上课以后也常常是只盯着好看的几篇课文翻来覆去的看,其他文章却连笔墨都不屑于留下。于是我的语文书,常常是大部分像新的一样,有几页却皱巴巴的,而“好嘴杨巴”和“泥人张”那几页最烂,简直要从书上扯下来了。透过冯骥才评书一般的语言,杨巴的机灵劲儿似乎隔着纸就扑了出来,那文字于我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冯骥才自己也说过,这种记载市井风情的故事,到《俗世奇人》就告一段落了。不过写的舒服,读者过瘾,倒也不错。这些小故事最精彩的是,不仅把天津码头的人情世故写的活灵活现,还把道理都藏在了故事里,让人读完以后也能有所品味。比如那篇讲冯五爷的就很生动:

  “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那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这句话总是让我想起咱们读书的初衷。如果不仅不信书而且敷衍了事,为他人而读书,那念书也失去个意义了。再看其他故事,苏七块教人坚持原则,刷子李教人踏实。除此之外背头杨,好嘴杨巴这样的故事,更让人得以一窥彼时天津卫的人情世故。有时候读书人读多了,总会有种优越感冒出来,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过有多少读书人自信,这书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他们能兼具呢。我总觉得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去学习。这样属于小人物的闪光故事,才能提醒人踏踏实实的去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警言。很感激冯骥才把他们记录下来,小人物也有大智慧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俗世奇人》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