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的鹦鹉》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恩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一):虚构与非虚构的传记
这本小说,本质上可以认为是福楼拜的传记,但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人物传记(《福楼拜评传》更多的是书评),但我觉得应该没有一本传记是这么写的,全书15章,每一章的形式都不一样,其中有正常的小说,历史年表,文学评论,回忆录,词典,问卷等等,从形式到内容上要比正常的传记有趣很多。
作者以鹦鹉为起点,以寻找真正的鹦鹉为线索,以鹦鹉为终点,把与福楼拜相关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糅合到了一起,比如年表就有两分半年表,一份是外人眼中的福楼拜的年表,一份是真实的福楼拜的年表,还有半份是露易丝·科莱收到的信。比如黑福楼拜的几个人,萨特,花了10年写家庭的低能儿,而他自己在小时候却非要看《包法利夫人》。某英国女作家,认为福楼拜不严谨,对包法利夫人的眼睛颜色描写前后多处不一致,而她自己写的福楼拜传记里开头关于福楼拜的肖像,却是布耶的,当然,作者重新翻了一遍《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没搞错。某诺曼底人,坚持认为福楼拜是自杀,而福楼拜可以被证明是中风而死。
到了最后,哪个鹦鹉是真正的鹦鹉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小说已经写完了。
”现代主义小说之父。浪漫主义的屠夫。连接巴尔扎克和乔伊斯的浮桥。普鲁斯特的先驱。秃顶面赤的梅毒感染者。“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二):情书还是致敬,大概都只是作者自己的阅读吧
15年读过巴恩斯的10又1/2世界史,当时就觉得巴恩斯的写作风格很特别,今年终于有时间把他最有名的一本书看完了。果然比世界史更杂糅,但也更有趣。也许是因为福楼拜本人比圣经更有意思吧,也许更因为作者对福楼拜比对圣经更有感情,因为这是“一个小说家写给另一个小说家的旷世情书”呀!我对福楼拜没什么了解,看完很想接着把福楼拜的作品再看一遍。也许到时我会发现本书的很多内容是借鉴与致敬,会降低评价,但等了解更多后也许又会更加喜欢巴恩斯。也许是因为这本书是解构福楼拜,所以有很多关于艺术,人生的观点,而我阅读的时期正好处于失业找工时期,很多感觉比较微妙。也许换个时间阅读,感受又会不同。书中很多句子很有哲理,多到让我来不及标注。但有一句也许会长期适用于我的心情,“生活不提供任何解释……书让生活合理化。唯一的问题是,它们所弄明白的生活,不过是别人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以及还有一句,也许有生之年未必能做到,却不妨努力“假如你懂得对黑色深渊的凝望会带来平静,那么你就不会跳下去。……有些人对着黑色深渊希望到底;有些人视而不见;那些总是不断瞥望它的人,变得难以自拔”。
不管怎样,巴恩斯已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打算有空就把全套作品都刷一遍。希望有生之年有时间或机会二刷或三刷。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三):他就是福楼拜的鹦鹉
还是在微信读书读的。以前就看过别人推荐,一直说好。这回在微信读书看到了就读了。
对朱利安巴恩斯了解不多,看过一些人写他,只是没读过他的作品,没什么感受,大致知道是个学识丰富的英国作家吧。这是我读的他第一本书。福楼拜大名鼎鼎,读过《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大致记得故事,因为也看过同名电影。其他就是知道他只到过莫泊桑很严苛。
这本书是读者朱利安巴恩斯化身一个读者写了一份福楼拜传记,从福楼拜曾经描写过的意志鹦鹉开始,有福楼拜年表还三份儿一份正经的有纪年有事件的传主年表,一份儿是福楼拜有关人等的年表,一份儿他在每年曾经说过的话。然后作为资深粉丝他反驳了别人对福楼拜对爱玛的眼睛颜色描写不一致批评的文章,然后他深挖福楼拜和朋友和母亲亲戚情人的交往。真是见识到粉到深处自然黑的粉丝本质啊。这时候他就不计较爱玛的眼睛颜色了,我说爱豆长短都可以,别人说不得,那是吹毛求疵。当然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出处的,都不是来黑爱豆的。作者旗帜鲜明的一直在说这一点。当然跟着他我们可以见到福楼拜在鲁昂在芒特在埃及在克鲁瓦塞。他挥霍父母的财产,他对待情人恶劣。他这个外省人。各种小细节,隐藏在字里行间,非常有趣,也带着英国人特有的狡猾刻薄,我这么看到的,他们是这么交往的。那些材料烧掉了啊。这里有两只鹦鹉标本,他们都站在福楼拜的书房里看着他写作吗?他们和书里一样吗?生活和艺术是一致的吗?
阅读体验非常棒,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一千个福楼拜。题材非常多样,还有词典,或者化身他的情人对他的回忆,这是另一个版本的福楼拜故事,再写一个简化版纯粹版本的爱玛故事,爱玛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还有探寻那只鹦鹉。我觉得作者也是福楼拜的鹦鹉,他从福楼拜的字里行间撷取他想说的有关的话,重复福楼拜,也在表达朱利安巴恩斯。阅读真的妙趣横生。
可惜我读福楼拜不过囫囵吞枣,如果更熟悉福楼拜应该能得到更多的乐趣。这个作家是有趣的聪明的读者。一锅乱炖福楼拜。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四):《福楼拜的鹦鹉》:伪装成小说的文学随想录
文/吴情
不知从哪里听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作家传记中不好书写的部分,不妨用小说的形式间接表现,毕竟,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这句话,针对法国作家福楼拜来说毋宁十分恰当。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竞相争夺文学话语霸权的时代,福楼拜几乎是异常寂寞地经营着自己的小说花园。《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三故事》,不可多得的精品。然而,对于福楼拜本人,我们的了解却似乎远远比不上对他作品的谙熟。这是否称得上遗憾,或者完全毫无干系?
《福楼拜的鹦鹉》(Flaubert`s Parrot),英国著名小说家、布克奖得主朱利安•巴恩斯著,正式出版于一九八四年。退休医生、业余福楼拜研究者杰弗里•布拉斯韦特意外得知,两处纪念福楼拜的地方各藏有一只鹦鹉标本,据说是福楼拜创作《一颗质朴的心》时所借之物。然而,到底哪一只标本才是真品,哪一只纯粹赝品?杰弗里展开了自己的追寻,或写信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细致阅读福楼拜的作品,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或对比自己的人生联想。在经历重重探索之后,杰弗里最终依旧未曾知晓所谓的真相。尽管如此,却没有失落之感。
米兰•昆德拉曾说,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宣言。那么,巴恩斯的小说,恐怕称得上是伪装成小说的文学随想录。只是这份随想,不局限于文学文本本身,而是关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品的内外联系、文学批评的范围界限、传记文学的可靠性等。福楼拜曾在一八七二年致厄内斯特•费多的信中写道,“当你为朋友立传时,应该写得像是在为他复仇。”《福楼拜的鹦鹉》,乍看之下仿佛为福楼拜立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为福楼拜、也为部分文学家复仇。形式上,它糅合了传记文学、哲理小说和文学批评,兼用语言试验和别样反讽,令人耳目一新。
当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我们总倾向于了解读者本人。作品和作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是文如其人,还是文归文、人归人?我们对作者的兴趣,是一种猎奇的心理作怪,还是寻求某种程度上解释的尝试,比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品本身是否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不能,它果真需要依靠作者的生平经历作为背景补充说明?作者的生平经历,在怎样的层面上可以用于作品的解读活动中而不至于过度诠释,甚至错误诠释?福楼拜跌宕的一生,充满了各式的谜语和可能,比如他幽微的情感世界、创作中的难易,吸引着一个又一个读者,也为《福楼拜的鹦鹉》的建筑提供了丰富材料。
再说文学批评和传记文学的可靠性。对福楼拜的批评,有的学者如牛津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伊妮德•斯塔基(《福楼拜:成为大师》的作者)从小说中的只字片语否定了福楼拜的伟大。在叙述者看来,这是见木不见林的谬误。且不说只字片语其实有另一种解读,单就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而言,福楼拜便无多少可指摘处。文学批评,究竟是完全着眼于所谓的现实本身,还是应该允许在现实的基础上原谅一定的事实谬误而专注于审美感受?至于传记文学,它的合法性是建筑在对事实的真实描绘之上,还是选择对未知的部分有所保留,正如生活本身?毕竟,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多少都希望对外界有所回避;完全将真实的想法往外曝晒的人,很多其实并无深度。最后,问一个笔者自认为有趣的问题:朱利安•巴恩斯为何会为福楼拜写作一本近乎辩护意味的虚构小说呢?是自己遇到了相似的情境,还是纯粹偶所得而为之?我没有听说巴恩斯对此做出解释,但这妨碍我们阅读《福楼拜的鹦鹉》并从中各有所得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五):福楼拜的鹦鹉 书摘
1、《情感教育》的结尾。弗雷德里克和他的伙伴德洛里耶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他们最钟爱的记忆,是多年前一起去逛妓院,那时,他们还是学生。他们对此行做了精心计划,特意去卷了发,甚至还给姑娘们偷了花。但是当他们到了妓院,弗雷德里克却没了胆子,两人便逃之夭夭。这就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
2、“语言就像一面破锣,我们在上面敲打出曲调,让熊跟着起舞,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却是去感动星辰。”
3、1851—1857年《包法利夫人》。写作过程是痛苦的——“写这本书时,我就像一个手指关节上系着铅球的人在弹钢琴”——而诉讼则令人震骇。在后来的日子里,福楼拜渐渐憎恨这部杰作带给他的持久声名,这让他在别人眼里成为了靠一本书成名的作家。他告诉杜康,假如他在证券交易所交上好运,就会“不计代价”买下市面上所有的《包法利夫人》:“我要把它们全部烧掉,再也不想听人提起。”
4、“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东西,不是吗?它就像是漂着很多根头发的汤。但你必须喝下它。”
5、“你的才华让我目眩。十天就能写六个故事!我无法理解……我就像是那种古老的导水渠:有太多垃圾堵塞在我思想的堤坝里,所以水流缓慢,只能从我的笔端一滴滴地淌出。”(35)
6、写书和造人不一样:它们就像是建金字塔。要有深谋远虑的规划,要把一块块巨石摞在一起,要经过耗时耗力的卓绝苦役。(35)
7、但有时候我非常疲惫,觉得自己就像一块陈年的卡芒贝尔奶酪,正在渐渐融化。
8、在他二十五六岁时的秋天,他对露易丝· 科莱讲述往事:“我生命中最棒的事情,就是在特鲁维尔海边思考、读书和看日落,还和朋友(阿尔弗雷德· 勒· 普瓦特凡)一连聊上五六个钟头,可他现在已经结婚,不属于我了。”
9、“民主的全部梦想,就是把无产者的愚蠢提升到资产阶级所处的水准。”
10、“艺术家必须想方设法让后人相信自己从未存在过。”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死亡摧毁了肉身,却解放了精神;对艺术家来说,死亡摧毁了个人,却解放了作品。
11、艺术家不应该再出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就像上帝在自然中的存在那样。人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品才是一切。这种对作者离场的要求还有更深的含义。一些作家表面上赞同这个原则,却暗地里从后门溜入,用高度个人化的风格去棒击读者。这样的谋杀进行得完美无缺,只是遗留在犯罪现场的棒球棍上沾上了指纹。福楼拜不一样。他相信风格;比任何人都信。他兢兢业业地写作,追求美感、宏亮、精确;他追求完美——但绝不像王尔德那样的作家,追求形式花哨的完美。风格是主题的一种功能。风格并非强加于主题之上,而是从中生发出来。风格如同思想中的真理。正确的单词、恰当的短语、完美的句子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作者的使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它们。对有些作家来说,这不过就像是去一趟超市,往筐里装满东西;对另一些作家而言,它意味着在希腊的平原上迷路,陷入黑夜和雨雪,只能通过某个独门绝招,譬如学狗叫,才能找到所寻觅的东西。
12、“一本书的作者应该就像宇宙中的上帝,他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得见。”
13、“人们总是有些天真,以为太阳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卷心菜生长。”
14、通奸是超越凡俗的最凡俗的方式。——纳博科夫
15、你无法改变人性,只能了解它。
16、幸福是一件鲜红的斗篷,它的衬里全是碎布。
17、爱人就像是连体婴儿,两具身体,一个灵魂;但假如其中一个先死,活下来的那个就要终日拖着一具尸体。
18、关于生活的真谛,只有当一切都已覆水难收时,才能讲得出来。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六):《终结的感觉》:不可靠记忆中的所谓人生
文/吴情
对一个人来说,记忆有多重要呢?我们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育、与人交际……记忆,当事情处于完成时后的残留、片段,有时连细节都很清楚,有时涉及具体人物都忘却姓名。人们常常说“活在当下”,殊不知,我们最终能够拥有的,只有记忆。记忆构筑了一个人以独一无二的身份特征。法国著名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便著有《追忆逝水年华》七卷本,试图以复活记忆的手段寻找精神上的救赎和人生的皈依,足可见,记忆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长篇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Ending)出版于二零零一年,旋即为作者,英国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摘得当年的布克文学奖。布克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通常都有些“暗黑”色彩,通过书写生命中的暗黑、灰色来表现深层次的人性,《终结的感觉》也不例外。《终结的感觉》是一部融合悬疑小说和严肃文学两方面特征的作品,讲述了一桩青年时期因嫉妒、促狭、恶毒而(有意无意)导致他人自杀的故事,让人见识到语言的暴力,以及我们颇以为然的某些记忆的不可靠性。
安东尼·韦伯斯特、科林、亚历克斯三人就读于一所高级中学,是“铁三角”,后来加入了一位艾德里安。艾德里安聪慧机智,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非凡见解,从政治历史到哲学。四个人相处甚欢,直至进入大学彼此分离。艾德里安进入牛津大学,安东尼进入布里斯托尔大学,虽偶尔通信,但关系日渐疏远。安东尼在学校交往了女友维罗妮卡,将她介绍给艾德里安、科林、亚历克斯认识。不久去了女友家拜访,归来后不欢而散,第一段恋情无疾而终。然而,维罗妮卡后和艾德里安交往,在维罗妮卡的坚持下,艾德里安写信征求安东尼对他们交往的看法,安东尼却以一封长信恶语相向。收到来信后艾德里安很快自杀,留下维罗妮卡和一个遗腹子。数十年后,安东尼和维罗妮卡,这对昔日的恋人再次见面,一个请求原谅,一个却不愿回想不堪往事。
《终结的感觉》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书写安东尼、科林、亚历克斯、艾德里安等人的社会交际和校园生活,有着青春成长小说的部分特征。有青年人的无聊、狂妄、自命不凡,有急切成熟的热望和焦虑,也有别致的关于时间的体悟。第二部分主要描绘数十年后的事。安东尼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已经退休,却意外被告知将收到前妻母亲留下的两份遗产:五百元英镑和一本艾德里安的日记(被维罗妮卡保管)。莫名其妙背后,暗藏着隐秘和未知。安东尼向维罗妮卡多次索要未果,直至维罗妮卡将安东尼写过的恶毒信复印件亲手交付。
安东尼这个人有着所谓的“自我保存原则”,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偶尔被逼到绝路,也会奋起反击。不过,在他自己建筑的记忆宫殿里,他可不是这副模样。他记忆中(或想象中)的自己,敏感而脆弱,忠诚于友谊,对待爱情坚贞不二。在他看来,“历史就是胜利者的谎言”,却没想到,自己这个(想象中的)老好人也为自己炮制了谎言。他对过去的记忆很多都不可靠,他的叙述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可靠性。他有时避重就轻,有时歪曲事实,有时过多猜想,有时大加暗示,将简单的人生复杂到近乎无法辨认的程度。
小说《终结的感觉》中,艾德里安有一段话颇让人深思。他说:“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个人的生命也好,宏大历史叙述也罢,都充满了缝隙、未知和谜题。我们自以为可靠的过去与记忆,很多情况下是自我杜撰、人为附加意义的历史。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但必须明确,主体终会面对残缺的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惊惶和无助。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七):让熊起舞——《福楼拜的鹦鹉》
福楼拜和鹦鹉,看似是作者多情的猜测甚至附会,在强词夺理的叙述中我们找不到福楼拜,仿佛被拉进了迷宫,在气急败坏的混乱中就忘了自己的初心。或许这也是作者的策略?忘记你以为的福楼拜。
正反的年表、福楼拜和他情人相悖的论述、未完成的作品、一本戏谑的词典、一张考卷;我们以如此独特的方式进入一个作家的传记,就像一场意外的冒险。在令人气恼的迷失过后,你终于看到了福楼拜,记住了有那样一个作家,他说话爱用比喻,他的语言文雅又反讽,狡黠而逗趣。哪怕是他的年表是正反对读的,你也会感到一丝欢欣,安慰自己说,是的,传记是这样的,未捕获的总是远远多于打捞起来的,没有人能找得到背后的真实。是的是的,人都是如此,灵魂在欢笑的同时,心灵总是含着泪水。
然而,当看到他的情人坦诚她与福楼拜的故事的时候,又不可避免产生怀疑,作者何以得知?是来自那些被引述的信件,抑又是多情的猜测?想回头,又想着,还是看下去吧。此时你能相信的是什么呢?可能还是回到最初的印象吧,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虽然他似乎讨厌被这样记住。
考卷节选似乎有一个名为福楼拜的老头子在你面前跳脚,叨叨着讨厌那些评论家,以他最擅长的方式和最逗趣的语言,他的身后还有一群傻乎乎的看似正经的读者跟随。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神来之笔。
当然,最后,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作者坦承他或许没找到那只鹦鹉。或者说,谁都找得到,谁也都找不到,每个人都试图寻找那只最像的鹦鹉,而那只鹦鹉或许死去,或许活着,或许比原来的更好。于是我们似乎又回到起点,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
最后援引一句话致敬福楼拜:“语言就像一面破锣,我们在上面敲打出曲调,让熊跟着起舞,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却是去感动星辰。”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八):《福楼拜的鹦鹉》,你看到的是福楼拜,我看到的是路易斯·科莱
朱利安·巴恩斯是一个让我爱恨交加的英国作家。
从《柠檬桌子》和《脉搏》开始进入朱利安·巴恩斯的文学世界,你会觉得他是一个会使点小伎俩但还循规蹈矩的英国绅士。特别是《柠檬桌子》里的那些篇章,呈现的男人和女人都老得各有各的不可理喻, 但朱利安·巴恩斯为他们的人生黄昏配上了特别合宜的古典音乐,这些故事读来就让人有沐浴在绚丽的晚霞里的自得。
于是,大胆地继续读他的作品。
《10 1/2章世界史》给了我当头一棒。表达的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表现手法上每一个章节极度自说自话的小说,还能称为小说吗?不过,我还是读完了《10 1/2章世界史》——就算是各说各话,朱利安·巴恩斯的世界史颠覆得好玩似乎也很可信,蹒跚开始的《10 1/2章世界史》,是在按捺不住的欢喜中读完的。
《终结的感觉》又让我抓了瞎。一堵看不见的墙竖在我和文本之间,我不知道《终结的感觉》在说什么。我居然不知道一本小说在说什么!假如那是一本哲学书、物理书、数学书,我会立刻放弃阅读。在一本小说面前败下阵来,我不甘心。硬着头皮继续阅读,我还是不明白朱利安·巴恩斯在说什么,就到到处询问怎么才能得到个中三昧。作家朋友回应,“每一次都是读到半途放下,但每年都会把《终结的感觉》翻出来读一读”,那么,我也明年再读吧。
《时代的噪音》简体中文版问世后,我抵挡不住诱惑又一次踏上阅读朱利安·巴恩斯之旅。朱利安·巴恩斯就是这样一位魅力作家,刚刚把你折磨得不得不铩羽而归,一本新书来了,你又会飞蛾扑火一般扑将过去。
这一回,朱利安·巴恩斯选择了最传统的叙述方式,呈现的又是我深爱的苏联伟大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故事。熟悉的人熟悉的音乐作品,这一次我在朱利安·巴恩斯的引领下重新靠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古诗竟然在这一刻特别让我心领神会。
放下《时代的噪音》,我想,该读一读他的《福楼拜的鹦鹉》了,那是他的成名作。
又一次陷入迷茫中。
《福楼拜的鹦鹉》完成于1984年,这就非常能理解了。朱利安·巴恩斯的本意是要为自己所崇拜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写一本传记,但在求新求异的文学表达甚嚣尘上的时候,他选择用特别前卫的文本来展示一个他认知里的福楼拜。
传记,是最容易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文本样式,因为可读性强。传记比小说更早地成为我喜欢阅读的文本,尤记罗曼·罗兰先生撰写、傅雷先生翻译的三本人物的传记,《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和《贝多芬传》,给了少年直至青年时期的我极大的精神鼓励的同时,也暗示了我传记的规范写法。
用罗曼·罗兰先生三本传记的格式去套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恐怕我只好又一次丢盔弃甲了。如果不跟“怎样的文本才是规范的传记”这句话较真,平心静气地、心悦诚服地跟着朱利安·巴恩斯去了解《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之外的福楼拜,我们能体会到,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采用了沉浸式的写作方式。看似文本前卫得令读者摸不着头脑的《福楼拜的鹦鹉》,我们拨开文本这一“迷雾”就会发现,《福楼拜的鹦鹉》从头至尾都潜伏着朱利安·巴恩斯想要成为像福楼拜那样伟大作家的愿望和努力。
年表、寓言集、指南、辞典、考卷等等章节,都是朱利安·巴恩斯以己度人的福楼拜创作的心路历程——再眼花缭乱的表述都经不起时间的贯穿,我把朱利安·巴恩斯乱云飞渡的表述用福楼拜的创作年表重新排序,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为文学的扬弃,条分缕析。
福楼拜苦吟一部作品煮字疗饥的故事,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听语文老师讲过,福楼拜书房里的灯光是塞纳河上船夫的航标灯,更是难忘的桥段。就算朱利安·巴恩斯如玩扑克牌一样重新编排了福楼拜的创作生涯,从福楼拜那耳熟能详的成为《包法利夫人》作者的过程里,我聆听到了朱利安·巴恩斯的“野心”。
倒是“路易斯·科莱的故事版本”,将福楼拜文学道路上的绊脚石、他的情妇路易斯·科莱,还原成一个血肉丰满的交际花、文学爱好者、诗人以及福楼拜的爱人,等等。那么多侧面塑造成的路易斯·科莱,血肉丰满,那是不必多言的,只是,朱利安·巴恩斯为什么要塑造或者还原一个比《福楼拜的鹦鹉》文本更加前卫的女性形象?
以路易斯·科莱为主角的章节,在《福楼拜的鹦鹉》里有两处,一是11章“路易斯·科莱的故事版本”,一是12章“布拉斯韦特的庸见词典”中的一条“路易斯·科莱”。毋庸置疑,“路易斯·科莱的故事版本”是朱利安·巴恩斯的虚构,在虚构中,朱利安·巴恩斯让路易斯·科莱这个福楼拜的女人至情至性,她的善解人意不仅让福楼拜释放了生理上的苦闷,更是在其小说创作陷入困境时给她灵感的知心爱人。虽然章节的标题特别标注了是路易斯·科莱的故事版本,假如不认同或者不是部分认同,朱利安·巴恩斯不会在他的成名作里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路易斯·科莱的自我表白。可为什么接踵而至的,就是词典式的关于路易斯·科莱的词条?200来字关于路易斯·科莱这个人物的释义,朱利安·巴恩斯将其分成了两段,一段褒一段贬,作家难道是要客观地告诉我们谁是路易斯·科莱吗?不,不。不然,他不会在第12章前特意安排一章“路易斯·科莱的故事版本”。朱利安·巴恩斯的安排,毋宁是为了我们多少能体验到,福楼拜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一个有才华的女人,多么冷酷和残酷。
“福楼拜的鹦鹉”,鹦鹉所指是谁呢?那可是对福楼拜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对象。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九):福楼拜的鹦鹉
《福楼拜的鹦鹉》是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代表作。
这是一本福楼拜的超级“脑残粉”写给福楼拜的——你可以说是传记,也可以当成小说的书,或者两者都不是。
说它是福楼拜的传记,其实主角是一名医生。
这位医生在福楼拜死后一百年的世界里,孜孜不倦地寻访福楼拜遗留在世界上的最后痕迹,这本书以辨别一只曾经被福楼拜从鲁昂博物馆借走的鹦鹉标本为端由,引发对福楼拜精神世界和文学的探讨。构思和叙事上时有小说的影子。
但一边是虚构人物所处的世界,一边是由作者朱利安·巴恩斯用夹叙夹议所还原的福楼拜本人,这种在叙述上虚构与真实切换并行的画中画形式,似乎不符合传记的常规模式。
譬如在“谁捡到,就归谁”一章里边,出现了一位奇怪的埃德·温特顿,他自称从福楼拜雇佣过的家庭教师手里,买下了福楼拜生前的书信,但又被他一把火烧了,在医生急切询问福楼拜书信内容时,他索性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他根本就是在撒谎,也许此人从来就没得到过所谓福楼拜的书信,只是在信口胡说,这一段显然是虚构的,出于讥讽的目的,巴恩斯借此狠狠地对传统传记里充斥大量二手传闻的主观和虚假揶揄了一番。因此,巴恩斯绝不可能再去重蹈传记写作的错误倾向。这显然不是一本传记。
说它是小说,巴恩斯塑造的这个医生,不过是借着叙述者的外壳,一副俨然是福楼拜知己和忘年之交的姿态,对外界片面的误导和贬损,或以尖酸的反讽,或激烈的回击,或是带着一种除了福楼拜的文学,福楼拜本身正在从世界消失的哀怨和失落,他探寻福楼拜,认识福楼拜,想象福楼拜,并试图让我们爱上福楼拜。它又不是一本真正的小说。
我们不妨说,《福楼拜的鹦鹉》是朱利安·巴恩斯的一次文学实验,可以把它当成是纷繁的现代主义的一种个人化处理,灵活多变的叙述,用以扰乱和躲闪来自传统文学的判断和定义。但其中的情感浓度,又使之不像是刻意为之的文学游戏,这种体裁上的含混状态,恰恰体现表达的自由度,也是巴恩斯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福楼拜的文学创新。
在这本书里,巴恩斯完全可以无视传统文学的叙事边界,任何福楼拜的浩瀚资料和线索,他裁剪取用,书信,年表,叙事,寓言,议论,文学评论等形式,巴恩斯信手拈来,需要摆事实的时候,绝不回避,任凭读者判断,该维护偶像时,只好拍案而起,激烈交锋。他哀福楼拜所哀,感福楼拜所感,福楼拜曾背负的有失公允的评价,也要替他找回场子。在这番激情洋溢的辩述中,他对偶像的一些行为瑕疵,又丝毫没有曲笔回护,也没有假惺惺地辩解,因为在他看来,这也是构成伟大的福楼拜的一部分。
就别说19世纪,放眼整个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无论将福楼拜置于何种标准下考量,也丝毫不减他的伟大。他的地位,正如巴恩斯在书里以仿照福楼拜《庸见词典》的辞典式解读,还施福楼拜之彼身时所下的定义:“第一个现代小说家,现实主义之父。浪漫主义的屠夫。巴尔扎克和乔伊斯之间的浮桥。普鲁斯特的先行者……”
因此,朱利安·巴恩斯在整本书里那种不容辩驳的自信口吻,也显得底气十足。除了对福楼拜的满腔崇拜,同时也得益于福楼拜本人的牛逼程度到了后世,确实无人敢质疑,他完全可以对着众人高喊:福楼拜牛逼!而用不着使用看似冷静客观的第三方语气,再以成长小说式的传统模版,去小心翼翼叙述人物。而实际上,所谓的冷静客观,其实也充满着别有用心的误导性,这也是巴恩斯所不齿的。他宁愿用一腔坦荡的热枕,去正视真正的福楼拜,哪怕他是一个癫痫、梅毒患者,哪怕他男女通吃,喜欢狎妓,对感情粗鲁愚笨,任性无度,他就是福楼拜本人,货真价实。
到了后边,巴恩斯完成了大部分的叙述之后,开始情不自禁地仿写起福楼拜的《庸见词典》,以之作为对偶像的致敬。其中一条给福楼拜挚友路易·布耶的定义,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同样玩世不恭,个性不羁的福楼拜:
“居斯塔夫的文学良心、助产士、影子、左睾丸和翻版。中间名是亚森特。每一个伟大人物所需要的不那么成功的另一个幽灵自我。曾对一个女孩说一句令人不敢恭维的恭维话:‘当胸很平的时候,你就距离心脏更近了。’”
这还没完,巴恩斯竟然还扮演起老师的角色,他要求读者要回答他出的几道文学批评的考题。我们当然可以直接跳过他这种专断的要求,事实上我也只把题目看了一遍就翻页,但过后居然产生一种对不住福楼拜的愧疚感,更有一种唐突巴恩斯“盛情”的不安。
纵然是在这有点紊乱错置的结构中,透过巴恩斯骤然突变的犀利文风,还是可以强烈感受得到,一个表情厌世古怪,脑门硕大无比,感情充沛,自称是野兽,是北极熊的福楼拜,此时就与我们并肩而立。这本书实际上是十分丰满的,比起一堆冷冰冰的资料和乏味的叙事,至少是鲜活的,可读性极高。
巴恩斯在书里富于反讽情绪,偶尔会给人一种失去冷静的错觉,其实恰恰相反,他始终在教导读者如何去辩真伪,书里的个人主观情绪,与所举证的客观事实是完全剥离的,读者完全可以绕过他的情绪,自行去判断,巴恩斯气的是那些信口雌黄的造谣者和不懂装懂的迂腐学究。抛开这些东西,以及作者自身一点无伤大雅的维护偶像的心思,这本书是一部谦逊的作品。
说到底,巴恩斯作为福楼拜铁粉,他只是想让福楼拜的昨日重现,尽管这有悖于福楼拜生前对于作家与作品之间关系处理的意愿。只不过是在以一个在真实与虚假并行的世界里迷失的寻访者身份,而不是高傲地以专业评论者自居。纵使是想写传记,其实连巴恩斯自己,面对着疑窦丛生的传闻和资料,也莫衷一是,无处下手。没有人可以概括福楼拜的一生,也没人可以解开福楼拜的谜。
拿书中提到的那只鹦鹉来说,究竟是不是福楼拜借走的那只,这跟那些传闻一样,无人知晓,也无从考究,很多事实都消失在历史中,表象最终也成了迷局,但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哪怕是假的也无妨,于是又不断利用想象进行添加。
事实上,福楼拜的鹦鹉早已消失不见了,但在博物馆的库存里,医生赫然发现像这样的鹦鹉标本,少说也有50只,被用于冒充顶替福楼拜曾经借过的那只,拿来糊弄福楼拜的崇拜者们,由此看来,似乎只有亲自从福楼拜手里拿过来的,才可能是真的。这也是医生失望于这只鹦鹉是在博物馆里存放,而非从福楼拜家里搜来的原因,它作假虚构的空间太大了。当一个东西脱离了它的物质性,慢慢凝结为一种具有精神性的象征;所有被冠以这种象征的实体都是可替代的,它们将沦为这种象征的暂时代言物。换句话说,福楼拜的鹦鹉仅此一只,但世界上所有的鹦鹉都可能是福楼拜的鹦鹉。
尽管福楼拜本人,就如同他曾经借过的那只鹦鹉,已经消失了一百多年,可依然还被现世之人所消费。这大概就像书里的暗讽一样:海鸥借着滑流飞行,期待着从三明治里掉下来的小软骨。朱利安·巴恩斯写这本书的初衷,既是爱,爱就有所行动,他紧守在福楼拜身边,试图赶走那些盘旋在高空,对福楼拜虎视眈眈的烦人海鸥。
文章首发于读书公众号:二袋木
《福楼拜的鹦鹉》读后感(十):文学院曾有一个我受不了的老师。
文学院曾有一个我受不了的老师。
上他课那段时间,我总悒悒愤愤的。他列一个长长的书单,总对作家的私生活津津乐道,动辄“某某是个同性恋”,嘴角浮起一抹不知何来的微笑。
恐同即深柜,想把这五个大字写他头上。
我不是没有怼过老师。高中我站在讲台上讲波德莱尔讲汉娜阿伦特讲卡尔萨根,把公认可爱负责兔子样的年轻女老师说得满脸通红。是后知后觉,可能……过分了。
情况随着年龄更麻烦了。
他讲的我早就知道,他的口吻又如此疲惫和无谓。我甚至听出了“亵渎”的感觉。你不能让一个对着屠格涅夫那篇《门槛》流泪的人在这儿听人亵渎她的热爱。
如果他真的关心作家,完全可以好好引介,如果他真的热爱文学,便不会有这样说辞。
然后就是逃课。
不巧,后来我看过他给人答辩,态度是严肃的。对学生批得也最狠,正是我心里同样以为的缺陷处。
现在我想,被枯索生活磨去了讲课激情,“看多了”“看透了”作家们的光环,活在一个完全没有显圣的世界里(“神祇已去,再无返时”),不是轻松,是不幸。
知人论世的谜题无解。
福楼拜的所作所为使我惊骇。写出那样好文字的人,怎么会是一个恶劣、恶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混蛋呢?什么叫“她(一个妓女)被阉割了,体验不到快感,你(女友)大可不必嫉妒”?
是什么使我们想知道那些最糟糕的事?
我认为,这种寻找是爱的一个标志。
但这就是差别。对一个爱人,一个妻子而言,当你发现了那最坏的一面……你几乎会感到松了口气。生活果然如我所料想的那样……也许相对一个作家的爱,是最纯粹、最坚定的。于是,你更容易去为他辩护。
以平权主义视角审视伟大作家,很痛苦。
推特上曾经发起过一场写作活动,与名著中“她洁白的胸脯因为愤怒而微微起伏”对应,大家试着写出“他的下体因为激动而左右摇摆”这样的句子。在这种对比的“荒唐”下,你方才发觉,有些东西已经如此深刻地粘合在文化中了:何为合理?
我勉强有一个备选答案: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一个男人或女人。
福楼拜本身就是一个狂暴的人,一个信仰绝望的人。
他憎恨人类,他憎恨民主,他没有且拒绝传授美德。文学不是一本药典。
以绝对的自我,极权地创造一个世界,作家是上帝,他不能对自己有所怀疑。
那些笃信全知叙述者的小说家,和笃信全知造物者的人并没有太大关联。所以我不得不,试着摘下道德的滤镜,去跟着巴恩斯重新走一遍。
这种介绍很正确,也很没劲。你完全可以面无表情地开始读,或者头也不回地丢下。
如题。主人公在找福楼拜小说中的鹦鹉,一只可以摸得到的鹦鹉。
是什么让我们对名人遗物充满欲望?是因为我们对语言不够笃信?语言与物质,史学与真实,作者从福楼拜的周延扩散到想象中的平行世界,从福楼拜未写过未写完的书到他未活过的人生。“码头是一座未能偿愿的桥;但如果长久地注视,你就会幻想出它与海峡对岸相接的情景。”
一章一章,有年表、清单、试卷考题……有关福楼拜拿来做过比喻的动物、他生活的环境、围绕某主题的集合(比如铁路)……作者调动了相当的形式的想象力——或许这儿有纳博科夫的启发,《洛丽塔》里的发票收据都暗藏玄机。
甚至包含一章为被他羞辱的那位女士“翻案”的独白。(“他害怕我: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我如此残忍。”“他半知半解地以为我即意味着生活。”“他说我虽然热爱艺术,但是并无艺术信仰。”)
刚上大一时候,我与昔日的同伴写信:……最近我也大有变化,如果把生命中所有遭逢的人眼中的你串联、拼合,是否就接近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个体?
你能从这些经验的素描中确信,这是一个英国读者。
你怀疑会过度解读一个故事的时刻,就是你感到最脆弱、最孤独,而且也许是最愚蠢的时候。;
最初的想法往往是最好的,它们虽然在第二轮思考中遭到冷遇,却在第三轮重新获得宠幸。;
当作家有了写书的灵感,却不必付诸笔端,于是它免于堕落为确定的形式。
反讽。
展品被胡乱摆放着,以至于我时常要跪下来瞅瞅柜子里面:这是虔诚信徒的姿势,但也是旧货店淘宝者的样子。
对评论家的精准击打。
他们所教和所评论的书永远都不能从他们头脑中褪色。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批评家在谈论研究对象时,会渐渐产生一种施恩保护的淡淡口吻。
然而,这无可避免地亦是个学者化、文学化的头脑感受到的世界。
如果你想见识一下现代的愚人船,仔细研究一下载满乘客的海峡渡轮就好了。;
旧时代是好的,因为那时我们还年轻,对于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还一无所知。
书封前的这句话,除了媚俗的嫌疑,更有误读的嫌疑。
小说提到作家莫利亚克写回忆录的方式,是通过别人的作品来反观自己。这正是这本书自己的意思。
“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呢?”127页的问题,在219页(接近尾声)得到了回应,“我必须借助虚构来抵达真相。”
主人公不只是在探索福楼拜,他在思考故去的妻子,她兀然已成事实的往昔生活和他独自承担的当下生活。这是一段个体的追寻史,哪就是什么“情书”。
书上说:她这么做是因为。生活说:她这么做了。唐诺写书评,给我的感觉是打通了文学和生活的隧道。
也许每一个兢兢业业的读者,都有一条自己的隧道。
回到福楼拜。
他坚信风格如同思想中的真理。他在一个世纪以前就高扬着现代意识:“艺术家必须想方设法让后人相信自己从未存在过。”他自虐狂一样投入着文学创作。
书中引述杜康将孤独称之为虚假的导师,用双乳哺育一对叫自负和自大的孪生婴儿。
“喜独居者,野兽或神”,我以为孤独的作家必然既是野兽也是神。
朋友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而《福楼拜的鹦鹉》里的主人公(我相信巴恩斯本人也同样)——他不会成为那种失去激情的老师。
因为他最后还留了一个省略号的结局:或许在阴森破败的陈列架上,其中一只鹦鹉就是它。
留住那点对彼岸世界的天真,人的眼睛便总还有清澈。最终的相信并不单单指向某个血肉实体。但如果这样对话一位作家,也算是最庄严的祈愿了——我相信你,甚至不惮于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