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陌生人》是一本由蒋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边的陌生人》读后感(一):书中真实存在的平行世界
有血有肉的每个人,他们不像水果,一旦烂了就只能整个丢掉。他们就算坏了,总会顽强的保留或多或少的一部分,让你动容。
几个真实的普通案例,看到了不同的人生,真实发生的真善美恶悲伤绝望……很多时候真的突破你的想象。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不过一念之间。这一念很多是执念。事件里的人就地挖了一个坑,然后把自己栽进去,每天勤奋的浇水,等待结果。从此自己的世界就围绕这个坑的旁边打转,或一段时间也或者就是一生一世。
《身边的陌生人》读后感(二):【共振书评周】如果有的选择,谁又愿意成为边缘人群?
距离读完译文纪实的《凶年》不久,对巴尔的摩的警探和凶案组尚且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位可以轻松和市民打成一片的艾杰尔顿,可以把毒贩不经意间变成线人,不得不说这种人与人之间信服力着实让人钦佩。
最近又看完了蒋述《身边的陌生人》一书,书中也有这样的角色,派出所的副所长和金牌线人的关系也远非警察和犯人的关系那么简单,反而更像一种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两本书两个人虽然经历大不相同,但在处理案件的方法上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身边的陌生人》全书由九个真实的罪案构成,每个案件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因为每个犯罪的个体都是独特的存在而让每个人的故事都带上不同的色彩;因为同一座城市以警察为圆心,不可避免这些故事彼此之间又相互关联。令人记忆颇深的大抵是以下两个案件。
对抑郁症女孩的描写印象深刻的是她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维逻辑,尤其当袁超谈到暑假准备回家看望父母时,患有抑郁症赵兰兰患得患失的表现,如果袁超回家,她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袁超即将离她而去;袁超提出带她一起回去时,她认为自己这个样子无法面对袁超的父母;袁超决定不回家时,她又认定了自己是袁超的负担。
面对这种情况想必大多正常人都会认为无理取闹,继而大动肝火亦或者吵吵闹闹,但是对于患者而言,每当陷入这种思维怪圈时,又确实需要家人以及亲人的耐心陪伴与开导。袁超显然并不具备这种心理承受能力,亦或者自己无法排遣这种来自另一个人长期的负面情绪的影响,所以最终导致悲剧不只是患者赔上了性命,袁超自己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不过作者的对于袁超的评价反而让人觉得有些激愤的意味。他说袁超是最好的演员,不能算人,应该说是冷血动物。和他多呆一秒,都觉得恶心。这种观点和评价多少都带一些个人情绪在里边,尤其作者谈及本人也曾有过一段类似的经历时。赵兰兰父母对于凶手谅解的态度反而可以轻易理解,大抵是因为大家都无法真正做到面对一个抑郁症病人长期无怨无悔毫无保留地陪伴开导吧。尽管事实如此残酷,但仍然无法否定这就是正常人的行为。
中国有句民间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加缪的局外人写的也很冷峻透彻:每个正常人都或多或少希望他们所爱之人死去。
尽管出于道德约束亦或者亲情的牵绊,我们无法将这种想法如此直白地表达出来,但行为一定无比坚定地反映了这一点。同时这句民间俗语也是千百年来对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总结,如果久病连亲人和子女都有抱怨厌恶的时候,又怎么能把这种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纵使有人真能做到不离不弃,想来可能只是少数人,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景,仍然希望这样的不离不弃的情感世间可以再多一点。
故事中的主人公牛军是一个小偷,从偷自行车开始为读者娓娓道来这故事背后的执念与过往。女人最初喜欢的对象是一个混混,后来因为赌气嫁给了牛军,在此期间依然与前任对象藕断丝连,于是在生完孩子后,某一天出门时推着自行车走了之后杳无音讯。自行车便也成了牛军一生的执念,原本和睦还算小康的家庭,因为牛军的外出寻妻而支离破碎,回来后的牛军早已不再是当初奔头满满男人,而是变成了一个酒精成瘾的重度患者,整日以酒为伴醉生梦死,沦落为一个可怜人。
即便落魄如此地步,牛军对儿子的爱始终让人难以忘怀,每个月固定的低保总是按时存入儿子的卡上,偷车被抓面对警察的询问,只有在提到儿子时,大约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鲜活。这种爱化为文字可能感动了我们,却始终无法感动到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关系最终走到无法破冰的这步田地,想来也只能是因为人生中的某一个选项一旦做错,便再也没有重来的可能了。无论是当时与赌气的女人结婚,还是抛下尚且幼小的孩子一走了之,亦或者酒精成瘾偷车成习,也只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只能徒留一声唏嘘。
几个故事,可能看罢没多久就会忘记,毕竟遗忘才是天性。如果没有人记录,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终会像历史中的尘埃,落定了便不值一提,毫不起眼也无人知晓。但是作为一个边缘群体的见证者,目睹这些人被毒品一点点腐蚀,被执念拖入悬崖,看着情侣为情所困而步入深渊,见证了贫穷者的落魄,也感受到了富裕者的卑劣。
有感动,有心酸,有怒其不争,更多地仍然是一种无奈感,对生活和命运的无奈,因为这些真正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作者是一个非常真诚的记录者,也是一个群体的生活见证者。这里每个人物每天都在上演着各自的悲欢离合,吸毒,偷窃,因爱生恨的报复,邻里之间的纠纷,共同谱写成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最后很想替这些边缘群体发出一声质问:
《身边的陌生人》读后感(三):拿着钥匙的人
1.
我写作之路的最开始是为了跟几位老警察说一声再见。
从警5年以来,我联系人列表里的昔日兄弟们有的已经去世了,有的离开了派出所,他们都不会再发来信息。铁打的派出所流水的人,平时根本没人提起散落四方的他们,最多年底聚餐时有人会试着挑起话头,但很快又被碰杯声淹没。
会有人记得他们吗?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但再追问下去也是无解:“该拿什么记住呢?”
直到2018年底,收到“天才捕手计划”的私信,然后,我笨拙地写出第一篇故事,7000字,惨不忍睹,修改了无数版本才顺利发表。我清楚记得是晚上22点发在公众号上。我读着这些文字,一遍又一遍,直到凌晨12点困意袭来。
后来我陆续写下了10多个故事,故事里的有些人已经永远看不到这些文字了,而正是为了这些人,我决定一直写下去。
2.
我是合肥人,却成长在淮南,2015年走出校门的第二站就是市公安局,成为了这个城市最偏远分局的一名小民警。
在这个偏远的分局,刑侦、禁毒、治安,警种换了一个又一个,始终绕不开密集的关系网。工作兜兜转转,也就是这十来平方公里、十几万人。
我工作前想象的凶恶毒贩不过是街边端着茶杯转悠的“街溜子”,甚至连抓捕他们都失去了刺激感。有的犯罪份子只要打个电话,一通骂,倒数几个数,他们就一溜烟来投案了。
这就是我这些年大多数时间在做的事情,平平无奇,甚至有些无聊。
工作几年后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快退休的“老油子”,在值班室等待下一个警情,无论是纠纷还是求助,都得攀谈几句,等到聊热络了,哈哈一笑,问题顺势而解,然后等待下一个警情。
大案不是没有,只是不少陈年旧案挂着一年又一年,盯的人不少,出结果的却不多。有位辅警兄弟老靳,就是死磕一个大案后出的事,案子破了,他也死了,现在连提他的人都没有了。
我有时经常问自己,在这座小城做这些事真的值得吗?
3.
如果就这么工作到退休,我恐怕和大多数普通公务员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守着小城过日子而已。
但我逐渐发现了一个诡异的情况:平时我处理的这些犯罪份子,其中有些熟悉到关系根本拐不过三道弯。如果不是警察这个职业,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些熟人都有一个上锁的秘密盒子,而我则是拿着钥匙的人。
我家楼下有一个胖乎乎的邻居,大家都喊他王总,我喊他老王。
这个人经常和闲汉们谈一些本地的传奇故事,还说自己这些年收藏了很多文物。我曾亲眼看见他从车里拿出一块砖,上面有六朝时期的莲瓣纹,很好看。车是奥迪A8,百万豪车,王老板的私产;砖却是墓砖,天知道他从哪里弄来的。
“赶明儿给这墓砖磨个砚台,还挺漂亮呢。”老王笑得像一尊弥勒佛。
结果,在2019年我们警局摧毁了一个盗墓集团,头目就是老王。这个满脸和气的中年男人、平时厚道的老邻居,居然会在夜晚众人熟睡后上演现实版的鬼吹灯,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去抓毒贩时,以为是大人物,最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毒枭”不过是辖区的一家网吧老板,我还是这家网吧的常客。案子足够大,三公斤;嫌疑人足够熟,天天见面。
更邪乎的是,我寻访多年前一桩豪门旧案时,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小城,熟人马上找上门来,“这是X总的奔驰车钥匙,蒋警官喜欢就拿去玩几天。”
短短一句话,背后是复杂的关系网和无尽黑暗。
4.
当然,在我身边,不是只有深渊,也有那些身披光芒的小人物。
2019年初辅警老靳因病去世,到死都没等到转正的机会。他的离去让我决定开始动笔写下这个故事。
老靳曾是个平凡的国企下岗工人,他和所长是同龄人,年轻时还在同一个厂工作过,但因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两人南辕北辙,也在这座小城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所长选择在效益最好时辞职考警校,通过努力升任所长;老靳则是坚守厂里的职位,最后下岗分流到派出所联防队,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所长的手下,直到去世。
老靳每月工资刚够糊口。我们知道他比谁工作起来都拼命,去世前的半年几乎天天和一个枪案关系人喝大酒,就为了套出一些关于嫌疑人的只言片语。
他只是想办好一桩案子,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
2018年3月6日他没来上班,被发现在家中平静的去世了,没人说得清他的去世和酗酒有多大关系,也没人提他生前所做的一切。后来,随着辅警改革,城市联防中队的牌子被摘下后扔进了仓库,老靳们也似乎彻底成为了这座小城的历史。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我决定在他被人们遗忘之前,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我记录下老靳的故事,他心心念念的那个跑了十年的老逃犯也在我的故事中落网了,当这篇文章发布在天才捕手计划时,警局里的老哥们看完后都掩面而泣。
回想写作之初,他们也在尽最大的可能帮助我搜集素材,打通故事里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他们从不跟我深究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他们都和老靳一样平凡,困于自己的生活,在这座小城一边挣扎一边耕耘。但是每一篇故事写完后他们都会反反复复阅读,寻找自己出现的段落。那感觉就像在说,原来自己,连同多年来对抗阴暗面的过程,居然会被人记住。
正是他们,让我觉得写下这些人这些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5.
最后,我想正式跟你们介绍一下这些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是一座小城,位于层层叠叠的江南丘陵,但是由于煤炭储量特别丰富,还带着东北工业城市的厚重感。
采矿业发达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明争暗夺,从解放前村与村的大规模械斗,到前些年黑社会垄断,从山东大规模的外地移民到本地人口的极速增长,几乎每个家庭都和煤炭有脱不开的关系。
但煤矿工业给小城人生活带来的变化就好像磁带的两面,A面的繁盛,以及许多企业倒闭之后,B面显露出的残酷。原本在小区门口卖烟的小贩变成了盗窃团伙的头目;当兵复原回家的同学不再去煤矿厂接班,转而混起了社会,然后在扫黑风暴中沦为阶下囚,甚至无颜面对讯问室铁栅栏后穿着警服的我。
不夸张地说,在房前屋后随便采访几位老人,都能写出好几本大部头的血泪史。
我在12岁之前都住在煤矿工村附近,这里干部平房和棚户区交杂错落,治安乱的时候,一旦发生家族群架,几个出口都会被巨石沙包堵住,警车根本别想进来。更小的时候,房前甚至发生了警匪枪战,79冲锋枪爆豆般的声音一夜没停过。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5年级的一个早晨去上学,一出家门就闻到了血腥的气味,大量血迹从一楼走廊蜿蜒到三百多米开外,尽头是泥地上的一个人形,旁边是一汪红色。后来我才知道,这又是一场江湖仇杀。凌晨的时候,就在我家楼下,大刀片乱飞,倒下了三个人,流了十几升血。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座小城其实很平凡。
它并非特例,而是某个转型时期后千千万万的小城之一。这些故事在翻滚的时代浪潮中发生了无数次,故事里的人也可以是任何人。因此,我认为这座城市和城市的里人值得被记住。我也坚信,这些故事并非只是临摹出了小城的样子,它还包含了一些小小的野心,比如,成为某段历史的透视镜。
我是一名警察,终身代号020391。
如果有人遇到这个警号,可以上前打个招呼,我会向你讲述自己的故事。
《身边的陌生人》读后感(四):9个真实故事,揭开你身边人背后的秘密
蒋述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淮南小城,成为了一名民警,在刑侦办案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这里的人既熟悉又陌生,原来他们还有着另一副面孔: 住在同一个小区的邻居,竟然是盗墓集团的主犯。 帮忙代打游戏的网吧老板,摇身一变成了大毒贩。 平日温和的中学物理老师,突然杀死了自己的抑郁症女友。 通过一个个案件,他认识了这些人的另一面,也将他们写在了《身边的陌生人》这本书里。
或许读完这些故事后,我们能够叩问一下自己的内心:
你真的了解身边的人吗? 你真的了解你爱的人吗?
从一个好人变成坏人,人性的转变有时候仅仅取决于瞬间的选择。2018年,蒋述接连发现六起猥亵案子,嫌疑人被抓捕后还在否认罪行。一开始,由于受害者的年龄太小,又受到惊吓,侦查工作进展艰难。蒋述和他的同事们始终不清楚他的长相,更无法确定他的身份。
唯一能确定的是,他是个秃头的中年男人,是个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陌生人。
他们逐一排查有前科的人,查阅6000张人口照片。多次调查后,终于在菜市场抓捕到了犯人。
抓到的犯人令人出乎意料,余涛曾经称得上是一个领导,生活富裕,家庭美满。
他27岁当上国企车间主任,生活的第一次转变源于工作的一次贪污,从干部变成了普通工人。妻子对他愈发冷漠,后来他发现自己阳痿了。
工厂倒闭之后,他生活得更加落魄。
一年夏天,被阳痿折磨的余涛去医院看病,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领导,不该像这样妻离子散,独身去看男科。
去厕所洗脸时,他看见了穿白大褂的女医生,于是做贼般闪进女厕所,再次走上歧途...... 从领导变为狱中人,余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来源于内心深处两个邪恶的选择。
余涛的前妻评价他在外面一个样,在家一个样,是个“双面人”。
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个“双面人”?
蒋述在《身边的陌生人》里说:余涛的问题,不是运气太差,而是每次出岔子时,习惯于为自己开脱。 他把贪污说成“小错误”,还试图否认猥亵罪行。
余涛没有意识到,把他推向深渊的人,是自己。
贪污事件后,余涛还能当工人,每月领3000元退休金,但他忘不了当领导时的“身份感”,他认为自己憋屈,用一种最错误的发泄方式,又一次打碎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可能是潭死水,但从水中挣扎起身的人,往往靠的是自己的审视和规戒。
蒋述揭开的背面不止有黑暗的深渊,还有人性的微光与温暖,内心深处的柔软。电影《线人》中警察与线人相互猜忌,友谊也亦真亦假。
片中的主角曾说,二者各取所需,警察绝不能与线人太过交心,但蒋述的同事派出所的张所和他的线人都破戒了。
张所有两个金牌线人。
线人刘大贵年轻时误入歧途、染上毒品,他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是实实在在的英雄,大贵吸毒后,老刘对他心灰意冷,不让进家门。
父亲去世后,大贵迷途知返,来到派出所,冻得牙哆嗦地说“我要当线人”。 张所说,这人是在赎罪呢。
后来大贵帮张所破了很多案件,他在派出所得到了罕见的信任与接纳,还缓和了和哥哥姐姐的关系。 大贵说,张所是他的恩人,他将当线人当作自己唯一的价值。
他想报恩,但张所再也没用他,反而帮大贵申请了安置房,并帮他找工作,因为“再用他就是害了他”。 只要还在当线人,大贵就没法脱离毒品,张所想让他当回正常人。
没有人可以料到,大贵死在了新的安置房里,但就是他,死后半个月还帮张所破了一件重大贩毒案件,当了最后一回金牌线人。
张所另一个女线人张侠,大多数吸毒鬼子举报上家是为了线人费,但张侠的举报不按常理出牌,她只要一包五块钱的溜溜梅。 辅警老靳曾说:“这女人一看就是在社会上漂泊惯了,被各种人骗。”
蒋述后来才知道,不是张所在找线人,是杨侠在找能相信的警察,她希望警察能帮她找到失踪十多年的女儿。
蒋述一直觉得,揭开假面知道真相,是为了让自己眼明心亮,而不是惶恐。知道如何应对,而不是自己也戴上假面与他人相对。
还有一些故事,无法简单地以黑白来定义,以对错来评价。一个人如何走上歧途?这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原因。 比如,刚出狱的“老偷”一次又一次入室抢劫,只是为了死后能有一个“家”。 真实的故事自有万钧之力。
这本《身边的陌生人》让我们走进别人的人生,看见他人生活的悲喜,扩宽自己的生命宽度。
魔宙的主笔作家徐浪说:”本书记录了很多普通人所犯的罪案,在我看来,比穷凶极恶的人做下的更值得深思,因为他们与你我的区别,可能只因他们做错了一道选择题。”
人生路上有些选择,最初可能只是小小的行差踏错,但一步错,满盘皆输。一点恶意,能使人走入歧途;一丝善意,也能让人改邪归正。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感受。”了解一个人也是。 什么叫“看见”?
作者蒋述办案从不被表面形象所迷惑,不放过任何能体现这个人特征的蛛丝马迹。他笔下的故事也不局限于案件表面的因果,而是看见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喜波澜与背后的时代动荡。 蒋述能看到身边街坊邻居的艰难,甚至会代入受害者的痛苦,产生共情。面对那些犯人,他也总想多聊聊,盼着对方往好方向走。
蒋述既温暖善良,又拥有警察的客观理性。
这些故事的发生地淮南是一座小城,位于层层叠叠的江南丘陵,由于煤炭储量特别丰富,还带着一种像东北工业城市那样的厚重感。
煤矿工业给小城生活带来的变化就好像磁带的两面,A面是繁盛的,B面则是许多企业倒闭之后所带来的残酷。
淮南并非特例,而是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时期千千万万的小城之一。
这本书并非只是临摹出了小城的样子,也是一段历史的透视镜。这些故事在翻滚的时代浪潮中发生了无数次,故事里的人也可以是任何人。
所以,这本书讲的其实不止是蒋述身边的真实故事,还是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和我们自己身上的故事。它可能与你,与你身边的人有关。
这些故事值得被看见,也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