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故事》是一本由董作宾 / 董敏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甲骨文的故事》精选点评:
●一代大神的儿子为毛就要跑去拍照呢
●甲骨文入门介绍~挺有意思的。
●應該是本輕鬆的小書吧,大家小書(๑•ั็ω•็ั๑)。除了手稿外,跟董作賓先生沒關係的書。不過科普係的書也有些用處,起碼找到不錯的段子靈感。
●甲骨文中的“王”与“士”是同源的,它们都是“二”+“人”。二的下面一横象征大地,上面一横象征天,加上一个人,代表的是同时具备天和地的象征属性的人。行动状态的人,是王,静定状态的人是士,它们可以指同一个人。集体中负责筹谋变化的人,是王,驻守岗位的人,是士,它们仍然可以是同一个人,按照原初文化上,只作功能的区别。同时具备天的属性和地的属性的人,就是我国国宝“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的模样,王士,都指的是正是这样合乎道的人。头脚上的发光指的是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这样人就是和谐的。《甲骨文的故事》中对有些甲骨文的含义的解读是错误的。
●作为入门级读物,通俗易懂。
●看着董作宾的名字买的,一读之下里面董老的文字不太多,大部分应该是其子董敏所著。
●相当通俗易懂,入门读物吧
●作为入门读物来说还可以啊~虽然有些篇章太过短小,经常让人觉得还没讲完……最后的认识甲骨文很有意思,看着字形从天真质朴演变为现在的圆润端庄,反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想法~
●虽浅显,却也有用。 1、甲骨文是以毛笔书写,再契刻。墨有朱黑两色。2、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系统,至少已有一千年历史,文字诞生于夏代以前。(两万年前华北已有人居住,一万年前已有了文化发展,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有了农业耕作,黄帝时代有了史官,以文字做记录。沮诵、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整理了文字)。3、甲骨文有典籍之字,说明商代有竹木简册。4、造字方法齐备,六书俱全。
●好玩儿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一):对个别的甲骨文的含义的解读是错误的。
甲骨文中的“王”与“士”是同源的,它们都是“二”+“人”。二的下面一横象征大地,上面一横象征天,加上一个人,代表的是同时具备天和地的象征属性的人。行动状态的人,是王,静定状态的人是士,它们可以指同一个人。集体中负责筹谋变化的人,是王,驻守岗位的人,是士,它们仍然可以是同一个人,按照原初文化上,只作功能的区别。同时具备天的属性和地的属性的人,就是我国国宝“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的模样,王士,都指的是正是这样合乎道的人。头脚上的发光指的是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这样人就是和谐的。《甲骨文的故事》中对有些甲骨文的含义的解读是错误的。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二):甲骨文入门小书
《甲骨文的故事》,薄薄的一本书,一下午就能读完。
内容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考古、甲骨文研究的著名学者、甲骨文的内容,到一些基本的甲骨文字的介绍,可谓面面俱到,当然都不可能深入。
作为一本给青少年看的甲骨文入门书,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字形演变的两则小故事(“王”和“弃”),非常生动。稍有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文字没有注释,对于初学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恐怕理解起来略有难度,但是此类问题不多。
从编排特色上来说,用一些小栏目介绍与甲骨文相关的知识还是很不错的。书中也有不少珍贵的照片。不足的是最后一章“一起认识甲骨文”内容较少,有故意撑页面之嫌,亮点是对于“人”字的解释。
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至少对于成年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有以下几个收获:
1.甲骨文的刻法、笔顺(16页)比想象中难多了。可以想见殷商时期从事占卜工作的人是专业性非常强,而且是有敬畏心在从事这样的工作的。
2.十五次殷墟考古简介(55页)极简的介绍,可窥见考古工作之艰难。
3.董作宾先生的讲义手稿(84页),书中有多幅精细的讲义手稿,可看出其治学之严谨,令人佩服。
4.了解到甲骨文卜辞的组成部分,知道了规律就大概知道怎么看了(106页)。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三):有趣好读的一本甲骨文科普小书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起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同。现在市面上甲骨文的专业著作层出不穷,但是面向大众的入门读物却寥寥无几,要么就是东拼西凑,错漏百出;要么就是学术味太浓,难于卒读。如何做到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调和,着实不容易。在这里,我想先多说两句甲骨文的发展。自从1899年首次发现甲骨文,至今已有120年。很多人印象至今还停留在一个叫王懿荣的人,因病在吃一味叫“龙骨”的中药里偶然发现甲骨文的八卦传奇。其实之后围绕甲骨文的收集、考古、分类、释读以及通过对甲骨文字记载内容,来研究殷商史、商代社会、先秦古籍订正等,逐渐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新学科——甲骨学。由于甲骨文年代久远难于识读,而且研究资料获取非常困难,诞生之初就被称作绝学。莫说普通民众,即使是专家学者对甲骨文的了解也是皮毛而已。好在经过上百年数代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于省吾、胡厚宣不懈努力,在甲骨学的研究上,已经有了很多新发现,很多困扰多年的历史问题,也逐步得到解答。这些成果的发表往往散落于各种非常专业的学刊、专著中。一般人很难及时了解。所以一本面向学生、面向大众读者的甲骨文科普书,非常有意义。这本《甲骨文的故事》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该书作者为董作宾、董敏。董作宾鼎鼎有名的“甲骨四堂”之一,甲骨学著作等身,贡献卓绝,自不用多说。但这本书严格来说,不是董作宾先生写的,而是他的儿子董敏,截取了他生前的一些文章、讲稿片段,进行改写、补充而来。内容还是比较易懂,有趣的。而且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简易单字的识读,从甲骨占卜仪式到占卜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一口气读下来,还是比较系统的。而且配了大量的照片和图示,对理解甲骨文非常形象、实用。对于大中学生及对甲骨文有点兴趣的一般读者,已经够了。
当然了书中某些细节及数据也存在一些疏漏,某些字的释读也是不够严谨,仅算一家之言。比如在第二章第三节P55页,就把殷墟前十五次考古发掘的主持人搞错了。董作宾不但主持了第一次发掘,后面的第五、七、九次也是他主持的。第四次发掘不是梁思永、郭宝钧主持,而是李济。梁思永主持的是第十四次,郭宝钧主持的是第八、第十三次(第十三次是和石如璋共同主持,各人分头带一队)。在第二章第六节P96页说小屯南地甲骨发掘,出土有字甲骨五千三百三十五片,其中卜甲七十五片,卜骨五千三百三十五片,这些数据都是不准确的。包括后面花园庄东地甲骨出土数量,也是错误的。我查了一下,作者应该是从网络上直接扒下来用,并没有仔细甄别和核实。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细节错漏对一般的阅读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对于想一步研究,万万不能随意引用和取信。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四):干货虽有,注水太多
因为喜欢董作宾的甲骨书法,以为是董作宾的作品就多抓鱼了一本来学习,一日翻完。结果一读发现只有第一章是董作宾所作(确实文字、深度都令人赞叹),后面口吻渐渐不对,错讹较多,疑是其子董敏所作。
就感觉这本书里虽然有些干货,但掺水太多,大概过半。后面这些董敏所作的干货又描述难懂,逻辑混乱,语言不精,掺杂错别字。-_- 第四章文字介绍部分更是....错漏之严重到我不敢看,感觉还是读流沙河或者唐诺那些讲古文字演变的书比较安心,不会被误导。
仅董老的部分当然五星。掺了半本水(还讲不清楚,简直是浆糊)扣两星。里面还有错误,再扣一星。
占人写成贞人,错别字到了误导文意的程度,难怪难以读懂。这两个子字的演化顺序是你图上这样的吗?请带上你的脑子,看着我的眼睛,再说一遍吐槽完毕,此书干货还是有的,上我的读书笔记和拍照。其中混乱不易理解的部分都是此书的锅。攻治牛肩胛骨的攻治钻凿钻凿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五):商朝的乌龟真倒霉
在阅读关于甲骨文的著作前,我真的以为是因为古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和笔,也没有发明竹简,因此就地取材,把文字图形刻在乌龟壳上记事。因此觉得,大概商朝的乌龟差点绝种吧?遇上哪个话痨作家就完蛋了。
读了这本书后至少明白了两点:第一,商朝有笔,但没有纸。将文字刻在龟壳上只是因为烧一烧会产生裂纹;第二,倒霉的不止乌龟,还有牛,鹿等。
前段时间逛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几块国宝级甲骨陈列在玻璃展柜中,顿时产生了兴趣。恰巧一对情侣也在参观,那个漂亮的小姐姐说:“古人也太随便了吧!在乌龟壳上写点字随便烧烧就能辨别出是非凶吉?”为了了解古人有多“随便”,我就借阅了几本关于甲骨文的书,这是其中一本。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甲骨文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关于甲骨文的书,第一本是听上去似乎更有意思的《甲骨趣闻》。两者相比较,我认为这本《甲骨文的故事》更值得一读。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先生的手稿,他是“中外知名的甲骨学权威”,曾亲自参加过甲骨文的发掘工作。这部分可以当做概览。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发现发掘甲骨文的过程,说明“龙骨”是如何从药材变成国宝,又如何一次次被发掘,最后成立了甲骨学的。
第三部分详细解释商朝人怎么利用甲骨进行占卜,结合实际出土的甲骨图片和仿制品图片说明各部分文字的作用。
第四部分列举了六十多个已被破释的甲骨文字,解释其构造方式,并通过篆书,隶书来说明字形的演变。
作为一本给“外行人”读的书,关于甲骨文的介绍已经算是比较系统全面的了。通读全书后,对其发现和研究过程有了初步了解,明白了甲骨文的作用,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文字。
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各个时期对研究甲骨文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列举了他们的成就及著作,对扩展阅读很有帮助。我本人对汉字的演变也非常感兴趣,在读完这本书后准备再翻翻《细说汉字》,了解更多的文字演变过程。
细说汉字8.8左民安 / 2015 / 中信出版社读完全书后,我在读书笔记本上照葫芦画瓢,试写了第四章节里介绍的甲骨文。和当年学习日文假名一样,像在画画,却又是在书写文字,感觉非常玄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自己写的“甲骨文”:“风”字的甲骨文真是太难写了!就因为和“凤”同音,就要画一个“凤凰”,而且这“凤凰”的原型恐怕是只孔雀。所以上图中哪一个是“风”字应该一目了然了吧……
最后,向创造并使用甲骨文的先人们致敬!向从古至今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学者们致敬!!更要向那些为了提供甲骨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商朝乌龟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