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本由尤金·奥尼尔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6.00,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一):自传与超越
自传、写实、自然、展现所以隐私、深刻的挖掘自己的家庭,这种勇气值得欣赏;可是沉浸悲剧重显得单调,哦,我不该把作品看成某种超越吗?
我觉得艺术还是高于生活为好。
您的悲剧,我已读到,还是要愿一切都好,你说呢,奥尼尔?
如题,的确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但一定会迎来光明的未来,我要做希望,他在绝望的前提下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二):夜里的雾
我是很想给《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写一篇书评的,因为这个剧本几乎就是尤金的家庭自传,这非常吸引我,母亲因意外吸毒,父亲是吝啬鬼,哥哥不误正业是个酒鬼,自己有痨病,而且因打架被学校开除,泡妓院,喝酒,浪荡的过着日子,父母亲人之间缺少相互体谅,相爱相杀,爱恨纠缠,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作者一生,从小看过无数次父母吵架的我,能体会到剧本里那种及其沉重的压抑感。我觉得埃德蒙整个家庭的氛围就像剧里的一处环境描写:夜里大雾弥漫,雾里雾笛悲鸣,让人看不清前方,一片迷茫。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三):书摘
“我只是觉得在雾中可以跟这个世界隔绝开。在雾里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更改,所有的人或事都是虚幻的。谁都找不到你,也碰不到你,你能够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做人就如同一场梦,而我们渺小的一生就是结束在睡眠之中。”
“这真是一个错误,自己成为人。如果我生下来是一只海鸥或者一条鱼那样是不是好一点呢。生而为人,我怎么都不习惯,一个自身不愿意成为人,也不会被别人所需要的人,一个没有依靠的人,难免会喜欢上死去。”
“如果没有一个好女人来爱你,一辈子就浪费了,不如不生下来。”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四):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其实这可以算的上是一部宣传禁毒的戏剧,通过对泰隆一家痛苦生活的细致刻画,反映了毒品对一个普通家庭所造成的巨大创伤。
家中的母亲玛丽因为早年生病时被庸医使用吗啡止痛,从此染上了毒瘾。戏剧开始的背景就是从玛丽经过一段时间戒毒治疗从疗养院重回家中,然而回到家的玛丽没过多久就毒瘾再次发作,在发作间隙玛丽多次强调独自一人缺乏家人的陪伴支持面对毒瘾是有多么的无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戒毒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总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最后向奋战在缉毒一线的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五):“真是一个大错,我生而为人”
看这本书的冲动,来自于一句摘录:“真是一个大错,我生而为人。假使生而为一只海鸥或是一条鱼岂不是更好?作为一个人,我永远是一个生活不惯的外人,一个自己不怎么要,也不怎么被人所要的人,一个无所依归的人,始终不免有一点儿爱上了死亡。”
所以,即使不了解奥尼尔,不懂戏剧,不是kindle umlimited的书目,也决定开始看。因为,喜欢上了这句话。用每天通勤的时间看完了之后,却觉得,好像也就这样了,叙述的不过是一个悲惨的家庭日常。或许是自己不懂戏剧的张力和表现手法吧。单就内容而言,我不是很喜欢,太消极和低沉,在这些可怜又可悲的角色身上,我看到了好多,看不惯却又摆脱不了的生活点滴。
也难怪奥尼尔会成为一位以悲剧出名的剧作家了,如果这是一部自传色彩的作品,那么他的生活不得不说是太过压抑了些。一位嗜酒如命的父亲,一位沾上毒瘾的母亲,一位醉在妓女身上的哥哥,而且还生怕弟弟比自己好,恨不得弟弟就这么死去。好讨厌这种人性的丑陋,却又不得不承认它的真实,真实的叫我直面内心,问自己:是否也曾对世界抱以这样的恶意。所幸,我还没有詹米的勇气去将这种恶意大声地叫嚣出来,也没有个弟弟可以让自己去带坏。
人心向上,人性向下。本性和道德,或许一开始就是背道而驰。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六):很喜欢这种风格
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非常喜欢这种风格,把看似琐碎的家庭生活揉成这样流畅,过渡自然,同时又很集中的故事。
这种风格写不好,就容易变成一群人无所事事的荒诞戏剧。
结尾,玛丽详细诉说了一切故事的开端。
像是欧洲的电影风格,注重对人的深入挖掘,而不在于展现冲突和事件。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风格,其实每个人的家庭仔细挖掘下来,都可以写成这种风格。
展现了蒂龙一家当下生活的一个横切面,其实只发生了一个事件,就是埃德蒙的病要确诊了。这一件事情引出了家庭成员
之间不同的反应和性格。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动作其实又是平常的惯常动作,只是埃德蒙的行为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玛丽注射吗啡的伏笔一直埋到了第三幕才展示。
家族的历史由玛丽和蒂龙靠叙述说出。并没有进行展示。好在对话饱含感情并且内容丰富,否则,可能会无聊吧。
这出戏总体来说像淡淡的流水,但同时又饱含激流。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像这样的雾中家庭吧,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看不透,才不破。相距很近,又仿佛很远。
互相爱护,却又互相憎恨。仇恨深埋在心里,平日克制着自己,却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憎恨。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苦衷。控诉对方的同时,也对对方的苦衷报以同情。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无法设身处地,还是会怨恨,无法真正谅解。虽然家人之间一直试图彼此谅解。
好比,玛丽试图谅解每一个人,但当毒品侵蚀了她的大脑时,还是会忍不住流露出内心。好比蒂龙、詹米、埃德蒙,当酒精
侵蚀了他们的大脑时,他们也在无休无止的控诉。
此时,酒精和毒品没什么区别了。白天里隐忍的,都在这一刻暴露。
家庭的假面被撕开,仇恨赤裸裸。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七):很喜欢这种风格
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非常喜欢这种风格,把看似琐碎的家庭生活揉成这样流畅,过渡自然,同时又很集中的故事。
这种风格写不好,就容易变成一群人无所事事的荒诞戏剧。
结尾,玛丽详细诉说了一切故事的开端。
像是欧洲的电影风格,注重对人的深入挖掘,而不在于展现冲突和事件。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风格,其实每个人的家庭仔细挖掘下来,都可以写成这种风格。
展现了蒂龙一家当下生活的一个横切面,其实只发生了一个事件,就是埃德蒙的病要确诊了。这一件事情引出了家庭成员
之间不同的反应和性格。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动作其实又是平常的惯常动作,只是埃德蒙的行为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玛丽注射吗啡的伏笔一直埋到了第三幕才展示。
家族的历史由玛丽和蒂龙靠叙述说出。并没有进行展示。好在对话饱含感情并且内容丰富,否则,可能会无聊吧。
这出戏总体来说像淡淡的流水,但同时又饱含激流。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像这样的雾中家庭吧,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看不透,才不破。相距很近,又仿佛很远。
互相爱护,却又互相憎恨。仇恨深埋在心里,平日克制着自己,却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憎恨。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苦衷。控诉对方的同时,也对对方的苦衷报以同情。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无法设身处地,还是会怨恨,无法真正谅解。虽然家人之间一直试图彼此谅解。
好比,玛丽试图谅解每一个人,但当毒品侵蚀了她的大脑时,还是会忍不住流露出内心。好比蒂龙、詹米、埃德蒙,当酒精
侵蚀了他们的大脑时,他们也在无休无止的控诉。
此时,酒精和毒品没什么区别了。白天里隐忍的,都在这一刻暴露。
家庭的假面被撕开,仇恨赤裸裸。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八):家庭悲剧的本质是爱情悲剧
尤金奥尼尔的遗作《长日入夜行》外核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但这出悲剧是由爱情引起所产生的。
从家庭层面来看,蒂龙先生一家是各种不幸的组合体,首先蒂龙先生因早年经历变成一个在家庭上也不愿意花钱的守财奴,他的儿子吉米是一个一事无成啃老的酗酒狂,而他的二儿子埃德蒙是一个有理想没能力的体弱多病的公子哥,最后,他的夫人玛丽更是一个沾染毒品瘾君子。
但是究其根本,导致悲剧发生的源头是蒂龙与玛丽的相爱,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以悲剧收场的爱情。玛丽的出生与作为演员社会地位较低的蒂龙格格不入。他们在一起后,玛丽身边的朋友远离她,同时玛丽为蒂龙还放弃了梦想与前途,她想当一名修女,她都要被送去欧洲学习她喜欢的钢琴,以她的出生这一路走下去完全是另一个体面的人生轨迹。可是,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这一切,这不是一种傻和偏执,因为这一切给她带来了快乐,在结尾玛丽回忆起这一段时光时说“那一阵子我有多么快乐啊”。她放弃了许多,但是她是自愿的,这种自愿是快乐的,同时也导致了悲剧的开始。因此,他们的相爱直接导致了悲剧的走向。
但是,悲剧不一定是负面的,悲剧只不过是现实的镜面,在它的存在中蕴含着更多美好动人的东西。尤金·奥尼尔本人也在文章《论悲剧》中强调,“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才具有那种有深意的美,这种美也就是真的。悲剧构成了生活与希望的意义。最高尚的总是最悲惨的”。
玛丽和尤金一直相爱,只是他们爱的方式比较特别,尤其是蒂龙对玛丽的爱,这种爱也促使了悲剧进一步加深,让玛丽走向深渊。追根溯源,导致这一切的是他小时候的经历。蒂龙先生一种极致的守财奴性格以及演员自身的特点致使他常年在外旅居破旅馆。玛丽因为爱他选择和他一起,即使她从未感受到家的感觉,也导致她的风湿和后来治疗疾病吸毒上瘾。即使她明白这一切发生的根源是蒂龙先生,但是爱情的魔力让她愿意接受忽视这个事实,继续爱他。但即使爱情强大,有些事情还是会悲惨的进行下去,在物质上,没有好的医生治疗和在精神上没有家的感觉让她走向崩溃。蒂龙先生的爱是建立在他自身的特点上的,他认为自己做了很重大的爱她的事情,比如为她买二手车,这确实是在他的人物框架下能做的最大的事了,可是悲剧就是因为现实的某些束缚两人已经做到极致的爱但是却是一种不够的伤害。
导致玛丽吸毒的是蒂龙,而选择与蒂龙在一起是玛丽的选择。即便如此,她还是爱着蒂龙。爱是可以让一切东西消失和让一切东西出现的。消失的是她对蒂龙对不满,出现的是她对蒂龙永远的包容,甚至错误。在结尾,玛丽已经临近崩溃,但她拿着当初的结婚婚纱下了楼,心心念念的还是当初她爱上蒂龙先生的回忆,可见蒂龙在她心里的位置是有多重要。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悲剧,残缺的社会下崇高的爱情力量实在是伟大。错的不是他们,是这个社会历史,是社会的贫穷让蒂龙早年经历残酷导致了他现在性格的形成,是传统道德下的家庭压迫着玛丽做一个好妻子忍受一切但她因为爱情愿意。
所以,世界永远是一个不解的矛盾体。爱情因为相对其他社会关系具有更自由的存在也就更扑朔迷离, 没有错与对注定暗含着悲剧。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九):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在现代文学史课老师讲过《雷雨》收到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琼斯皇》表现主义的影响。之后读了一本尤金奥尼尔的自传,了解他的一生之后开始读他具体的作品。
这部作品是他的遗作,和他其他的作品不一样,这部作品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对美国夫妇与他们的两个孩子在一日由白天到黑夜的故事。
道出了写作的目的(原文)在剧作中这一家父亲詹姆斯酗酒并且吝啬,追求一生的剧作生涯,由于自己一直演一部剧而最终毁灭了自己的演艺道路,他来自爱尔兰是移民二代,他父母将它带到这个自由过度,父亲由于难以养活孩子,加之自己患肺病,自杀了。母亲独自一人养活几个孩子,他则在十岁就去了工厂工作,只为了一周挣上几美分,他对于家庭是有愧疚的,尤其对于妻子和小儿子,他常年在外演出,大儿子,小儿子也在旅店里诞生,最后还有一个孩子应为他的缘故而夭折。
妻子玛丽是一个带有贵族气息的女人,美丽善良,但是由于自己在一个人孤独无助,染上了毒瘾,她爱着家里的每个人,在夜晚毒瘾犯了便一个人在房间里转悠,走到空房间休息。她性格是极为敏感的,她害怕她的家人劝说她戒掉毒瘾,她无法面对自己,一伤心就要靠往夕岁月穿着漂亮婚纱,依旧年轻在天主教学校的快乐日子。她可怜她的小儿子患了肺痨,内心常常是忧郁的。
詹米,是长子,放浪的花花公子,不务正业,父亲用自己全部的关系给他找剧场的工作,他却看不起。他不爱听母亲说的任何话,他经常偷父亲的酒喝。
艾德蒙,是小儿子,也是这个家庭里我认为唯一一个正常生活着的人,感情热烈,富有诗人气质,有表演天赋,向往自由,一个人去南美洲丛林,去航海。但是不幸的是他患上了肺痨。
当你先读完奥尼尔的自传,你再读这部剧,你会发现这与他的家庭情况是契合的,母亲染上毒瘾,终日待在家里,旁人很少见她,她也有这极为美丽的外表,在毒瘾没犯的时候很正常人没有两样。而父亲形象有点过于丑化了吧,他父亲是美国著名的演员,具有一定的天赋。大哥的形象内韵是真实的,才华不及他的弟弟,在家备受冷落,脾气暴躁。弟弟是最有天赋的那一个人,现实中奥尼尔出生在百老汇,美国演艺的核心,从小就耳濡目染,与生俱来的天赋。他具有反叛精神,追求自己的理想,成立剧作家群体来创作新剧,由于在雨林中探险不幸患上肺病,也因此无法去领诺贝尔奖。但是那段航海经历无疑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在一些作品中茫茫大海象征着自由,有些则象征的一种具有自然力量的悲剧,这就不禁让人思考雷雨中的悲剧主题。
雷雨的创作我想是收到奥尼尔那种具有自然野性的悲剧命运的影响,就像繁漪一样追求人本来具有的欲望,但又深陷道德的,伦理的,家长的各种逼迫,使她在成为一个五四时期,《玩偶之家“我只是一个人,和你一样的人"的呼唤在一天的雷雨中毁灭,而这雷雨也是极具象征意味的,象征人的原始的欲望在强压之下,是压抑的,想要爆发。雷雨就像万能的造物主掌握着这些凡人的命运。回顾琼斯皇中鼓点的越来越急促猛烈,主人公内心更加恐惧仓皇,也是对人追求原始欲求的一种毁灭。
在本部作品中虽然没有激烈的冲突,但是将人物的性格内心的矛盾纠结,刻画的非常细腻,或许是只有四个主要任务,但是写出那种生活着的真实,和强烈的情感。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读后感(十):勘误
5“小书橱中的书籍派,”
或应为“派别”
24
你的本性就算这辈子都改不。或应为“改不了”
50
我一直知道你一直觉得哥哥是一个混蛋,任何人都会去相信。原文为
I know you think I'm a cynical bastard.57
包括你,我都是不想的。根据原文
Or you.Or I.“,”或应为“、”
73“你总是把他剪歪,”根据原文(“it”)或应为“它”
118“上一集”根据原文(“act”)或应为“幕”
125“其别”或应为“其他”;“如果你不愿意做时间的努力”或应为“奴隶”
127
对着她们朗诵道森的诗《辛娜拉》。后少了一段诗歌背诵如下
;
就是觉得有人在嘲笑他根据原文
but suspects she's being insulted或应为“她”
129
她对我也是一样的?经常说起她遇见我之前的事。从她嘴里了解到,你难道真的以为她从来就没有过开心的时光?原文如下:
133
我根本就没带着她满世界跑,如果她本身不乐意原文为
I never dragged her on the road against her will140
艾德蒙 (感触颇深)那倒是这样。原文为
Moved Yes,she must have been.157注释①
法兰肯斯坦,19世纪英国的一位小说家,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一位科学家为了塑造出人形的恶魔,但是反被那个恶魔给戕害了应为“《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是小说中那个疯狂科学家的名字,他用许多碎尸块拼接成一个“人”,并用电将其激活。”
172
不管是短篇的独幕剧,还是远比现代剧要长得多的现代剧,第一个“现代剧”或应改为“独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