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23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经典读后感10篇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是一本由[韩] 徐承恩 著/绘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读后感(一):命运始于那一刹那,来自心动之处

  书名《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不太准确,因为徐承恩一直清楚知道生命发生了什么,知道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

  从十岁起因父母,她踏上心惊胆战人生旅途。

  “那种悬而未决提心吊胆心情始终伴随着我……”

  “所有人离我而去……但是为了不被看出心中的悲伤,人前的我总会面带微笑。”

  所幸阳光孤单小孩打开了通往水彩画世界。“命运始于那一刹那,来自心动之处。”

  “水彩颜料在高丽纸上渲染过程,蕴含着无数个突如其来的偶然。……没有目的的偶然,往往会改变一幅画的命运。”

  人生中无数个突如其来的偶然,和水彩颜料、高丽纸艺,最终成就了徐承恩。

  “唯有遇见那个深藏在心底的自己,我们受伤的灵魂才能得到真正的治愈。”

  忧伤唯美的一本书,无论文字还是画作

  没有什么比画家用她的人生感悟注释画作更有价值了。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读后感(二):你只需坚韧努力,终会长期待的自己

  断断续续学习插画有半年多的时间了,越往后越喜欢画插画的感觉,有时候跳出来看认真握笔、一点一线勾勒想要图案的自己,竟有一些感动,在这个嘈杂浮躁社会里,还能静下心来认真完成一幅想要的作品,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治愈。画多了难免想要了解更多,想要知道那些绘画大神,为何而画?又原何成名?近期拿到的一本书,更让我坚定继续画画决心,并且这本书不止展示作者艺术画作,还将她的经历毫无保留分享了出来,感动并激励了无数读者。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的作者是是徐承恩,她出生于1982年,毕业于韩国启明大学美术专业,韩国画家,画廊馆长,艺术学校教师。至今已举办12次个展,参加50次群展,曾获新罗艺术展特别奖、韩国文化艺术展特选、韩国书法艺术展特选,当然,最让我动容的不是她的这些成就,而是她的发展成长历程,有一种破茧成蝶的美妙感受

  作者擅长将东方艺术材料与西方艺术风格结合,在宣纸上勾勒油彩点缀水墨呈现深沉丰富色彩组合。代表作“多肉女孩系列风靡全球,将多肉的坚忍气质赋予柔弱的女孩们,试图慰藉所有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顽强坚持人们给予观者以疗愈的力量温暖支持,而她自己也在不断画画的过程中,理解母亲原谅父亲,并学会了与孤独共舞,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

  作者的幼年并不幸福,父母吵架,让她常常感受到冰冷无力,母亲的出走、父亲的坏脾气成为童年挥之不去阴影,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绘画的魔力,于是她在画作中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守护神蜜蜂、多肉等元素,也在画画的过程中克服了对爬虫的恐惧心理

  人总是在不断长大,而年幼时期不理解的一些事,在后来的日子里也逐渐并爱抚平了,最终她与父亲、母亲以及执拗的自己都和解,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一切都得益于画画,而画画也将是她会珍爱一生追求一生事业

  用爱克服恐惧

  作者画画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比如多肉。她热爱这种小小、萌萌植物,于是她几乎所有画作里,都有多肉这个元素。而七星瓢虫也是来自于一个意外。她曾经非常害怕虫子,却因为某一天七雄瓢虫落到了手臂上有了近距离观察机会,她突然发现了这种昆虫的美,于是画作里开始出现瓢虫元素。

  用画治愈自己

  作者无法改变已经逝去的童年,却可以用画笔画出一个完美的世界。作者的童年很凄苦,于是她在画中画了童年的自己,以及一些扭曲、痛苦动物,但他们又自成一体和谐美丽,彼此治愈着对方

  用画弥补遗憾

  作者的母亲在她长大后回来,她们终于过了一段和谐又温暖的日子,但母亲最终还是因为生病而去世了,留下作者一个人,但母亲在她的画中得到了永生,她创作的多肉阿姨获得了万千粉丝喜爱

  在画中突破自我

  作者因为画画,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因为画画让更多人认识了她,但她并不满足于当下,不断创作出更多画,她不满足于只画一种元素,被她的画惊艳到的我,也期待未来欣赏到她更多的作品。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图画内容故事同样精彩,故事激励人心,画作治愈人心,合二为一后更是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画画这件事,比如我为什么而画?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画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在画中标新立异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读后感(三):成蝶之路:没有谁可以不受伤,但总有人能找到自愈的力量

  许多人喜欢养多肉,这种小小的植物饱满可爱,又萌又美,而且很多品种极易成活,掰一根侧芽丢进盆里,几天就能生根。即便忘记浇水,缺乏光照,放在没人管的犄角旮旯,它也能倔强地成活。

  韩国画家徐承恩也钟情于这种神奇的植物,多肉蓬勃的生命力带来了创作灵感,她将多肉浓郁的坚忍气质和少女纯洁明亮结合起来,画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多肉女孩”,温暖了无数的心灵

  1982年出生的徐承恩,和照片一样柔美。自韩国启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她在韩国和美国开过十几次个人画展,获奖无数,深得粉丝追捧。现为艺术学校教师、画廊馆长、职业画家。在韩国艺术界与世界画坛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她的自传绘本《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这本书中,有大量的画作可以一睹为快。如果单纯看画,难免心生好奇,一位成年女性,为什么作品风格如此童真梦幻?为什么画作主题多是面无表情眼中似乎带着忧伤的小女孩,或者是安静的动物或昆虫?这些作品是在表达什么?

  这就要从徐承恩自己的故事说起了。

童年:无尽伤痕

  徐承恩10岁那年的一个夜晚,父亲粗暴地开着车,一路颠簸,把她带上了山顶。在八公山的一处悬崖边,父亲低声哀泣,最后他说:“对不起,和我一起离开吧。”惊惧猝不及防,深夜充满寒意小女孩哭喊着:“爸爸,我不想死!”

  童年的开心时光太过短暂,当父母的争吵一再升级,家里只剩下危险、痛哭和恐惧。终于有一天,母亲再也没出现,父亲出家做了和尚,空房子里只剩下徐承恩和哥哥两个孩子相依为命

  再后来,哥哥为了挣钱,也放弃学业,离开了家。徐承恩变成了在森林迷茫徘徊的小孩。这种孤单无着的感觉,在她后续的画作中曾多次体现

成长:契机抗争,坚持

  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天赋。只是有人早早就能发现,追逐自己的灵性之旅;有人终其一生不得要领,只能走着千篇一律道路

  从这一点来说,徐承恩无疑是幸运的。

  在小学年级的美术课上,她无意间发现,用水彩颜料在高丽纸上作画,颜料渗进纸张纹理,会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浓度,美妙不已。自那时起,她终日拿着水彩颜料和高丽纸玩耍,沉浸在那个神奇的世界中。

  但是父亲绝不允许女儿学美术,他扔掉了徐承恩比赛奖杯。女孩把自己关进房间绝食抗议,躲在被子里仍然在画,直到父亲最终妥协。

  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徐承恩只能从社区的小美术班开始,凭着坚持和倔强,全力以赴,终于考进一所著名的艺术高中。可就在毕业展览前夕,准备了一个夏天的作品被人偷走。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整理心情,重新准备,最后考上了韩国启明大学美术专业。

作品:为什么是多肉少女?

  徐承恩的心是自由的,她不愿受任何拘束,不想画和别人相同的内容,她要创作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她曾蛰居五年埋头作画,历经无数挑战,将心中的幻想世界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

  在那个天马行空的世界里,自然界中的所有动物,大象猫头鹰、鹿、马、羊、蜜蜂,甚至神兽麒麟,都是她的守护者好朋友,它们一再出现在她的作品里,带着安宁圣洁气息

  后来,因为上传到国外网站的作品被人买走,徐承恩开始渐渐被市场注意认可,从不为人知小有名气,她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

  “多肉少女”的系列主题,来源于一个美好的梦想。因为自己有着痛苦的童年,徐承恩希望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少女,希望她高贵幸福、有人爱,灵魂不再悲伤。她将各种各样的多肉和少女组合在一起,是想把多肉顽强的生命力赋予柔弱的少女,让她们温柔有力量。

破碎圆满

  父亲,在徐承恩幼年的记忆里,冷漠、寡情、逃避子女责任。女儿长大,父亲老去,随着成年后两人联系增多,徐承恩在父亲的眼中看到了愧疚心痛。她原谅了父亲,因为他是家人

  家人之间,总要有人伸出手去,推倒那堵墙。

  她说,父亲曾经的过错,只是漫长人生中人们难免会做出的一个错误选择

  当你接受

人生并非只存在好的结果

  曾经的怨恨和痛苦,开始渐渐被和解与欢乐取代。

  母亲,在徐承恩的世界里,是不可替代角色。她说,母亲是自己人生中唯一的朋友

  早年,母亲因父亲家暴被迫离去,独自在釜山生活,但从未忘记过女儿。徐承恩上小学时,有一天,在家里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上初中后,徐承恩去釜山见过母亲。虽然平时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母女间的情缘紧密相连。直到长大成人之后,徐承恩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母亲是温暖而宽厚的,她永远站在女儿身边,在每个紧要关头支持着女儿。可叹幸福总是太过短暂,美好的时光才不过三年,母亲在餐厅干活时发生意外,猝然离世

  为了忘却丧母之痛,徐承恩终日除了睡觉就是画画。有一天,她突然惊觉,画布上全是母亲的脸。她将满心思念渴望的未来,都倾泻在笔端

  母亲,自此在画里重生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这部绘本用独白加画作的形式,讲了一个自风雨中长大的女孩是如何在清冷迷雾般的生活中找到自我、惊艳蜕变的。徐承恩的文字温柔真挚,如同邻家女孩的低语,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随着故事的延伸,也将作品背后的寓意和想要传达给世界的能量一一解读

  如果故事的主角不是徐承恩,换了另外一个人,如果她也遭遇家庭变故,自小被抛弃追求梦想屡遭阻碍苦苦寻觅亲情弗一得到便永远消失。又会怎样呢?她还会保有一颗善良宽宏的心吗?她也能扛过这些风雨,走出闪光征途吗?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破茧成蝶,有的人渴望一生被他人呵护妥帖,有的人遇到伤害便缩成鸵鸟。只有坚韧广阔的灵魂,只有追逐毕生的热爱,才能找到自愈的力量,浇灌丰饶内心,才会在痛过哭过之后,发自肺腑地对明天微笑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读后感(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接触到这本书缘由联合低音编辑在豆瓣上发布的一条动态,我被那些面带感伤的多肉少女瞬间吸引

  相信很多姑娘会跟我一样,被艺术家徐承恩创作的这些多肉少女的眼神深深打动。所有女孩都是带着伤成长的,原因无他,只因女孩天生的敏感与柔弱。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最是喜欢跟疼惜那些曼妙的姑娘们,而厌恶那些不管是何身份的婆姨。女孩是水做的,如同多肉植物样,多肉被触破便会流出汁水,女孩感到受伤便会流泪。不再易感流泪的婆姨自然不再在少女之列,但如果你依然是易感人群,对人、对万物充满怜悯容易被感动,会伤感,那么,你的内心依然住着一个少女。无关年龄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个绘画本子。作者徐承恩是个80后,韩国人。虽然也才30多岁,但至今已举办12次个展,参加过50次群展,获奖无数。“多肉女孩‘’是她的代表作,治愈系画作,作者甚是热爱多肉,她认为多肉是一种有个性魅力的植物。它不矫情,好养活,哪怕在沙漠中也能扎根成长。肉嘟嘟花一样形状的多肉,它那份可爱与坚强正如同柔弱的少女样。多肉治愈了多灾多难的作者徐承恩的童年,同时,她也想把这份可爱和坚强送给所有柔弱的少女们,给予她们坚定生长的力量。她告诉所有迷茫徘徊在原地的女孩们:全心全意做自己把!总有一天,多肉也会开出花来。

  曾经的我,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想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书名也想好了就叫《涩》。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感觉自己的童年太苦涩了。小学时写作文老师让写故乡家乡之类的题材,一向作文较擅长的我却总也写不出。原因就是我不爱家乡,也没有故乡美的感慨,更不留恋童年。打我记事起,就一心想要快快长大,赶紧离家,越远越好。但看了作者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方发现,这个世界上自己是幸运的,还有太多人的人生不但苦涩,而且艰难。徐承恩9岁时妈妈离开家,她爸爸深更半夜开着车载着她要去跳崖……这样的开始,她的人生注定是崎岖坎坷的。在她的央求下,她的爸爸最终放弃了带她自杀,但是留下她和哥哥,独自出家了。

  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土壤里没有水分,更别谈营养,但是,多肉植物们依然坚定向上慢慢生长着。作者也是这样,她努力向上,尽量不去想自己的窘境,靠画画忘记自己的悲伤。在小学五年级的一次画画课上,燃起了她对画画的极大兴趣,奠定了她走艺术路线的基础。多肉为着开花的那一天,一点一点向上生长;作者为了她的画家梦,一笔一画的画了二十多年。“你喜欢的话,就去做吧!”这一句爸爸的应允,徐承恩是用禁食抗议换来的,最开始爸爸的激烈反对,终于被作者的誓死捍卫打败了,画画的梦想,报考艺术学校这一步一步,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在靠近作者成为画家的们梦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那个每到冬天就会冻僵手脚的工作室里,徐承恩每天睡不过两三个小时,某种程度上,该感谢恶劣的寒冷环境,它使作者清醒,为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准备时间,使作者能把握住来之不易的参展机会。因一时好奇作者将自己的几部作品上传到国外某网站,十天后,她收到美国一所美术大学的教授发来的一封邮件,说要在美国当地举办作者的作品展。第一次美国个人展就此开始了。那之后,她蛰居五年潜心创作,为自己在祖国韩国的第一次个人展做筹备。在这期间,对于她来说不亚于作品获奖、展览成功的欣喜之事发生了——她失散多年的母亲联系到了她。

  那以后,她开始背着爸爸偷偷与母亲联系,找寻那部分儿时缺失的母爱。母亲的出现,使她获取了巨大的能量,她笔下的多肉女孩重生了,忧郁的圆脸蛋上慢慢地展露了笑容。小时候,作者的梦想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顿饭。这么普通平常的愿望对于她而言,竟比登天还难。由于父亲家暴,母亲被迫离家,而今终于寻得了母亲,她儿时的愿望能得以圆满吗?

  上天总喜欢戏弄人。与母亲团圆仅仅三年时间,老天又从作者身边夺走了她的妈妈。而且,这一回是永别!与母亲长久的分别,到短暂的相聚,再到永恒的别离……这一切就像电视剧里的剧情一样狗血,但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了作者身上。童年开始就承受了太多的恐惧与孤独,如今,抓不住的依然会飘然而去,似乎注定了,作者终究要独自一人面对人生。

  也许,能永恒陪伴她的,就只有作画了吧。在作者创造出来的幻想世界,不但有多肉、有植物,也有很多小动物。“麒麟、大象、猫头鹰、猫、马、鹿、羊、鸭……大自然中的所有动物,都是能和我分享快乐的好朋友,是我的守护者。”谢天谢地,上天终究还是偏爱缺少父母疼爱的小孩,使我稍稍放下些许对作者的惦念。是的,什么都不用担心,天生万物,天养万物。这句话说给作者,也慰藉自己。

  我也是80后,看完作者的绘本,诸多感触与作者类似。没有依靠的孩子只能靠自己,但是,不必害怕。即使会受伤,也不要退缩,因为时间是个好东西,一切苦难终会过去。暴风雨后的彩虹,你要有耐心去等待啊~就像多肉坚定地生长等待着花开。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从没有走过人为铺就的捷径。因为我很清楚,走完那条路后,要面临的是对未来的空虚感。虽然不知道迷雾缭绕的森林的另一端是什么样子,但我还是会去坚持和探索。直到发现我所希望的为止。至于途中的彷徨,终将给我带来幸运。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评价人数不足[韩] 徐承恩 著/绘 / 2019 /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读后感(五):80后画家坚持20年,只为画出自己的童年

  父母不停吵架、家里不得安生,如果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你觉得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该如何发展?

  有个女孩的童年就是如此。她父亲有家暴倾向,她总是会在半夜被父母恐怖的吵架动静所惊醒。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重复了一年又一年。甚至有一次,在她十岁的时候,她父亲还带她开车去过一座山的悬崖边,想要和她一起自杀。也许是女孩的苦苦哀求,也许是她父亲还没彻底下定决心,总之他们还是活了下来。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最终因她母亲的消失而结束了,后来,她的父亲也很少回家,甚至还去当了和尚。她那提心吊胆的生活从此变成了一片死寂。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还有个哥哥跟她相依为命。可是哥哥最终也要离开,他长大成人,也要离家打拼,去挣钱生活。

  这样艰难的人生,一个女孩子要做什么才能生活下去呢?可能年纪轻轻就要不停地打工。在香港、台湾,说不定这样的女孩子会考虑走进娱乐圈——如果她长相还不错的话。

  谁都想不到,这个女孩子却选择了一条画画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最终迎来了她的“闪光时刻”。

  这个女孩子是韩国的一名画家,名叫徐承恩。1982年出生的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也许正是画画,驱散了她童年父母吵架的恐惧,让她在孤独的人生中找到了生的希望和慰藉。

  她的“闪光时刻”有多闪耀呢?

  她先是考入了韩国有名的艺术学校——启明美术大学,这所学校在海外交流方面具有很强的资历。 后来毕业后她就专以画画为生,画的画受到国外教授的赏识。再后来,她画出了“多肉少女系列”作品,一炮而红,办了多次个展,成为了风靡海内外的艺术家。

  我们都知道,很多名校出来的艺术生,都未必能走上艺术职业的道路,能够成名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她,在毕业后,就一门心思闭关画画,从没考虑过其它可能。因一时好奇,她把自己的作品传上了国外的网站,不但顺利地卖出了画,还吸引到美国一所美术大学的教授。这位教授甚至为她在美国举办了作品展。

  后来,她又和外部断绝联系,整整五年,让自己在工作室不停创作。五年结束,她就成为了知名画家,在韩国国内多次举办个展,还成了艺术教师、画廊馆长。她的作品“多肉少女系列”,让人牢牢地记住了她。

  整整坚持了20年,她从寂寂无名埋头绘画,到一步步被圈内人认可,这个“闪光时刻”来得有多不容易,恐怕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她把这些人生经历,以及她的创作灵感,都写了下来,写成一本书《找回自我的漫长旅程》。这又是她的另一个“闪光时刻”,这本书感动了很多韩国人,现在还被翻译成中文,传播到了中国。

  在《找回自我的漫长旅程》中,我们对她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她的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你看到这副画的时候,一开始是否也觉得没有那么特别?它看起来不过是一张类似东方洋娃娃的画报。

  实际上,她的画,采用的是韩国的高丽纸(应该类似我国的宣纸)和水彩颜料所画。她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西洋画(油画)的画法,但因为她从小就接触高丽纸,喜欢高丽纸的纹理,于是,在她开始创作之后,她就尝试结合了西洋画的画法和韩国的工具材料。因此,画出来的画,风格非常独特。既具有西洋画的写实特点,又有高丽纸的通透、渲染,营造出梦幻的风格。

  她的画,在主体人物清晰的表情传达出很多情绪之余,再加上色调和笔触,以及局部大胆夸张的色彩和线条处理,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画,不变的主题是少女,偶尔会有年纪稍大的女人出现,也有一些自画像。

  等到她把三种固定元素:少女、多肉和动物,放入画中之后,她的画就更具有辨识力,成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

  很多人,都从中看到了各个女孩所表达的情绪,它或许是一种对人生的恐惧,或许是对未知的迷惘,对过往坎坷的忧伤,也可能是对未来的希望,对拥有幸福的满足……

  她人生的成功,也许也有幸运的成分在里头,可是,这种“闪光时刻”也绝不是偶然的造访,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因素在里面。那么,她又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才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从她类似自传性质的《找回自我的漫长旅程》书中可见一斑:

1.专注而坚持,或称执着

  她的画画之路是充满坎坷的。

  她在书中说过,她曾经因为想要考美术专业而遭到父亲的强烈阻止。父亲不仅对她大发雷霆,还把她所有绘画奖杯都扔掉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决心,可能一般人就妥协了。但徐承恩就把画画当成自己的生命般捍卫,她蒙在被子里绝食抗议,直到父亲妥协。

  好不容易念上了艺术高中,她又在高中毕业展览前夕,被人偷掉准备了一个夏天的作品——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电视都不敢这么演。

  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为考大学好好准备,成功考取了启明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她也没想过别的可能,就专注画画。

  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也许就是这样的坚持,才能带来巨大的成就。能够这样专注和坚持,一方面,也许,就像徐画家自己说的那样:“小时候受到过别人冷落或遭受过遗弃的人,对事物和人的执念会更强。”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她从小习惯了只有绘画的陪伴,所以才可以不用费力坚持就能专注下去吧。

  这就像上帝给她关上了好多门,但留给她一扇华美的窗一样。

  世界是公平的,当你足够坚持、足够专注、足够努力之后,该有的回报总会来。

2.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在创作领域,不论是画家、作家,还是音乐、舞蹈家,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属于自己的语言,才能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

  对于徐承恩来说,在学习了多年的专业绘画技术之后,把她熟悉的高丽纸和水彩颜料,结合到西洋画技法中去,就是她的创新、她的语言。

  然后,她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感,糅合进画的内涵、意义中,去用画面表达,让画面充满情感和张力。

  她画的多肉和动物,都不是随意选取,而是因为她对动物、对多肉,有着丰富的情感,比如对昆虫,她一开始是恐惧,后来被一只漂亮的金龟子打动,才开始喜欢起来。这样对生活、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激发了她的创造力,她笔下的事物也因此而鲜活起来。

  她画的女孩,好像是另一个自己的分身,好像要穿越时空去抚慰年少的自己。这些画,也许就是她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和结果。

3.不断改善和突破

  单纯的坚持并不能获得成功,只有不断改善和突破,才会迎来最终的胜利。

  画画更是需要经历无数次反复修改、挑战的过程。

  我这两年在家,除了写作,也会坚持画画,一周画一幅小画。每次画画,我总会留下很多遗憾,这个线条不直,那个线条不够圆润,图形不够对称……

  尽管每次画发朋友圈总能引来点赞,可我自己却总不能满意。但是苦于精力有限,也没办法做更多改进和提升,只能想着下一次比这一次好一点就行了。

  但专业画画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做的不是练习,每一次都是正儿八经的创作,哪里不行就得推倒重来,哪怕在一幅画的最后一笔画砸也不能将就。每一幅画都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每个细节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创新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要求自己的画区别于他人作品,还要求自己的画永远胜过自己的旧作。于是,如何才能创造出新的系列?如何才能突破自己?恐怕是每个创作家最头疼的事情。

  徐承恩就在她的书里提到过,有一次,她苦苦思索如何创新,最后就把高丽纸撕开一块块,重新贴起来,再在上面绘画,这下,才得到了新的创作,撕开又贴合的纸张展现出一种新的纹理和张力。

  这样的纹理,对应了她的心情——她成年后与母亲重逢,没想到母亲却又意外去世,就在和母亲分别之后,她颓废了一阵无心画画。这种破碎又粘合的纸,是她找到的突破口,也象征了她的内心。

  这就是一个画家的故事,一个画家《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她值得你看一看,值得你想一想,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坚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找回自我的漫长旅途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