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5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边看边查字
两年前看完了,看了很久,要查不认识的字,感谢百度汉语,直接搜索偏旁+读半边基本都能搜到相应的字。突然想起来“守灶”,最小的儿子就是守灶蛤。又想起来“葱岭”,葱岭就是帕米尔高原。总之看了这本书涨了见识,可是现在又想不起来什么了......另外当时一个震惊,就是作者对女性和婚姻的态度。我原以为那个年代的学者就算不都是辜鸿铭也不比辜鸿铭好到哪里去的,一个没想到。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语云:大器晚成,一人尚然,何况一国。中华民国的建立,虽已三十年,然至今仍在革命的途中,亦无怪其然了。策励将来,端在检讨已往。
民国的成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来专制的积重,说真的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所以清朝立见颠覆。”
今天还蛮仔细的梳理了下通史最后的一章,遂觉得上面这两段开语异常有道理。今日来说,我们依旧是“共和时代”的亲历者,也会是见证者。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即便不提内容也是良心书
(先声明,这是一篇水评)
我手中拿到的是这个版本的《中国通史》。
首先要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是非常好,捧在手里有质感,仿佛历史的厚重之气扑面而来。
而且,书脊处是线装的,再怎么翻也不会出现“断层”的现象。(这一点非常难得!要不然你看看现在市场上的其它书就知道了)
最后,这本书的定价是45,真的真的是良心价了。
,你肯定会问我为什么不说书的内容。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什么资格来说,历史类书籍需要静下心来看,而我现在还没有这种闲情,充其量只能读一读鸡汤畅销书类的读物。不过,鉴于作者是吕思勉,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好书呀!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读书笔记·《中国通史》
在先史时期,社会以游猎阶级为主,女性是其掠夺的“物品”之一(客观陈述,女权主义者莫要愤慨),也有作为“交换物”,被代入男性生活中,形成家庭。女性在此种家庭中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这是由于游猎阶级中,男性掌握更强的生产能力所致。
另一方面,在低级的农业中,女性原是主导经济主权(掌控土田室屋及农具等),男性一般以“入赘”形式与女性组建家庭,以自身劳动力作为入赘条件。此谓“服务婚”。其后,农业经济效益更强,愈多男性从事农业。财产盈余后,产生更明确的职业分工,男性掌控的社会财力愈多。服务婚遂转变为“买卖婚”。
《中国通史》读后感(五):更像是读书笔记
与其说是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吕思勉先生的历史读书笔记。全书的前三分之二分专题介绍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职、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后三分之一才是按时间顺序讲述历史,夹叙夹议,真正的历史事件所占篇幅当不足五分之一吧。尽管与预期(主要讲述历史事件)有些偏差,但仍收获颇多甚至更多,譬如社会与政治的关系、社会形态转变的根源、兵制等政策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等等。但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对应的理解,仅仅接纳其总结的知识也不算是真正读懂读通读透了历史与这本书吧。史学大家对历史的剖析总结,其价值当可比明朝时的四书集注了吧——仅读一遍万不敢说看懂,但也不能简单尽信之。最好还是对历史事件有更多的了解,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来和这本读书笔记求同存异。
《中国通史》读后感(六):读后感
用了接近一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然而看完了之后我才知道,关于历史,我真的只是了解皮毛。曾经我以为我能把中国历史流程说个大概,我已经算是马马虎虎了,看了吕先生的书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结果,我只是知道某年某月某朝某皇帝某大臣做了什么事情,改写了一段时间的历史,而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为什么会有各种改革,全都是由背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吕先生上半部分描绘的各种因素为原因产生的。我只看到了表现,而看不出真正的作祟的各种内因。中国历史我需要了解的还是需要太多太多了。
曾经以为学历史就是为了前人犯的错,今天我不犯。看完了这本书,吕先生告诉我,学历史不是学的方法,而是道理。用过去的方法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不一定好用。但是学会的道理是可以用在今后的生活中的,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需要的有些功底,对于我来说读一次只是开始。
《中国通史》读后感(七):文化依然来自于教育
上半部文化史,读后耳目一新,下半部政治史,简明扼要。一如经线,一如纬线,交织而过,脉络自清。奈何大半个世纪前的白话文使用现读来已然有些费力,而且文化史内容里旁征博引颇多,则愈发读得坎坷。
原来,史料里不光有唐太宗时的造假,乾隆朝那种删改,还有后人为了宣传自己而在古书里面牵强附会。这是何等打击三观之事。今后读书,看来还有很多功夫要下。
吕先生认为,文化是重中之重,文化是判断华夷的标准,而非血统。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在鸦片战争前屹立不倒,依赖的就是文化。而当今,社会制度、发展方式、宣传手段在整个世界上独树一帜。若要屹立民族之林,则更应在扩大文化影响上下功夫。
对外,近年来依托孔子学院来传播我们的声音已略有成效。对内,则应该向当年明治维新一样,加大教育投入,广开民智,提高民族自我认同,自信。毕竟,人民才是力量之源。
《中国通史》读后感(八):过于颠覆的历史观,让我接受不了
说汉武帝是穷兵黩武我能接受,但是汉武帝是庸才,呵呵。就凭这一条就不能给五星,又说霍去病,卫青不会带兵,军纪涣散,这一条最多三星,再加上说岳飞是腐败军阀,这一条还得减一星。然而说秦桧是爱国英雄,这简直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果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过也不能随便泼粪啊,喂!
作者总是以上帝视角分析问题,伟大的朝代都归功于时代的推进,没落的朝代都是帝王太垃圾。读历史,观点太鲜明的书,个人认为不太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中国通史》读后感(九):啥都讲的历史
一开始以为通史是讲人类原始到现在不断发展高潮灭亡的历史,看了一点后才发现不是,是只要人类历史里出现过的,能梳理出历史的,全给它写上,统称文化史。
大多数史书只注重政治。但政治是表面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讲历史,不但讲政治,也要着重文化。
1.婚姻 人类婚姻,并不是一开始就一夫一妻,成一家庭,是从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禁例,缩小其通婚的范围。 家庭的起源,源于游牧民族对女人的掠夺,夺回来做奴隶,做苦力,所以说家庭的需要是立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服务婚(男买劳力给女去女那)转向买卖婚(男付聘金给女娶),是男子地位从下升上,是经济原因导致的改变。 社会有组织,是用于应付环境。其初,年龄间的区别,实在大于两性间的区别。 同姓禁婚,很可能因为经济发达后,嫉妒心渐强,因争色而致斗乱,于是加繁禁例,最后,遂至一切禁断。 异姓婚姻,始于掠夺,渐变买卖,再变聘娶,彼此之间,无复敌意,而且可以互相联络。
《中国通史》读后感(十):感觉以前的历史都白学了
看了这本书,感觉以前的历史都白学了,以前上学学的历史,都是白开水似的流水账,某年某月谁干了嘛,谁出生了,谁当了皇帝,谁打了胜仗。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干什么,哪国家的过去就像街巷边的家长里短,还不如我老妈他们几个聊得京津有味呢,他们每天聊着谁家小子考上大学了,谁家老大娶了媳妇了,谁家牛犊生了好多个小牛犊了,谁家男人又揍媳妇了,聊得天昏地暗的,不比看死了多少年的谁谁强?几千年过去了,他的后代们都不知道祖宗当年干的什么事,我们又不是他的后代,为什么把他当祖宗一样,每天念叨着他哪一年省,哪一年死呢?
历史是什么,需要学什么,吕先生说的很清楚,是前车之鉴,要我们吸收经验的,是要我们模仿着,借鉴着前进的。不是用来一个劲的缅怀,还是不长教训,低头走路的。
同时,还有一点,历史是有选择的保留,历史教科书也这样。还有几个人知道五胡乱华,还有几个人知道中国文明几近覆灭呢。这本书没有避讳,给我们讲了来龙去脉,这样的历史书,才是真正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