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曲微茫》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1 15:1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曲微茫》读后感锦集

  《一曲微茫》是一本由张充和 / 张宗和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曲微茫》读后感(一):但求歌与众,不解唱阳春

  张充和到哈佛唱戏,叶嘉莹赠送她一首诗。

  书中是这样说的:

  《一曲微茫》读后感(二):三十年来是书生——说说张家大弟张宗和

  后排左起第四为宗和

  《一曲微茫》读后感(三):一曲微茫

  说好的把彼此遇到最好的书做个交换的,甚至想过在个合适的地方聊聊感想的,结果是我食言了,可能正因如此吧,读上去那些生活的碎碎念带着点字字锥心的感觉。 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如果这本书放在多年前让我来读,我肯定排斥书里描写的那些生活的细枝末节,觉得太啰嗦,不可靠,甚至认为那些嘘寒问暖都有点虚情假意,如果不是,但至少在我看来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些琐碎的事情没力量不可靠,不可能让其他人对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所以那时候一直在潜意识里认为在书信里或电话里该像一对恋人那样一直谈人生、谈理想、谈“三观”才有意义(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恋人间也不会一直谈人生、谈理想)。

  《一曲微茫》读后感(四):一曲微茫度此生

  故事好似《查令十字街84号》,连年代都像。一会儿笑笑,一会儿想哭。宗和真是天真,充和的唱有古意。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jAyMTI1NA==&mid=2662714974&idx=1&sn=a867f76abec861f7d651dc1984ccc716

  《一曲微茫》读后感(五):读《宗和充和谈艺录》

  《一曲微茫》读后感(六):十分冷淡存知己

  书名以充和的一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果然一生带着精致的烟火气,清清冷冷。

  我对张家姐弟感兴趣是因为听说他们都与昆曲结缘,大姐元和嫁给传字辈艺人顾传玠,二姐允和是北京曲社的重要人物,四姐充和更是个有名的曲家,四十年代竟还和昆曲泰斗俞振飞搭过戏。

  我曾经在苏州的昆曲博物馆看到过张元和与顾传玠的结婚照以及顾传玠的证件照,不由人感叹真是神仙眷侣,男女颜值相当,顾传玠更是帅!放到现在来恐怕要被好多女孩子追了。我本来对顾传玠特别有好感,不过从这本书里的内容看来,顾传玠当年离开舞台去读书转行

顾传玠顾传玠张元和结婚照

  《一曲微茫》读后感(七):旧时念念

  偷得浮生半日闲,如果这半日是周五的下午,就更棒了,感觉自己像个碳酸饮料,默默开心地冒着泡泡。

  之前预告要写的《一曲微茫》,是移居美国的张充和和安家贵州的大弟弟张宗和1949~1976间的通信。那年月的路远山遥、天各一方,姐弟俩在三百余封往还里互问短长,30多万字。

  在异步沟通的“从前慢”时代(他们近30年间的通信,时差最快都要9天),穿越重洋的亲笔家书可说是见字如晤了。合肥张家十姐弟四散各处,宗弟、四姐共同爱好最多,故而通信最密,是一种比缘悭一面莫逆于心的《查令十字街84号》更结实、更家常的情谊,毕竟亲姐弟嘛。

  而布满细节的生活总是最动人,真实又琐碎着,都是肉体凡胎,也有很多很多细密具体的烦扰,如果这一切能和心意相通的人一直有的聊,真是幸事一桩。1977年张宗和去世后,张充和虽然和侄女又通了蛮久的信,我想后面的38年,没有了“宗弟”的“四姐”多半有些寂寥吧,更与何人说。

  多说一句,沟通媒介和情感质地的关系还蛮有趣的,更便捷的沟通方式一定会令我们更亲密吗?感情深浅浓淡和沟通多寡缓急的关系又如何呢?手书爱好者没想明白,在此诚心发问,哈哈哈。

  其实自73年起,家书主要内容就在讨论汉斯和宗和的精神病症了,看文字都觉得蛮辛苦那种,倒是顺便一窥张充和活到102岁的身心养护观,仁者寿的又一个好故事。

  先上8字箴言:睡眠、营养、静坐、运动。她相信眠食一好百病皆除,心态不老不怠,体力能动则动,还很上心控体重呢,尽管小病小痛一直不少,整体续航能力真挺棒的。

  也完全不是造作羸弱款的嘴炮党臭文人,文墨诗书昆曲外,她很有烟火气,种菜做饭女工开车计算家用等主妇的家事园事,样样拿得出手,带俩孩子也很有一套。性情积极开朗,有话就说有气就发,年纪大了冲淡一丢丢,历经世事不坠不丧,我偏爱这样元气淋漓的“终身少女”,与年龄和地心引力无关。

  刚回想了下,当时买来的初心是想看小楷偶像谈临帖的技术流,没想到被其它细节带跑偏了,还跑得挺高兴的,记上一笔咯。

  (2018.7.6)

  《一曲微茫》读后感(八):张充和与书法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牧心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6080580/

  这些通信披露了所谓的“最后的大家闺秀”真实的生活,除了有雅的部分,如昆曲、书法、国画等,信里细细碎碎讲述的多是最日常的柴米油盐。每个月挣多少钱,要还多少房贷,为了省钱她生出怎样的主妇智慧,她为了照顾孩子怎样地疲累,丈夫体贴她给她每周两个半天可以自己写字画画像偷来的幸福……

  读着觉得这个“大家闺秀”,也有着人间烟火味儿,雅俗并济,特别真实而可爱,也就特别打动人。

  因为最近开始学书法,看到信里她聊书法的时候就多看两眼。这里摘录如下:

  1、关于墨:

  a.我用明方于鲁墨写的,墨华甚佳。我带来的墨够我用一辈子。还送了几锭给人,都认为是至宝。那时你觉得我贪得无厌,就是十四爷送的那一盒礼墨也就是上好的了。现在怎么也买不到。上次到东部去,只有劳佛的收藏中有几锭,两锭明程君房其余是大龙门,不堪入目的。

  .在美国大概我的墨收藏可算第一了。从明万历年方于鲁到光绪,竟有好几块是见墨谱的,大概你知道在中国是袁励准收藏第一,虽然我比不到他百分之一。但我带来的李鼎和、陆益元都用完,现在用的是日本鸠居堂。

  c.墨汁是香港来的,七毛钱一瓶(1963年),因练字时省得磨墨。这种墨汁不能真正写东西,只可练练字而已,可是真有用,我没了它,几个月来不曾练字。有时磨了墨已累了。

  2、关于笔:

  笔不够用。现在从日本买笔,勉强可用。我最喜欢上海李鼎和的狼毫,苏州陆益元堂鼠须我还有几支舍不得用,等将来交通方便了,托你买。

  中国笔锋长而丰,日本短而粗。

  (插播砚台)京都的确有它的好处,就是保存旧建筑、旧手工业。我买到两方新制的砚台,是天然,不雕不琢,极尽自然之态。

  3、关于写字

  a.只是你心理上既然有毛病,我劝你写虞世南同褚遂良。虞字有珂罗版有《夫子庙堂碑》(中楷),褚字有楷书可临《孟法师碑》,若买到《倪宽赞》墨迹更好。

  .你且不管你的骨架,只在笔上加功夫,不要直来直往,需有进退揖让,抑扬粗细。情志自生。我以为字比画难多了,画是随处可以得画谱,真兰草,山水,若能通过技巧一关,无一不可为你所用。只有中国的物产字,是非临帖不可,然后才可以典雅,无一气没有来历,又无一气不是创作。像台上的身段一样,即使入了化境,也可以找得出衣钵所属。

  c.练字不要练得太多,但求精细处先从笔意起,间架次之。若笔意好,架子虽有小疵亦可掩去。笔意就是古人所谓“势”,我现在叫它动态。动态也就是身段,欲左先右,欲抑先扬,欲进先退,左右照顾,面面俱到。其他运动亦复如此。

  d.写得不显露,动态含蓄在内。虞世南最是含蓄,褚书就是露了。但学字笔法褚书容易掌握,学会了再把动态潜伏在内。

  4、关于张充和自己的写字体验

  a.我写字不上正轨的,从小虽受过训练,但后来一变再变,到现在还是不稳定呢。

  .我练字都不是消遣,正如唱曲一般,是用全力的。却因年龄而进步太慢。

  c.我一高兴就练几天不抬头。但是十寒一暴,究竟一暴比不暴好。

  d.你还有功夫练字吗?这倒是可以医我的性急之症。我什么都急,一到写字便沉住了气。

  e.反照过去,总觉得一事无成,也不能说不用功,也不能说笨,就只是走岔路。譬如说写字,又玩纸,又玩墨,自己又做砚台。唱曲吧又爱做笛子。因画画无章,近又刻图章,因此人家托做砚台笛子刻字刻章,自己时间便没有了。以后要收敛。

  5、张充和1967年练字总账报告

  篆:秦权 泰山 琅玡石刻若干篇

  隶:石门颂两遍 礼器碑两遍 华山碑一遍 曹全碑一遍 乙横碑一遍 张迁碑一遍

  楷:孟法师碑三遍 多宝塔一遍 颜真卿自书告身十遍 六朝墓志若干 九成宫一遍

  行:虞世南临兰亭序一百三十遍

  苏轼黄州寒食帖四十遍 颜争座位七遍 寄侄稿

  草:书谱一遍 张旭古诗四帖四遍 怀素自叙一遍 高闲千字文四遍(残)

  《一曲微茫》读后感(九):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一)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张老太太的曲友生日,她送的寿礼是一方印章,上面刻这“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是《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的唱词,原文是“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一句,她的昆曲学生陈安娜说,张充和认为这句不应该理解为“我一生爱好的,是天然的东西”,而应该理解为“我一生喜欢美好的东西,这是我的天性使然”。

  而这本书,最可爱的地方是这姐弟俩的天性。张宗和给她姐姐的信也挺有意思,两个都是昆曲迷,去某个地方玩,没玩够就回家。结果信里就说“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吧。”,看到此处又让人一笑。这是牡丹亭中春香的句子,却有张宗和这个大胖子心中说出。牡丹亭中原文是:

  春 香: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

  杜丽娘:提他怎么?

  春 香: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吧。

  杜丽娘: 有理。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说到胖,张充和在信中说,自己胖了,就是几磅,舞台上成了个胖版春香。张宗和说,我倒不觉得你胖,也许是大胖子看不到小胖子的胖。

  老太太一辈子受的教育多是传统的古文教育,但她的白话文写的太精彩了,甚至有些话十分现代,例如她说忙, 说我最近忙得要死要活的。说她的女儿长得强壮,她说:长得好像刀枪不入一样。

  (二)月若无恨月常圆

  上面说了,我爱这书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天然,天然当然就不掩饰人物的不足。我最恨一些写民国范的文章,总要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人物意淫得毫无缺陷,跟朵花似的。所以下面我要说说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一些张充和的小小的缺陷,有些还挺有意思。

  首先,你可知道,张充和抽烟,后来才戒掉的。

  其次,她年纪轻轻就成为“无齿之徒”,而且那个年代的假牙好像安装得不太好,所以她的侄子侄女要看她的假牙,她可以舔出来给他们看。

  第三,她自己也说了,她年轻时脾气很差,她弟弟都说她曾经咬断体温计(我猜测就是别人要量她提问,她不想量,体温计塞她口里,结果她一口咬断)。

  第四,她体罚孩子,要鞋底抽。

  第五,这姐弟俩,如果去除当时物质不足的环境,真实邮局/快递公司的坏客户,信中各种夹带,我记得的有:可可粉、咖啡、奶粉、发网、橡皮裤、针!真可怕,针都夹带了。还有各种鸡零狗碎,有时还夹在印刷品中寄。

  第六,很多文艺女青年意淫的“最后的闺秀”,“最后的民国才女”是个“富养”大的,所以一定是个斯斯文文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才叫大家闺秀。但张充和自己做饭、在园中拔草、种菜,去中餐馆买排骨的边角料回家做饭,带狗跑步,甚至在日本的时候,因为只有一把椅子,还自己动手用木板钉了一把凳子。

  (三)无言中的紧张气氛

  这些信的时间跨度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2000年。中间经历了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这姐弟十分醒目,为了保持能够通信,信中基本不谈政治,但是从信的内容、他们邮寄的东西,又可以隐隐地感觉到那时代的巨变。

  五十年代,张宗和是一个对新中国充满期待的人。所以当他觉察到他姐姐有些思乡时,就热切劝说她回国。张充和说傅汉斯是独子,所以不忍因她一人之故而让汉斯远离父母。我觉得真实情况,也许真如字面的意思,也许背后还有另外一番意思: 张充和当时在美国是可以看到《人民日报》的,五十年代正是反右时期,知识分子被评右派的,报纸上不可能不说。而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也正对立时,美国媒体对此不可能没有评论。但是,张充和当然不可能在信中跟她弟弟把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只好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傅汉斯虽然是独子,但从信中可知他有妹妹,好像还是两个。而他父母是生活在离他几千里外的加州,跟他妹妹更近(不知是否共同生活)。

  张充和在信中一开始是夹带各种奶粉之类的小东西,到后来六十年代,开始通过朋友从香港寄奶粉、牛肉罐头、鱼罐头、花生酱等,而且不止寄给贵州的张宗和,还寄给她其他的姐弟。信中丝毫没有提到国内的大饥荒,但是从这些行为,可以知道当时是如何的紧张。就像一场无声的电影一样,无言,无言,但气氛紧张。尤其是

  张充和在信中用词也都十分谨慎,连对毛泽东都也要称毛主席。有时有一种悲哀,弟弟在一个《1984》般的政治环境中,自身是浑然不觉,只是觉得解放之后再无诗情;姐姐在外面知道了很多具体的情况,但却不可说。

  (四)亲情和形势的压力

  张家十姐弟,大部分在大陆,元和去了台湾境况也不太好。张充和这个在美国的,一般都会被认为过着大家“无法想象”的日子。从信中也可看出她不时接济姐弟。甚至寄东西被抽了税,她还要再寄钱去帮姐弟们交税,因为这是因她而起。

  信

  姐弟十人,如此接济,压力可想而知。她中有时“哭穷”,我觉得也许是一种压力的释放,也许是做一种必要的解释:她是节衣缩食在接济。她家的稳定的收入其实只来自傅汉斯在耶鲁大学的职位,而且到了六十年代,傅汉斯还只是副教授。他们家也要按揭房子,各种医疗、保险、杂费,到了后来,子女上私立学校还要花去傅汉斯一半的收入。

  顾传玠在六十年代去世,之后张元和只是在一家机构当文员,收入只够她自己。她的儿子顾圭的教育费用也就落到了张充和的头上。

  甚至我怀疑,七十年代张元和移民美国,实际应该也是张充和出力的。张元和出生于1907年,七十年代她已经六十几岁了。其实年代,她留在大陆的女儿凌宏显然不可能移民美国。而从信中可知,她当时还在苦苦争取她儿子顾圭移民美国。那张元和自己又是如何移民去美国的?我猜估计是通过她的昆曲才能。但这只是猜测,虽善,无征。

  连她的儿子以元,都知道说“吃重要,穿重要,玩不重要”。

  从很早的信就可以知道,张充和他们应该是有一辆房车,出去旅行进场就是开着房车,省了旅馆费。元和到美国后,曾经跟他们到加拿大去,也是做这房车去。张充和在给张宗和的心中,有一次比较明显的抱怨,就是说她大姐写信给她二姐,抱怨旅途辛苦,本来以为是住旅馆跟下馆子吃饭的,没想到都是在车上睡硬床。

  金安平写的《合肥四姐妹》中曾说到,张充和觉得跟她大姐之间,除了昆曲,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张元和到美国之后是无业,曾经在张充和家住了数年。这位大姐自小是家中宠儿,嫁给顾传玠之后又多了一份敏感。估计是不太好相处的。

  (五)谦逊的心

  里面有一个小细节,她跟带她长大的干干(保姆)的孙女认了亲,保姆的孙女也叫她四姨。这点貌似平常,但实际上人是很容易有差别人,容易自矜的。

  而这种谦逊的心也不是一朝养成的。她是一个很被捧的人。在云南呈贡的时候,县长甚至用女人轿让人抬着她去衙门写匾额。离任的时候又让人吹吹打打地把匾额送回她的住处。但从她给她弟弟的信中,她自己也说,那个年代女人读书做事到她这个程度的少,所以不少人对她过于吹捧,于今想来有愧。

  (六)书法

  书法,就我本人来说,从这本书中获益最大的是书法部分,凭记忆写几点:

  1)凡楷书,除了兰叶撇,都是点开始。

  2)练字的人,有的是写碑,有些是写帖。沈从文写的是帖。

  3)唐之前有书无法,法度是唐之后才有的

  4)行书不能练赵、苏

  5)练字须根据各人不同的风格,选择入门帖。里面颇推崇虞世南和诸遂良的字,其次欧阳询

  6)老人家一年临的字多达数百遍。喜欢的练几百遍,不喜欢的临三五遍。我也不禁给我自己算算临字的帐,不是过去一年的,而是有史以来的:柳公权《玄秘塔》大约五遍;赵孟頫《寿春堂记》大约三遍;赵孟頫《玄妙观三门记》一遍;赵孟頫《胆巴碑》一遍;赵孟頫《妙严寺记》三遍;欧阳询《九成宫》半遍。这样算了一通之后对自己很无语。

  也说到一些人,昆曲唱了几百几十遍,几十年就是一点进步都没有;有些人字抄了数百遍也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样的人我在生活中也见过不少,而且人年龄越大越容易这样。

  to be continued.......................................................

  写了一半被打断了之后,暂时还没时间和动力写下去

  《一曲微茫》读后感(十):又多一个朋友

  

这本书放在床边,每天晚上临睡前读一点。就像和朋友见了一面,聊会天,然后高高兴兴睡觉。

因为是充和写给弟弟的书,这里面没有面具,都是亲切而自然的语言,谈论的也多是生活。

比如在经济方面,她的描述非常细致。吃脱脂的牛奶可以省一半的钱,又不怕胖。买了冰箱,虽然一年才可以付清分期贷款,但可以在周末一次性大采购,方便囤便宜的食品,也可以做一次菜吃几天,省去做菜的时间。美国蔬菜太贵,就自己种个菜园子,一年可以收一百五六十斤,还可以送人。那边腰子又便宜又好吃又有营养,每周都买上一点做腰花。美国人不吃鸭脖子,她就要来,细细地把肉剃下来做成肉松,骨头还可以熬汤熬粥。出门旅游从来不住旅馆,都是开一辆车,带上四季的衣服,省了旅馆费和飞机票的钱。

在时间上,她也抱怨过每天作家事,时间不够。但随着傅汉思完成博士学业谋到哈佛的教职,她不用出去工作的时候,就利用孩子睡午觉的时间写写信、写写字。后来傅汉思还会给她挪一周两个上午的时间,专门用来画画写字。老年回苏州老家,总算可以每天都关门写上四五个小时。

在待人的态度上,尽管自己的经济也不宽裕,但她会想方设法接济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托人给曾经的保姆带钱。大姐来美国的时候,不仅同吃同住,还赞助大姐的儿子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她说美国人欠缺的是一种义气,她看不惯。但是她从不攀缘,有一次在加拿大,别人要介绍一个阔人给她做朋友,她拒绝了,说:“有钱可不是传染症,我认了他做朋友,也富不了”。

在养生的方面,她小的时候吐血,身体非常不好,但是后来竟然活到了102岁,所以她的养生很得法,可以参考。首先是心胸比较开阔,她说她自己不懂事,也怕懂事,但是事情来了,她就想办法去解决。她劝弟弟心里放宽些,“天下之大,比我们更苦的人多的是。”她静坐,也关注自己的体重。她曾说自己胖了,已经一百磅了,我特地查了一下,一百磅连一百斤都不到,但是她说自己觉得九十五磅是最合适的体重,所以自己非常自觉地把体重控制在了95磅。

对于写字这件事,她是非常认真的。信里面指导她弟弟写字的论述,给人非常大的启发。我印象最深的是,兰亭序可以临上130遍,其他篆隶真行草经典的碑帖,都以通临计算遍数,都只是一年的量。她说要写得慢,为着没事才写的。其次要认真,全身心放在上面。

有一点我跟她很像。她说自己的墨从国内带来,够她用一辈子。去日本的时候,买了好多帖和笔。她对生活物质要求并不高,但是在心头好上花费,却非常舍得。

买了其他纪念张充和的书,我很高兴我又多了一个深交的朋友。

附录一点小抄。

一曲微茫

1. 宗和:死是忧伤的,又是快乐的。忧伤的是抛弃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快乐的是抛弃了人世间的一切忧伤。

2. 宗和:布置房间,想赶快请你写贴字寄来,我想要《孟法师碑》体的条幅,最好是你自己填的词,另要手卷草书。

1955年

3. 我们总是一个菜翻来覆去地吃,省得做菜,实在没工夫。现在是忙惯了,一天到晚哪还有哼曲练字的时间。

1956年

4. 我读书还是浪漫派,今日这个,明日那个。年纪大了也爱读史书,小说不太有兴趣了。

1957年

5. 我常想,我要学点做陶器才好,但每日琐琐碎碎就把生命消磨了。也没多大志气,但总想创作一点东西,留下来能使自己满意。

1960年

6. 说起家事,虽是有机器洗衣服,但是挂叠熨,一天至少也得一个半钟头。晚上如不写信,又想看看报、书、画画画。近来不在外做事就想起画来,因为唱昆曲非约有伴,画可不必,大可自得其乐。黄公望50余才学,何况我才40多岁的人。

1961年

7. 我们到报馆去捡印剩下的白报纸,一卷卷的大张,练字时也在上面捡。

8. 你且不管你的骨架,只在笔上下功夫。不要直来直往,须有进退揖让,抑扬粗细,情志自生。中国的字非临帖不可,然后才可以典雅,无一气没有来历,又无一气不是创作。像台上的身段一样,即使入了化境,也可以找得出衣钵所属。

9. 字就是怪。练正楷草字会进步,练草字正楷不进步。

10. 我拿来画画写字,一星期有五小时,画画也很够了。我的山水不费劲,翎毛花卉就是问题了。

11. 今天我卖了一张画,净得70多块,这是我到东部来卖的第一张画。我想拿到钱买一部《支那墨迹大成》,我想了十年。

12. 写楷书要记得草书,而去掉草书中之牵丝处,只把牵丝牵在空中,而不可在纸上。而又不可不牵在空中,然后才有神气,有照顾,像戏台上的照面,人之所不见即此。

1962年

13. 练字不要练的太多,但求精细。初先从笔意起,间架次之。若笔意好,架子虽有小疵,亦可隐去。笔意就是古人所谓“势”,我现在叫它动态,也就是身段。欲左先右,欲抑先扬,欲进先退,左右照顾,面面俱到。

14. 我毛病很大,房不干净,或是桌上有灰,我就坐不下来做事。

15. 论字,最好的是唐代孙过庭《书谱》,据载王羲之字都是他的手笔。

16. 我只得在他们午觉时或晚间练一次,总是十几张到二十几张。记得沈尹默先生告诉我,一天得练600字,不必过小过大,寸楷最宜。

17. 《九成宫》帖爸爸最喜欢。我自从临了褚遂良北碑,却很喜欢欧阳询。欧褚具唐人法度,而有六朝遗韵。

18. 我的书桌是一张门板加四条铁腿,写字画画都痛快。

19. 我进来刻了许多字,用电钻子刻的。我不主张用篆字刻,取其通俗易懂。刻楷隶行草都能好看,何必篆字。

20. 很多东西不一定需要,不一定好,买来再说,我最不相信这一套。

21. 我仍觉得我应该在字画上用功,既不写文章又不唱戏,将来真是一无所成。

22. 汉碑中我最喜欢《石门颂》,用篆字笔去写隶字,也放的很,不拘束。

23. 《书谱》、怀素的《自叙》、《四十二章经》这三本墨迹若临好了,都认得了,能随字就来,那真是享受无穷。

24. 初秋时爱看红叶,深秋时怕扫红叶,真是诗情画意不能与居家过日子相提并论。

25. 临帖不可有我在,自运时不可有帖在。

1963年

26. 我对孩子不惜牺牲我的所有工作。把时间放在他们身上,每天早晚认字,常出去散步,在一起玩,这样孩子在感情同智慧方面都丰满。

27. 忽然我就不抽了,我忽然悟到,这是一种束缚,一种不自由,什么习惯(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枷锁。

28. 钱穆已60多岁的人了,每日清早打一套,气色仍如30年前。我很相信太极拳,至少是肌肉锻炼。

29. 练字可养神,但过于求好,亦是伤神。

30. 篆隶用笔都很简单,要在古拙,不露聪明像可不容易。篆隶对真草行都大有用处。

1964年

31. 惟忙者能乐此,不忙者惟有此不乐也。凡有所好,寄托就有了。我一辈子打磨不少,可是愈磨愈锐,年龄是到了,可是还心不老。

1966年

32. 字帖我也买了很多,不知不觉把钱用光了。笔我买了许多,还要去买,我实在对于这方面很贪。

1967年

33. 写字发急可划不来,为着是没有事才写的,以它养性。我万事都性急,只写字不急。

1972年

34. 我练字都不是消遣,正如唱曲一样,是用全力的。

1973年

35. 睡眠一好,次日事事看法都不同味口也。

36. 现在一切都是物质至上,人类是在进步呢还是退步?我不懂事,也怕懂事,可是困难来了,我就解决它。

1975年

37. 最近我告诉自己,95磅是我身心最好的时候,如此重量我才能工作。

38. 我现在开始学静坐,早晚各20分钟,一切静坐都于身心有益。

39. 我一高兴就练几天不抬头,但是十寒一曝,究竟一曝比不曝好。

1976年

40. 心里放宽些,天下之大,比我们更苦的人多的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曲微茫》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