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9 01:52: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摘抄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是一本由(美) 奥利弗·萨克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一):音乐、语言与大脑

  这也是萨克斯医生的著作,是他的关于神经的科普书里我最喜欢的,也许书名也可以叫《音乐、语言与大脑》。

  延续作者一贯的风格,还是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很多深入的思考,还有关照个体的悲悯之心,尊重未知的敬畏之心,但跟其他的散漫悠闲的病例集不同,这本讨论的问题更集中,也更深入,看得出作者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二):妥瑞氏症与音乐

  这两天在看《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这本书,一本讲述脑神经疾病与音乐的故事。其中有一章讲到妥瑞氏症与音乐的故事。

  患妥瑞氏症的病人会不由自主地无法抑制地做出一些不断重复固动作或形势复杂的模仿举动和语言。妥瑞氏症对妥瑞氏症病人来说就像是嵌入他们身体的一种自动机制。他们的人生比一般人更复杂,这种突然出现的抽搐、有强迫念头或幻觉有时甚至让他们忍无可忍,但是如果这种机制没有那么过于专制,也许他们能够从中抽离片刻,去了解与发现自己,并找到与其和平共处的方式,尽管这过程也许会极其艰难与痛苦,但最终还是能够获得新的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

  有些妥瑞氏症病人发现能够在音乐中得到快乐,抽搐的身体能够在音乐中找到共鸣,音乐让他们忘记抽搐,自动机制又转变为弹奏音乐的激情与野马,当他们驯服了这头类似于原始欲望的野兽,野兽也给他们带来惊人的活力与创造力,音乐治疗了妥瑞氏症,妥瑞氏症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但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头野兽,每个人的野兽也都是独特的,这头野兽时常占据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行为举止不自由地受这头野兽影响甚至是被其控制。但是如果我们了解这头属于我们自己的野兽,尝试发现这头野兽的特点,去接受与利用这些特点,也许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生命的活力。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三):音乐的魔力

  为了给孩子陶冶情操,很小的时候就买了一些音乐光盘,还特意买了一套古诗词的,是谷建芬作曲的,结果听了不少遍之后孩子就有意无意间哼唱里面的古诗词,看了这本《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我才明白人脑是个复杂的东西,音乐是个很特殊的表现形式,无意间对人脑就有一种特殊的作用,挥之不去,甚至有人因此而痛苦万分。

  一开始以为《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是讲大脑非凡的记忆力的书,结果仔细翻看才知道是本研究音乐与人脑之间复杂关系的“学术书”。之所以所是学术书,是因为此书作者不仅进行了理论研究,还进行了实际案例的跟踪与调查,研究与分析,让很多读者了解了不为人知的人脑的一些事儿。

  以前听过离奇古怪的事情,但真正看这本书,还真是见识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人因为一次偶发事件或者一场疾病,竟然会发现出迥异的对待音乐的态度,从五音不全到疯狂着迷甚至脑子里一直响着音乐,不堪忍受。音乐既可以成为治疗疾病的辅助,又同样成为精神疾病的隐患或者诱因。

  虽然世界各国语言不尽相同,但音乐我旋律和美基本是相通的,我自认为是个五音不全的人,也听不出音乐的好坏,但有时候看《中国好声音》之类的选秀节目,导师们激动的按键,分析起来头头是道。看了此书才明白,或许我可能就是一种乐盲症,书中作者分析了几个病人,完全听不出音乐来,把音乐当噪音,实在可怕。

  莫扎特的音乐被证明有魔力,甚至被奉为胎教早教的音乐启蒙用曲,这个天才音乐家很小就表现了音乐天赋。我们普通读者大部分都没有这种天赋,作为平常人学习一点音乐知识,懂得欣赏音乐就足够了,万一遭遇了书中描述的被2000出歌剧占据的精神困扰,那还是不要的好。

  但如果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如果对脑部受伤的人或者心理有不良情绪或者疾病的人,辅助治疗有好处,那么还需要经过临床试验和不断的研究来验证,就像中国的指挥家舟舟曾是一个特殊的病人,但音乐却弥补了他的一种人生缺陷。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四):音乐与神经科学

  “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患有妥瑞氏症的鼓手小雷,击鼓时突发的抽搐,常引发狂野而精彩程度独奏;失去视觉的孩子自然就能创造出一个丰富触觉和听觉的世界,其中的很多还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疾病仍然痛苦,且疾病与医学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有的时候,不管是自愿和被迫,我们都需要学会如何和疾病共处,比如C妻子在治疗幻听不理想的时候,尝试扩增的曲目,避免三四首曲目反复循环,最后她觉得幻听已经变成她身体机制的一部分,并尝试不再那么排斥,努力与“它”和平共处。比如脑卒中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赋予生命新的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自己专业相关的一些有趣的例子:不能说话,可以骂人的失语症患者,骂人这种脑中无意识的自动语言作用是否可以释放出来,由意识使唤,用来表达命题语言;失语症患者S先生,三个月的言语治疗无效,一个偶然的时候,音乐治疗师听到他能唱一首歌的前两三个字,然后在治疗师和音乐的帮助下,S先生可以唱出整首歌,到最后能简单回答问题,是音乐为他叩开了言语世界的大门;甚至我还看到了和自己最近写论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在失语症患者右脑中,与左脑Broca区相对应的区域卒中后会产生过度活跃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仍具有很大的争议,并且神经网络的复杂性也让这个问题不能用有利或者有害一概而论。

  这本书里的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我理解叔本华的话“音乐表达的是生活中最完美的精髓”,音乐似乎不会遭到梦境的扭曲,也不会被失忆症或阿尔兹海默病破坏,或许也可以逃过精神分裂症的摧残,也只有音乐能照亮被忧郁症或疯狂折磨的黑暗心灵,这些例子也让我感到认知神经科学的魅力和神秘。接下来这三年,就去探索自己肩上这几磅重的“宇宙中最复杂的也最不可思议的物体”--人类的大脑吧!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五):一千零一种大脑

  一千零一种大脑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讲述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在本书的开头,作者的这句话,就成为了这本书秘密的最好的诠释。

  关于大脑,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现代医学尽管已经在不断地探索这藏在颅骨和脑细胞当中的秘密,但是依旧是无法穷尽这其中的奥义。精神科和神经科为这片灰质和白质组成的领域而痴迷,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以解释这其中的谜题。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是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为我们带来关于对音乐有特别感受的患者们:他们中有的在脑海当中演奏完整个乐曲,在旁人的感受中是无声地播放着;有些人则是不停重复同一片段的小章节如同卡带,随着心情而起伏;有些人曾经是绝对音准的拥有者,有一天,发生在他们大脑中的变化,却让这音乐天才的超能力不见了;有些人也许在旁人的眼中是一个智力有些许障碍的人,但是他们的大脑却被上帝赋予了超越常人的音乐能力……本书当中,既有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又有真实而充满了感性的案例,让专业的读者觉得“有货”,也让普通读者觉得有趣。庞大的病人群体为本书做了最好的基础,这些故事都有关于一些不一样的大脑,但是每个大脑都各有不同,可以说,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的,也正是这种真实的独特性,让我们能够一个个看他们人生的故事,参与到他们的人生当中,这种参与度,是一个医学家在为我们描述的时候能够带来的——专注,专业,完整地叙述;同时,在这中间,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与思考,又有着作家心思缜密而细腻的部分。

  虽然只看了这个系列的其中一本,但是相信其他的也同样精彩,描述了一千零一种大脑的可能,也正是萨克斯教授为我们探索的关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无限可能的生动的一课。现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世界的书籍很多,因为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但是这样普及版的神经内科的融合的作品却很少,本书可以开拓出一种新的视角。值得一读。

  y 林怿

  2016-8-9 22:46:22

  写于御庭园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六):两个世界——评《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文/凯风自南

  曾有一则新闻说澳洲一男子,车祸后,忘记了英语怎么说,但是却会说一门流利的中文了。这则让人匪夷所思的报导让人惊叹于大脑的神奇。而本书的作者正是一名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它温暖的情感、广博的医学知识,将有关于音乐的奇闻异事作为故事讲出来。所以说《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是一本关于脑神经和音乐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们或是患有幻视,幻听,癫痫,失忆症,失语症,异动症,失聪,失明,运动障碍,帕金森症,幻肢等疾病,但是他们却神奇地拥有固定音高、音乐通感、对音乐有极高的天赋。甚至是电视剧中出现的,音乐能够唤醒昏迷中的病人也不是异想天开。音乐与病理治疗或是情感治愈上确实有着某些神奇的力量。正如序言中威尔逊所说的:“生命之爱,即人类渴望接近自然和欣赏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与生命的倾向。”对音乐,也是一种生命之爱,无关生存。

  萨克斯为传统医学的故事带来全新文学的力量,他的科学故事,将病历变成了优雅的艺术。

  书中有一篇《D大调是蓝色的》,讲那些能够看见音乐颜色的人的故事,听见音乐能看到颜色和尝到味道的人。传统认知上,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是一种诗和想象的比喻。正如19世纪雪莱等烂漫主义诗人所运用的丰富的多重感官意象和隐喻。而在这些故事中,通感真实存在着,是自然的,就和“活着的感觉是一样”。那又有谁可以对他人的生存加以质疑呢?

  《只有7秒记忆的人》中的克莱夫陷入失忆的深渊,他企图通过记录来强调自我的存在与连续,可是记事本上不断重复的单调的“我终于醒了”,“我很清醒”将它逼入自我矛盾的轮回中。而他却有着自娱式诙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旦碰触到琴键,记忆就回来。

  对精神疾病的定义的界限何在呢?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又何在?凡定义之时,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认知和强加,在数量上以多胜少。如此,便可能剥夺了少数人发声的权利,或很大程度上是,从认知的起源上剥夺。

  “去聆听病人和受试者的话语,设身处地,想象他们的感受,甚至进入他们的经验。”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所在。他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七):属于音乐的洪荒之力

  继在《错把妻子当帽子》所呈现出的各类病历令读者叹为观止后,奥利弗·萨克斯在《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中所叙述的案例更为有所针对,全部集中于音乐领域。音乐对于脑部疾病的患者,或成为诱因,或成为解药,在病程中扮演了极为神奇的角色。

  在人类的文化与艺术中,音乐是一种极为特别的存在:“音乐没有像语言那样的意象或象征,没有表征的力量,和这个世界没有必然联系”,而同样因为其神秘抽象性,音乐可以更接近灵动的生命,鲜活丰富,充满了“生命之爱”的感染力。在与疾病狭路相逢时,音乐则成为了病了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构成了生命的密码。在萨克斯的记录中,病人们的命运均与音乐和神经性疾病相连,甚至无关病前患者的音乐素养及水准高低。无论是乐盲还是音乐天才,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多数患者所经历的症状类似于“幻听”,类似于我们正常人所感受到的“音乐心像”,猝不及防,脑海中便浮现起了音乐。萨克斯所举的“白色圣诞效应”将这种情形描述地十分清晰:研究人员先用正常音量播放歌曲《白色圣诞》(该歌曲在国外流行程度应该与中国《茉莉花》相提并论),再逐渐降低音量,直到无声,而被实验者几乎都声称自己仍然能够“听”到音乐。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仅用耳朵听到音乐,而是在脑海中自唱自听。感受音乐的系统是人类所独有的,“这种自发性的活动似乎是这种系统内建的,其他感知系统都不能相比。”而“幻听”则更像音乐心像的磁带出了故障,逼真如亲耳所听,却无法倒带、循环,相反常常被“切歌”,也无法调节音量。随着幻听程度的不同,有人被折磨地夜不能寐,有人则最终甘之如饴,将天赐的音乐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坦然面对疾病,甚至依赖与习惯它。

  在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例则是“通感”,在一个天才音乐家的脑中,每一种曲调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D大调是蓝色的,G大调是橙黄色的,D小调是石墨般的黑,F小调则是土灰色,每种颜色的表达都十分精确,不是比喻,而是固定的生理联接,因为脑额叶的病变,听觉与视觉的通路被神秘打开,造就了独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疾病中,音乐的问题除了过多,还有过少。萨克斯本人也曾受到过“音乐失认症”的困扰,直到用节奏整合了声音与动作,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才从病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大约正是感同身受,萨克斯的故事集会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就像萦绕于脑海的音乐篇章。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八):音乐是永被证明的魔法

  这不是一本小说,却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传奇,作者奥利弗·萨克斯被书评家赞为20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学专家”,也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这位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用自己精湛的文学功底,为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诸多神经病学的理论和案例。本书《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是他众多此类作品的一个。

  本书的主题是那些音乐精神病方面的案例,通过案例客观的描述音乐对我们脑内感知的影响,从而我们发现了我们对于音乐的感知竟然可以在无比复杂的精神系统中获取共鸣、同步甚至是回馈,这些机理一旦出现了某些故障,甚至会出现各种神奇的现象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却会诱发更深的病例,如何理解音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加以利用,是目前音乐神经学科最重要的课题。

  在文中所举的案例中,我们读到了非常多的患者由于患病而获得了在音乐领域的特殊能力,这包括了从来没学过小提琴的中年男子,因为一次事故,开始迷恋上了音乐并通过疯狂的学习之后,竟然开了自己的小提琴独奏会。当然这种案例还有完全相反的,例如知名的作曲家因为大脑问题,变得连音准都失去了,这一切都在暗示,我们脑部对于音乐有着一种奇妙的相互作用存在,而这种相互的关联,会因为脑部的变化而影响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

  对于这种能力,文中悉尼大学的教授们认为歧视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于音乐的潜力,只是随着大脑的成熟而被压抑了,当那些压抑的部分被消除了,或者增大了。就会作用于我们对于音乐的感知上,当然这种高能力也跟每个人而有强有弱。例如本文名称中那位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天才音乐智障者马丁。正是由于脑部的损伤却减弱了大脑对于音乐感知能力的压抑,早就了他的天才。

  那目前是否已经有了通过音乐来治愈神经疾病的方法呢?文章中举了几个案例:肢体瘫痪的病人,由于身体通过音乐的律动而动了起来。作者称之为解放了木头人。甚至包括了帕金森等症状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影响。另一点就是音乐治愈内心的故事,那些受到强烈打击的患者,正是由于得到了音乐的救赎,才开始正视自己的人生,从而治愈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萨克斯一生致力于人类心智和认知的探索,他的作品之所以永远这么畅销,正是因为他给了我们一个现实与内心的桥梁,我们通过他的作品开始了解了我们身体中最神秘的力量。本书向我们证实了,音乐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一剂良药也是一种魔法。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九):讲故事的萨克斯

  读《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作者:苏术

  我身边并没有什么天才,更遑论音乐天才。

  我喜欢看《最强大脑》,里面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记忆力超强。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不管是先天就有还是后天养成,都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培养,并达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超过常人的成就。

  记得很久的一句话,成功是百分之九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分。这本书却打破常规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一种对大脑全新的看法。

  奥利弗·萨克斯是英国著名的脑壳学家兼作家。他是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他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将自己看见的那些光怪陆离的病例,纪录下来,以故事的手法把每个病例背后的神经学领域表现出来。

  萨克斯很喜欢古典音乐,自己也会弹钢琴。他在这本书里写的就是音乐和神经学的关系。音乐如何影响甚至治愈我们?又或者音乐如何阴魂不散,在我们脑海里纠缠。

  42岁的托尼,是一个小城执业的骨科医生。有一天他用公共电话跟他母亲打完电话,刚走出一步,就被一个雷劈中。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是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更惊奇的事也随之发生,他开始疯狂的爱上钢琴音乐,尽管他只是小时候上过几节钢琴课。托尼开始买一堆CD,其中有肖邦精选集,百听不厌。他说:“音乐源源不断的出现在脑海里,连一刻都停不下来。”

  “有的人的记忆像照相机,马丁的记忆则犹如留声机。”另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位智障音乐天才。他叫马丁,从小患有脑膜炎时常发作癫痫。智力不高却对音乐异常敏感。萨克斯遇上61岁时马丁,那时候的他竟然还记得2000以上的歌剧。不只是旋律、乐器,还有所有的歌词。听一遍的曲子,马上就能在钢琴上弹奏出来。如此天赋,真叫人叹为观止。

  萨克斯在书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也以自己的方式死去。”萨克斯每天都能遇见各种各样不同的病患,在接触这些病患的同时他深受启发,并开始将病例写成书。第一本书《偏头痛》并不畅销,萨克斯也因此丢了工作。但是就是第一本书的开端,奠定了他日后的所有书的基础。

  萨克斯将神经病学原本艰深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穿插在生动的案例中。他笔下的每一个病例都不只是病例,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神经疾病的痛苦,是叠覆在人性之上的。

  社会学家,残疾维权人士汤姆·莎士比亚曾批轮萨克斯是“错用病人挣销售的人。”他认为,萨克斯身为医生,利用了病患来获得文学上的成就。而萨克斯则在自己自传中说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其实故事无所谓好坏,因为萨克斯笔下每一个故事下面都隐藏着他对神经学领域的探究和贡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十):今天你听对音乐了么?

  你今天听得是什么音乐?是现在最火的《感觉身体被掏空》?还是一首王菲的经典老歌?是一首安静古老的古琴曲?还是一首让人激昂的钢琴曲?

  1966年,奥利弗•萨克斯开始到一家名叫贝丝•亚伯拉罕的医院服务,负责照顾慢性病人。那里有一群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此病患者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主动做出动作,身体每每像是卡住或冻住一样。在当时,这种病尚无药可医,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改善他们的动作冻结、行动困难。

  然而,本院的医护人员都知道,他们有时候还是可以自由地动作的,而这种动作最重要的推手就是音乐。有些人无法主动踏出一步,但你要是拉着他们的手带到舞池,他们就可以与你翩翩起舞。有人几乎无法说话,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但有时他们仍然可以唱歌,歌声宏亮、清晰,表情丰富。

  对于帕金森综合症患者,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可以唤醒这些沉睡多年的病人。音乐可以在病人无精打采时鼓舞他们,释放他们冻结、禁锢的身体,召唤出他们的情感、回忆与幻想。

  音乐的力量是不是很神奇呢?

  奥利弗•萨克斯对此感到万分惊讶,于是起心动念,要写一本关于音乐神经学的书,即《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从而以故事这种独特的形式,来向大家展示音乐对大脑功能的各个层面,以及对人生的影响。

  二战后,有大量的伤兵从战场归来,其中不少人有头部外伤、脑部创伤或战争疲乏症。医护人员发现,音乐可以缓解很多伤兵的疼痛和难受,脉搏、血压等生理反应也会变得比较正常。于是,医护人员开始邀请音乐家到医院为病人演奏。

  尼采终其一生对艺术和生理(特别是音乐与生理)的关系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他提到音乐对神经系统有“滋补作用”,尤其是在身体不舒服或情绪陷入低潮的时候。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中医里的音乐疗法。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的是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早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人们在聆听音乐时,能够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用乐如用药。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另外,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来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来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如果你晚上经常失眠,那么可以听《平湖秋月》、舒曼的《梦幻曲》来催眠。如果你最近心情不好,可以听听《江南好》。如果你觉得心中有无限悲伤,那么可以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网》。如果你想要振作精神的话,可以听听《金蛇狂舞》、《步步高》。如果心里觉得特别烦燥,可以听听《梅花三弄》。

  那么,你今天听得是什么音乐?你所听的音乐对你的身体是否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呢?你今天听对音乐了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