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8 04:4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是一本由文一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一):一本难得的好书

  读完此书让我明白,要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必须自下而上的发动最广大的基层民众投身于经济活动,并在政府层面不断推进和引导,不断的维护和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实现全社会组织管理能力的革命性进化(即工业革命)。而这种进化,也许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里反复提到的“数目字管理”的有效实现吧。

  对于关心中国前途或有志于在中国创办现代化企业的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二):书非常好,拜读

  书非常好,拜读,中华之幸。这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西方的制度经济学的问题,即普选民主是工业化进程的结果,而不是普选民主推动工业化的,这是本末倒置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引言中有详细的论述。皿煮大法的威力我们也在许多国家的例子中实际地看到了,不论是被曼德拉坑死的南非,还是一直贫困交迫的其他非洲国家(刚果之类的),抑或是被坑死的苏联,都可以看出来西方推行民主制度的目的。

  其他的内容更为吸引人,正在看第二遍。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三):是本好书

  全书主要就是论证一个观点:供给不会自动产生需求。然后用英美工业革命的原理解释中国工业化的秘诀。也许我才疏学浅,书中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看完之后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奇怪,内容歌颂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脑吹,可怕的是无脑喷。现在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就需要这种敢于批判的敢于发声的经济学家,把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为拍马屁,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侮辱。

  当然,如果内容是乱吹,遭到批评也是应该的。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四):学术不严谨,堪称垃圾

  作者也不是野路子学者,为什么这本书这么不走心?

  文中全是狗屎,看到最后也没看到作者提出什么新鲜见解,只会用无厘头的解读痛骂制度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呵呵。

  豆瓣说正文不要少于140字,我只好多说两句:第一,这本书有毒,任何受过正规经济学训练的人都应该看得出来,作者对一些理论的理解是偏颇的,作者所批驳的别人的论断是经过作者曲解的。第二,这本书有很多逻辑缺陷,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应该有能力发现作者的逻辑漏洞。

  如果看不出这两点,那请多看点好书,或者把逻辑素养回炉再造。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五):这本书和他的观点可以提名诺奖。

  这本书和他的观点可以提名诺奖。

  这是继科思的产权理论、张五常的中国经济制度:县域经济竞争之后,发展经济学领域对中国故事的又一里程碑式发现(贡献)。

  这本书和他的观点可以提名诺奖。

  这是继科思的产权理论、张五常的中国经济制度:县域经济竞争之后,发展经济学领域对中国故事的又一里程碑式发现(贡献)。

  这本书和他的观点可以提名诺奖。

  这是继科思的产权理论、张五常的中国经济制度:县域经济竞争之后,发展经济学领域对中国故事的又一里程碑式发现(贡献)。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六):终于有本书,跳出了黑板经济学的条条框框,把中国工业化过去的道路和未来的方向做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诠释

  为什么晚晴的洋务运动会失败?

  为什么孙中山辛亥革命政府搞得第二次工业化也失败了?

  为什么主席搞得大跃进式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无果而终?

  为什么78年-88年搞得原始工业积累可以成功?

  为什么88-98年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可以成功?

  为什么21世纪初要加入WTO?

  为什么98-08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进入起飞阶段?

  为什么2018年左右,当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和开始准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 必须反腐?

  。。。。。。。。。。。。。。

  这本书真是篇幅虽小,道理讲得却大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七):摘录

  首先,发展中国家要启动工业革命,必须首先经历一个原始工业化的阶段。它发生在农村,表现为一些小型的农村工厂、家庭作坊,技术和产品都很粗糙。但是,它却能够从内部改变一个社会的消费偏好、劳动分工和市场规模,为引爆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其次,从原始工业化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临门一脚,需要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来踢爆。这种级别的市场,绝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自由和免费的,背后需要巨大的社会协作成本,需要强有力的市场创造者。中国强大的政府积极扮演了这个角色,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原始工业化进程。

  最后,实现工业革命必须遵循正确的工业化顺序,按照市场规模和发展阶段进行逐步的产业升级。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原始工业化,在90年代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在21世纪初正式进入重工业建设阶段。中国的工业革命要归功于踏实有序的发展战略,也要归功于中国政府在每一个阶段灵活有为的市场创造行为。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八):理论有新意好书

  作者最大的贡献是补充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缺乏市场的理论。古典、新古典都认为市场天然存在。但实际上,市场的创造是需要巨大成本的。这是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缺乏解释力的原因,也是频频犯错的根源。作者的文章其实是在强调市场的形成需要成本。但我不明白为何通篇强调制度经济学无用。新制度经济学已经引入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市场形成需要巨大成本,土地私有化后大规模工业投入存在巨大的协调成本等等。这个在哈耶克、科斯等老一辈经济学家可能没发现,但是张五常前年、去年出版的经济解释写得清楚。文一教授跟张五常的书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前者启发。如果没有,那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但我觉得,如果真的需要形成好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与传统结合,改造,补充。无法全盘推翻,全盘推翻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不容易做得到。

  无论如何,本书为中国今天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理论自信我们有了。剩下的是继续往前走,走向发达国家。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九):制度仍是增长的核心

  1. 逻辑有些杂乱,主要问题是作者试图避开甚至否定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但讨论中国产业革命绕不开深层次的制度因素。2.清末与民国的产业革命并非完全失败,而是被日本入侵强行打断,民国黄金十年民族工商业发展迅猛,有可能实现产业革命。3.作者强调乡镇企业、规模效应与国家意志产业政策的重要性。乡镇企业在中国工业化初期扮演重要角色,但只是产权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式。规模效应来自于市场化与对外开放。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的成效与扭曲成本都是待研究的课题,简单说如何保证政府实现正确的产业政策?如何让贸易伙伴接受产业政策?4. 中国发展的“奇迹”并非奇迹,主因是市场化与全球化,有四个故事来描述:(1)比较优势与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故事;(2)从土地改革劳动力流动国企改革民营企业生长到金融市场发展的资源配置优化reallocation的故事;(3)区域分权、竞争、实验创新的故事;(4)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故事。所有故事中制度改革都是主线。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十):工业革命是一个平台对下一个平台的孵化

  1、这本书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模型:棉纺织业是几乎全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起点,这是有原因的:这个产业起点低、劳动密度高、市场巨大等等。当一个国家的棉纺织业可以供应全世界需求之后,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工业化平台(棉纺织业)也就搭建完成了。其他产业可以站在这个平台肩膀上起步。而第一次工业化在英国发生,就在于英国是第一个(无论使用了何种方法)开拓了全世界的棉纺织业的国家。这本书重点关注“对外开拓市场”、“对内孵化市场”对于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我却更关注这个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再找些数据,我们就可以观察中国的工业化处于什么阶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